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背后游(二)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d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来到动物园的草库——这是一个坐落在动物园北侧的草食动物的粮仓,是个游人根本不可能迈人的禁地。保管员打开两扇大铁门,一股草香味迎面扑来。站在将近20米高的草垛下,我们与保管员攀谈起来。原来这里的草是从河北、内蒙、黑龙江、新疆等地买来的,每年都要更新,可是现在草市需求越来越人,草的产地越来越少,价格便越来越高。每年能不能备足符合质量的干草,正在成为这个草库犯准的事。
  这使我们想起几天前从动物园的老员工们那里听到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动物园职工每年夏秋要打草,入冬前要收集树叶,为动物储备饲草。当时不用出北京,靠员工的义务劳动就能解决一大部分饲草问题。不少人一早就骑着自行车出去,上班之前就能驮着一大捆草或一大袋树叶回来。如今时过境迁,北京早已无草可打,树叶也因为年年喷药不能用来喂动物了。然而,没想到现在从外地买草也开始遇到危机。
  我们在一大堆柞树叶旁停下来,这是专门为长颈鹿准备的,“它们在非洲屹的是金合欢树的叶子,我们没有金合欢树叶,就从外地采购柞树叶代替,效果很好。但是有些地方开始禁上打柞树叶了,能收购柞树叶的地方越来越少,我们已经换了几个地方,现在是过一年算一年,往后不知怎么办呢。”
  听到这里,我们联想起采访中听说的另一段故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动物园里的动物从长颈鹿到老虎、狮子、大象还有猴子等等,许多都是直接从野外捕捉来的。最初曾派人员到东北采购动物,后来又在东北、四川、云南、西南等地区设立搜集站,专门进行野外动物捕捉札收集。70年代,还曾派出采购小组奔赴东非,捕捉了一大批非洲动物,包括现在的这些长颈鹿也人都是那时候带回来的长颈鹿的后代。20年前、因为国家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捕捉一下子受到限制,北京动物园被迫停止了动物的野外搜集和补充。这是一个乍听起来让人感到困惑的事情,动物园的功能之一是对公众进行热爱自然的教育,而自然保护条例的出台却使它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受到致命的一击。而今天因为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动物园又要开始面临饲草来源的限制,这些从野外捕捉回来的长颈鹿的后代们很可能面临饿肚子的危险。
  听着北京动物园那些退了休的老同志回顾当年动物搜集的故事,我们感到那段历史不应当简单地被遗忘,甚至被抹杀,因为我们从中了解到许多那时的自然状况,学到了许多今天无法学到的知识,逐渐看懂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而那时的动物园在捕捉动物的同时,也从自然中汲取了许许多多饲养和繁殖野生动物的知识,累积成今天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
  这些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曾经背靠大自然、依赖大自然的动物园,在大自然受到伤害后遇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其实,这何止是动物园的尴尬,它是整个人类的尴尬。只不过动物园这个行业直接与自然打交道,处在明处罢了。也正是这种尴尬,催发了动物园的变革,它比许多其它行业都更早更快地开始调整自身的方向。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出台,限制了动物的野外捕捉,却推动了人工环境下的动物繁殖,这对一个素来背靠自然的动物园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它牵引着动物园从把动物养活到帮助它们繁殖迈上了一个台阶,那个时期,动物繁殖是北京动物园变革和发展的主题。在我们的采访中听到许多当时攻克繁殖难关的故事。
  黑颈鹤就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因为它们对配偶十分挑剔,光是给动物园里的黑颈鹤“找对象”就让众多专家头痛不已。从野外观察来看,黑颈鹤是很有个性的动物,找不到符合它心意的配偶,它宁可放弃交配繁殖。整个北京动物园都在为几只黑颈鹤忙碌,还从全国各地的动物园调集“对象”,送到北京动物园来“相亲”。结果却让人失望,最后不得已,得到国家特别批准,直接从野外“请”来几只,才算繁殖成功。至今,全球动物园里展出的黑颈鹤,90%都是来自北京动物园,这样极大地减少了野外捕捉的需要。
  随着人工环境下动物繁殖的需要,动物园之间的动物交换变得频繁起来,很快,一个动物园的有形网络凸现出来,动物园的同仁们叫它“大动物园”。
