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背景
历史上,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一直存有争端。1980年代末,伊、科争端再次突显。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决心以武力吞并科威特。同年8月2日凌晨,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警卫队3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很快,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加上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地区),美国为了控制海湾的石油资源,迅速向伊拉克出兵。同时,美国还四处动员说服西方盟国以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派兵参战。到1991年1月15日,有30多个国家答应出兵参战,再加上海湾地区的6个国家,共有40多个国家的多国部队云集在海湾地区,总兵力达70万人,飞机3 510架,坦克2 900辆,装甲车2 200辆,舰艇400艘。
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40分左右,以美国为首的驻海湾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帷幕。
整个行动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利用海空优势,对伊拉克的指挥、通信、联络、空防、机场等重要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空袭;第二个阶段大规模空袭伊拉克地面作战部队,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削弱其战斗力,第三个阶段则投入地面部队和两栖登陆力量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进攻。
美军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空袭作战持续了整整37天。据美方及多国部队发表的战报,空袭使伊空、海军基本失去战斗力;伊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能力被削弱到最低限度;伊军指挥控制系统被摧毁四分之三;伊军前线部队通讯联络发生困难,伊驻科部队后勤补给线基本被切断,伊在科战区的战斗力受到重创……。随后,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行动展开。
封绘——“军刀”出鞘——第101空中突击师
封绘一表现的是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的参战场景。
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是美军的一支老牌劲旅。该师成立于1942年8月,前身为第101步兵师。海湾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3个旅、9个空中突击步兵营,1个航空兵大队和1个空中骑兵中队,官兵共15 700人,装备有攻击机165架。其他直升机95架。该师主要依靠直升机实施空中突击,具有快速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攻势,是美军进行快速部署和实施应急作战的重要力量。
在“沙漠军刀”行动中,第101空中突击师的具体任务包括:实施空中突击行动,迅速突入伊拉克境内,抵达幼发拉底河,切断科威特战区内伊军部队的交通线,歼灭沿线配置的所有敌军部队,然后挥师东进,在巴士拉以北切断伊军的退路。在为期4天的地面作战中,第101空中突击师建制内和配属的直升机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不分昼夜地飞行,总共出动了数千架次。除被伊地面防空火力偶尔击落一、两架直升机外,未造成重大伤亡。其在战场上共实施了4次大规模空中机动,跨越的总距离超过800km,是参战美军中机动距离最长、作战范围最广、插入纵深最远的部队,为割裂伊军防御体系立下大功,在战争史上创造了“机动制敌”的典范战例。
封绘一中的4名第101空中突击师士兵均身穿六色沙漠迷彩作战服。这种作战服在海湾战争时期是美军配发的制式服装,陆军与海军陆战队都有穿用。除了作战服之外,图中士兵穿戴的PASGT防弹衣与凯夫拉防弹头盔也同样采用六色沙漠迷彩图案,以增强隐蔽效果。不过他们使用的包括肩带、腰带、水壶袋以及M16弹匣袋等配件的ALICE作战装具颜色却是绿色的,显然破坏了隐蔽的整体效果。画面中美军士兵脚穿帆布腰的黑色丛林作战靴,也是当时许多美军参战部队的标准装备。
