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培养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德育专家,打造一批班主任专业发展带头人,2008年,北京市教委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建立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为优秀班主任持续发展创造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条件。
首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设立了2个小学班主任工作室、1个中学班主任工作室,有14名一线优秀班主任进入工作室研修。通过在工作室2年的研修,这些优秀班主任的智慧实践将从自发走向自觉,先进经验将从隐性走向显性,他们将成长为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德育专家。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功能定位:为优秀班主任持续发展服务
北京市有近4万名中小学班主任,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收获成长。从1988年开始,北京市每年评选“紫禁杯”优秀班主任400名,到2009年为止,已经有8800名班主任获得此项荣誉称号。从2006年开始,每隔两年评选一次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到目前为止已经评选出了20名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可以说,北京市拥有大批优秀班主任。这些优秀班主任中有些已经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就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群体的现状来看,优秀班主任的数量不少,但特别有影响力的不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特色初步形成,但形成教育思想的还很少;优秀班主任自身做得特别好,但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怎样促进优秀班主任的进一步发展,引领优秀班主任向德育专家迈进呢?
我们首先对进入工作室的优秀班主任的特征以及他们的需要进行了分析和调研。我们发现,他们除了具有师德高尚、教学优秀等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之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个个都是教育能手
他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他们能够科学地育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为学生成长而生,为教育发展而乐”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甄珍老师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和最大人生价值!“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个生命都精彩”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李志伟老师的不懈追求。“日记教学”是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万平老师凝聚家长力量、沟通师生情感、挖掘学生潜力进而实现个别教育的灵丹;“悄悄话”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小学郑丹娜老师走进学生心灵、感受学生心灵、培育学生心灵的妙招;“规、疏、引”是密云二中王保东老师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的良方。总之,他们经验丰富、能力高强,智慧过人。
2.善于在某一点上把工作做到极致
他们爱岗敬业、激情投入,意志坚定,善于在某一点上把事情做到极致。郑丹娜老师坚持给学生写悄悄话十余年,目前已累计达到370余万字;育英学校袁凤芹老师为带好有着三分之一单亲学生的住宿班,一年坚持笔耕不辍,通过班级刊物、亲子队会、师生共写成长日记等活动,增强理解、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形成30多万字的记录与心得;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何艳梅老师坚持每天让学生填写学习习惯记录表,每周做出折线统计图,每个学期做出统计大图。这些老师多年一直坚持某种教育方法,正是这种执着和坚持收到了“水滴石穿”的教育效果。
3.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思想初露端倪
进入工作室之前,每一位优秀班主任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在工作中也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如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全斌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适宜发展”的自然教育思想;甄珍老师“真知、真爱、育真人”的思想。另外,北京二中吴京梅老师的阳光教育,房山中学隗金枝老师用班级活动凝聚学生的人心、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郭艳红用“他励、自励和互励”激发学生的自信,怀柔一小孙凤香老师用成长树激励学生的做法,北京实验二小冯勉老师通过“恳谈会”、“家校主题交流会”、“校园网的周末家话”、“报喜短信”等一系列家校沟通方式促进了家校关系的和谐。可以说,他们都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个性和特色,其中有些教师也开始归纳、提炼,教育思想逐渐清晰起来。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这些班主任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迷茫和进一步的发展需求。
1.发展进入了高原期,需要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调查中有几位老师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发展的高原期,明知一个人要不断地发展,但到底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感到迷茫。
