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而數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学科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他们的心理距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而在不同的见解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在学生自由地思维,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容忍学生出错,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2.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创新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空间,多一些鼓励与支持。不苛求课堂纪律的严肃,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倡学生激烈地交流讨论。能让学生动口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就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能让学生推导的公式就让学生自主探究。总之,为学生充分提供展示自我的自由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培养质疑的风气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学会创新应首先学会质疑。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平等的教学氛围既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质疑的前提。对于中学的那些“不好教”的学生来说,受批评的机会比受表扬的机会多得多。很自然,那些学生会有一种自卑感。我决心先改变这种状况。上课时,我一再强调:问题面前,人人平等。有问题一定要提出来,无论多简单,我保证会耐心解答。几次下来,提问题的学生多了起来,其中有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例如:在学习了线段的二等分点(中点)坐标,以及四等分点坐标的求法之后,在鼓励质疑的气氛的带动下,某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提出了三等分点坐标的求法的问题。我告诉他该问题在数学史上的伟大价值,并指出,他问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该生兴奋得掉下了眼泪。
(2)加强沟通,及时反馈。班级现状表明,部分“优等生”自私保守,“学困生”怕问老师。“怕”字使学生在心理上远离了老师,远离了质疑,远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远离了创新。针对这一情况,每次下课后,我都会在教室多留几分钟,问学生(主要是成绩中下的)是否掌握这一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我经常找科代表、学习委员或者成绩突出的学生,要求他们主动为同学解疑,并负责集疑,与老师沟通。一段时间下来,班上的质疑风气大大提高。
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鼓励学生敢问、会问、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面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定理是怎样获得的?一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是如何应用的?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但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拓展,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5.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
6. 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而数学创新总是依托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引导学法的掌握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掌握深厚扎实的数学知识,积累丰富的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就会更有更大的灵活性,就有可能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解决,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7. 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清晰、简练地思维,培养人的正直、顽强与勇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强烈、深刻、和谐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通过发掘和展示数学本身内在的魅力,比如寓理深刻的数学趣题、尚待解决的数学猜想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积极情感体验。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13-07-06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力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他们的心理距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而在不同的见解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此,在学生自由地思维,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容忍学生出错,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2.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创新平台
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空间,多一些鼓励与支持。不苛求课堂纪律的严肃,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倡学生激烈地交流讨论。能让学生动口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就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能让学生推导的公式就让学生自主探究。总之,为学生充分提供展示自我的自由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3. 培养质疑的风气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学会创新应首先学会质疑。
(1)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平等的教学氛围既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质疑的前提。对于中学的那些“不好教”的学生来说,受批评的机会比受表扬的机会多得多。很自然,那些学生会有一种自卑感。我决心先改变这种状况。上课时,我一再强调:问题面前,人人平等。有问题一定要提出来,无论多简单,我保证会耐心解答。几次下来,提问题的学生多了起来,其中有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例如:在学习了线段的二等分点(中点)坐标,以及四等分点坐标的求法之后,在鼓励质疑的气氛的带动下,某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提出了三等分点坐标的求法的问题。我告诉他该问题在数学史上的伟大价值,并指出,他问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该生兴奋得掉下了眼泪。
(2)加强沟通,及时反馈。班级现状表明,部分“优等生”自私保守,“学困生”怕问老师。“怕”字使学生在心理上远离了老师,远离了质疑,远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远离了创新。针对这一情况,每次下课后,我都会在教室多留几分钟,问学生(主要是成绩中下的)是否掌握这一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我经常找科代表、学习委员或者成绩突出的学生,要求他们主动为同学解疑,并负责集疑,与老师沟通。一段时间下来,班上的质疑风气大大提高。
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鼓励学生敢问、会问、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面对知识和方法,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定理是怎样获得的?一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个性质、定理、公式是如何应用的?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见得也毋须什么问题都能自己解决。但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决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拓展,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5.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东西,只要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从一般常规不易想到的东西,就可以认为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我从不简单加以否定,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和愿望,应该受到老师的保护。
6. 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而数学创新总是依托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引导学法的掌握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掌握深厚扎实的数学知识,积累丰富的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就会更有更大的灵活性,就有可能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解决,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7. 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清晰、简练地思维,培养人的正直、顽强与勇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强烈、深刻、和谐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通过发掘和展示数学本身内在的魅力,比如寓理深刻的数学趣题、尚待解决的数学猜想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学积极情感体验。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1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