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延续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集市文化传承和居民归属感方面对农村新集市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让文化传承下的农村集市以新的方式继承下去,延续家乡“乡土”之情。通过对无锡农村旧集市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集市进行整理总结,利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现场数据,利用Sketch UP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和现场重建,并利用Rhino软件进行新农村集市的模块化设计。得到农村旧集市分析数据和新集市模块化设计模型。该研究可以为农村新集市文化传承的延续提供一些设计及理论上的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 归属感 数据绘制 模型分析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039-03
  引言
  “农村集市”是我国农村最基础的市场形式,一直以来,对改善人们生活,加快商品贸易速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集市分布在广大中国农村土地上,以商品交换为基本形式,承担人际关系、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相关功能,具有特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历史上,研究中国农村的大家都有施坚雅、费孝通等人,他们从各个研究领域中,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将单个集市的个体,或者看作是桥梁的纽带,将各个独立的自然村连接起来,或者看作是一个内生动力,聚集了自给自足的村落及其居住的居民等。在农村,集市可以延长空间和人的效果链,增加城市空间的温度,去除距离和沟渠。这和城市的农贸市场和超市有很大的不同。对于长久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来说,集市扮演着物品流通的角色,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交流平台,增加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拆迁后的村民来说,与超市和农贸市场相比,他们更喜欢到集市购买。这种熟悉的情景和感觉是现代超市和農贸市场所无法替代的,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遗产,以及家乡的另一种延续。
  一、农村新集市的定义
  本文的农村新集市指的是在整合梳理原有旧集市的特征和功能的前提下,将景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融合到传统集市中,结合新零售等技术平台,顺应新时代的同时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对传统集市进行改良重塑,将集市作为一种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一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化传承得以传播延续。
  二、文化传承中的农村旧集市现状
  集市在国内外历史上发展较早,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全汉生对末代南方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至70年代,日本学者研究了明清和广东、四川和河北农村市场,但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学者G.William Skinner,Skinner先生在1960年发表的他的长篇文章,题为“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和德国学者沃尔特.克里斯塔尔在中国农村市场研究中的应用。该理论认为,农村集市对于居民最方便、最省时,商业网点最有可能的利润,最小的商业服务面是规则六边形形式的区域,使得该区域是最短的,并且面积是最大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没有空的空间,即居民可以获得最短的交易距离,六边形的中心是市场,每个交易面是六边形,使得每六个子层级的中心以六个六边形(即上层的中心)为中心,形成一个无限的市场体系链。施坚雅运用核心理论将中国划分为九个经济区,在这一理论的前提下,对晚清城市进行了研究。他估计,1843年中国有1663个城市,2000多人在中国。他的理论对中外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参考。他说,中国的市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将不复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各个农村和城镇地区,城乡分散的农村集市已经开始消失。通过访问和研究,这一趋势已得到证实,但时间已经推迟了几十年。
  本文调研了无锡地区部分集市,其中许舍集市、周潭集市、南泉集市和雪浪集市最具代表性,如表1。
  通过表格对比,发现集市大部分分为定期集市和常设集市,从集市规模上来看,中大型集市比较多,侧面反映出农村集市的商业活动较为繁荣;同时,集市的人员密集度也和其发展历史和知名度有一定的关联。
  许舍集市有着百年历史,其贸易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有以商业交换为目的的贸易者,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集市也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买卖交易的场所,同时具备了旅游观光的功能,也成为了体验农村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每当集市开放时,那些原本搬离此地的村民又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他们从小生长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能找到一种归属感,一种独特的农村集市文化。在农村集市中,无论熟悉的或者陌生的,都会互相攀谈,没有那么多的戒备;有的只是热情和淳朴。农村里,很多人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大家可以相互串门,在吃饭时,邻居也可以聚在一起,交换共享自己做的美食。而在当代冷漠的社会,大家上下班之后都把自己关在一个个方形的盒子里,有的虽然同为邻居,但是交流极少,这对于这些农村拆迁户来讲,是一种精神的缺失,缺少了农村的那份温情。
