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初探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公民教育的涵义,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及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几个方面来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进行初步探讨。阐明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定位、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中职 语文教学 公民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公民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定位
  
  要讨论如何在中职语文课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问题,首先必须讨论公民教育在中职语文课教学中的定位问题。只有弄清了中职语文课中关于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才能确定落实的原则与方法。本文将从公民教育的涵义,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及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几个方面來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公民教育的问题进行定位。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它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职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是庞大的公民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组件。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不能承担公民教育的全部责任,它只能在自己的目标范围内为整个公民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做出贡献并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有所侧重。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关于我国公民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很显然,这个纲要只确定了道德教育目标,甚至在道德教育的范围内也只偏重义务而没有谈及权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与国际接触的日益密切,这一规定已经不能满足公民教育的需要。从世界成功的经验看,公民教育绝不等同于道德教育,它的范围更广,包括了一个公民要融入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国公民教育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总体可以概括为道德素养、学识素养和技能素养三个方面。道德素养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准,再加上公平正义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恪守信仰的品质。学识素养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就公民教育的全民性和公共性来讲,社会科学的学识素养应该占主要的部分,这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美学,甚至地理、环境、军事、外交等。技能素养指利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最新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有机渗透职业教育元素。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上,则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中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公民教育的技能素养的培养相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落实教学目标,并注重职业发展的特性,就能很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相关目标。这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有完备而科学的检测手段保证落实。关于人文性,虽然大纲将之与工具性相提并论,但由于观念的差异,教师个人素养的区别,再加上考查标准的主观性等因素,导致其落实的情况不能尽如人意。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上讲,虽然工具性是基础,但从运用的角度上看,人文性却是工具性的基础,只有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可以把这个工具运用的恰到好处,淋漓尽致。所以人文素养的培养才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学应该重点研究和实施的项。在人文素养所包括的学科知识内,政治、经济、法律等已经有专门的学科教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中职语文教学在关注人文性方面可不将其作为重点,但在和语文学科有姻亲关系的历史、哲学、美学等科目上,应该尽到学科责任。当然道德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另外的一个重点。
  现在,我们可以给中职语文教学的公民教育的定位问题做一个描画。那就是,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塑造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公民。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识素养,塑造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和具有现代意识并能参与现代生活的公民,造就未来幸福的人生,促进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2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要遵循两大原则。
  第一是语文能力训练和道德、学识素养渗透相结合的原则。语文能力训练,亦即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沟通交流能力的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规定,教材中也有相关的内容和练习,目标明确而且操作性很强。而教学大纲和教材中都只有笼统的人文性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公民教育的规定,又因为中职语文教学仅限于课堂,很难将相关理念用于实践,只能口头讲解,抽象联系现实,也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所以很容易导致能力训练和道德、学识素养渗透失衡。我们必须把传统的德育渗透和人文渗透与公民教育相联系,将之提高到和能力训练相当的高度。
  第二是职业中心原则。我们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时候,不能忘记中职学校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提高学生整体公民素养的前提下,要以职业教育为中心,为重心,特别考虑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能力和素养的需要。
  
  3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基本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进行教材规划。规划教材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整体规划、单元规划和篇章规划。
  整体规划是对整套教材的规划。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基础版,全套教材共4册,按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体系综合编排单元,每个单元都设有写作训练或口语交际训练,并且在能力层级上,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安排。
  以阅读训练为例。第一册对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是“写景和状物”,而第四册的要求则是“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第一册对应用文要求阅读简单的书信,而第四册则要求阅读读后感或观后感。写作训练与之同步,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在 阅读方法的训练上,也从第一册的“诵读和速读”提高到第四册的“评价和质疑,精度和泛读”。所以,在安排公民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必须把四册书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规划,依照教材编排的原则和内容来有序安排我们的教学。从中职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和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出发,我们确定阅读方法中的诵读和速读、感知和领会、概括和提要、理解和阐释、对照和比较、积累和筛选等方法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至于揣摩和品味、评点和批注、评价和质疑等等则作为次一级的目标。写作训练把应用文写作,特别是书信、记录、计划、总结、请示、说明书等工作中通常用到的类型作为训练的重点。口语交际训练把介绍、交谈、答讯、讲解、即席发言、应聘与自荐作为重点,演讲、辩论作为更高的要求,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具备这种能力。
  由于本套教材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内容体系,它所有的课文都只是作文贯彻能力训练的载体而存在,在人文性,亦即公民道德素养和学识素养方面所涉甚少,但所选课文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空间来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只是需要细致的规划,要付出更多,因为它不是教材和大綱详细规定的内容,是一项纯创造性的劳动,做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学识和道德素养。教材的编排在能力训练上考虑了层级的问题,但在选文安排上并没有考虑人文性的层级问题,所以从第一册到第四册,并没有深度上的变化,广度上也没有扩展。这给公民道德素养和学识素养渗透的整体规划上带来了难题,但好在为了阅读和写作训练的方便,教材是根据文体分类编排单元的,所以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规划的路径。
  大体说来,记叙文单元的选文正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好素材,关于道德素养的内容,如正直普良、公平正义、知礼诚信、坚韧弘毅、爱国奉献等无不从这些人事中得到展现。我们只要看看这些题目就知道了:《纪念刘和珍君》、《邓稼先》、《幼学纪事》、《风景谈》、《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等等。议论文单元的选文则对培养学生明辨事理的能力,追求真理的精神大有裨益。说明文单元的选文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工艺、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单元的选文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文言文单元的选文为学生了解我国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单元规划就是在每一册教材中以单元为单位确定公民教育目标。教材的编撰只是为了落实能力训练目标,选文主题思想各异,指向性并不同一。而我们又没有时间和精力面面俱到,所以必须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规划。我们的做法是努力寻找不同篇目中的共性,提炼出一个或几个公民教育的主题。以第二册为例。第一单元七篇课文,我们可以通过《风景谈》、《包身工》、《梦和泪》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和世态民生,并且可以通过《包身工》和《梦与泪》所描绘的社会状态来说明为什么会有《风景谈》所描绘的景象出现。《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和《火刑》正好用来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落日》和《史蒂芬那的选择》都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二战的历史,看清战争的罪恶,看到侵略者可悲的下场,也看到在罪恶的环境下的人性的光辉。第二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景泰蓝的制作》《古代服装及其他》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精妙绝伦的传统工艺,了解其中承载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白蚁王国》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则可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哪怕是极细小的生命,克服人类固有的狂妄,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篇章规划具体到每一篇选文的公民教育目标。它必须服从单元规划目标,然后在自己的主题范围内有所侧重。它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整个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公民教育的落脚点,也是关键所在。首先必须让公民教育目标进入课堂教学目标,并具有落实该目标的相关教学设计。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设计相应的目标检测方式。读后感、周记和辩论会是很好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指导自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