美军班组编制一般为9人,由1名班长率领2个4人组成的战斗小组,每组组长与步枪手使用M16A2步枪,另有使用M249 5.56mm班用机枪的机枪手和使用下挂式M203榴弹发射器的M16A2步枪的榴弹手各一名。封绘中的4名美军士兵正好就是这样一个作战小组:画面中最左侧手持M249机枪的是机枪手,身背AN/PRC119短波无线电台的是组长,其正在更换M16A2步枪弹匣,无线电台的话筒挂于胸前以便空出双手操作武器;卧姿的为步枪手,其身背一具M136反坦克火箭筒,由于实战中弹药消耗很快,因此步枪手与同样使用M16A2步枪的组长和榴弹手都在ALICE装具的腰带上挂了4个M 16步枪弹匣袋,以增加弹药携行量;后排最右侧的榴弹手正在据枪瞄准,准备发射40mm榴弹,他将枪托抵肩,左手握住M203榴弹发射器的护筒,右手持M16A2步枪弹匣作为握把,图中可见其右手食指向前顶开扳机前方的保险杆准备射击。不过可能是由于突发敌情而仓促间应战,画面中M16A2步枪准星座后方的可折叠表尺并没有竖起,此时,榴弹手只能进行概略瞄准。
封绘二 空降兵元老——第82空降师
封绘二表现的是美军第82空降师在战斗中的场景。
同样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82空降师也是一支美军中久负盛名的老牌劲旅。该师也组建于1942年8月,同属美军空降兵中的元老,前身是第82步兵师。海湾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3个旅、8个空降步兵营、1个空降装甲营,官兵共16 000人,装备攻击机48架,其他直升机167架,轻型坦克54辆,火炮147门,具有很强的空中机动和攻击能力。
“沙漠军刀”地面作战行动开始后,第82空降师协同法军第6轻装甲师在整个进攻集团的左翼展开行动。其在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区实施深远穿插,途中攻占了萨勒曼机场,一直挺进到纵深300km的幼发拉底河谷,构成了围歼南部伊军的最外围防线。
封绘二中,一名上士单膝跪地,手持望远镜,似乎正在为旁边的M249机枪手指示目标;机枪手没有携带M16步枪弹匣包,而以100发5.56mm机枪弹链包代之,其杂物包的侧面还挂着急救药品盒;黑人士兵手持加装了M203榴弹发射器的M16A2步枪,他没有使用专门携行榴弹的作战背心,而是在胸前挂着2个可容纳3枚40mm榴弹的弹盒,这种携行方式与越战时相同,只不过携行具由帆布材质改为塑料材质,上士身后的士兵手持F1M“毒刺”防空导弹正在准备发射。
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军队使用过化学武器,因此当时美军十分担心萨达姆会对进入伊拉克境内的美军部队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伤亡,美军为参战部队均配发了包括防毒 面具、防护服、防护靴套以及单兵侦毒设备等在内的全套单兵防护装备,并要求所有防护装备必须24小时随身携带。画面中可见4人都在左腿外侧挂有M17防毒面具包。该防毒面具包括多种不同的过滤器和面罩。
封绘三 驰骋沙场——美军装甲部队M1A1坦克乘员组
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在大漠中纵横驰骋,充分显示了“陆战之王”的霸气。当时参战的美军坦克主要有3种型号:M551“谢里登”坦克、M60与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其中,前两者的服役时间较长,海湾战争后开始逐步退役;而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则凭借其良好的防护能力,强大的火力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与夜视能力大败伊拉克军队装备的苏制T系列坦克,至今仍在军队服役。
封绘三表现的就是一个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乘员组的作战场景。由于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没有像同一时期的苏制T72/TS0坦克那样采用自动装弹机,而采用人工装填弹药,因此一辆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乘员组由包括车长、炮长、装填手与驾驶员共4人组成。封绘中的4名人员均头戴内置耳机与通话器的DHl32 CVC(CVC:战斗车辆与空勤)坦克头盔,并配用胸挂枪套,枪套内装有一支M9手枪作为自卫武器。车体高度较低,有利于降低坦克被击中的几率,而M1A1坦克的车体高度就比较低,因此画面右下方的驾驶员只好以半坐半躺的姿势坐在车体前方正中央的驾驶舱中进行驾驶。在非战斗行军时,驾驶员经常会将头探出驾驶舱外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同时为了防止沙尘,他还佩戴了护目镜并用围巾包住了口鼻。由于坦克兵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坦克舱内,因此对于人员着装的要求并不像步兵那样严格,画面车组中的驾驶员与坐在炮塔顶部舱口的炮长身穿丛林迷彩BDU,而其他两位则身穿六色沙漠迷彩作战服。