  经过多次走访许舍集市,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在近期调研许舍集市的时候,发现集市换了位置,已不见绵延几里的农村大集,经过找寻才发现集市由原来的马路边迁到了许舍村内原来老菜场的位置,规模相对缩小了很多,如图2所示。摊贩群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外来摊贩变少,村内居民摊贩变得多起来;经过采访摊贩了解到,当地政府因为原先集市阻碍了交通,所以取缔了农村集市,不允许进行类似的集市贸易,他们也只能进行打游击式的出摊,但是前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还是很多;集市的感觉还在,但是文化传承的味道已经开始渐渐消褪。
  经过访谈了解,人们对传承上百年的集市文化感情颇深,一方面集市带给了人们生活上很多便利,另一方面也提供给许多素未谋面的人们一个非正式交往平台,使得原本萧条的村落增添了些许人气和生机。这一天是热闹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共聚于此,来购得自己所需的物品;村子里的人也是开心的,因为他们辛苦种的菜可以换取一定的收入,用来补贴家用,如图3。在贸易品类上,也多了一些种类,之前的许舍集市没有生鲜猪肉等,但是搬到村子里面以后,村里马路旁边紧闭的大门开始打开,成为了临时店铺,有的卖猪肉,有的则是卖自家做的豆皮、豆腐、榨菜等;村里面的建筑因为集市功能的需求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着自己的土地,除了种植农作物以外,一般会开辟出一块离家较近的土地,作为自家的菜园子,用来满足日常所需;有时多余的部分会拿到集市上售卖,用来换钱。还有年龄较大的村民,无法种植农作物,则会专门种植一些蔬菜拿到集市上售卖,用来满足日常开销。在开市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是为了重温家乡集市文化,有的是为了采购自己所需,还有的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的摄影爱好者。这一天,村子里人来人往,交易氛围异常浓厚。
  由表2可以看出,集市中摊贩年龄在31岁-45岁居多,46岁-60岁次之,0-20岁最少。经过交谈,了解到在集市中,摊贩大部分都是有家室有小孩,他们从水果批发商那里进货,然后往返周边几个集市进行售卖,这也成为他们的一种职业,所以摊贩在31岁-45岁居多;在村内,46岁-60岁的基本上为村内留守妇女,他们除了种地以外,在集市开市的时候会在自家门前摆上摊位,售卖自家种的蔬菜和手工编织品;许舍村有个许舍小学,村子里面小孩子比较多,在集市这天,有的小孩子会在父母的带领下一起帮忙售卖东西,有的孩子也会跟着父母一起去釆办货物。由表3得出,开市当天消费者受众年龄在46岁-60岁所占当天采购人流量的比重为最大,31岁-45岁和60岁以上的年龄段的消费者次之,0-30岁的人最少。集市中的消费者大部分来自周边村子,有的来自市区,多以退休老年人和附近留守中年村民为主。
  三、家乡的延续一文化传承下的农村新集市
  家乡的延续并非指单一物理层面的延续,而是指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延续的总和。在物理层面,家乡的延续指的是在材料、结构布局、生活用具等基础上的原真性保留,能够促使乡村“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再现。在精神层面,家乡的延续着重于情感的表达和村民之间生活习惯、交流方式、风俗等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原有集市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为了使这种农村集市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其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所更新。设计的原则和需求是密不可分的,空间设计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情感需求的满足,文章认为应该从集市整体空间结构优化、原有功能扩大、物理空间更新、材料延续这四个方面进行农村新集市的设计探索。
  (一)集市整体空间结构优化。在旧集市中,由于村内条件的限制,缺少一定的景觀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使得集市体验感较差。在新集市的设计更新中,采用了“广场+休息区+售卖区”的规划格局,使集市中贸易的人们拥有一定的活动和交流空间,把“赶集”当成是一种文化,一种享受,注重集市贸易的体验感,这也是当今新集市的发展趋势。在集市贸易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集市信息的推广和收集;在我们身边,关于集市的信息少之又少,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获得集市信息,信息获取度较差,可以利用新零售等技术平台和市民信息推广平台来进行信息收集和扩散。
  (二)新集市原有功能扩大。在传统集市中,其功能主要为贸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商品品类繁多的农贸市场和环境优雅舒适的超市出现,传统集市的传统贸易功能显然已经被替代。传统集市的环境和低端商品劣势作为贸易方面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得到了很大提高,由于很多人在城市中长大,对即将消失的农村集市反而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诞生出了大量的网红,他们对于集市的这种氛围和草根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兴趣。根据调研所得数据显示,农村集市的服务主体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并且多以农村村民为主。所以,在新集市中,可以将其原有功能扩大,形成一种集贸易和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功能场所,增加其原有功能属性。
