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民UGC时代逐渐到来,vlog(视频博客),被称为“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深受大学生群体青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爆的原因及使用现状,总结了如今大学生群体使用vlog过程中发现的定义模糊、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并尝试从内容创作和商业模式上提出解决路径,使vlog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群体乃至更多群体需求。
【关键词】vlog;大学生群体
随着B站、微博、抖音各大视频平台齐发力,Vlog已然成为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因其个性化、追求创意的视频风格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针对vlog的使用主力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作者想通过实证的方式,调查大学生群体对vlog的使用现状,进而为vlog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1. 研究背景
1.1 vlog是什么
Vlog 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简称“Vlog”),拍摄者用视频记录生活,被称为vlogger,vlog时长一般在一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Vlog 起源于海外视频网站 YouTube,走红于2012年,被称为“Vlog 之父”的 Casey Neistat(凯西·内斯塔特)曾连续600多天坚持日更视频,使 Vlog 真正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1.2 vlog传入中国
受到Casey 影响,许多国外留学生也开始拍摄一些vlog,逐渐诞生了一些vlog头部作者如王晓光、井越等。2018年被称为vlog元年,欧阳娜娜的留学vlog为vlog在国内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3 研究現状
目前国内针对vlog的研究内容大多是vlog的内容特点、用户心理、传播效果,研究对象大多聚焦于拍摄者和大范围的受众。而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分析该群体热衷使用vlog的原因,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观察从大学生群体的视角使用vlog的现状和挑战,并通过思考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延伸探讨vlog的改革新方向。
1.4 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爆的原因
1.4.1 大学生群体特殊性
大学生群体是追求个性化的青年群体,大部分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审美品位,同时社会经验并不丰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模式化短视频因为准入门槛低、可复制性高、复制量大、参与人数广泛,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尝试之后很快就会失去新鲜感。抖音、快手上很多庸俗化、低俗化的短视频流行,这也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定位不吻合,与该群体的调性不符。大学生群体对vlog这种可以标识他们身份的短视频内容有需求性。
1.4.2 Vlog的审美区隔
Vlog在进入国内之初就区别于“快手”“抖音”这类短视频,它以其个人色彩浓郁的视频、较高的视频拍摄剪辑技术为优势流行于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拍摄内容多样,象征着“个性化”、“有品位”、“追求创意”。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作为使用价值被消费,而且作为符号受某些规则约束并表达相应的含义。鲍德里亚指出:当事物以符号的形式进入事物系统时,我们所消费的不再是事物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符号所代表的“象征价值”。人们追求的重点不是事物的使用价值,而是产品消费带来的身份与地位。
Vlog代表了一种追求个性化、追求创意的视频风格,更代表了一种区别。
1.4.3 开放“后台”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拟剧理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人们在社交中的表演行为。戈夫曼认为,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不同的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根据自己身处的舞台以及交往的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着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后台,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
但是vlog打破这个传统的模式,它的特点就在于走入拍摄者的生活,vlog让观众走入了传统并不开放的后台,满足了观众们的窥私欲,让观众Vlog作为个人色彩浓郁的视频, 将博主的职业、体验、财产、价值观都公之于众。观众在观看vlog的时候,也是在靠近博主这个人本身的过程,所以明星、央视主持人等知名人物开始拍vlog记录自己生活,展示自己曾经隐藏起来的“后台”时会吸引大量的受众。
2. 研究过程
本次调查自2019年4月开始,作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网络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5份。
3. 研究结果呈现
3.1 大学生对vlog的使用特点
3.1.1 微博和B站是主要使用平台