同样是为了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站在坦克旁边的车长与黑人装填手腰间也都挂有坦克手专用的防毒面具包。值得注意的是,黑人装填手竟然手持一支美军二战时期使用的M3冲锋枪,大概是由于当时美军除了M9手枪之外,没有给坦克兵配发类似MP5K或MP7 PDW之类威力更大的自卫武器,而M16A2步枪对于坦克内部狭小的空间来说又太长而不便于使用,因此这名装填手不知是通过何种途径搞到了这支几乎“年过半百”的老枪并将其带到了战场上。
封绘四 重拳出击——美国海军陆战队反坦克组
封绘四展示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反坦克组在海湾战争中的作战场景,画面中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包括“龙”式反坦克导弹(左)与陶式反坦克导弹(右)。
“龙”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第二代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中距离攻击坦克、步兵战车和其他装甲车辆,也可攻击野战工事等目标。“龙”式反坦克导弹于197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1976年开始改进,先后有“龙I”、“龙Ⅱ”和“龙Ⅲ”三种型号。随着第四代“标枪”反坦克导弹的服役,“龙”式系列反坦克导弹逐渐被取代。
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其采用车载发射,光学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有线制导),主要用于攻击各种坦克、装甲车辆、碉堡和火炮阵地。导弹全长1164mm,最大射程4 000m,弹径152mm,战斗部为空心装药聚能破甲型,静态破甲厚度800mm,动态200mm/65°,可从地面上发射,也可从直升机上发射。
封绘五 “沙漠之鼠”——英国陆军第7装甲师
说起英国陆军第7装甲师,可能很多人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提到该师的绰号——“沙漠之鼠”,则是大名鼎鼎了。这个绰号来源于该师臂章的图案——一只可爱的沙漠跳鼠。二战时期,该师正在北非战场作战,由于师长认为原先的臂章只是一个白色衬底的红圈,过于单调,于是就让妻子按当地的一种小动物——沙漠跳鼠重新设计了徽章,这个图案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
封绘五中的4名士兵均头戴MK.6型头盔,身穿的沙漠作战服样式与迷彩图案都与美军有所不同。由于防弹背心正面下方通常会被作战装具遮挡,因此只在胸前设有两个口袋。与美军参战部队相同的是,每名英军士兵部携带有全套的生化防护装具,统一装在身体左侧的绿色携行包中。画面中正在指挥的中士使用的作战装具是在当时比较新颖、被称作“肚兜”的一种携行具,其在腹部正面有3个步枪弹匣袋,两侧各有2个较大的置物袋,左肩处还设有2个小杂物袋可用于盛放指北针或急救包等小物件,右肩处空出便于据枪时抵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英军作战服的两臂、两肘外侧以及两膝上方各有一个黑色方块,这是用于在夜战中进行敌我识别的标志。该标志由能够发出红外光的特殊材料制成,夜间,全身6个发光点在红外夜视仪中可以保证能从多个角度被观察到,从而达到识别敌我的目的。英军的这一措施恐怕是为了防止被拥有大量夜视器材的美军盟友误伤。
封绘中的机枪手(左二)手持L86A1轻型支援武器,其余3人则使用L85A1突击步枪,最右侧的反坦克手拎着一枚携行状态的“劳80”式94mm火箭筒。
L85A1突击步枪采用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全枪长785mm,枪管长520mm,全枪结构简单,无需任何专用工具即可进行分解。机匣上方的导轨既可安装带照门的提把,也可安装L9A1光学瞄准镜。
L86A1 5.56mm轻型支援武器基本上是L85A1突击步枪的重枪管型,又称为SA80武轻机枪。L86AI和L85A1的设计原理相同。外形相似,但采用较长且较重的枪管,并加装有两脚架、肩托和后握把,因而具有较高的初速和精度。
“劳80”式94mm火箭筒(LAW 80 Rocket Launcher)由英国亨廷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该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箭弹两大部分组成。发射筒为抽拉式套装结构,筒内的火箭弹由一个轻小的固弹器限制定位。发射时将内简由后面拉出,随着内简的拉出,击发杆簧处于压缩状态,打开保险扣动扳机,击发杆组件中的击针打击火帽。即可将火箭弹射出。“劳80”式火箭筒采用简易瞄准镜,此外还配有像增强夜视仪和光电火控系统。
