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翻开过去剪报小集子,映入眼帘的是1985年2月12日笔者发表在《泰安日报》一版上的一则新闻—《当前农民的四大要求》。这则新闻记叙了1985年笔者随泰安地委工作组到泰安地区所辖的新泰市农村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在座谈会上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四项要求:一是要求国家取消生猪派购任务,二是要求国家对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三是要求要求解决乡镇企业用电问题,四是要求税务部门按国家规定收税。
看到这篇小文章,笔者不禁回忆起这四项要求的始末。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大的改革。这一年,根据粮食总量收支平衡有余的新形势,也就是1984年的粮食大丰收的情形,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双轨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由市场调节供求,实行议购议销),并提倡鼓励积极发展粮食转化,出台了35°坡以上丘陵地退耕还林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在“双轨制”的推动下,国有粮食企业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搞活了粮食流通市场,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可以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轫于1985年,结束了从1953年以来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迈出了极其坚实的一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85年入冬以后,笔者和泰安地区行署糧食局的时相玉、孙竹亭两位同志,陪同泰安地委组织部部长到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宣讲“中央一号文件”。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粮食等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这项政策是在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旨在让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中共中央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及时扩大市场调节,在农村建立市场机制而进行的大胆尝试。从新泰市宣讲回来后,我着手写了一篇《当前农民的四大要求》,被《泰安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之后,文章被山东省政府内参刊用,引起不小影响。
40年粮食改革风雨兼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1979-1984年,国家逐步探索改革粮食收购制度,粮食流通由计划调节向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第一,缩小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范围。其中,国家统派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1981年的113种减少到1984年的60种。第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将国家掌握的小麦、稻谷、谷子、玉米、高梁、大豆等六种粮食加权平均统购价格提高20.86%,超购部分加价30%提高到50%。第三,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从1982年粮食年度起,在坚持粮食统购统销的前提下,国家对各省(市、区)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的粮食管理办法。第四,适当放宽了粮食集市贸易。从1983年起,除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农副产品继续实行统购统销外,对农民完成统派购任务后的粮食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允许多渠道经营。国有商业要积极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参与市场调节;供销社和农村其他合作商业组织,可以灵活购销;农民个人也可以经营,可以进城或出县、出省。
1979-1984年的改革,虽尚未触及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受传统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管理、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计划受行政指令支配、对集市贸易的限制和取缔等因素影响,市场机制对粮食供求、交易的作用十分有限),但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逐步改善。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达4073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33.6%,社会粮食商品率达30%以上。粮食生产、供求形势的根本好转,为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5-1992年以粮食合同定购为起始,实行粮食定购与议购“双轨制”;1992-1997年以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和市场为起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加快经营机制转化;1998-2003年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起始,实行“四分开、一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4以后,以放开收购、市场、价格的粮食“三放开”为起始,伴随着真刀真枪的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面改革”为主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体制改了、机制活了、富余人员分流了、“三老”(老人、老粮、老账)问题解决了,彻底终结了半个多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攻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真正走上了粮食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
回顾粮食改革40年的历程,粮食人几多兴奋与自豪,在粮食产量不足的经济条件下,力求粮食产需、供求平衡,保饭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了落后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焕发了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产力的桎梏一经打破,粮食产量一路攀升。粮食流通产业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关系始终要伴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常态下的经济规律。
40年粮食改革有一条清晰的轨迹,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围绕农业、农民、农村的增产、增效、增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拓宽流通多渠道;围绕粮食安全,力促供求平衡;围绕放开搞活,减轻财政负担,政企分开,让企业走上一条真正市场经济运作的“四自”道路。也是打破传统的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体制,粮食流通建立起自由购销的市场经济体制,粮食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正道。更为可喜的是,目前粮食生产流通正走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之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粮食改革40年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挫折、彷徨,我们应该汲取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推进深化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努力实现市场化配置粮食资源;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粮食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龙头企业少、经营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差、粮油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粮食部门要找准目标、定好位,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便利” 跃升。
我见证了粮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1984年,我从山东省菏泽粮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泰安行政公署粮食局(后泰安市粮食局)工作。在学校时,我在课本中读到“吃香”行业的顺口溜:一商二粮三银行。从那时起,便对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充满憧憬。当时,粮食实行“四统一”,定量供应,“半斤食用油”“两斤大米(当时算粗粮)”“二两香油(芝麻油)”,都要凭粮票、油票供应。
一晃6年过去了,到了1990年,粮食供应凭粮票加副券、凭单才能购买定量的口粮或菜农口粮,目的是防止粮油抢购,稳定供应。1992年,粮食流通体制再次改革,沿用了37年的短缺经济“凭证”终于取消。到了1994年,全国加快了市场化进度,粮食价格暴涨,各粮食供应企业开始实行“限购”,在粮票后面附加一张副券,才能售粮买粮。一时间,大街小巷,闻风而动,电视广播报纸还专门解释实行粮票副券的办法和意义作用。直到2004年,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粮食“三放开”,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到2004年粮食实行“收购、市场、价格”全面放开,起起落落,粮食生产和流通坎坎坷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彻底改革,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真正进入了粮食市场经济体制。人们争相凭票、凭本购粮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过去门庭若市、热热闹闹的粮食供应企业(粮店)都改制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连锁快餐店、粮油专卖店,尽管如此,我和我的同事内心仍然感到欣慰……
如今,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大增强,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历史性、决定性的胜利。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实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快步伐,三大主粮的玉米已成功实现市场化收储,稻谷、小麦政策性收储市场化份额加大……作为粮食人,为食者造福、为耕者谋利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粮食产业化步伐蹄疾步稳,粮食产业经济正从田间地头延伸到居民餐桌,粮食人在短缺经济下的特殊“权力”虽然没有了,但是粮食物质基础坚实可靠,粮食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如此,粮食工作者的脸上绽放出的依然是会心、自信且从容的笑容。