本次问卷调查67.65%的大学生选择在微博观看vlog,64.5%的人会在B站观看vlog。这与微博和B站对vlog的扶持力度有很大关系,也与微博和B站拥有相当数量的青年用户群体有关。国内Vlog最大的独立平台VUE用户过亿但是日活维持在100万,已经再难前进。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在vue上观看vlog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1.44%。在2019年上半年vlog发展呈现疲态的大环境下,B站、微博和抖音对vlog的扶持态度不降反增。B站接连推出30天vlog打卡挑战、校园vlog、理想生活vlog等活动,微博继续发布vlog召集令,抖音则在短视频内插入“点击可观看完整视频”的按键。
Vlog的属性存在一定优势,相比15秒短视频而言,其对用户的把握更具粘性,且这种粘性一旦形成便是持续性的关注。因此以社交平台起家的微博,在努力扶持Vlog,试图通过Vlog夺回被短视频抢走的流量,以提高用户对微博的使用黏性。微博产品的在视频方面的升级也验证了这一变化。在微博视频清晰度调整之前,知名vlogger井越每次在微博发布vlog之后,都会再发一条微博表示已经在B站上传“高清弹幕”版视频。而现在微博不仅调高了视频清晰度,支持发布弹幕,还在底部插入视频专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频体验。 3.1.2. 学习纪实类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在调查大学生喜爱的内容类型时,我们发现喜欢美食类型Vlog的大学生同时也喜欢旅拍和日常生活分享类型的Vlog,美食、旅拍和日常生活分享类型的目标用户趋于一致,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纪实类的Vlog爱好者也超过31%,具有相当的潜力。
而且该类Vlog在时长上通常占有很大的优势,多数观看者是在学习时同步播放该类视频,所以具有一定的流量优势。大学生群体较其他来说,学习需求更强烈,很多学习博主本身就是大学生与大学生有心理接近性。相较于视频拍摄传统内容美食、旅拍和日常,学习纪实类的vlog更突出“自律”、“奋斗”、“努力”的价值观,这类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也能印证当代大学生的进取心。
3.1.3 用户粘度较高
有过半的调查者将Vlog当做日常打发时间的工具,认为其起到放松心情的舒缓剂作用;也有过半的调查者的生活因Vlog发生变化,他们会因为博主的推荐去购买产品,甚至想成为一名Vlogger;在此次调查中只有8%的调查者明确表示观看Vlog并没有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所以Vlogger在视频中对观众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来源于观众对vlog的注意力。抖音快手以15秒短视频为主,15秒看完用户就会划走看下一个视频,甚至视频质量不高仅有3秒用户就会进入下一个视频。在这样飞快地滑动中,15秒短视频和用户建立的关系与时长更长,内容个人色彩更浓郁的vlog相比,就显得比较薄弱。博主通过Vlog和用户建立的关系更加具有粘性,大学生对博主的情感夹杂着喜爱和崇拜,博主引导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博主推荐购买的商品,也会对他们有极强的吸引性。
3.2 vlog使用在大学生群体中面临的挑战
3.2.1 大众中的小众——对“vlog是什么”的疑惑
在发放的问卷中仍然有18.4%的大学生选择了从未接触过vlog,相比于抖音、快手这类15秒短视频拥有的超大用户体量,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用户数量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没有接触过vlog的大学生中,有40.58%的人表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不是vlog,还有37.68%的大学生认为Vlog是和抖音短视频和快手短视频中发布的30秒短视频是同一类型的视频。
对“vlog是什么”的疑惑困扰了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这也是我们在观察如今众多vlog时会有疑问的东西,如何定义并分类现在国内的vlog,打着“vlog”的标签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旅行、品尝美食的视频到底与专门的美食视频、旅行视频差别在哪里。如果以第一人称叙事作为区别,众多美食博主录制的美食分享视频也存在大量第一人称叙事镜头。Vlog还是要有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内容中保持个人色彩,不然就与其他视频大同小异,失去辨识度。
3.2.2 内容同质化严重
本次发放的问卷中关于vlog现在的问题,有71.57%的人认为vlog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目前, 除极少数优质“头部”产品外, 大多数Vlog的内容与形式都陷入同质化的批量生产。首先, 在内容方面, Vlog多集中在“美食”“旅游”“留学”等关键词, 主题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容的同质化。其次, 形式方面, 镜头角度、剪辑顺序、构图比例、字幕细节等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范式,vlog本应最吸引人的个人属性逐渐弱化,vlog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
3.2.3 推广太多
本次调查52.6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vlog中推广太多,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盈利方式不完善, 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是未来努力的方向。YouTube上的博主凭借流量便可获得可观的收入, 当视频取得持续的高点击率, 平台会为其添加贴片广告, 从而既保证视频的质量和数量, 又催生和扩充专职博主队伍。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8年国内仅29.5%短视频MCN机构实现盈利, Vlogger只能获得各平台的流量、资源及资金扶持, 以及通过品牌营销取得收益。然而在作品中植入广告可能对其个人品牌有损, 甚至流失粉丝。越靠近长尾市场的“头部”, 就越倾向于商业代理, 越易受金钱驱使。“头部”产品的热度很高, 而商家也会因此看重其注意力资源, 开展产品推广, 这就要求Vlogger在自己的视频中融入广告元素。个性与真实性是Vlog的突出特点, 广告元素的融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其所携带的个人属性, 而个人属性正是Vlog的内核所在。所以商业与Vlog内容之间的平衡与把握, 是目前以及未来Vlog行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3.3 vlog改革新方向