  在我们采访期间正赶上全国动物园的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借机采访了石家庄、大连、杭州、哈尔滨几个大动物园的园长,请他们解释什么是“大动物园”。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的行业跟别的不一样,别人可能,同行是冤家’,而我们‘同行是一家’。别人是竞争,我们是合作,不合作不行。”他们说,合作的动力就在于避免动物的近亲繁殖。毕竟,直接从野外搜集动物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动物种群间血缘太近又会引起退化,为了维持动物的健康种群,动物园之间的动物不互相嫁来嫁去是很难做到的。他们还说,北京动物园因为建立得早,又有着首都的地势之利以及信息与技术的优势,实际上相当于“国家动物园”的地位,在这个大动物园里自然哎了“领头羊”,但是,它也离不开各地动物园的支持。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大动物园”。
  依我们的理解,这个大动物园是动物园界应对自然保护的需求,做出积极反应的一个产物。据说,目前在全球已有超过10000个动物园组成了数百个动物交换的网络,那是一个更大的大动物园。还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以合作关系替代简单的竞争,固然有许多原因,在这里却仅仅是因为动物,是人类为了地球上其它生命而联手的合作,这样的联手实在不应当只限于动物园。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在呼唤更广泛的合作,因为人类间的竞争常常是给自然环境带来损害的原因。
  然而,动物繁殖和引领全国“大动物园”的形成,仅仅是北京动物园从依靠自然走出的一步。如何走向服务自然,路程还很长。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张副园长说:“我们正在探讨如何与自然保护区合作,下一次全国动物园的会议就打算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召开。”敏感的入一下子就可以嗅到,这不只是一次会议的安排,而是一个透出战略转变的信息。他还说,北京动物园已经有了内部政策,今后每年的高级人员研修班的活动和内容都要与自然保护区挂钩。看来,北京动物园在朝着自然保护的目标酝酿着新的举措。
  我们坐在中国动物园协会的会议室里,听着高级工程师刘农林讲动物园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把动物圈在园子里,已经让动物离开了它们基本的生存条件,却又说是为了保护它们,目前许多动物园虽然在不断改进,但还是碰到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那么真正服务于自然保护的动物园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
  刘农林的回答让我们感到信服。他说,目前可以提供给公众的关于野生动物的影像材料已经很多了,《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提倡动物园减少饲养和展示的动物,今后应当集中在需要救助的动物上,如失去栖息地的濒危动物就应当是动物园里的主角。保留住它们,围绕它们开展公共教育,促进它们的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应当是动物园的主要工作。北京动物园其实已经成功地做过一些濒危动物的繁殖研究,比如大熊猫、朱鹮,但是,为自然服务,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去做。动物园从背靠自然,变为保护自然,是一次艰难的转变。
其他文献
藏獒    风马中象征土元素的雪狮,没人亲眼见过,但民间流传着藏獒便是雪狮后代的故事,它们和人类一起生活在人间的土地上,祖祖辈辈为人类看护家园。  而今天,这个已经被市场叫腻了的名字,代表的不再是雪狮的威猛,而是金钱的力量。  我常常路过结曲河边的藏獒交易市场,所以常常遇到很多触景伤情的故事。  在藏獒交易点与几名商贩聊天时,他们对自家藏獒的品种和故事夸夸其谈,俨然一部史诗。  “咱们这些狗,不能
期刊
2007年7月1 8至23日,平日散居在方圆3500平方公里的村民们把帐篷搬到神山脚下一片开阔的草场上,煨桑的烟雾袅袅,五彩经幡飘扬,祭山、讲经,赛马、游戏……历时几天的活动精彩而丰富。这不同于普通的藏族赛马会,所有活动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设置,教育意义高过了它的娱乐性。搬迁黑帐篷、生火、打酥油、扔石子……传统的游牧技能在游戏中得到传承;赛马,赏马、服饰表演……让牧民们对自己本土文化充满信心和自豪;
期刊