2.需要进一步提炼经验、形成思想
他们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但这些经验到底为什么有效?到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规律?哪些可以上升到思想和理论层面?他们感到心中没底,还有困惑,需要点化和帮助。
3.需要精神的关怀和心智的交流
有几位老师都谈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一位研修成员说:“一个人到达某一个高点上是相对孤独的,因为缺少交流互动,难以获得‘给养’和‘滋养’。因此,需要一个有共同志向、共同话题的人聚集起来实现对话的地方。”“作为一名身兼数职,样样都要优质并必须保持优质的老师……我们缺失的是一种来自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理论层面、工作及学术层面的,具有一定深度、高度的关怀和能量的输入。”在第一次活动后,一位班主任老师写道:“当我从工作室研修项目实施方案中感受到这种需求与愿望是能够实现、并且是在一种极好的条件氛围中实现时,我真的觉得自己有福气。”
由此可见,他们还需要持续的成长,需要将经验进行梳理并系统化为思想;需要将实践智慧显性化、结构化为操作思路;需要将个别化的经验进行提炼,升华为既能体现个性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于是,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将功能准确定位于“为优秀班主任持续发展创造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条件”。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活动:研究、对话、反思贯穿始终
工作室启动以来,我们以北京教育学院的3个研修室为场所,组织了工作室成员与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进行了10场集中对话,开展了10次各工作室专题研讨,进行了数次个别指导。工作室成员以所在学校为场所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室组织了10场由研修成员、专家和区域骨干教师参与的现场展示,共走进了5所学校,与5名教育实践家对话,开办了3场知名学者报告会。我们还组织工作室研修成员走访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与6位知名学者对话、走进5所学校考察交流、参加2场班主任专题讨论活动。
在所有的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贯穿——贯穿自主性研究、澄清性对话、发现性反思。
自主性研究:基于实践,聚焦特色,走向普遍
课题研究是工作室研修成员在工作室研修的主线,也是在工作室研修的基本活动方式。优秀班主任工作室通过科学研究,提高研修班主任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提炼工作经验,升华实践智慧。
研修成员的研究是个性化的自主研究。每个研修成员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成长过程,每个研修成员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每个研修成员也有不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特色。因此,每个班主任都要确立一个源于自身特长、反映自身特色且能促进自己工作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显性化,表现在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结构化的操作模式,并能说明其原理和依据。这样,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就从个别走向了一般,就能够发挥普遍的指导作用。
澄清性对话:激活思维,澄清概念,明确方向
工作室设计了与名家的高端对话、同伴的互动对话、导师的指导性对话等活动形式。
与名家的高端对话,主要是探讨教育、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理论问题;与实践专家对话,主要探讨对教育的理解与践行,探讨实践专家成功的原因;同伴的互动对话,是研修成员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导引下进行的专题研讨,或者是就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是对一名研修成员的工作特色进行分析;导师的指导性对话,是工作室指导教师针对一类话题或一个话题与研修成员的集体交流,也可以是对某一位研修成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交流。
对话,激活了研修成员的思维,增强了研究的动力;聚焦了研修成员的工作特色,增强了发展的热情;明确了研修成员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如万平老师提出“教育是温暖的”,并以此作为专著题目;郑丹娜老师的班主任思想概括为“全接纳,慢引导”;袁凤芹老师的班主任特色是“家校携手,共奏教育和谐音符”;孙凤香老师的研究致力于“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李志伟老师致力于研究“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发现性反思:认识自我、寻找根据、理清思路
工作室要求班主任撰写个人成长报告、工作案例、工作思考,在撰写各种材料中梳理经验,反思行动,并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每位研修成员撰写个人成长报告,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描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找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通过分析个人成长的主客观因素,进一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成长的阶段,成功的原因,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每位研修成员撰写3个案例。优秀班主任在进入工作室之前已经有不少班主任写了很多案例,而且还有一些案例已经发表,但从总的情况看,案例的撰写还有待于规范,案例的挖掘还有待于深入。于是,工作室专门安排教师讲解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研修成员撰写案例后,研究指导教师对其案例进行指导和点评。
