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居于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激发学习兴趣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是语文学法指导的要害。没有爱好,就谈不上什么学法的指导,爱好是学好功课的动力。因此,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在教学中,可经常渗透些自学成才的名人事例,也可从激发学生的写作爱好入手,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确实把学生带入情境,体察情境,使其有所感,动其情,写作爱好不断增强。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教学中,预习这一环节可谓举足轻重。要教会学生自主预习,坚持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抓住预习重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单元和每篇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提示”的内容,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承担课文基本功训练的任务。“练习”围绕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侧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练习,注重启发性,用以帮助学习。通过边读边想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也可作为预习的纲要,抓住提示的课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重点预习,就可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率。
2.反复阅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头戏,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内容,对典范文章、出色段落,须运用精读的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给学生正确理解词义。语文教学不超脱字、词、句、段、篇,因而正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运用圈点批注,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的圈点符号。一般来说,所圈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为了避免混淆不清,查找方便,教师可花一些时间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圈点规范化。
查阅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是中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解释圈过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清障碍。
4.提出思考题。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有利于增强和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预习《海燕》,可让学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鸥企鹅象征什么?暴风雨又象征什么?
三、指导学生科学地听课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要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弥补听课的不足,为日后复习提供清楚的提示线索,而不是教师的“讲话录音”。课堂笔记要记的是:教师讲课纲目,讲课重点、精华,如总结性、提示性、评议性话语,结论的推导过程,教师的补充内容,听课时发现的问题等。还可自创“语言”,还要注意“留白”,便于随时补充,要“图文并茂”,有助于一目了然,要简洁浓缩,课后要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四、指导学生及时地复习
看书前独立回想老师上课的内容,反问自己:今天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哪些懂了,哪些不懂。及时检查当天听课效果,增强记忆,提高看书、整理笔记的针对性。
五、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思维能力。作业可帮助学生复习和预习,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因此,我们对学生作业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做作业一定要自己做,做时要仔细审题,要认真解题,要细心查题。
一、激发学习兴趣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是语文学法指导的要害。没有爱好,就谈不上什么学法的指导,爱好是学好功课的动力。因此,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在教学中,可经常渗透些自学成才的名人事例,也可从激发学生的写作爱好入手,及时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确实把学生带入情境,体察情境,使其有所感,动其情,写作爱好不断增强。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在教学中,预习这一环节可谓举足轻重。要教会学生自主预习,坚持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抓住预习重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单元和每篇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提示”的内容,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承担课文基本功训练的任务。“练习”围绕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侧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练习,注重启发性,用以帮助学习。通过边读边想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也可作为预习的纲要,抓住提示的课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重点预习,就可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率。
2.反复阅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头戏,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内容,对典范文章、出色段落,须运用精读的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给学生正确理解词义。语文教学不超脱字、词、句、段、篇,因而正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运用圈点批注,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的圈点符号。一般来说,所圈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为了避免混淆不清,查找方便,教师可花一些时间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圈点规范化。
查阅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是中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解释圈过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清障碍。
4.提出思考题。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有利于增强和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预习《海燕》,可让学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鸥企鹅象征什么?暴风雨又象征什么?
三、指导学生科学地听课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要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弥补听课的不足,为日后复习提供清楚的提示线索,而不是教师的“讲话录音”。课堂笔记要记的是:教师讲课纲目,讲课重点、精华,如总结性、提示性、评议性话语,结论的推导过程,教师的补充内容,听课时发现的问题等。还可自创“语言”,还要注意“留白”,便于随时补充,要“图文并茂”,有助于一目了然,要简洁浓缩,课后要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四、指导学生及时地复习
看书前独立回想老师上课的内容,反问自己:今天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哪些懂了,哪些不懂。及时检查当天听课效果,增强记忆,提高看书、整理笔记的针对性。
五、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思维能力。作业可帮助学生复习和预习,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因此,我们对学生作业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做作业一定要自己做,做时要仔细审题,要认真解题,要细心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