3.3.1 突破传统限制
Vlog博主需要突破传统vlog内容类型的限制,积极探索新的更有创意的内容类型,为自己的作品寻找新的注意力增长点。同时,在个人色彩上下功夫,打造个人品牌,借助更有深度的内容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
3.3.2 商业推广要更“软”
Vlogger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在视频中对广告进行软性的植入, 且这种植入仍需融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独特风格,人格化是Vlog的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区别于其他短视频形式的地方。对商业广告的软性植入可以避免用户的抵触情绪。许多vlogger为避免用户抵触广告,并不直言视频中含有推广,而是以爱用物分享的形式放在视频中。但这不并不是健康的软广形式,一旦被大众知晓其视频中暗广的存在,那么vlogger与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会遭遇重创。优秀的软广视频应该保持同正常视频一样的故事完整性,和鲜明个人风格,高质量的软广不但不会降低用户黏度,反而会更加吸引受众注意力。
但是, 在Vlog的制作前期, 还需以用户维系为主, 即在用户黏性达到一定程度以前, 尽量避免商业推广的植入。
3.3.3 调整商业模式构建社群经济
YouTube上的博主凭借流量便可获得可观的收入, 当视频取得持续的高点击率, 平台会为其添加贴片广告, 从而既保证视频的保证视频的质量和数量, 又催生和扩充专职博主队伍。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8年国内仅29.5%短视频MCN机构实现盈利, Vlogger只能获得各平台的流量、资源及资金扶持, 以及通过品牌营销取得收益。然而在作品中植入广告可能对其个人品牌有损, 甚至流失粉丝。
如果无法构建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式,就会催使博主在视频中加入更多的品牌推广不利于保持用户粘性,形成社群。
社交平台上人群的紧密聚合和深度互动是社群的显著特征,社群经济目前主要有三种指向:一是将社群作为服务对象或营销场所;二是挖掘粉丝社群的价值;三是集合社群成员力量来进行共同创造或经营活动,让社群成为一种生产力。接下来,我们需要各个平台提供更健全的商业模式给刚刚开始创作的vlogger,激发全民vlog的热情,打造社群经济。
参考文献:
[1] 褚蕾,陈春燕.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9(13):131+130.
[2]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 韦赛群.Vlog本土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报业,2019(12):22-23.
[4]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P51-P73
【关键词】vlog;大学生群体
随着B站、微博、抖音各大视频平台齐发力,Vlog已然成为短视频的下一个风口,因其个性化、追求创意的视频风格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针对vlog的使用主力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还是少之又少,作者想通过实证的方式,调查大学生群体对vlog的使用现状,进而为vlog优化升级提供新思路。
1. 研究背景
1.1 vlog是什么
Vlog 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简称“Vlog”),拍摄者用视频记录生活,被称为vlogger,vlog时长一般在一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Vlog 起源于海外视频网站 YouTube,走红于2012年,被称为“Vlog 之父”的 Casey Neistat(凯西·内斯塔特)曾连续600多天坚持日更视频,使 Vlog 真正成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1.2 vlog传入中国
受到Casey 影响,许多国外留学生也开始拍摄一些vlog,逐渐诞生了一些vlog头部作者如王晓光、井越等。2018年被称为vlog元年,欧阳娜娜的留学vlog为vlog在国内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3 研究現状
目前国内针对vlog的研究内容大多是vlog的内容特点、用户心理、传播效果,研究对象大多聚焦于拍摄者和大范围的受众。而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分析该群体热衷使用vlog的原因,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观察从大学生群体的视角使用vlog的现状和挑战,并通过思考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延伸探讨vlog的改革新方向。
1.4 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爆的原因
1.4.1 大学生群体特殊性
大学生群体是追求个性化的青年群体,大部分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审美品位,同时社会经验并不丰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模式化短视频因为准入门槛低、可复制性高、复制量大、参与人数广泛,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尝试之后很快就会失去新鲜感。抖音、快手上很多庸俗化、低俗化的短视频流行,这也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定位不吻合,与该群体的调性不符。大学生群体对vlog这种可以标识他们身份的短视频内容有需求性。