看到这篇小文章,笔者不禁回忆起这四项要求的始末。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大的改革。这一年,根据粮食总量收支平衡有余的新形势,也就是1984年的粮食大丰收的情形,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双轨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由市场调节供求,实行议购议销),并提倡鼓励积极发展粮食转化,出台了35°坡以上丘陵地退耕还林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在“双轨制”的推动下,国有粮食企业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搞活了粮食流通市场,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可以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轫于1985年,结束了从1953年以来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迈出了极其坚实的一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85年入冬以后,笔者和泰安地区行署糧食局的时相玉、孙竹亭两位同志,陪同泰安地委组织部部长到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宣讲“中央一号文件”。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粮食等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这项政策是在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旨在让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中共中央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及时扩大市场调节,在农村建立市场机制而进行的大胆尝试。从新泰市宣讲回来后,我着手写了一篇《当前农民的四大要求》,被《泰安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之后,文章被山东省政府内参刊用,引起不小影响。
40年粮食改革风雨兼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1979-1984年,国家逐步探索改革粮食收购制度,粮食流通由计划调节向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第一,缩小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范围。其中,国家统派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1981年的113种减少到1984年的60种。第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将国家掌握的小麦、稻谷、谷子、玉米、高梁、大豆等六种粮食加权平均统购价格提高20.86%,超购部分加价30%提高到50%。第三,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从1982年粮食年度起,在坚持粮食统购统销的前提下,国家对各省(市、区)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的粮食管理办法。第四,适当放宽了粮食集市贸易。从1983年起,除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农副产品继续实行统购统销外,对农民完成统派购任务后的粮食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允许多渠道经营。国有商业要积极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参与市场调节;供销社和农村其他合作商业组织,可以灵活购销;农民个人也可以经营,可以进城或出县、出省。
1979-1984年的改革,虽尚未触及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受传统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管理、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计划受行政指令支配、对集市贸易的限制和取缔等因素影响,市场机制对粮食供求、交易的作用十分有限),但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逐步改善。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达4073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33.6%,社会粮食商品率达30%以上。粮食生产、供求形势的根本好转,为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5-1992年以粮食合同定购为起始,实行粮食定购与议购“双轨制”;1992-1997年以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和市场为起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加快经营机制转化;1998-2003年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起始,实行“四分开、一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4以后,以放开收购、市场、价格的粮食“三放开”为起始,伴随着真刀真枪的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面改革”为主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体制改了、机制活了、富余人员分流了、“三老”(老人、老粮、老账)问题解决了,彻底终结了半个多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攻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真正走上了粮食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
回顾粮食改革40年的历程,粮食人几多兴奋与自豪,在粮食产量不足的经济条件下,力求粮食产需、供求平衡,保饭碗。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了落后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焕发了千百年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产力的桎梏一经打破,粮食产量一路攀升。粮食流通产业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关系始终要伴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常态下的经济规律。
40年粮食改革有一条清晰的轨迹,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围绕农业、农民、农村的增产、增效、增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拓宽流通多渠道;围绕粮食安全,力促供求平衡;围绕放开搞活,减轻财政负担,政企分开,让企业走上一条真正市场经济运作的“四自”道路。也是打破传统的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体制,粮食流通建立起自由购销的市场经济体制,粮食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正道。更为可喜的是,目前粮食生产流通正走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之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粮食改革40年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挫折、彷徨,我们应该汲取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推进深化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努力实现市场化配置粮食资源;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粮食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龙头企业少、经营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差、粮油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粮食部门要找准目标、定好位,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便利” 跃升。
我见证了粮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1984年,我从山东省菏泽粮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泰安行政公署粮食局(后泰安市粮食局)工作。在学校时,我在课本中读到“吃香”行业的顺口溜:一商二粮三银行。从那时起,便对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充满憧憬。当时,粮食实行“四统一”,定量供应,“半斤食用油”“两斤大米(当时算粗粮)”“二两香油(芝麻油)”,都要凭粮票、油票供应。
一晃6年过去了,到了1990年,粮食供应凭粮票加副券、凭单才能购买定量的口粮或菜农口粮,目的是防止粮油抢购,稳定供应。1992年,粮食流通体制再次改革,沿用了37年的短缺经济“凭证”终于取消。到了1994年,全国加快了市场化进度,粮食价格暴涨,各粮食供应企业开始实行“限购”,在粮票后面附加一张副券,才能售粮买粮。一时间,大街小巷,闻风而动,电视广播报纸还专门解释实行粮票副券的办法和意义作用。直到2004年,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粮食“三放开”,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到2004年粮食实行“收购、市场、价格”全面放开,起起落落,粮食生产和流通坎坎坷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彻底改革,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真正进入了粮食市场经济体制。人们争相凭票、凭本购粮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过去门庭若市、热热闹闹的粮食供应企业(粮店)都改制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连锁快餐店、粮油专卖店,尽管如此,我和我的同事内心仍然感到欣慰……
如今,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大增强,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历史性、决定性的胜利。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实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加快步伐,三大主粮的玉米已成功实现市场化收储,稻谷、小麦政策性收储市场化份额加大……作为粮食人,为食者造福、为耕者谋利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粮食产业化步伐蹄疾步稳,粮食产业经济正从田间地头延伸到居民餐桌,粮食人在短缺经济下的特殊“权力”虽然没有了,但是粮食物质基础坚实可靠,粮食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越发明显,如此,粮食工作者的脸上绽放出的依然是会心、自信且从容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