每位研修成员撰写1份班主任工作经验或思考。在经验交流会上,研修员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工作思考,同时帮助同伴分析长处,提出建议;指导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聚焦每一位班主任的工作特色。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形成研修特色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修特色。
1.确立班主任的主体性地位
工作室的研修成员是具有丰富经验、一定特色、初步思想的一线班主任,进入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就是要通过研修,总结、提炼经验,提升思想,而这只能在自主研究中实现。因此,我们确立了班主任的研修主体地位,设立项目负责人、各工作室指导教师,目的是服务于班主任的研修活动;配备研究指导教师,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位研修成员的研究,加速他们研究的进程。
2.保持开放与共享的研修空间
各工作室之间的活动和人员开放。各工作室除了专题研讨活动之外,其他活动,如专家对话、现场展示都对其他工作室开放;各工作室的指导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长,研修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其他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咨询、请教和对话。各工作室的研修成员也是开放的,可以相互交流。
工作室对研修成员的工作室开放。进入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他们经常把参加市工作室的体会与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分享,同时也带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参加市工作室举办的现场展示活动和与名家对话活动。
工作室对研修成员所在的学校和区县的班主任开放。在现场展示阶段,我们吸收研修成员所在学校和区县的班主任参加活动,为他们提供对话、交流的机会。
3.采取有效的研修策略
“精耕细作”。本项目的培训对象一共14人,分3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1名指导教师,同时还配备由一线专家、高校学者、培训机构教师组成的导师团。在设立导师团时,项目组还考虑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教师的搭配。在课题研究阶段,根据班主任的研究方向和选择意愿,为每位班主任配备1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班主任们的课题研究。
“高端引领”。工作室聘请的与班主任对话的专家,都是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学者或一线的实践专家。在工作室里,优秀班主任与班主任的榜样丁榕和黄静华老师交流,感受她们的人格魅力;与理论专家朱小蔓、杨启亮、张华、檀传宝等教授对话,领略教育的真谛和德育的魅力;与教育实践专家杨瑞清、李希贵、李烈等校长恳谈,体悟他们的思想,解密他们的成功原因;与一线著名班主任王立华、高玉丽老师会晤,感受他们的学习精神和教育智慧。
“行动提升”。“且行且思”和“且思且行”反映了工作室“行动提升”的策略。“且行且思”,是指工作室成员要边学习、边探索、边思考。每一次专家报告都留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专家与研修成员对话;每一次工作和思想交流,都要在一个研修成员发言之后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每一次活动后,研修成员都要写出活动心得。“且思且行”是指工作室成员将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育人行为,或指导影响他们的行为。
4.创建工作室的研修特色
团队影响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纵观全国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建立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还是学校组织建立的班主任工作室,一般都是以一位名班主任命名。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立稳定的专家团队,以集体的力量影响优秀班主任,产生群体共振效应,同时,为每一位研修成员配一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整体推进与个性研究相结合。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整体设计项目实施的方案,明确每个学期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与此同时,所有工作均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工作室的整体研究,定位于优秀班主任成长的规律与机制的研究;各工作室的研究定位于工作室研修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小学1室集中研究家校合作,2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高中室研究学生自主管理。每一个研修成员的研究都基于自己的教育兴趣和特色,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形成。
心灵激荡与情境对话相结合。我们通过自学读书、理论讲座、学术报告,开阔研修成员的学术视野,激荡研修成员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王保东在与杨启亮对话后说:“我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第一个贵人是对他学科教学起奠基作用的孙维刚老师),他使我立志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通过现场展示、实践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工作室开发每一位研修员的工作潜能、启迪实践智慧、激发前进动力。袁凤芹老师在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后以“温暖一生的感动——为时代写史的丁榕老师”为题,写了近3000字的体会。
