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义的装帧和插图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q2269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时,每天散学回家,便偷偷躲在卧室里,看那几本快要散架子的弹词唱本。书里的文字我看后似懂非懂,吸引我的却是书中所附的插图。这几本残缺不全的唱本,是我婶母从她老家带来的,里面每隔几页,就有一幅用线条勾划的插图。现在当然已记不清所画的内容,不过有幅刁刘氏游街的画面,却还依稀记得。因为画上的那几个公差,样子凶狠蛮横,使我看了反感,而骑在驴上的刁刘氏,则反翦双臂,四无依傍,我唯恐她摔下地来。不喜公差的凶煞相和害怕刁刘氏摔跤,使我痛恨强者同情弱者的心情,至今犹未泯灭。这说明一本书如果有了插图,对读者可以产生有时文字所不能起的作用。也许这是我最早接触的课外读物,所以印象特别深,至今只要一想到那些唱本,这幅插图便会在我的脑里鲜明地显现出来。
  
  由于对这些插图发生了兴趣,我便把家里的书箱当作狩猎场所;有次居然找到了一本徐枕亚的《雪鸿泪史》。这本书也有个特色,每每在几页文字之后,就有一幅插图,图上还写着一两句词曲。现在还记得有一幅上写着“隔个窗儿滴到明”的题词,从此又引发了我对诗词曲的兴趣。说实在的,我对于书里的故事,毫无感触,反而这些插图,却使我有极大的爱好。彼时坊间出版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和《红楼梦》都以绣像为号召,由于这些书都是石印的,可能原来的画并不坏,但是几经临摹复制,这些画便显得粗劣和单调,可我还是百看不厌。
  
  以后长大了些,开始看新文学书籍了。我最大的意见,就是书中没有插图。有一次买到了一本《幻洲》杂志,叶灵凤在每篇文字前后都画上一些装饰性的头花,虽然与内容无关,却似乎加上一只飞鸟或一张风帆的图案,便使人感到版面美好,特别具有吸引力。叶灵凤又介绍了法国琵亚词侣和日本落谷虹儿等的一些插图。我最喜欢看的是莎乐美托着圣徒约翰的脑袋的那幅画。我猜不透一位漂亮的姑娘,为什么要与别人的断首打交道,从而引起我一读王尔德《莎乐美》的欲望。
  鲁迅先生在《奔流》杂志上发表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插图,大大打开了我的眼界。抗战时期,我和沈镛、徐迟、袁水拍等人组织美学出版社,我们就想在每本书中加插图。不过那时的纸张比我们眼前用的土手纸不见得好多少,特别是制版成问题,虽有大志,却还是不能成为事实。但在封面设计上,我们还是别出心裁,精上加精的。我译的美国丽琳·海尔曼的《守望莱茵河》,重庆版是由廖冰兄设计的,用的是木刻。以后上海版是小丁设计的,便用锌版印刷了。海明威的《蝴蝶与坦克》则是叶浅予设计的,也是用的木刻。虽然印刷比较简陋,但还是受到读者的好评。原因无他,他们的画面都表达了故事的关键,使人在未看正文之前,就可约摸猜出书的内容来。封面如此,文内的插图就更为重要了。
  由于自己曾经做过出版工作,而且对于封面装帧及插图有特殊的爱好,因此平时经常在书店里巡视,看有什么新发现和新成就。这几年最引起我兴趣的是张守义的装帧设计和插图。记得我第一次发现他,是他给《日本电影剧本选》的设计。黑色的两边,象征了逼人的现实,封面上一位穿白色和服的女人踽踽独步,前面是一泓水还是无尽长的苦难人生?她能摆脱这黑暗的尘世,走向清明的彼岸吗?这就给人一种浮想。翻开书,看到《望乡》的目录,使我马上想到这幅画是写《望乡》中的阿畸的,但她已不是卖身求生的南洋姐了,而是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值得同情的人物了。以后读到守义所写的《我怎样“置身异国”》一文,他谈到了创作这幅画面的经过。除了我没有意味到阿畸的身影是从修女身上捕捉来的之外,可以说我的浮想已经多少达到作者的要求了。
  
  从此我注意他设计的封面,也注意他为一些外国小说画的插图。我认为他固然在封面的构图设想有其独特之处,就是在插图的构图设想上也是脱人窠臼的——有一种一看之下立刻把读者吸引到故事中去的魅力。封面还可以拿色彩冷暖来补构图之不达处,而只有黑白的插图,就更需作者的匠心。守义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谈装帧设计中的想象力,表现力与感染力。我以为这三种力同样都是画插图所必需的,特别插图有它内容的限制,缺少这三种力的一种,便会使插图不能达到给予说明与诱导读者的力量。
  我不在这里写出守义的插图给我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可能尽同,却也可以概括地说一句,即这些插图不仅给我以美感,而且给我无限的遐想,这正是目前有些插图作者所阙如的。
  我对绘画艺术是个“槛外人”,只能说说画所给我的感受。但是我喜欢守义的作品,尤其钦佩他孜孜不倦的对艺术和对美的探索。
  
