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0年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阜新地区61个自动气象站2015—2020年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日2017年偏多,其余年份较为平均,月变化呈显著单峰型特征,峰值在8月;短时强降水多为局地短时强降水,具有局地性强的特点;短时强水个例年分布较为平均,降水量R主要以20 mm≤R≤30 mm为主;短时强降水多发时间在午后到前半夜(15:00~22:00),17:00和18:00是最多发时段;短时强降水个例空间分布自西南向东北呈“高-低-高-低-高”的五级分布,3个最多发站点均位于谷地、平原地区,与海拔高度成一定的反相关特征。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阜新地区
  中图分类号:P42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110–02
  短时强降水是短时间内降水量级达到或超过一定阈值的天气现象,其成因是在大尺度天气背景下,由中小尺度强对流风暴直接造成的,具有尺度小、突发性强、生命史短、预测难度大等特征,是强对流天气的重要类别之一,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桥梁损毁等次生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预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1]。不同地域受气候背景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其短时强降水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也有很大差异,目前对于短时强降水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基于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其空间分辨率低下,使得对短时强降水的特征分析具有局限性。选取国家站和空间分辨率大的区域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阜新地区的短时强降水进行特征分析,以期加强对本地区短时强降水特征规律的了解,进一步提高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短时强降水的规定按照《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执行,定义为1 h降水量≥20 mm作为短时强降水的标准。采用阜新地区61个自动气象站2015—2020年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定义1个测站小时降水量≥20 mm为一次短时强降水个例,单日内出现1次及以上短时强降水个例记为一个短时强降水日,单日内出现短时强降水测站数N,1<N≤5为局地短时强降水,5<N≤10为小范围短时强降水,10<N≤20为区域性短时强降水,20<N为全地区短时强降水。
  2 结果分析
  2.1 短时强降水日分布特征
  研究阜新地区2015—2020年短时强降水日数资料,短时强降水日数共有105 d,平均每年17.5 d,2017年短时强降水日数偏多,其余年份日数较为平均,最早出现时间为4月6日(2019年),最迟出现时间为6月19日(2017年),最早结束时间为8月27日(2015年),最迟结束时间为9月24日(2016年)。按月份来看,短时强降水日只出现在4—9月,呈显著单峰型特征;4—8月呈增加趋势,5月增加不明显,6月显著增加,峰值出现在8月,9月明显下降(图1)。这种单峰型分布与中国大陆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的分布一致,是典型的季风气候[2],即夏季(6—8月)最多(占比85.3%),秋季(9—11月)次之(占比10.4%),春季(4—5月)最少(占比4.3%)。这是由于6月中、下旬副高开始逐渐北抬,7月和8月阜新位于副高外围,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稳定输送,加之500 hPa低槽东移带来冷空气,是导致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在6—8月多发的主要原因。
  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类型多为局地短时强降水,表明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具有局地性强的特点(表1)。
  2.2 短时强降水个例分布特征
  分析阜新地区2015—2020年短时强降水个例资料,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个例共有597站次,年分布较为平均,月变化趋势与短时强降水日月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从量级上来看,降水量(R)以10 mm为1个区间划分降水强度,20 mm≤R<30 mm共出现422站次,占比70.7%;30 mm≤R<40 mm共出现111站次,占比18.6%;40 mm≤R<50 mm共出现46站次,占比7.7%;50 mm≤R共出现18次,占比3%;因而阜新地区短时强水量级主要以20 mm≤R<30 mm为主。
  对短时强降水个例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图2:短时强降水多发时间在午后到前半夜(15:00~22:00),17:00和18:00是短时强降水最多发时段,这是由于白天太阳辐射直接加热下垫面,在近地面形成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对流发展[3];20:00~22:00为次多发时段。有研究表明,低空急流在夜间会逐渐增大,并在凌晨达到最大值,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00:00~04:00是最少发生时段,05:00~07:00出现小幅增加,这可能是由于04:00~05:00是地面气压一天中的次低值,气压降低造成辐合增强,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4-5]。
  短时强降水个例空间分布存在差异,9个多发站点具体分布如图3所示,自西南向东北呈“高-低-高-低-高”的五级分布;其中3个短时强降水最多发站点分别位于红帽子镇、招束沟镇和新民镇以及二道河子镇。结合地形分析,9个多发站点均位于海拔较低处,其中红帽子镇位于努鲁尔虎山脉西侧谷地,招束沟镇和新民镇分别位于努鲁尔虎山脉和医巫闾山脉末端交汇间的东侧和西侧,二道河子镇位于松辽平原沉降带,3个最多发站点均位于谷地、平原地区,这表明海拔较低处易发生短时强降水。由此可见,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个例空间分布自西南向东北呈“高-低-高-低-高”的五级分布,3个最多发站点均位于谷地、平原地区,与海拔高度成一定的反相关特征。
  3 结语
  利用阜新地区59个区域站和2个国家站2015—2020年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日其年变化2017年偏多,其余年份日数较为平均;只出现在4—9月,月变化呈显著单峰型特征,即4—8月呈增加趋势,5月增加不明显,6月显著增加,峰值出现在8月,9月明显下降;从季节来看,夏季(6—8月)最多,秋季(9—11月)次之,春季(4—5月)最少。
  (2)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类型多为局地短时强降水,表明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具有局地性强的特点。
  (3)阜新地区短时强水个例其年分布较为平均,月变化趋势与短时强降水日月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从量级上来看,降水量R主要以20 mm≤R<30 mm为主。
  (4)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发时间在午后到前半夜(15:00~22:00),17:00和18:00是最多发时段,20:00~22:00为次多发时段,00:00~04:00是最少发生时段。
  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个例空间分布自西南向东北呈“高-低-高-低-高”的五级分布,3个最多发站点均位于谷地、平原地区,与海拔高度成一定的反相关特征。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443.