学习榜样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工作室一方面组织研修成员学习学术大师和实践大家的思想和品格,为他们树立追赶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通过现场展示、做专题报告、当专家评委、创设班主任工作室等形式,促使他们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10场现场展示,都吸收学校或区内骨干班主任参加;研修成员创设学校班主任工作室或区级班主任工作室,带领班主任研究问题,分享成功;工作室研修成员在许多学校、区县,在高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和全国一些地区的班主任培训班上多次做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家型优秀班主任在研修、实践中不断成长
经过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室研修和实践,14名一线优秀班主任正在不断成长、成熟,朝着“专家型优秀班主任”的目标迈进。
1.把经验上升为理性,形成思想
通过研修成员对自身成长和工作的回顾与反思、研修成员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引导,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经验得以提炼,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例如,甄珍老师的“真知、真爱,育真人”,万平老师的“教育是温暖的”,郑丹娜老师的 “全接纳,慢引导”,全斌老师的“让每一个孩子都适宜发展”,何艳梅老师的“用评价促进学生成长”,袁凤芹老师的“家校合作,共奏教育和谐音符”,孙凤香老师的“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王保东老师的“强化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李志伟老师的“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2.成长为北京市专家型教师、班主任
研修成员本来就是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中的佼佼者,进入工作室后,压力变成动力,使他们更上一层楼。例如,甄珍老师出版了《真知、真爱,育真人》、《班主任应该做好的七件事》等两部专著;万平老师出版了《马方日记》;郑丹娜老师的360万字“悄悄话”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入室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甄珍、万平、郑丹娜老师分别获得了德育特级、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冯勉老师在2009年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何艳梅老师在2009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工作室最年轻的李志伟老师也评上了高级职称。
3.带动、引领北京市整个班主任队伍不断提升
研修成员在学校内部、区域内、全市乃至全国发挥引领作用。隗金枝老师的工作室先于北京市优秀工作室成立,在市工作室的影响下加速发展;郑丹娜老师的学校工作室和区工作室都是在参加市工作室之后成立;甄珍老师的区级工作室、何艳梅老师的学区工作室、袁凤芹老师在学校范围内的合作研究小组,都是在进入工作室之后成立的。工作室成员经常把参加工作室的体会与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分享,同时也带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参加市工作室举办的现场展示活动和与名家对话活动。班主任们还通过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各类班主任培训做报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进入工作室研修是有期限的,而优秀班主任的成长是无限的。通过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两年的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专家型的优秀班主任群体已经从这里启航。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北京市的优秀班主任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班主任队伍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 王雪莉
首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设立了2个小学班主任工作室、1个中学班主任工作室,有14名一线优秀班主任进入工作室研修。通过在工作室2年的研修,这些优秀班主任的智慧实践将从自发走向自觉,先进经验将从隐性走向显性,他们将成长为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德育专家。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功能定位:为优秀班主任持续发展服务
北京市有近4万名中小学班主任,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收获成长。从1988年开始,北京市每年评选“紫禁杯”优秀班主任400名,到2009年为止,已经有8800名班主任获得此项荣誉称号。从2006年开始,每隔两年评选一次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到目前为止已经评选出了20名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可以说,北京市拥有大批优秀班主任。这些优秀班主任中有些已经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就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群体的现状来看,优秀班主任的数量不少,但特别有影响力的不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特色初步形成,但形成教育思想的还很少;优秀班主任自身做得特别好,但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怎样促进优秀班主任的进一步发展,引领优秀班主任向德育专家迈进呢?