  (三)物理空间更新。通过调研许舍集市,了解到许舍场地很多资源废弃,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原先的设摊处损毁严重,屋顶倒塌,废屋前屋后杂物乱放,久而久之形成小型的垃圾场,如图4。方案中设想拆除旧物,形成小公园。废弃摊位后面是一排废弃的房屋,方案中设想整体拆除后,建筑退让作为临时摊位和活动空间。同时利用摊位对面的闲置房屋,用作商业店铺功能的使用,活化和联系整个空间,如图5。
  比例和尺度关系是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整体物理空间更新的方案中,考虑到垃圾场和大量废弃建筑占用了大量的空间,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拆除垃圾场前面以及路边的两排废弃建筑,解放部分空间,并在原有废弃菜市场位置进行清理和摊位规划,预留行人通道以及主要的车行道。如图6所示,考虑到空间的衔接性和整体性,将垃圾场邻近的部分废弃居民楼设为商业用,丰富集市的功能,建筑根据现状选择拆除或保留修复。原垃圾场考虑到尺度问题,作为休憩场所来使用,沿墙部分设置廊道,廊道中设置座椅,空地提供给居民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建筑拆除退让后的部分设置摊位,预留出行人过道,拓宽空间的同时与休闲小广场的衔接性更强。民居建筑中间有一部分廊道空间考虑作为小型的活动中心,提供便民服务和咨询管理的功能。
  在设计中,空间秉持空间功能重叠的理念,以生态共生的设计手法,将公共空间与市集结合起来,进行再生设计,激活村落,从而形成一种模式。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图7、8,在平时的时候,小广场作为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白天为小孩娱乐嬉戏的地方,在集市开市的时候,这个地方充当流动摊位的售卖点,与菜市场相互连接;在夜晚时,成为老年人跳舞的场所。原菜市场位置白天作为摊位,承担售卖的功能,可折叠式的镂空钢板为售卖提供了半私密的一个空间,墙边错落的夯土方白天可以充当座椅,空闲时候也可以当作景观装置的一部分;在夜晚的时候,镂空钢板折叠到墙上,解放了部分空间,可供人休憩、交流。
  (四)材料延续。材料是反映农村集市中村民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物品之一,也是体现农村居民生活最真实的东西。在村民生活中,大多都是夯土房、红砖和青砖房、石头房屋等,在平常生活中,村内居民聚在一起聊天,通常是坐在墙角的石头或夯土上进行。所以在材料的选取上,以生态共生的设计手法,选取当地常见材质,玻璃,竹编,夯土方等,以对光、热、风、水、土以及绿化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和体现。由于许舍集市位于雪浪山附近,从菜市场可以看到远处山峦重叠,所以在菜市场顶棚形态设计上取自远处山峦起伏之形,同时进行交叉错层,以形成重叠意境,如图9所示;在集市中,无锡夏季雨水较多,很多建筑立面部被雨水污染,地面排水不畅,在设计中巧妙运用管道作为承重载体,既达到承重作用,也可以起到排水的效果,同时在形态上采用三角形构筑,可以增加屋面的稳定性;菜市场挡板镂空处理,采用许舍砖墙形态;市集内部座椅取自许舍黏土烧制的土房土块,高低错落摆放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需求。
  结论
  农村集市的文化传承是家乡延续的精髓和重要支撑。通过对农村原有集市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从集市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扩大原有功能、物理空间更新和材料延续这四个方面对新集市进行设计,为农村集市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精神的提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体验式集市概念的提出也将旅游和集市贸易进行结合,为农村新集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新的尝试,避免农村集市的文化传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农村集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贸易发展的阶段产物,并一直延续至今。《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二门。左祖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体现了集市的民众价值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传统集市反映了农村的风俗和社会关系,也承载着人们的贸易、集会和民俗文化活动。集市延续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本身形成了一个无界限的文化空间,集市的产生强化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也反映出浓厚的乡村文化传承氛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家乡的延续。文章用走访、测绘、田野调查等方法,通过相关技术软件对集市进行场景再现,模拟预测了新集市的发展方向,也为新集市的更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其他文献
2019年4月19日,2019年第五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启动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301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方晓风教授、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张书鸿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杜守帅副院长、江南大学周林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朝阳副教授,天津大学赵伟老师,北京理工大学王涛老师、李美寒老师、北京工业大学李明老师、北京工业大学刘宇老师以及五十余家新
期刊