我们的队伍是一路争论着走上高原的,有时争论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争论的内容包括:气候与人到底谁对草场退化的影响更大?城市与牧区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态环境来说谁更合理?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应当是什么关系?尽是一些谁也不服谁的话题。尽管缺氧,吵起来气喘吁吁,大家还是热衷于讨论,动不动就宣布“开会!”或许是因为我们突然走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没有来得及异文化间的交流,就引发了内部的震荡。然而,对公路这一话题
期刊
造就了他那双智慧的眼睛和充满思辨的表达力,是他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尴尬身份和时时处处不无困惑的处境。他是2006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的唯一获奖者,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负责人哈希·扎西多杰,人们习惯地叫他扎多。2007年我们走访的青海省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落——措池,就是他和那里的牧民一起在三江源保护区创建的村民协议保护的地方。他说:“我常常感到一种尴尬,我不是社区的,也不是
期刊
2004年10月末的一天,我终于如愿驱车踏上了我向往已久的旅程,采访拍摄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访前我想象中的衡水湖应该是烟波浩渺、渔米之乡。几次采访拍摄下来,衡水湖以及祖祖辈辈生息在它周围的百姓中许多说不完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  作为一个摄影人能用手中的相机来记录当地百姓的生活和风土人情是我乐此不疲的事。在拍摄衡水湖的过程中,我感到地处平原没有制高点的湖区,很难拍到独特视角的标志性片子,
期刊
“院子里一点绿色都没有”    几乎从上路开始,队伍里就有不同声音。同样面对着黑帐篷,牛羊,有的被浓重的“异文化”气氛所打动,有的却感叹这个地区怎么还如此贫困落后……“移民”自然成了争论的一个主题。其实,关于移民在牧民中也有着极为不同看法,有的认为不应当靠国家养着,那样“就像一个袋子,空空的根本立不起来”:有的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也有的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希望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我们特意找到了吉卓玛
期刊
没有土地,还能称其为农民吗?在一个叫做“干顷洼”的地方确有这么一群农民。  千顷洼是衡水湖的前身,曾经是一片自然湿地。那时的千顷洼时涝时旱,变化无常,涝时整个地区成为一片汪洋;旱时仅洼地有水,成为大片良田。因此洼里散布着不少村落,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早巳习惯了几千年来水进我退、水退我进的耕种生活。  千顷洼田地几万亩,农民怎么也种不完。涝了,旱了,对村民生活影响也不大。想起当年,顺民庄一位憨厚的老伯
期刊
一个从经济目标向生态目标的转变正在三江源地区大步推进。据200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青海省委,省政府日前决定,今年对三江源地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考核,要从以国民经济指标考核为主,转到以生态建设指标为主上来。”这是一个理性的重大的转变,也注定是一次深刻而艰难的转变。因为,积极推动这一转变需要直面诸多的问题和歧异,包括需要对许多曾经习惯了的思维和判断,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角度加以重新审视。
期刊
黑颈鹤的“无性婚姻”    1983年,北京动物园仅有的一对黑颈鹤配对并下了蛋。这是个爆炸性的消息。在80年代,全球已知黑颈鹤仅有800多只,这对宝贝产蛋,怎能让人不欢喜?  但欢喜之后就是极度的失望了,那几个蛋都是“白蛋”,这样的蛋没有受精,孵不出小鹤来。当时我们面对这样的失望,只是一个劲地寻思,它们既然都配对了,怎么还会生白蛋?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经过翻查资料,了解野生黑颈鹤的习性。我们才知
期刊
当我们结束了在北京动物园里一个多月马不停蹄的采访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完成了一次任务,而是感受到了一次生态理念的强烈碰撞。这已经不只是自然知识的学习,我们被带进了人与自然的深度思考……  没走进北京动物园之前我们就听说,这里的两栖爬行动物馆在国际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在北京动物园里有“小动物园”之称,于是它成了我们采访的一个必到之处。  由于里面住着几十种冷血“居民”,两爬馆在许多人眼里是个神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