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行恩:竹丝翻转 巧手成编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垫江县大石乡竹编技艺手艺人赵行恩是垫江大石竹编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的竹编作品精巧细致,在继承的基础上,采用创新的方式、精巧的手法,编制出涵盖18个品种、53个主题的1000余件竹编作品,推动竹编技艺从传统的实用型逐渐向观赏型转变。
   “挑2,蒙3……”赵行恩默念着口诀,一手拿着镊子,一手编着竹丝,上千条不同颜色的竹丝在他手里熟稔地“把玩”,浸染呈黑的竹丝为底,原色竹丝贯穿于间……
   从选材到下料,从蒸煮到分层,再到分丝、编织,选材制作,准备成品,在赵行恩手下,小小竹编里,蕴藏着大乾坤。
   跟着老赵走进竹林,只见他选竹就一眼,砍竹就一刀,直接背回家,下料就有准。“几道准备工序看似简单,却需要十分精细。”赵行恩说。
   之后,手起刀刮,到了最关键的破竹起层阶段。只见老赵将青色的外皮一点点刮去,之后起篾分层,再用刀片完成最后的打薄,“如果竹片合格,没有瑕疵,当有1厘米宽,这时的竹子,放在太阳下,可以透光。”老赵拿起透亮如玉的竹片说道。
   经过蒸、煮、染、洗等十余道准备工序,竹编的“重头戏”——编织正式开始。
   大石竹編的绝活儿是分丝。赵行恩拿出自己发明的排针剖篾器,左手按压,右手轻划,微微凹陷的排针剖篾器一拿开,竹丝随即散开,如一缕缕黑发。赵行恩可以在1厘米的竹篾上分出15根竹丝,每根竹丝厚薄均匀、宛如发丝,又十分有韧性。
   竹丝长度有限,在持续编织过程中,往往需要在关键时刻多次接入新丝,在竹丝纵横交叉的地方,利用巧劲,叠入或插入接头,所有接头之处必须做到藏而不露,这对工艺制作者的操作要求极高。
   一开始赵行恩学的是箩筐、锅盖、斗篷,竹编老三样。但老手艺能不能开新花?一次偶然的机会,赵行恩看到丝织品编出了人物像。绸丝相交,可成人像,竹条相汇,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30岁街市上的偶然一瞥,让赵行恩有了新的灵感。之后,他用一辈子研习技艺,让大石竹编逐渐从生活用品变为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2011年,“大石竹编”被评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每一項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5月24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说出了上述这番话。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层面的重视,社会层面的支持
期刊
胡昌鹏抽查砂芯质量  修习而拥工艺专长为“工”,传承而守雕琢苦心为“匠”,十年筑梦,他与各种系列的高压柱塞泵和高端液压阀铸件死磕到底,时而静坐电脑前将数据融于三维图中设计、调整参数、模拟,时而行走于车间内每个工序检查指导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生产操作。胡昌鹏和工作室成员一起研究砂芯的工艺胡昌鹏和工作室成员一起查看用砂芯制作的成品胡昌鹏查看流水线质量  一身灰色粗布工服、一副隔热手套、一顶安全帽,不善言辞
期刊
近日,《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提出要持续完善招投标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绿色技术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多家民企第一时间投身到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及全国各地应急环境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自主研发的烟气治理和膜技术,支持工业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参与到长江大保护中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打赢污染
期刊
科学导报讯 6月19日,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落地山西农谷办学揭牌仪式暨“双创”学院建设发展研讨会在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业园举办。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建新,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副院长)邢国明,山西农谷管委会副主任武利生出席活动。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庄法兴主持活动。   邢国明在致辞中表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
期刊
6月9日上午,山西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志贵专程赴交城县政府,与交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宋志江洽谈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聪林,交城县副县长郭强,再生资源公司董事长张宏,交城县相关部门、单位、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洽谈。   宋志江表示,山西路桥集团是全省公路建设的龙头企业,在杨志贵董事長的带领下率先在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交城县具备全要素
期刊
有媒体援引华中师范大学校方消息称,该校整合相关学院与科研资源,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以推动学校进行教育变革、创新教育技术的能力。该校将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未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使用看,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一些实践不是被用来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而是被用来监控学生、约束学生。这一方
期刊
飞腾团队研发的FT_2000/4处理器  眼前,这枚两个指甲盖大小的中央处理器(CPU),每秒钟可完成浮点运算5880亿次。这个小小的芯片上排布了几十亿个晶体管,也凝聚了天津飞腾嵌入式CPU研发团队62名队员400多个日夜的心血。  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这支明星团队,承担着国产飞腾系列嵌入式和桌面处理器研发的科研任务,活跃在尖端技术一线。平均年龄32岁,他们已是国产CPU研发的主力军。  不
期刊
6月12日,阳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董增寿一行深入阳煤集团新元煤矿,实地考察全国首个井下5G网络。局领导闫守琦,阳煤集团科技处处长周建斌,以及局高新科、阳煤集团科技处和新元煤矿相关人员一同参加调研。在阳煤集团相关人員带领下,董增寿一行深入新元矿井下500米机电硐室,现场观摩了无线巡检机器人通过5G网络巡查机电室环境、温度、设备等运行情况。  董增寿指出,5G技术矿井工业应用与民用场景技术要求不同,井下
期刊
复制室  进入云冈石窟第12窟,美轮美奂的造像、庄生天籁的境界、博大精深的内涵,让观众震撼。不过这回,令人发出感叹的景致,并不在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而是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6月12日起,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大成功落成,并率先向校内师生开放。  3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
期刊
據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6日报道,来自瑞士联邦国家实验室(Empa)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马达,其由16个原子组成,并且可以在同一个方向稳定旋转,有望将能量收集推升至原子级。此外,该马达恰好在经典运动与量子隧穿间的边界移动,也可以供科学家研究量子隧穿过程及其中能量耗散的原因。   研究人员总结道:“这一迄今最小分子马达不仅为分子科学家开发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