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宁县
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绥江中游,处于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是广东省离珠三角核心区域最近的山区县以及广西、湖南等省陆路来往珠三角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广宁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有珠三角“后花园”的美誉,拥有中国最大的竹海,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广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老区行政村占百分之八十三;老区人口占百分之六十三,从1924年起历经25年革命斗争岁月。拥有周其鉴故居和纪念馆、广宁农民协会旧址、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和司令部旧址、上林三十二烈士纪念馆、彭湃旧居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是红色旅游的极佳选择。
广宁以“竹子之乡”著称,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广东省首批林业生态县,荣获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称号。
〔今日广宁〕
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近年来,广宁积极抢抓《规划纲要》和肇庆市全面推进“两区引领两化”战略的重大机遇,发挥距离珠三角核心区最近山区县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加快富民强县,建设幸福广宁”的核心任务,破解发展瓶颈,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构筑发展平台。辟山建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再造一城,加快城市提质扩容,经济社会发展连年提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至2014年,广宁全县GDP年均增速12.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6.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72%。
改革开放以后,广宁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均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形成制浆、造纸、竹木加工、油墨、医药、服装、建材、水电、生物、化工等支柱产业。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2014年,广宁县城总人口约10万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房地产业、商贸业、饮食服务业等兴旺发达,街道笔直、高楼林立,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前〕
1978年,广宁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外经济交往甚少,还没有直接的外贸出口。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75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323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78%和55.22%;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055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县城总人口15357人,面积约3.2平方公里,县城也只有中华路、文化路、新宁路等,全长约5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广宁县城总人口只有3495人,街道总面积1.92平方公里,只有1条石板路面的街道,路宽不足10米,长约500米,只有10余条巷道,临街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瓦房。
后发崛起谱新篇
凝神聚力谋发展
辟山建园 新型工业化提速显效
面对山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等发展不利因素,广宁县大胆“向山要地”,辟山建园,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走出了一条“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广宁围绕二广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工业园区,近年来先后建起了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业园、华南再生资源工业园、高新工业园、江积工业园四大工业园,2006年以来新增工业用地总面积近8000亩。目前,工业园已吸引63家企业进驻,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440亿元。
扩容提质 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
广宁围绕打造30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人口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产城人融合为路径,实施“东进西扩,南拓北优,再造一城”战略。
经过近年的发展,广宁县城面貌焕然一新。6年来城区面积从原来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13平方公里,县城新增人口近2万人,一个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宜业宜游竹乡新城已初具雏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竹子的气节,也是竹乡广宁秉承和发扬老区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创新图强,真抓实干,力谋发展,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
全力以赴 民生事业取得新发展
广宁积极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坚持从2009年起每年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积极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建设幸福广宁。2011年以来,民生方面投入为49.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1.2%。近年来,广宁生态建设高效和谐,创卫工作全省领先,教育强县成功创建,民政事业亮点纷呈,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民生事业取得新发展。
优化结构 农业产业化特色明显
广宁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在众多特色农业拥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广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化农产品种植管理,畅通销售渠道,相继建成了优质沙糖桔、竹子、食用茶油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目前,广宁已被纳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全县有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万众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更是全省唯一荣获“中国竹业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
特色引领 竹乡文化品牌凸显
广宁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的发展目标,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力打造竹子文化、武术文化、红色文化和玉雕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全国竹子文化、武术醒狮文化示范区和全省红色文化、广绿玉文化展示区、全省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依托丰富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发展理念,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发展软实力。
红色热土广宁
广宁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广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设在广宁(1924年);广东最早组建农民武装、打响农民武装斗争第一炮的农民运动在广宁;1928年初,广宁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成为西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广宁人周其鉴是广东四大农运领袖(阮啸仙、彭湃、周其鉴、黄学增)之一,先后在广宁领导发起农民运动;薛六是14名中央候补委员之一。
广宁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共有441名革命烈士以及2000多名革命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毛泽东曾称赞“东江的海陆丰”、“西江的广宁”农民运动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农民运动的典型;周恩来曾赞评“广东农民运动掌握领导者是彭湃,在武装斗争上,开始领导者是周其鉴”。
作为全省重要的革命老区,广宁拥有广东农民运动领袖周其鉴故居、广宁农民协会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3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上林三十二烈士纪念馆等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58个革命文物遗址以及八一生态农场等现代红色教育基地。
为更好地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广宁县着力推进遗址修复,充实各纪念馆展出内容,提升展出革命文物的品位。近年来,先后修复了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上林村32烈士纪念馆等一批革命遗址,建成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纪念馆通过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绘画、模型、场景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粤桂湘边纵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立的光辉业绩。该馆是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肇庆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肇庆市国防教育基地、肇庆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广宁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广宁县积极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与旅游部门和企业合作,对外推广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具有广宁特色的红色之旅,进一步继承弘扬革命烈士的精神。