历史上,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一直存有争端。1980年代末,伊、科争端再次突显。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决心以武力吞并科威特。同年8月2日凌晨,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警卫队3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很快,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加上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地区),美国为了控制海湾的石油资源,迅速向伊拉克出兵。同时,美国还四处动员说服西方盟国以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派兵参战。到1991年1月15日,有30多个国家答应出兵参战,再加上海湾地区的6个国家,共有40多个国家的多国部队云集在海湾地区,总兵力达70万人,飞机3 510架,坦克2 900辆,装甲车2 200辆,舰艇400艘。
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40分左右,以美国为首的驻海湾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空袭,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拉开了帷幕。
整个行动按照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利用海空优势,对伊拉克的指挥、通信、联络、空防、机场等重要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空袭;第二个阶段大规模空袭伊拉克地面作战部队,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削弱其战斗力,第三个阶段则投入地面部队和两栖登陆力量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进攻。
美军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空袭作战持续了整整37天。据美方及多国部队发表的战报,空袭使伊空、海军基本失去战斗力;伊导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能力被削弱到最低限度;伊军指挥控制系统被摧毁四分之三;伊军前线部队通讯联络发生困难,伊驻科部队后勤补给线基本被切断,伊在科战区的战斗力受到重创……。随后,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行动展开。
封绘——“军刀”出鞘——第101空中突击师
封绘一表现的是美军第101空中突击师的参战场景。
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101空中突击师是美军的一支老牌劲旅。该师成立于1942年8月,前身为第101步兵师。海湾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3个旅、9个空中突击步兵营,1个航空兵大队和1个空中骑兵中队,官兵共15 700人,装备有攻击机165架。其他直升机95架。该师主要依靠直升机实施空中突击,具有快速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攻势,是美军进行快速部署和实施应急作战的重要力量。
在“沙漠军刀”行动中,第101空中突击师的具体任务包括:实施空中突击行动,迅速突入伊拉克境内,抵达幼发拉底河,切断科威特战区内伊军部队的交通线,歼灭沿线配置的所有敌军部队,然后挥师东进,在巴士拉以北切断伊军的退路。在为期4天的地面作战中,第101空中突击师建制内和配属的直升机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不分昼夜地飞行,总共出动了数千架次。除被伊地面防空火力偶尔击落一、两架直升机外,未造成重大伤亡。其在战场上共实施了4次大规模空中机动,跨越的总距离超过800km,是参战美军中机动距离最长、作战范围最广、插入纵深最远的部队,为割裂伊军防御体系立下大功,在战争史上创造了“机动制敌”的典范战例。
封绘一中的4名第101空中突击师士兵均身穿六色沙漠迷彩作战服。这种作战服在海湾战争时期是美军配发的制式服装,陆军与海军陆战队都有穿用。除了作战服之外,图中士兵穿戴的PASGT防弹衣与凯夫拉防弹头盔也同样采用六色沙漠迷彩图案,以增强隐蔽效果。不过他们使用的包括肩带、腰带、水壶袋以及M16弹匣袋等配件的ALICE作战装具颜色却是绿色的,显然破坏了隐蔽的整体效果。画面中美军士兵脚穿帆布腰的黑色丛林作战靴,也是当时许多美军参战部队的标准装备。