  [2] 郝瑩,姚也青,郑媛媛,等.短时强降水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J].气象, 2012, 38(8): 903-912.
  [3] 胡迪,李跃清.2015.青藏高原东侧四川地区夜雨时空变化特征[J].大气科学, 39(1): 161-179.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其他文献
遥感卫星应用于滑坡灾害识别有30多年的历史,卫星遥感是进行滑坡识别的重要手段,在滑坡治理监测方面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遥感影像也在向高分辨率过渡,滑坡识别方法从目视解译向人机交互和自动识别发展,提高了滑坡识别精度。总结了滑坡特征以及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遥感影像对滑坡识别的方法和优缺点,针对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摘要 基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逐日空气质量观测数据资料,主要分析大气污染物及AQI指数与各气象因子、火源点的相关性,找出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建模得出最佳AQI指数气象预报模型。得出结论:(1)西双版纳西边及南边的境外火点对西双版纳AQI指数影响最大;(2)与日照时数、水汽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高空500 hPa风向风速、700
国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的规划是在目前国土空间的现状之上对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开发力等深入了解,而进行的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国有土地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用,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为框架,分别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土地利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海洋石油平台实测资料和1949—2013年台风资料,分析东方与乐东海域的气候特征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年来影响东方与乐东海域的热带气旋都有减少趋势;东方海域4—7月出现6级大风的天数较其他月份多;乐东海域6—8月出现6级大风的天数较其他月份多,主要是西南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东方海域1—3月和10—12月受冷空气的影响比乐东海域偏强,而6—10月乐东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
摘要 为了研究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预报着眼点,提高高温预报准确率,减轻对7月7—19日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运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46年来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特征,然后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预报产品,从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对2017年7月9—19日出现在河西走廊东部的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温持续时间超过了历史最长时段,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等,诊断分析一次典型的突发性暴雨过程,揭示了黔西南州夏季突发性暴雨的有利形势、水汽条件、热力动力条件及对流系统结构特征。通过分析了黔西南州2015年5月20日凌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副热带高压稳定,同时大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在黔西南州上空交汇,在与中低层低涡切变共同影响下造成了此次大暴雨过程。在发生暴雨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
摘要 雷电天气与其他气象灾害相比,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不仅会对各行业的安全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对人们的财产以及人身安全也是巨大的安全隐患。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可以为各领域的防雷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防雷工作有着突出贡献。为了使气象防雷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仅要增强检测工作意识,还要不断学习技术知识,而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
摘要 科技进步促进了各行业的转型升级,信息技术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供了重要的内在动力支持。为使天气预报气象业务为生产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为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天气预警信息。当今社会对气象预报准确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与气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气象部门应对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关键词 技
摘要 2020年2月13—16日,永州市出现了寒潮天气,24 h内降温最高达20℃,并伴有全市范围偏北大风,中北部出现短暂雨雪(雨夹雪)天气。本文利于常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本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过程中高纬呈两槽一脊型,新西伯利亚附近有阻高,阻高前横槽不断加深南落,槽后冷平流使冷空气堆积,冷涡中心强度强。中低层西南气流强烈发展,地面升温明显,有利于加大降温幅度。有
摘要 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政策,精准扶贫是我国确保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举措,探讨陇南山区两者之前的对接途径和框架,对在陇南市实施国家提出的“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政策,明确对接的重点,创新对接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陇南山区贫困农户;林业生态补偿;精准扶贫框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138–02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