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绥江中游,处于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是广东省离珠三角核心区域最近的山区县以及广西、湖南等省陆路来往珠三角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广宁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有珠三角“后花园”的美誉,拥有中国最大的竹海,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广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老区行政村占百分之八十三;老区人口占百分之六十三,从1924年起历经25年革命斗争岁月。拥有周其鉴故居和纪念馆、广宁农民协会旧址、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和司令部旧址、上林三十二烈士纪念馆、彭湃旧居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是红色旅游的极佳选择。
广宁以“竹子之乡”著称,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广东省首批林业生态县,荣获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称号。
〔今日广宁〕
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近年来,广宁积极抢抓《规划纲要》和肇庆市全面推进“两区引领两化”战略的重大机遇,发挥距离珠三角核心区最近山区县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加快富民强县,建设幸福广宁”的核心任务,破解发展瓶颈,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构筑发展平台。辟山建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再造一城,加快城市提质扩容,经济社会发展连年提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至2014年,广宁全县GDP年均增速12.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6.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72%。
改革开放以后,广宁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均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形成制浆、造纸、竹木加工、油墨、医药、服装、建材、水电、生物、化工等支柱产业。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2014年,广宁县城总人口约10万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房地产业、商贸业、饮食服务业等兴旺发达,街道笔直、高楼林立,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前〕
1978年,广宁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外经济交往甚少,还没有直接的外贸出口。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75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323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78%和55.22%;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055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县城总人口15357人,面积约3.2平方公里,县城也只有中华路、文化路、新宁路等,全长约5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广宁县城总人口只有3495人,街道总面积1.92平方公里,只有1条石板路面的街道,路宽不足10米,长约500米,只有10余条巷道,临街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瓦房。
后发崛起谱新篇
凝神聚力谋发展
辟山建园 新型工业化提速显效
面对山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等发展不利因素,广宁县大胆“向山要地”,辟山建园,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走出了一条“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广宁围绕二广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工业园区,近年来先后建起了林浆纸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业园、华南再生资源工业园、高新工业园、江积工业园四大工业园,2006年以来新增工业用地总面积近8000亩。目前,工业园已吸引63家企业进驻,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440亿元。
扩容提质 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
广宁围绕打造30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人口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产城人融合为路径,实施“东进西扩,南拓北优,再造一城”战略。
经过近年的发展,广宁县城面貌焕然一新。6年来城区面积从原来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13平方公里,县城新增人口近2万人,一个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宜业宜游竹乡新城已初具雏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竹子的气节,也是竹乡广宁秉承和发扬老区革命先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创新图强,真抓实干,力谋发展,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
全力以赴 民生事业取得新发展
广宁积极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坚持从2009年起每年办好十件惠民实事,积极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建设幸福广宁。2011年以来,民生方面投入为49.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1.2%。近年来,广宁生态建设高效和谐,创卫工作全省领先,教育强县成功创建,民政事业亮点纷呈,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民生事业取得新发展。
优化结构 农业产业化特色明显
广宁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沙糖桔之乡”,在众多特色农业拥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知名度。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广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化农产品种植管理,畅通销售渠道,相继建成了优质沙糖桔、竹子、食用茶油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目前,广宁已被纳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全县有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万众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更是全省唯一荣获“中国竹业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
特色引领 竹乡文化品牌凸显
广宁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的发展目标,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力打造竹子文化、武术文化、红色文化和玉雕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全国竹子文化、武术醒狮文化示范区和全省红色文化、广绿玉文化展示区、全省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依托丰富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发展理念,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发展软实力。
红色热土广宁
广宁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广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设在广宁(1924年);广东最早组建农民武装、打响农民武装斗争第一炮的农民运动在广宁;1928年初,广宁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成为西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广宁人周其鉴是广东四大农运领袖(阮啸仙、彭湃、周其鉴、黄学增)之一,先后在广宁领导发起农民运动;薛六是14名中央候补委员之一。
广宁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共有441名革命烈士以及2000多名革命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毛泽东曾称赞“东江的海陆丰”、“西江的广宁”农民运动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农民运动的典型;周恩来曾赞评“广东农民运动掌握领导者是彭湃,在武装斗争上,开始领导者是周其鉴”。
作为全省重要的革命老区,广宁拥有广东农民运动领袖周其鉴故居、广宁农民协会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3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上林三十二烈士纪念馆等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58个革命文物遗址以及八一生态农场等现代红色教育基地。
为更好地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广宁县着力推进遗址修复,充实各纪念馆展出内容,提升展出革命文物的品位。近年来,先后修复了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上林村32烈士纪念馆等一批革命遗址,建成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纪念馆通过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绘画、模型、场景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粤桂湘边纵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立的光辉业绩。该馆是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肇庆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肇庆市国防教育基地、肇庆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广宁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广宁县积极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与旅游部门和企业合作,对外推广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具有广宁特色的红色之旅,进一步继承弘扬革命烈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