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社会广泛深刻的变化,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包括: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管理、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群众合法利益的保护、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關键词】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充分表明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人们的思想观念明显变化。为此,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一)社会转型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公有制经济改革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新型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与此同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新型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造就了企业董事长和股东、职业经理、经纪人、各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新社会阶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不同,诉求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说企业劳资纠纷、城市拆迁改造、农村征地拆迁、失业问题或者说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社会管理办法与之相适应。
(二)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逐年加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在这一群体中,既包括外来高端人才,也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据调查,这些进城的流动人口多数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市区内尚未拆迁的平房和地下建筑或贮藏室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体系中,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加重了城市在就业、教育、社会治安、卫生、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承载力,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为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达1016个,其中市管438个。全市社会团体62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88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3.6个。从数量上来看,我市社会组织略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每万人2.7个),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够成熟,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社会组织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亟待加强。
民间组织管理引导得好,其积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甚至破坏作用。依法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四)网络虚拟世界和匿名交往引发舆论传播新困扰
互联网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便捷、高效的交流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网络环境净化、虚拟社会的应对、网络信息安全等等,都需要管理者加强研究、趋利避害,从而实现信息网络的规范引导和有序发展。因此,建立法制化的网络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化管理,引导公众参与及行业自律等,已成为当前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为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平台和渠道,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目标的实现。
(一)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是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大事。据调查,现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和社会管理职能配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集中表现为:社会管理职能分散化,综合管理和协调部门“缺位”等等。这次“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充分说明国家在社会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和加快社会管理改革的决心,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相关部门职责,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二)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加强社会管理理论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学习研究,使各级干部成为既懂经济建设、又懂社会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管理
政府应该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非法、违法、违纪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打击邪教组织、黑社会、非法传销组织和社会敌对组织,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是多元社会管理主体中的重要成员。一个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水平,与当地公民的文明程度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把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作为全面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主法治、和谐正义、共同富裕等领域的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使公民确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通过严格的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实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管理事务中去。
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群众合法利益的保护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总会归结到权利和利益的方面,换句话说,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发生,大部分是由于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或认为受到损害引起的。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的问题上,权益被侵害的因素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诉讼机制和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指诉讼程序之外的其它纠纷解决方式,主要包括民间解决纠纷机制(人民调解、仲裁)、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信访、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加强和完善诉讼机制外,重点应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尽可能地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形成由民间、行政、司法构成的“三位一体”解决机制,应成为重构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途径。
(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社区是许多人除工作之外的主要活动领域。社区不仅是居民自治组织,还肩负着相当部分社会管理任务,比如治安、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加大支持力度,使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和专业化,建立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管理机制。妥善规范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基层社会管理合力。
(四)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在互联网管理方面,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監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来自网络的讯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虚心倾听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
【關键词】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充分表明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人们的思想观念明显变化。为此,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一)社会转型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公有制经济改革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新型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与此同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新型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造就了企业董事长和股东、职业经理、经纪人、各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新社会阶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不同,诉求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说企业劳资纠纷、城市拆迁改造、农村征地拆迁、失业问题或者说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社会管理办法与之相适应。
(二)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逐年加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在这一群体中,既包括外来高端人才,也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据调查,这些进城的流动人口多数租住在城乡结合部、市区内尚未拆迁的平房和地下建筑或贮藏室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体系中,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加重了城市在就业、教育、社会治安、卫生、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承载力,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为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
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达1016个,其中市管438个。全市社会团体62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88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3.6个。从数量上来看,我市社会组织略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每万人2.7个),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够成熟,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社会组织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亟待加强。
民间组织管理引导得好,其积极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带来消极甚至破坏作用。依法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四)网络虚拟世界和匿名交往引发舆论传播新困扰
互联网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便捷、高效的交流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网络环境净化、虚拟社会的应对、网络信息安全等等,都需要管理者加强研究、趋利避害,从而实现信息网络的规范引导和有序发展。因此,建立法制化的网络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化管理,引导公众参与及行业自律等,已成为当前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大格局。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为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平台和渠道,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目标的实现。
(一)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是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大事。据调查,现有的政府机构设置和社会管理职能配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集中表现为:社会管理职能分散化,综合管理和协调部门“缺位”等等。这次“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充分说明国家在社会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和加快社会管理改革的决心,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相关部门职责,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二)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加强社会管理理论和社会公共政策的学习研究,使各级干部成为既懂经济建设、又懂社会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管理
政府应该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非法、违法、违纪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打击邪教组织、黑社会、非法传销组织和社会敌对组织,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公众参与”中的“公众”是多元社会管理主体中的重要成员。一个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水平,与当地公民的文明程度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把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作为全面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主法治、和谐正义、共同富裕等领域的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使公民确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通过严格的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实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管理事务中去。
三、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群众合法利益的保护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总会归结到权利和利益的方面,换句话说,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发生,大部分是由于群众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或认为受到损害引起的。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的问题上,权益被侵害的因素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
(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诉讼机制和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是指诉讼程序之外的其它纠纷解决方式,主要包括民间解决纠纷机制(人民调解、仲裁)、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信访、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加强和完善诉讼机制外,重点应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尽可能地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纠纷,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形成由民间、行政、司法构成的“三位一体”解决机制,应成为重构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途径。
(三)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社区是许多人除工作之外的主要活动领域。社区不仅是居民自治组织,还肩负着相当部分社会管理任务,比如治安、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等。尽快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加大支持力度,使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和专业化,建立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管理机制。妥善规范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基层社会管理合力。
(四)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在互联网管理方面,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監督的综合管理格局。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来自网络的讯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虚心倾听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