我们首先对进入工作室的优秀班主任的特征以及他们的需要进行了分析和调研。我们发现,他们除了具有师德高尚、教学优秀等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之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个个都是教育能手
他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他们能够科学地育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为学生成长而生,为教育发展而乐”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甄珍老师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和最大人生价值!“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个生命都精彩”是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李志伟老师的不懈追求。“日记教学”是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万平老师凝聚家长力量、沟通师生情感、挖掘学生潜力进而实现个别教育的灵丹;“悄悄话”是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小学郑丹娜老师走进学生心灵、感受学生心灵、培育学生心灵的妙招;“规、疏、引”是密云二中王保东老师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的良方。总之,他们经验丰富、能力高强,智慧过人。
2.善于在某一点上把工作做到极致
他们爱岗敬业、激情投入,意志坚定,善于在某一点上把事情做到极致。郑丹娜老师坚持给学生写悄悄话十余年,目前已累计达到370余万字;育英学校袁凤芹老师为带好有着三分之一单亲学生的住宿班,一年坚持笔耕不辍,通过班级刊物、亲子队会、师生共写成长日记等活动,增强理解、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形成30多万字的记录与心得;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何艳梅老师坚持每天让学生填写学习习惯记录表,每周做出折线统计图,每个学期做出统计大图。这些老师多年一直坚持某种教育方法,正是这种执着和坚持收到了“水滴石穿”的教育效果。
3.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思想初露端倪
进入工作室之前,每一位优秀班主任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在工作中也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如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全斌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适宜发展”的自然教育思想;甄珍老师“真知、真爱、育真人”的思想。另外,北京二中吴京梅老师的阳光教育,房山中学隗金枝老师用班级活动凝聚学生的人心、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郭艳红用“他励、自励和互励”激发学生的自信,怀柔一小孙凤香老师用成长树激励学生的做法,北京实验二小冯勉老师通过“恳谈会”、“家校主题交流会”、“校园网的周末家话”、“报喜短信”等一系列家校沟通方式促进了家校关系的和谐。可以说,他们都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个性和特色,其中有些教师也开始归纳、提炼,教育思想逐渐清晰起来。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这些班主任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迷茫和进一步的发展需求。
1.发展进入了高原期,需要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调查中有几位老师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发展的高原期,明知一个人要不断地发展,但到底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感到迷茫。
2.需要进一步提炼经验、形成思想
他们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但这些经验到底为什么有效?到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规律?哪些可以上升到思想和理论层面?他们感到心中没底,还有困惑,需要点化和帮助。
3.需要精神的关怀和心智的交流
有几位老师都谈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一位研修成员说:“一个人到达某一个高点上是相对孤独的,因为缺少交流互动,难以获得‘给养’和‘滋养’。因此,需要一个有共同志向、共同话题的人聚集起来实现对话的地方。”“作为一名身兼数职,样样都要优质并必须保持优质的老师……我们缺失的是一种来自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理论层面、工作及学术层面的,具有一定深度、高度的关怀和能量的输入。”在第一次活动后,一位班主任老师写道:“当我从工作室研修项目实施方案中感受到这种需求与愿望是能够实现、并且是在一种极好的条件氛围中实现时,我真的觉得自己有福气。”
由此可见,他们还需要持续的成长,需要将经验进行梳理并系统化为思想;需要将实践智慧显性化、结构化为操作思路;需要将个别化的经验进行提炼,升华为既能体现个性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于是,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将功能准确定位于“为优秀班主任持续发展创造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条件”。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活动:研究、对话、反思贯穿始终
工作室启动以来,我们以北京教育学院的3个研修室为场所,组织了工作室成员与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进行了10场集中对话,开展了10次各工作室专题研讨,进行了数次个别指导。工作室成员以所在学校为场所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室组织了10场由研修成员、专家和区域骨干教师参与的现场展示,共走进了5所学校,与5名教育实践家对话,开办了3场知名学者报告会。我们还组织工作室研修成员走访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与6位知名学者对话、走进5所学校考察交流、参加2场班主任专题讨论活动。
在所有的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贯穿——贯穿自主性研究、澄清性对话、发现性反思。
自主性研究:基于实践,聚焦特色,走向普遍
课题研究是工作室研修成员在工作室研修的主线,也是在工作室研修的基本活动方式。优秀班主任工作室通过科学研究,提高研修班主任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提炼工作经验,升华实践智慧。
