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17-01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及行业分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升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年递增,那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就自然成为了高等院校共同思考的一大问题。
培养方案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特色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资源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即学生培养的顶层设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培养体系上进行系统的设计,即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制定:
一、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以下述几个基本原则为指导来进行: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养,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
2.加强基础,注重发展潜力原则。
体现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炼专业主干构建科学基础、技术基础、文化基础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基础教育体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
注重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可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学生进入社会生产实践中时,能够更快的学习、发展,从而体现出更强的应用能力。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原则。
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1)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
(2)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3)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補充新知识、新技术,要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不求全、细,重在精、新。
4.实行“3+1”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四年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进行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及专业实践教学,最后一年进行综合实践教学。
“3+1”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最后的一年学习时间,可以系统地对学生四年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一次综合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找出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加以弥补。
5.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原则。
积极推进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考核这一指挥棒,平时成绩占到30-50%,考核成绩占到50-70%,使课程考核成为构建学习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导向。
6.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
构建各种教育相互沟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合理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一体化培养的培养模式。
7.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统一性、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培养体系的结构
培养方案由四大教学体系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辅助教学体系、创新和素质拓展四大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课的设置,使学生获得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3+1”的培养模式,从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辅助教学体系
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为实现学生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各专业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引入劳动技能培训与从业资格培训教育,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2)增加自主学习课程
鼓励各专业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自学型课程,由学生主要通过自学达到教学要求。
4.创新与素质拓展教学体系
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学科的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专业要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进取心、自信心、意志、毅力和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参与。
参考文献:
[1] 朱松涛,王玉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济宁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2(3)
[2] 仓辉,许琦,冒爱荣等.浅析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及行业分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升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年递增,那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就自然成为了高等院校共同思考的一大问题。
培养方案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特色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资源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即学生培养的顶层设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从培养体系上进行系统的设计,即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制定:
一、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以下述几个基本原则为指导来进行: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养,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
2.加强基础,注重发展潜力原则。
体现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炼专业主干构建科学基础、技术基础、文化基础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基础教育体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
注重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可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学生进入社会生产实践中时,能够更快的学习、发展,从而体现出更强的应用能力。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原则。
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1)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
(2)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3)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補充新知识、新技术,要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不求全、细,重在精、新。
4.实行“3+1”的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四年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进行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及专业实践教学,最后一年进行综合实践教学。
“3+1”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最后的一年学习时间,可以系统地对学生四年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进行一次综合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找出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加以弥补。
5.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原则。
积极推进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考核这一指挥棒,平时成绩占到30-50%,考核成绩占到50-70%,使课程考核成为构建学习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导向。
6.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
构建各种教育相互沟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合理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一体化培养的培养模式。
7.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统一性、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培养体系的结构
培养方案由四大教学体系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辅助教学体系、创新和素质拓展四大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课的设置,使学生获得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3+1”的培养模式,从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辅助教学体系
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为实现学生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各专业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引入劳动技能培训与从业资格培训教育,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2)增加自主学习课程
鼓励各专业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自学型课程,由学生主要通过自学达到教学要求。
4.创新与素质拓展教学体系
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学科的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专业要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进取心、自信心、意志、毅力和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参与。
参考文献:
[1] 朱松涛,王玉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济宁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2(3)
[2] 仓辉,许琦,冒爱荣等.浅析新形势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