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秋时节、喜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行的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学术研究会,于2007年9月26日至27日在合肥举行。会前收到来自江苏、广东、河南、湖南及安徽各地的论文66篇,应邀到会的新四军老战士和专家学者、党史工作者有60余人,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朱农,常务副会长凌云、沈培新、陆德生及副会长庞振月到会参与研讨。
与会者围绕新四军的组建、发展及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畅谈新四军的丰功伟绩,总结历史经验,论述铁军精神,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新四军的创新精神。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王德宝认为:研究新四军的创新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点,体现了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新四军的创新精神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本战区的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探索在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规律。同时,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新精神体现在新四军发展的历史中,体现在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
关于新四军的成立及番号的由来。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顾问、南京大学教授马洪武认为,新四军来源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来源于井冈山的红四军,来源于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可谓“敢为三下先”。新四军的成立是国共两党反复谈判的结果,是集中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结果。新四军的番号,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它继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铁军传统,也发扬了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传统作风。
关于刘少奇对新四军的重大贡献。湖南刘少奇纪念馆的副研究员李桂芳认为,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刘少奇于1938年底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并对皖南部队北移提出三种方式。在皖南事变中,刘少奇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力图扭转危局,减少部队损失。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委,与陈毅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提出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全面反攻、军事上采取守势的主张,有效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迅速改变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发展壮大了华中地区的抗战力量。
关于新四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老战士朱农以及原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陈德辉认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做了系统的论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巨大贡献表现在:给日伪军很大的杀伤,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有效地缩小了敌占区,扩大了游击区,向广大民众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和抗敌活动,形成了广泛的人民战争,创建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还认为:在研究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理论时,必须批驳那种认为游击战是“游而不战”、“敌后的游击战只是小打小闹”等毫无根据的说法。
关于新四军的铁军精神。陆德生认为:研究铁军精神,有利于拓展和深化新四军历史的研究,有利于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新四军铁军精神是在传承叶挺独立团、红四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传统的基础上,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铁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就是铁的理想信念、铁的组织纪律、铁的过硬作用。主要表现在: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与统一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机动灵活、开拓创新的精神,海纳百川、广泛吸引各方人士的精神,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淮南煤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周益庭认为:弘扬铁军精神,就是要密切结合实际,用铁军精神教育和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构建和谐矿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矿区生产、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贯穿到方方面面,努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不断推进矿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于新四军与八路军的协作关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汪谦干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打击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华中展开抗日战场,在战略上相互呼应;共同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在皖东北、苏北、河南、鄂南等地打开抗战新局面;在许多战斗中相互配合,共同歼敌;在干部、人员、经费上相互支持,特别是有许多重要干部从陕北来到华中,大大加强了新四军的领导力量,新四军支援八路军的大批经费和物资,也有力地支援了太行军民,进一步加深了两军的战斗友谊。
在小组交流会上,与会人员认为,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深化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必须站在新起点,拓宽新领域,选择新角度,提升新水平,不断开拓创新,密切联系现实,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同时,要把深化研究与扩大宣传结合起来,面向青少年,力求普及化,使新四军的辉煌历史与铁军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与会者围绕新四军的组建、发展及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畅谈新四军的丰功伟绩,总结历史经验,论述铁军精神,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新四军的创新精神。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王德宝认为:研究新四军的创新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点,体现了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新四军的创新精神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本战区的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探索在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规律。同时,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新精神体现在新四军发展的历史中,体现在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
关于新四军的成立及番号的由来。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顾问、南京大学教授马洪武认为,新四军来源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来源于井冈山的红四军,来源于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可谓“敢为三下先”。新四军的成立是国共两党反复谈判的结果,是集中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结果。新四军的番号,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它继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铁军传统,也发扬了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传统作风。
关于刘少奇对新四军的重大贡献。湖南刘少奇纪念馆的副研究员李桂芳认为,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刘少奇于1938年底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并对皖南部队北移提出三种方式。在皖南事变中,刘少奇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力图扭转危局,减少部队损失。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委,与陈毅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提出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全面反攻、军事上采取守势的主张,有效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迅速改变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发展壮大了华中地区的抗战力量。
关于新四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老战士朱农以及原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陈德辉认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理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做了系统的论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巨大贡献表现在:给日伪军很大的杀伤,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有效地缩小了敌占区,扩大了游击区,向广大民众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和抗敌活动,形成了广泛的人民战争,创建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还认为:在研究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理论时,必须批驳那种认为游击战是“游而不战”、“敌后的游击战只是小打小闹”等毫无根据的说法。
关于新四军的铁军精神。陆德生认为:研究铁军精神,有利于拓展和深化新四军历史的研究,有利于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新四军铁军精神是在传承叶挺独立团、红四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传统的基础上,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铁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就是铁的理想信念、铁的组织纪律、铁的过硬作用。主要表现在: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与统一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机动灵活、开拓创新的精神,海纳百川、广泛吸引各方人士的精神,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淮南煤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周益庭认为:弘扬铁军精神,就是要密切结合实际,用铁军精神教育和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努力构建和谐矿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矿区生产、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贯穿到方方面面,努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不断推进矿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于新四军与八路军的协作关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汪谦干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打击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华中展开抗日战场,在战略上相互呼应;共同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在皖东北、苏北、河南、鄂南等地打开抗战新局面;在许多战斗中相互配合,共同歼敌;在干部、人员、经费上相互支持,特别是有许多重要干部从陕北来到华中,大大加强了新四军的领导力量,新四军支援八路军的大批经费和物资,也有力地支援了太行军民,进一步加深了两军的战斗友谊。
在小组交流会上,与会人员认为,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深化新四军历史的研究,必须站在新起点,拓宽新领域,选择新角度,提升新水平,不断开拓创新,密切联系现实,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作用。同时,要把深化研究与扩大宣传结合起来,面向青少年,力求普及化,使新四军的辉煌历史与铁军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