1.4.2 Vlog的审美区隔
Vlog在进入国内之初就区别于“快手”“抖音”这类短视频,它以其个人色彩浓郁的视频、较高的视频拍摄剪辑技术为优势流行于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拍摄内容多样,象征着“个性化”、“有品位”、“追求创意”。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作为使用价值被消费,而且作为符号受某些规则约束并表达相应的含义。鲍德里亚指出:当事物以符号的形式进入事物系统时,我们所消费的不再是事物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符号所代表的“象征价值”。人们追求的重点不是事物的使用价值,而是产品消费带来的身份与地位。
Vlog代表了一种追求个性化、追求创意的视频风格,更代表了一种区别。
1.4.3 开放“后台”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拟剧理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人们在社交中的表演行为。戈夫曼认为,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不同的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根据自己身处的舞台以及交往的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着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后台,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
但是vlog打破这个传统的模式,它的特点就在于走入拍摄者的生活,vlog让观众走入了传统并不开放的后台,满足了观众们的窥私欲,让观众Vlog作为个人色彩浓郁的视频, 将博主的职业、体验、财产、价值观都公之于众。观众在观看vlog的时候,也是在靠近博主这个人本身的过程,所以明星、央视主持人等知名人物开始拍vlog记录自己生活,展示自己曾经隐藏起来的“后台”时会吸引大量的受众。
2. 研究过程
本次调查自2019年4月开始,作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网络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75份。
3. 研究结果呈现
3.1 大学生对vlog的使用特点
3.1.1 微博和B站是主要使用平台
本次问卷调查67.65%的大学生选择在微博观看vlog,64.5%的人会在B站观看vlog。这与微博和B站对vlog的扶持力度有很大关系,也与微博和B站拥有相当数量的青年用户群体有关。国内Vlog最大的独立平台VUE用户过亿但是日活维持在100万,已经再难前进。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在vue上观看vlog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1.44%。在2019年上半年vlog发展呈现疲态的大环境下,B站、微博和抖音对vlog的扶持态度不降反增。B站接连推出30天vlog打卡挑战、校园vlog、理想生活vlog等活动,微博继续发布vlog召集令,抖音则在短视频内插入“点击可观看完整视频”的按键。
Vlog的属性存在一定优势,相比15秒短视频而言,其对用户的把握更具粘性,且这种粘性一旦形成便是持续性的关注。因此以社交平台起家的微博,在努力扶持Vlog,试图通过Vlog夺回被短视频抢走的流量,以提高用户对微博的使用黏性。微博产品的在视频方面的升级也验证了这一变化。在微博视频清晰度调整之前,知名vlogger井越每次在微博发布vlog之后,都会再发一条微博表示已经在B站上传“高清弹幕”版视频。而现在微博不仅调高了视频清晰度,支持发布弹幕,还在底部插入视频专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频体验。 3.1.2. 学习纪实类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在调查大学生喜爱的内容类型时,我们发现喜欢美食类型Vlog的大学生同时也喜欢旅拍和日常生活分享类型的Vlog,美食、旅拍和日常生活分享类型的目标用户趋于一致,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习纪实类的Vlog爱好者也超过31%,具有相当的潜力。
而且该类Vlog在时长上通常占有很大的优势,多数观看者是在学习时同步播放该类视频,所以具有一定的流量优势。大学生群体较其他来说,学习需求更强烈,很多学习博主本身就是大学生与大学生有心理接近性。相较于视频拍摄传统内容美食、旅拍和日常,学习纪实类的vlog更突出“自律”、“奋斗”、“努力”的价值观,这类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也能印证当代大学生的进取心。
3.1.3 用户粘度较高
有过半的调查者将Vlog当做日常打发时间的工具,认为其起到放松心情的舒缓剂作用;也有过半的调查者的生活因Vlog发生变化,他们会因为博主的推荐去购买产品,甚至想成为一名Vlogger;在此次调查中只有8%的调查者明确表示观看Vlog并没有对其生活产生影响。所以Vlogger在视频中对观众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来源于观众对vlog的注意力。抖音快手以15秒短视频为主,15秒看完用户就会划走看下一个视频,甚至视频质量不高仅有3秒用户就会进入下一个视频。在这样飞快地滑动中,15秒短视频和用户建立的关系与时长更长,内容个人色彩更浓郁的vlog相比,就显得比较薄弱。博主通过Vlog和用户建立的关系更加具有粘性,大学生对博主的情感夹杂着喜爱和崇拜,博主引导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博主推荐购买的商品,也会对他们有极强的吸引性。
3.2 vlog使用在大学生群体中面临的挑战
3.2.1 大众中的小众——对“vlog是什么”的疑惑
在发放的问卷中仍然有18.4%的大学生选择了从未接触过vlog,相比于抖音、快手这类15秒短视频拥有的超大用户体量,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用户数量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没有接触过vlog的大学生中,有40.58%的人表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不是vlog,还有37.68%的大学生认为Vlog是和抖音短视频和快手短视频中发布的30秒短视频是同一类型的视频。
