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关系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我们应从课前准备、课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课后拓展三方面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早作准备,胸有成竹——课前有效准备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工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深入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现有的生活体验,等等,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同时还要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
2.细心钻研文本。
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细心钻研。只有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并准备好相关的知识链接,拓宽知识面。然后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课堂上仅仅是解疑答难,从而避免无用功,节省时间,达到高效。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3.制定有效目标。
有效地学习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不少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目标时照抄教参书或名师教案的,缺乏针对性。因而,制定教学目标必须注意: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教师在制定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提炼三个维度的目标;第二,整合三个维度的目标。这样,既可防止三维目标的割裂,又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
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课中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促进语言与精神共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趣”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1)导入激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就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一节课的开端若以趣引入,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我在课前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问:“大自然美呀,你们知道夏天有哪些鲜花吗?”学生们对答如流:“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来香……”我接着说:“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花儿,并且用最美的颜色画出来了。你们愿意让这些鲜花开满草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把事先画好的花贴在黑板上的“草地”上。我又说:“小朋友们画的花多美呀,能用成语形容一下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学生们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在小朋友的赞美声中,花儿们开得更艳了。”……在我的精心构思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开发,快乐学习、精心创意的兴趣空前高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形式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形式。如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之后,我就进行了广告词设计大赛,学生们踊跃参与,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庐山真遗憾”等经典广告语就诞生了。
2.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提问要有梯度。这里的梯度不仅指教师所提的问题的难易的合理把握,还指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完第四、五小节总结过渡后,我问:“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命力、香气能驱虫,到处可见,为何人们单单记住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然后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接着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庆龄一身正气与满腔爱国热情的视频。这三段视频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随即,我先后引导学生思考了三个问题:“结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张树的香气让虫子害怕,那么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谁害怕?”“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吗?”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庆龄,并形象地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抓住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延长到4—6秒,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要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要把学生复杂的答案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对于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或者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
3.加强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如《鸟岛》这一课,指导朗读:“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我出示了鸟岛上整片整片密密麻麻的鸟窝图,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的情景,一下子那么近地呈现在他们眼前,多么新奇,多么美。通过看图,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等词语,感受到了鸟蛋之多。再来指导朗读,读出鸟蛋的多,就事半功倍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体现读写结合。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要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除大作文以外,还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
5.语言评价激励。
言语评价是一门极高的艺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公正评价学生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可以经常使用这些语言。“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吧!”“你的表现很出色,我很欣赏你!”“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我真为你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你真了不起!我很佩服你!”“你很有发展潜力!”“你别着急,再想一想!”“坚持一下,你会做得比现在还好!”教师分享学生成功后的喜悦,会让学生感受快乐;教师善意地提醒,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获得自信。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的共鸣是给予他们的最高评价。
学习的评价标准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课后走进生活,有效延伸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例如,教学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他诗作读一读、品一品,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制作一张古诗赏析卡。老师将选出部分优秀卡片,在板报园地中展出。
这样课堂结构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任务离开课堂,课堂的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学生将因此拥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课堂教学也会得到有效延伸。
总之,只有教师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前用心准备,课堂上精心指导,课后及时反思,让学生积极、愉快、高效地参与到课堂中,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一、早作准备,胸有成竹——课前有效准备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工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深入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现有的生活体验,等等,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同时还要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
2.细心钻研文本。
教师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细心钻研。只有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并准备好相关的知识链接,拓宽知识面。然后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课堂上仅仅是解疑答难,从而避免无用功,节省时间,达到高效。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3.制定有效目标。
有效地学习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不少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目标时照抄教参书或名师教案的,缺乏针对性。因而,制定教学目标必须注意: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教师在制定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提炼三个维度的目标;第二,整合三个维度的目标。这样,既可防止三维目标的割裂,又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
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课中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促进语言与精神共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趣”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1)导入激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端就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一节课的开端若以趣引入,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教学《鲜花和星星》时,我在课前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课堂上,我问:“大自然美呀,你们知道夏天有哪些鲜花吗?”学生们对答如流:“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来香……”我接着说:“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花儿,并且用最美的颜色画出来了。你们愿意让这些鲜花开满草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把事先画好的花贴在黑板上的“草地”上。我又说:“小朋友们画的花多美呀,能用成语形容一下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学生们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在小朋友的赞美声中,花儿们开得更艳了。”……在我的精心构思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开发,快乐学习、精心创意的兴趣空前高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形式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形式。如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之后,我就进行了广告词设计大赛,学生们踊跃参与,于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庐山真遗憾”等经典广告语就诞生了。
2.善于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教师的提问要有梯度。这里的梯度不仅指教师所提的问题的难易的合理把握,还指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把握。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完第四、五小节总结过渡后,我问:“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命力、香气能驱虫,到处可见,为何人们单单记住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然后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接着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庆龄一身正气与满腔爱国热情的视频。这三段视频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随即,我先后引导学生思考了三个问题:“结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张树的香气让虫子害怕,那么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谁害怕?”“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吗?”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庆龄,并形象地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共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抓住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延长到4—6秒,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要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要把学生复杂的答案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对于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或者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
3.加强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如《鸟岛》这一课,指导朗读:“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我出示了鸟岛上整片整片密密麻麻的鸟窝图,离孩子们的生活很远的情景,一下子那么近地呈现在他们眼前,多么新奇,多么美。通过看图,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等词语,感受到了鸟蛋之多。再来指导朗读,读出鸟蛋的多,就事半功倍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体现读写结合。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要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除大作文以外,还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
5.语言评价激励。
言语评价是一门极高的艺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公正评价学生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可以经常使用这些语言。“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我们共同研究一下吧!”“你的表现很出色,我很欣赏你!”“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我真为你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你真了不起!我很佩服你!”“你很有发展潜力!”“你别着急,再想一想!”“坚持一下,你会做得比现在还好!”教师分享学生成功后的喜悦,会让学生感受快乐;教师善意地提醒,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获得自信。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的共鸣是给予他们的最高评价。
学习的评价标准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课后走进生活,有效延伸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例如,教学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他诗作读一读、品一品,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制作一张古诗赏析卡。老师将选出部分优秀卡片,在板报园地中展出。
这样课堂结构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任务离开课堂,课堂的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学生将因此拥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课堂教学也会得到有效延伸。
总之,只有教师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前用心准备,课堂上精心指导,课后及时反思,让学生积极、愉快、高效地参与到课堂中,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