研修成员的研究是个性化的自主研究。每个研修成员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成长过程,每个研修成员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每个研修成员也有不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特色。因此,每个班主任都要确立一个源于自身特长、反映自身特色且能促进自己工作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显性化,表现在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结构化的操作模式,并能说明其原理和依据。这样,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就从个别走向了一般,就能够发挥普遍的指导作用。
澄清性对话:激活思维,澄清概念,明确方向
工作室设计了与名家的高端对话、同伴的互动对话、导师的指导性对话等活动形式。
与名家的高端对话,主要是探讨教育、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理论问题;与实践专家对话,主要探讨对教育的理解与践行,探讨实践专家成功的原因;同伴的互动对话,是研修成员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导引下进行的专题研讨,或者是就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是对一名研修成员的工作特色进行分析;导师的指导性对话,是工作室指导教师针对一类话题或一个话题与研修成员的集体交流,也可以是对某一位研修成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交流。
对话,激活了研修成员的思维,增强了研究的动力;聚焦了研修成员的工作特色,增强了发展的热情;明确了研修成员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如万平老师提出“教育是温暖的”,并以此作为专著题目;郑丹娜老师的班主任思想概括为“全接纳,慢引导”;袁凤芹老师的班主任特色是“家校携手,共奏教育和谐音符”;孙凤香老师的研究致力于“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李志伟老师致力于研究“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发现性反思:认识自我、寻找根据、理清思路
工作室要求班主任撰写个人成长报告、工作案例、工作思考,在撰写各种材料中梳理经验,反思行动,并在反思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
每位研修成员撰写个人成长报告,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描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找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通过分析个人成长的主客观因素,进一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成长的阶段,成功的原因,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每位研修成员撰写3个案例。优秀班主任在进入工作室之前已经有不少班主任写了很多案例,而且还有一些案例已经发表,但从总的情况看,案例的撰写还有待于规范,案例的挖掘还有待于深入。于是,工作室专门安排教师讲解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研修成员撰写案例后,研究指导教师对其案例进行指导和点评。
每位研修成员撰写1份班主任工作经验或思考。在经验交流会上,研修员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工作思考,同时帮助同伴分析长处,提出建议;指导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聚焦每一位班主任的工作特色。
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形成研修特色
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修特色。
1.确立班主任的主体性地位
工作室的研修成员是具有丰富经验、一定特色、初步思想的一线班主任,进入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就是要通过研修,总结、提炼经验,提升思想,而这只能在自主研究中实现。因此,我们确立了班主任的研修主体地位,设立项目负责人、各工作室指导教师,目的是服务于班主任的研修活动;配备研究指导教师,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一位研修成员的研究,加速他们研究的进程。
2.保持开放与共享的研修空间
各工作室之间的活动和人员开放。各工作室除了专题研讨活动之外,其他活动,如专家对话、现场展示都对其他工作室开放;各工作室的指导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长,研修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其他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咨询、请教和对话。各工作室的研修成员也是开放的,可以相互交流。
工作室对研修成员的工作室开放。进入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他们经常把参加市工作室的体会与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分享,同时也带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参加市工作室举办的现场展示活动和与名家对话活动。
工作室对研修成员所在的学校和区县的班主任开放。在现场展示阶段,我们吸收研修成员所在学校和区县的班主任参加活动,为他们提供对话、交流的机会。
3.采取有效的研修策略
“精耕细作”。本项目的培训对象一共14人,分3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1名指导教师,同时还配备由一线专家、高校学者、培训机构教师组成的导师团。在设立导师团时,项目组还考虑了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教师的搭配。在课题研究阶段,根据班主任的研究方向和选择意愿,为每位班主任配备1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班主任们的课题研究。
“高端引领”。工作室聘请的与班主任对话的专家,都是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学者或一线的实践专家。在工作室里,优秀班主任与班主任的榜样丁榕和黄静华老师交流,感受她们的人格魅力;与理论专家朱小蔓、杨启亮、张华、檀传宝等教授对话,领略教育的真谛和德育的魅力;与教育实践专家杨瑞清、李希贵、李烈等校长恳谈,体悟他们的思想,解密他们的成功原因;与一线著名班主任王立华、高玉丽老师会晤,感受他们的学习精神和教育智慧。
“行动提升”。“且行且思”和“且思且行”反映了工作室“行动提升”的策略。“且行且思”,是指工作室成员要边学习、边探索、边思考。每一次专家报告都留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专家与研修成员对话;每一次工作和思想交流,都要在一个研修成员发言之后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每一次活动后,研修成员都要写出活动心得。“且思且行”是指工作室成员将所学所思所感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育人行为,或指导影响他们的行为。