《岭南锦“袖”》是为儿童而设想的一系列独具风情的家具设计。最久镬耳屋、最美满洲窗、最善广府情,都是广东人的深刻记忆。能在日常生活中重温情怀,从小习以文化耳濡目染,是一种缅怀与思考。设计方案的设想空间为儿童房,因而选取书房家具作为设计主体,分別为:书桌、书椅、屏风黑板、落地灯。适用人群定位:6-10岁适龄儿童。此年龄段儿童的性格特征为“三易两感”(即易冲动、易外露、易受影响,道德感、审美感)。由于思
期刊
全球3D设计、3D数字样机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解决方案、3D体验解决方案领导者达索系统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2019达索系统3D体验高峰论坛。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行业领袖、政府领导及新闻媒体等近1200人出席了此次论坛。达索系统董事会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Bernard CHARLES先生围绕全球工业复兴的话题进行了精彩发言。来自汽车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设备、高科技、船舶与海洋
期刊
2019年7月5日,首届红旗设计挑战赛迎来最终决赛,与此同时,红旗品牌正式发布新高尚美学。邀请了各行业百佘位嘉宾及媒体到场,并就新高尚美学开展圆桌论坛。圆桌论坛上,行业大咖及艺术大师等嘉宾围绕新高尚美学的涵义与为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体验城市性格畅想未来生活红旗设计挑战赛开启新高尚美学探索之路  2019年红旗新高尚美学发布会暨红旗设计挑战赛总决赛,在北京观唐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诞生半
期刊
设计说明:数字艺术作品《晨起》的设计理念:神经科学用模拟意识发生的机制,用电刺激或磁刺激促使意识的被动运动,艺术却能创造生动的意识内容,从而促进意识主动运动。这种主动运动更有效地促进了神经重塑,复原意识活动。  设计内容:收集日常生活声音,设计剪辑做成能充满情景想象的日常生活剧,配以简单而生动有趣的画面,创作出节奏明快的动画。具体表现为用早晨、春天和孩童的声音与抽象意象来呈现生命的初起,引发患者的
期刊
关键词:艺术设计 开放式 教学模式 摄影课  引言  基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高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何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开放式教学无疑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摄影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师需要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以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一、开放式教学的
期刊
摘要:博物馆文创是参观的延续和深化,融娱乐体验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创形式越来越受欢迎。为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形式,以南京博物院经典藏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原型,进行“竹林七贤”主题互动日历设计研究。该设计将动手拼装游戏和线上互动APP相结合,探索了博物馆文化、教育和游戏相融合的文创设计方法。结论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价值增值在于体验性环节的设计,将游戏化、互动性因素注入文创设
期刊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电脑绘图 高职  引言  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大大改变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微课”和“翻转课堂”就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事物,作为新兴的教学改革手段和方法,目前被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探讨和实践运用。  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概念  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形式上,以微视频为主,也
期刊
摘要:将薄膜太阳能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引领人们低碳生活,转变人们对能源消耗的模式,使人们生活更绿色、低碳、健康。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论证等研究方法,对现代绿色公共设施的设计趋势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开发设计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为例,从分析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势与劣势,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实际应用案例,设计出了一款既满足需求,又绿色环保、多元化的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薄膜太阳能应用在公共设施类产品的可行性高及可
期刊
摘要:探究老年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疼痛群体迅速扩大和疼痛评估界面可视化不足,难以满足老年疼痛群体的矛盾入手,以疼痛评估工具界面的表现形式和信息设计之间的关联为基础,运用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对老年人的生理感知,认知理解和行为操作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老年人在认知行为上存在着感知机能衰退,认知理解缓钝和行动操作老化的特点,得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设计在视觉层、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