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双师型”教师,是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同时拥有两种专业的中级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也有人认为,只要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一定等级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就可以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不论定义如何表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却是大致相同的,就是必须具备双能力,即既具有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又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能力。
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点
(1)以职后培养为主。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来源主要有:文化课教师转型、职校毕业生留校任教、高等院校毕业生来校任教以及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最主要的师资来源,从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来看,这一比例占到了50%以上。这样的师资情况决定了我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数属于职后培养。
(2)属于“内部式”和“补偿式”培养。“双师型”教师职后培养是最主要的途径,它的培养方式有:第一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积累行业经验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第二是学校从企业引进各种专门人才,从事专业技能教学工作;第三是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后,得到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就是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后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这些职后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主体主要是中职学校及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培养类型的选择都是针对学校的具体需要以及社会需求,这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来决定。有学者称之为“补偿培养”,即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
2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
(1)发挥高校师资培养功能,加强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我国的中职教师师资(以下简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有教育部重点支持的52所高等技术师范院校,此外,还有各省市几百所高职院校。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职教师资培养功能,利用其优势,在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从最根本的职教师范本科生的培养做起,把培养计划贯穿于职教师资的整个职业生涯。高校应该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结成伙伴关系,在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师资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根据需要重新设计和整合;探求“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的策略和制度,使高校职教师资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中职学校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2)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和引进机制。中职学校要紧紧依托职教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对在职教师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常态化和理性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突出重点,重点对接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侧重中职学校高布点率专业,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满足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要。我校与江苏省高校及一些当地大中型企业联手,建立了3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平台。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课程改革的方向,使“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在从企业引进“双师型”兼职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好人才质量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教学工作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为了使从企业引进的“双师型”兼职教师能够安心职教工作,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兼职教师的保障机制,为其提供保障。
(3)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坚持生产实习制度。专业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在校内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专业教师“双师型”培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促进“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指导能力的提高。我校就是始终坚持要求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学校实训基地参加生产锻炼,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实习规划,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将“双师型”实习教师安排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车间岗位,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这不但确保了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够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而且扎实地推动了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和成长。
(4)开展校本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养。将校本培训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立足点,这源于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平台这一理念。“双师型”教师要成为中职学校的中坚力量,首先要成为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师德师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培养能力,都要显著优于普通的专业教师。我校在此方面的做法是,每年定期聘请省内外的职教专家和高校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为全校教师带来最先进的职教理念,讲解“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理论,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同时,也会选派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参加省内外的教学研讨会议,为提高他们的素质奠定基础。
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点
(1)以职后培养为主。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来源主要有:文化课教师转型、职校毕业生留校任教、高等院校毕业生来校任教以及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最主要的师资来源,从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来看,这一比例占到了50%以上。这样的师资情况决定了我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数属于职后培养。
(2)属于“内部式”和“补偿式”培养。“双师型”教师职后培养是最主要的途径,它的培养方式有:第一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积累行业经验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第二是学校从企业引进各种专门人才,从事专业技能教学工作;第三是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后,得到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就是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后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这些职后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主体主要是中职学校及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培养类型的选择都是针对学校的具体需要以及社会需求,这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来决定。有学者称之为“补偿培养”,即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
2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
(1)发挥高校师资培养功能,加强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我国的中职教师师资(以下简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有教育部重点支持的52所高等技术师范院校,此外,还有各省市几百所高职院校。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职教师资培养功能,利用其优势,在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从最根本的职教师范本科生的培养做起,把培养计划贯穿于职教师资的整个职业生涯。高校应该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结成伙伴关系,在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师资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根据需要重新设计和整合;探求“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的策略和制度,使高校职教师资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中职学校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2)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和引进机制。中职学校要紧紧依托职教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对在职教师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常态化和理性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突出重点,重点对接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侧重中职学校高布点率专业,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满足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要。我校与江苏省高校及一些当地大中型企业联手,建立了3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平台。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课程改革的方向,使“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在从企业引进“双师型”兼职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好人才质量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教学工作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为了使从企业引进的“双师型”兼职教师能够安心职教工作,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兼职教师的保障机制,为其提供保障。
(3)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坚持生产实习制度。专业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在校内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专业教师“双师型”培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促进“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指导能力的提高。我校就是始终坚持要求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学校实训基地参加生产锻炼,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实习规划,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将“双师型”实习教师安排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车间岗位,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这不但确保了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够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而且扎实地推动了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和成长。
(4)开展校本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养。将校本培训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立足点,这源于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平台这一理念。“双师型”教师要成为中职学校的中坚力量,首先要成为各方面都有着较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师德师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培养能力,都要显著优于普通的专业教师。我校在此方面的做法是,每年定期聘请省内外的职教专家和高校教师来学校进行讲座,为全校教师带来最先进的职教理念,讲解“双师型”教师的建设理论,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同时,也会选派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参加省内外的教学研讨会议,为提高他们的素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