  一九八二、二、十五
其他文献
《人民文学》一九八二年六月号《荒滩上的回忆》中写道:“满地追撵着逮蚂蚱,捉蝗虫……”其实蚂蚱的学名就叫蝗虫。不知是作者不知这两者实为一物,还是使用了一种特别的修辞手段。
拥有一百二十万订户的《讽刺与幽默》编辑部将其问世以来的一些佳作选编成辑,颇受读者欢迎。第一辑收作品一百六十九篇,书价虽然略贵了些,但购买者仍然踊跃。可惜的是,书名虽曰《讽刺与幽默》,然翻遍全书,总觉得“讽刺有余而幽默不足”,无论就一篇作品的幽默感还是就整本书说,莫不如此。娱乐性的幽默作品在全书中只有九篇,可见一斑。  生活的节奏越快,人们越希望多点轻松愉快的东西,包括幽默在内。
2020年12月16日总第435期  2020年,《环球人物》年度人物是“中国医生”。因为疫情,中国医生成了中国战士。与病毒作战,与焦虑搏斗,与时间赛跑,他们经历过生的喜悦,感受过死的残酷。在这一年,他们配得上“人民英雄”四个字。  2020年,我们采访了大量抗疫相关人士,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
陈铭  陈铭爱读书,包里常常放着书,一得空就拿出来读。“如果一页要读 10 分钟,那这就是很硬的书。”他把书分为软书和硬书:文学类的书是软书,适合快速阅读;讲深奥概念的是硬书,得沉下心读。和《环球人物》记者见面这天,他包里装的就是一本硬书《理解媒介》,它出自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之手,被誉为“传播学经典”。  这本书正好契合陈铭的身份。他在武汉大学给学生们讲传播学,同时,他也是“当今的媒体时代”里的
《读书》今年第五期发表了我一篇短文《何谓科普文学?》最后一段话:    “有个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列‘科普文艺’(包括科幻小说)条目于文学艺术部分……”    其中“科普文艺”是“科学文艺”之误。一字之误,却非同小可!因为我这则短文,本来就是为了反对生造“科普文学”之类名词而写的,到文末,我竟自己也生造了一个名词:“科普文艺”,这岂非自我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科普文学”是无中生有的词,“科普文艺”
12月1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日子——世界艾滋病日。  1980年,人类第一次在人体身上发现艾滋病病毒。次年6月,有关专家从同性恋群体中发现了艾滋病病例。在发现艾滋病的最初几年中,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多国都发生了“血污案”,受害者超过数万。后来,这些案件有的以经济赔偿了结,有的经过了诉讼程序,但将罪责一直追究到领导人的只有法国。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法国卫生部门的渎职,让已受艾滋病病毒或其他病毒污染
近日,自媒体人咪蒙正式注销微信公众号。一系列自媒体平台也发布声明,表示将永久关闭“咪蒙”“才华有限青年”等账号。一代流量霸主退出历史舞台。此前,咪蒙因旗下公众号发表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而陷入舆论风波。当时的咪蒙只是道歉、停更,现如今突然永久性关闭,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网友调侃,“咪蒙体终结了,那碗熟悉的毒鸡汤再也尝不到了!”  标题党、反常识、身边事……以“毒鸡汤”著称的咪蒙,代表的是网
2021年7月27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颁奖仪式上,张家齐、陈芋汐身披国旗。  7月27日,东京奥运赛场的一句解说词冲上微博热搜:“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个大。”这句话夸赞的正是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中国组合张家齐与陈芋汐。当天两人以高于第二名53分的巨大优势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  张家齐出生于2004年,陈芋汐出生于2005年。这对“00后”姐妹花平日里被称作“奇袭组合”。论实力,
《八出中国戏剧,从十三世纪至今》(Eight Chinese Plays,fromtheThir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威廉·道尔比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164页。  译者威廉·道尔比是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汉学家,一九七六年曾出版过一部二十五万言内容详尽的《中国戏剧史》。他所译的元杂剧《灰阑记》曾在英国广播电台播过多次。他还译过
读《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Borges),是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他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对拉美文学在当前的繁荣、“爆炸”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视为拉美新小说艺术的先驱。前国际笔会主席、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甚至认为他对整个西班牙语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博尔赫斯曾十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得二十几种奖金和荣誉称号。现在,《博尔赫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