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必须做到:承上启下,扣住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比分析,理清一个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前后联系,明确一个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归纳总结,提出一个要求——自觉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关键词:中心;关系;过程;要求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2-01
一、承上启下,扣住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本课两节共设五个框题,围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第一框题讲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联系;第二框题讲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四框题讲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创造两个条件;第五框题强调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实际上是三个问题:什么是现象和本质?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框题是集中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所以,讲授本框必须扣住中心问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做到在内容上承上启下。
教材第一框题介绍的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所以,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现象与本质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决定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即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材编者把“认识的根本任务”设置在“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本质与现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之后,自然地承接了第一个问题,集中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性质;只有抓住事物本质的认识,才是更高级的认识;只有抓住事物本质的高级认识,才能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就自然地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框题是第一节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在逻辑上又与下一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这一框题在全课处于核心地位,紧扣中心展开分析说明。
二、对比分析,理清一个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内容上,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形式上,感性认识是人凭借感官并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所以,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质的不同。正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统一的,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规律,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可见,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与揭示认识的根本任务紧密关联。所以,教学必须理清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三、前后联系,明确一个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
关于认识的发展过程,列宁作了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毛泽东同志进一步阐发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实践到认识。在这一阶段,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这一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第二阶段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即把包括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在内的理性认识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获得认识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只有弄清认识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
四、归纳总结,提出一个要求——自觉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框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增强认识事物本质的自觉性。所以,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方法论要求,即要求学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既然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么,看事物就必须看它的本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的认识态度。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现象上,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就会犯错误。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这样,认识社会生活也是这样。
关键词:中心;关系;过程;要求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2-01
一、承上启下,扣住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本课两节共设五个框题,围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第一框题讲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联系;第二框题讲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三、四框题讲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创造两个条件;第五框题强调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实际上是三个问题:什么是现象和本质?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框题是集中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所以,讲授本框必须扣住中心问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做到在内容上承上启下。
教材第一框题介绍的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所以,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现象与本质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决定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即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材编者把“认识的根本任务”设置在“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本质与现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之后,自然地承接了第一个问题,集中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性质;只有抓住事物本质的认识,才是更高级的认识;只有抓住事物本质的高级认识,才能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就自然地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框题是第一节教学内容的落脚点,在逻辑上又与下一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这一框题在全课处于核心地位,紧扣中心展开分析说明。
二、对比分析,理清一个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内容上,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形式上,感性认识是人凭借感官并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所以,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质的不同。正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统一的,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规律,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可见,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与揭示认识的根本任务紧密关联。所以,教学必须理清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三、前后联系,明确一个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
关于认识的发展过程,列宁作了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毛泽东同志进一步阐发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实践到认识。在这一阶段,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这一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第二阶段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即把包括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在内的理性认识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获得认识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只有弄清认识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
四、归纳总结,提出一个要求——自觉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框题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增强认识事物本质的自觉性。所以,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方法论要求,即要求学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既然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么,看事物就必须看它的本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的认识态度。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现象上,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就会犯错误。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这样,认识社会生活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