美军班组编制一般为9人,由1名班长率领2个4人组成的战斗小组,每组组长与步枪手使用M16A2步枪,另有使用M249 5.56mm班用机枪的机枪手和使用下挂式M203榴弹发射器的M16A2步枪的榴弹手各一名。封绘中的4名美军士兵正好就是这样一个作战小组:画面中最左侧手持M249机枪的是机枪手,身背AN/PRC119短波无线电台的是组长,其正在更换M16A2步枪弹匣,无线电台的话筒挂于胸前以便空出双手操作武器;卧姿的为步枪手,其身背一具M136反坦克火箭筒,由于实战中弹药消耗很快,因此步枪手与同样使用M16A2步枪的组长和榴弹手都在ALICE装具的腰带上挂了4个M 16步枪弹匣袋,以增加弹药携行量;后排最右侧的榴弹手正在据枪瞄准,准备发射40mm榴弹,他将枪托抵肩,左手握住M203榴弹发射器的护筒,右手持M16A2步枪弹匣作为握把,图中可见其右手食指向前顶开扳机前方的保险杆准备射击。不过可能是由于突发敌情而仓促间应战,画面中M16A2步枪准星座后方的可折叠表尺并没有竖起,此时,榴弹手只能进行概略瞄准。
封绘二 空降兵元老——第82空降师
封绘二表现的是美军第82空降师在战斗中的场景。
同样隶属于第18空降军的第82空降师也是一支美军中久负盛名的老牌劲旅。该师也组建于1942年8月,同属美军空降兵中的元老,前身是第82步兵师。海湾战争爆发时,该师下辖3个旅、8个空降步兵营、1个空降装甲营,官兵共16 000人,装备攻击机48架,其他直升机167架,轻型坦克54辆,火炮147门,具有很强的空中机动和攻击能力。
“沙漠军刀”地面作战行动开始后,第82空降师协同法军第6轻装甲师在整个进攻集团的左翼展开行动。其在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区实施深远穿插,途中攻占了萨勒曼机场,一直挺进到纵深300km的幼发拉底河谷,构成了围歼南部伊军的最外围防线。
封绘二中,一名上士单膝跪地,手持望远镜,似乎正在为旁边的M249机枪手指示目标;机枪手没有携带M16步枪弹匣包,而以100发5.56mm机枪弹链包代之,其杂物包的侧面还挂着急救药品盒;黑人士兵手持加装了M203榴弹发射器的M16A2步枪,他没有使用专门携行榴弹的作战背心,而是在胸前挂着2个可容纳3枚40mm榴弹的弹盒,这种携行方式与越战时相同,只不过携行具由帆布材质改为塑料材质,上士身后的士兵手持F1M“毒刺”防空导弹正在准备发射。
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军队使用过化学武器,因此当时美军十分担心萨达姆会对进入伊拉克境内的美军部队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伤亡,美军为参战部队均配发了包括防毒 面具、防护服、防护靴套以及单兵侦毒设备等在内的全套单兵防护装备,并要求所有防护装备必须24小时随身携带。画面中可见4人都在左腿外侧挂有M17防毒面具包。该防毒面具包括多种不同的过滤器和面罩。
封绘三 驰骋沙场——美军装甲部队M1A1坦克乘员组
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的装甲部队在大漠中纵横驰骋,充分显示了“陆战之王”的霸气。当时参战的美军坦克主要有3种型号:M551“谢里登”坦克、M60与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其中,前两者的服役时间较长,海湾战争后开始逐步退役;而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则凭借其良好的防护能力,强大的火力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与夜视能力大败伊拉克军队装备的苏制T系列坦克,至今仍在军队服役。
封绘三表现的就是一个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乘员组的作战场景。由于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没有像同一时期的苏制T72/TS0坦克那样采用自动装弹机,而采用人工装填弹药,因此一辆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乘员组由包括车长、炮长、装填手与驾驶员共4人组成。封绘中的4名人员均头戴内置耳机与通话器的DHl32 CVC(CVC:战斗车辆与空勤)坦克头盔,并配用胸挂枪套,枪套内装有一支M9手枪作为自卫武器。车体高度较低,有利于降低坦克被击中的几率,而M1A1坦克的车体高度就比较低,因此画面右下方的驾驶员只好以半坐半躺的姿势坐在车体前方正中央的驾驶舱中进行驾驶。在非战斗行军时,驾驶员经常会将头探出驾驶舱外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同时为了防止沙尘,他还佩戴了护目镜并用围巾包住了口鼻。由于坦克兵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坦克舱内,因此对于人员着装的要求并不像步兵那样严格,画面车组中的驾驶员与坐在炮塔顶部舱口的炮长身穿丛林迷彩BDU,而其他两位则身穿六色沙漠迷彩作战服。