4.创建工作室的研修特色
团队影响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纵观全国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建立的优秀班主任工作室,还是学校组织建立的班主任工作室,一般都是以一位名班主任命名。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立稳定的专家团队,以集体的力量影响优秀班主任,产生群体共振效应,同时,为每一位研修成员配一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进行个别化指导,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整体推进与个性研究相结合。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整体设计项目实施的方案,明确每个学期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与此同时,所有工作均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工作室的整体研究,定位于优秀班主任成长的规律与机制的研究;各工作室的研究定位于工作室研修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小学1室集中研究家校合作,2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高中室研究学生自主管理。每一个研修成员的研究都基于自己的教育兴趣和特色,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形成。
心灵激荡与情境对话相结合。我们通过自学读书、理论讲座、学术报告,开阔研修成员的学术视野,激荡研修成员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王保东在与杨启亮对话后说:“我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第一个贵人是对他学科教学起奠基作用的孙维刚老师),他使我立志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通过现场展示、实践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工作室开发每一位研修员的工作潜能、启迪实践智慧、激发前进动力。袁凤芹老师在听了丁榕老师的报告后以“温暖一生的感动——为时代写史的丁榕老师”为题,写了近3000字的体会。
学习榜样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工作室一方面组织研修成员学习学术大师和实践大家的思想和品格,为他们树立追赶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通过现场展示、做专题报告、当专家评委、创设班主任工作室等形式,促使他们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10场现场展示,都吸收学校或区内骨干班主任参加;研修成员创设学校班主任工作室或区级班主任工作室,带领班主任研究问题,分享成功;工作室研修成员在许多学校、区县,在高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和全国一些地区的班主任培训班上多次做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家型优秀班主任在研修、实践中不断成长
经过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室研修和实践,14名一线优秀班主任正在不断成长、成熟,朝着“专家型优秀班主任”的目标迈进。
1.把经验上升为理性,形成思想
通过研修成员对自身成长和工作的回顾与反思、研修成员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引导,工作室成员的工作经验得以提炼,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例如,甄珍老师的“真知、真爱,育真人”,万平老师的“教育是温暖的”,郑丹娜老师的 “全接纳,慢引导”,全斌老师的“让每一个孩子都适宜发展”,何艳梅老师的“用评价促进学生成长”,袁凤芹老师的“家校合作,共奏教育和谐音符”,孙凤香老师的“发挥成长树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王保东老师的“强化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李志伟老师的“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2.成长为北京市专家型教师、班主任
研修成员本来就是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中的佼佼者,进入工作室后,压力变成动力,使他们更上一层楼。例如,甄珍老师出版了《真知、真爱,育真人》、《班主任应该做好的七件事》等两部专著;万平老师出版了《马方日记》;郑丹娜老师的360万字“悄悄话”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入室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甄珍、万平、郑丹娜老师分别获得了德育特级、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冯勉老师在2009年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何艳梅老师在2009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工作室最年轻的李志伟老师也评上了高级职称。
3.带动、引领北京市整个班主任队伍不断提升
研修成员在学校内部、区域内、全市乃至全国发挥引领作用。隗金枝老师的工作室先于北京市优秀工作室成立,在市工作室的影响下加速发展;郑丹娜老师的学校工作室和区工作室都是在参加市工作室之后成立;甄珍老师的区级工作室、何艳梅老师的学区工作室、袁凤芹老师在学校范围内的合作研究小组,都是在进入工作室之后成立的。工作室成员经常把参加工作室的体会与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分享,同时也带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参加市工作室举办的现场展示活动和与名家对话活动。班主任们还通过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各类班主任培训做报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进入工作室研修是有期限的,而优秀班主任的成长是无限的。通过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两年的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专家型的优秀班主任群体已经从这里启航。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北京市的优秀班主任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班主任队伍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