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大洼县新建学校 1242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68-01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数学素养的养成。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更是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想问
想问:就是想到什么问什么,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学生对困惑渴望质疑想知道答案,学生对教师不迷信不崇拜,积极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老师的回答,帮助自己解决发现的问题和困惑,培养学生不会就问的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敢问:就是学生乐与思维,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允许学生质疑“出错”,敢向教师质疑,敢向课本质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使学生好问
好问:就是喜欢问问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学生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让学生质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擅于引导学生质疑是学生好问的前提。
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会问
会问:就是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只有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才会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4.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4.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4.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4.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目前新课改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问题得以实现,问题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课堂提问愈显重要,必须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加强对问题的科学组织。“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当然问题也不是一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
“设疑——解疑——质疑”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学习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一开始的“设疑”是一节课的基本目标,是一种预设,当基本目标达成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用好教材和超出教材。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后边的“质疑”则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疑问的提出也是多种形式,从一开始的设疑到后边的质疑,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由教师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困惑,随时提出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问题提出来了,由谁来解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会不断提出问题,目的是通过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只要当个好听众就行了。新课程提倡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给学生破题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自学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学生自学可能比教师讲授进展慢,但学生一旦形成了自学能力,就会自己学习教材,不用老师讲解,学习的进度会产生加速度效应。其次是“同学合探”,这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精神。新课程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有6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合作”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学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和辅导,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合作的形式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两个人的合作。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老师不要急于讲解,由小组合作(4-8人)来解决。小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全班合作(跨组合作)来解决。教师不要急于解答问题,要退到最后一步,直到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时老师才说,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和挖掘潜能的机会。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68-01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数学素养的养成。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更是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想问
想问:就是想到什么问什么,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学生对困惑渴望质疑想知道答案,学生对教师不迷信不崇拜,积极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老师的回答,帮助自己解决发现的问题和困惑,培养学生不会就问的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敢问:就是学生乐与思维,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允许学生质疑“出错”,敢向教师质疑,敢向课本质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使学生好问
好问:就是喜欢问问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学生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让学生质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擅于引导学生质疑是学生好问的前提。
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会问
会问:就是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只有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才会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4.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4.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4.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4.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目前新课改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问题得以实现,问题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课堂提问愈显重要,必须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加强对问题的科学组织。“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当然问题也不是一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
“设疑——解疑——质疑”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学习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一开始的“设疑”是一节课的基本目标,是一种预设,当基本目标达成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用好教材和超出教材。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后边的“质疑”则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疑问的提出也是多种形式,从一开始的设疑到后边的质疑,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由教师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困惑,随时提出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问题提出来了,由谁来解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会不断提出问题,目的是通过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只要当个好听众就行了。新课程提倡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忙于给学生破题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精神,自学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学生自学可能比教师讲授进展慢,但学生一旦形成了自学能力,就会自己学习教材,不用老师讲解,学习的进度会产生加速度效应。其次是“同学合探”,这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精神。新课程在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有6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合作”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学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和辅导,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合作的形式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两个人的合作。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老师不要急于讲解,由小组合作(4-8人)来解决。小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全班合作(跨组合作)来解决。教师不要急于解答问题,要退到最后一步,直到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时老师才说,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和挖掘潜能的机会。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