同样是为了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站在坦克旁边的车长与黑人装填手腰间也都挂有坦克手专用的防毒面具包。值得注意的是,黑人装填手竟然手持一支美军二战时期使用的M3冲锋枪,大概是由于当时美军除了M9手枪之外,没有给坦克兵配发类似MP5K或MP7 PDW之类威力更大的自卫武器,而M16A2步枪对于坦克内部狭小的空间来说又太长而不便于使用,因此这名装填手不知是通过何种途径搞到了这支几乎“年过半百”的老枪并将其带到了战场上。
封绘四 重拳出击——美国海军陆战队反坦克组
封绘四展示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反坦克组在海湾战争中的作战场景,画面中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包括“龙”式反坦克导弹(左)与陶式反坦克导弹(右)。
“龙”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第二代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中距离攻击坦克、步兵战车和其他装甲车辆,也可攻击野战工事等目标。“龙”式反坦克导弹于197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1976年开始改进,先后有“龙I”、“龙Ⅱ”和“龙Ⅲ”三种型号。随着第四代“标枪”反坦克导弹的服役,“龙”式系列反坦克导弹逐渐被取代。
陶式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其采用车载发射,光学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有线制导),主要用于攻击各种坦克、装甲车辆、碉堡和火炮阵地。导弹全长1164mm,最大射程4 000m,弹径152mm,战斗部为空心装药聚能破甲型,静态破甲厚度800mm,动态200mm/65°,可从地面上发射,也可从直升机上发射。
封绘五 “沙漠之鼠”——英国陆军第7装甲师
说起英国陆军第7装甲师,可能很多人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提到该师的绰号——“沙漠之鼠”,则是大名鼎鼎了。这个绰号来源于该师臂章的图案——一只可爱的沙漠跳鼠。二战时期,该师正在北非战场作战,由于师长认为原先的臂章只是一个白色衬底的红圈,过于单调,于是就让妻子按当地的一种小动物——沙漠跳鼠重新设计了徽章,这个图案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
封绘五中的4名士兵均头戴MK.6型头盔,身穿的沙漠作战服样式与迷彩图案都与美军有所不同。由于防弹背心正面下方通常会被作战装具遮挡,因此只在胸前设有两个口袋。与美军参战部队相同的是,每名英军士兵部携带有全套的生化防护装具,统一装在身体左侧的绿色携行包中。画面中正在指挥的中士使用的作战装具是在当时比较新颖、被称作“肚兜”的一种携行具,其在腹部正面有3个步枪弹匣袋,两侧各有2个较大的置物袋,左肩处还设有2个小杂物袋可用于盛放指北针或急救包等小物件,右肩处空出便于据枪时抵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英军作战服的两臂、两肘外侧以及两膝上方各有一个黑色方块,这是用于在夜战中进行敌我识别的标志。该标志由能够发出红外光的特殊材料制成,夜间,全身6个发光点在红外夜视仪中可以保证能从多个角度被观察到,从而达到识别敌我的目的。英军的这一措施恐怕是为了防止被拥有大量夜视器材的美军盟友误伤。
封绘中的机枪手(左二)手持L86A1轻型支援武器,其余3人则使用L85A1突击步枪,最右侧的反坦克手拎着一枚携行状态的“劳80”式94mm火箭筒。
L85A1突击步枪采用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全枪长785mm,枪管长520mm,全枪结构简单,无需任何专用工具即可进行分解。机匣上方的导轨既可安装带照门的提把,也可安装L9A1光学瞄准镜。
L86A1 5.56mm轻型支援武器基本上是L85A1突击步枪的重枪管型,又称为SA80武轻机枪。L86AI和L85A1的设计原理相同。外形相似,但采用较长且较重的枪管,并加装有两脚架、肩托和后握把,因而具有较高的初速和精度。
“劳80”式94mm火箭筒(LAW 80 Rocket Launcher)由英国亨廷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该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箭弹两大部分组成。发射筒为抽拉式套装结构,筒内的火箭弹由一个轻小的固弹器限制定位。发射时将内简由后面拉出,随着内简的拉出,击发杆簧处于压缩状态,打开保险扣动扳机,击发杆组件中的击针打击火帽。即可将火箭弹射出。“劳80”式火箭筒采用简易瞄准镜,此外还配有像增强夜视仪和光电火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