对“vlog是什么”的疑惑困扰了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这也是我们在观察如今众多vlog时会有疑问的东西,如何定义并分类现在国内的vlog,打着“vlog”的标签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旅行、品尝美食的视频到底与专门的美食视频、旅行视频差别在哪里。如果以第一人称叙事作为区别,众多美食博主录制的美食分享视频也存在大量第一人称叙事镜头。Vlog还是要有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内容中保持个人色彩,不然就与其他视频大同小异,失去辨识度。
3.2.2 内容同质化严重
本次发放的问卷中关于vlog现在的问题,有71.57%的人认为vlog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目前, 除极少数优质“头部”产品外, 大多数Vlog的内容与形式都陷入同质化的批量生产。首先, 在内容方面, Vlog多集中在“美食”“旅游”“留学”等关键词, 主题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容的同质化。其次, 形式方面, 镜头角度、剪辑顺序、构图比例、字幕细节等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范式,vlog本应最吸引人的个人属性逐渐弱化,vlog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
3.2.3 推广太多
本次调查52.6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vlog中推广太多,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盈利方式不完善, 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是未来努力的方向。YouTube上的博主凭借流量便可获得可观的收入, 当视频取得持续的高点击率, 平台会为其添加贴片广告, 从而既保证视频的质量和数量, 又催生和扩充专职博主队伍。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8年国内仅29.5%短视频MCN机构实现盈利, Vlogger只能获得各平台的流量、资源及资金扶持, 以及通过品牌营销取得收益。然而在作品中植入广告可能对其个人品牌有损, 甚至流失粉丝。越靠近长尾市场的“头部”, 就越倾向于商业代理, 越易受金钱驱使。“头部”产品的热度很高, 而商家也会因此看重其注意力资源, 开展产品推广, 这就要求Vlogger在自己的视频中融入广告元素。个性与真实性是Vlog的突出特点, 广告元素的融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其所携带的个人属性, 而个人属性正是Vlog的内核所在。所以商业与Vlog内容之间的平衡与把握, 是目前以及未来Vlog行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3.3 vlog改革新方向
3.3.1 突破传统限制
Vlog博主需要突破传统vlog内容类型的限制,积极探索新的更有创意的内容类型,为自己的作品寻找新的注意力增长点。同时,在个人色彩上下功夫,打造个人品牌,借助更有深度的内容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
3.3.2 商业推广要更“软”
Vlogger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在视频中对广告进行软性的植入, 且这种植入仍需融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独特风格,人格化是Vlog的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区别于其他短视频形式的地方。对商业广告的软性植入可以避免用户的抵触情绪。许多vlogger为避免用户抵触广告,并不直言视频中含有推广,而是以爱用物分享的形式放在视频中。但这不并不是健康的软广形式,一旦被大众知晓其视频中暗广的存在,那么vlogger与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会遭遇重创。优秀的软广视频应该保持同正常视频一样的故事完整性,和鲜明个人风格,高质量的软广不但不会降低用户黏度,反而会更加吸引受众注意力。
但是, 在Vlog的制作前期, 还需以用户维系为主, 即在用户黏性达到一定程度以前, 尽量避免商业推广的植入。
3.3.3 调整商业模式构建社群经济
YouTube上的博主凭借流量便可获得可观的收入, 当视频取得持续的高点击率, 平台会为其添加贴片广告, 从而既保证视频的保证视频的质量和数量, 又催生和扩充专职博主队伍。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8年国内仅29.5%短视频MCN机构实现盈利, Vlogger只能获得各平台的流量、资源及资金扶持, 以及通过品牌营销取得收益。然而在作品中植入广告可能对其个人品牌有损, 甚至流失粉丝。
如果无法构建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式,就会催使博主在视频中加入更多的品牌推广不利于保持用户粘性,形成社群。
社交平台上人群的紧密聚合和深度互动是社群的显著特征,社群经济目前主要有三种指向:一是将社群作为服务对象或营销场所;二是挖掘粉丝社群的价值;三是集合社群成员力量来进行共同创造或经营活动,让社群成为一种生产力。接下来,我们需要各个平台提供更健全的商业模式给刚刚开始创作的vlogger,激发全民vlog的热情,打造社群经济。
参考文献:
[1] 褚蕾,陈春燕.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9(13):131+130.
[2]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 韦赛群.Vlog本土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报业,2019(12):22-23.
[4]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P51-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