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表现现状
所谓审题,即了解、熟悉、把握问题,弄清楚已知条件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得有效解题信息,为圆满解题做好基础铺垫。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然而,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
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仔细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2、定势思维,死定套路不转弯;3、抓不住关键词,手忙脚乱;4、概念不清,理解偏差;5、无效信息的干扰,致使学生无法正确获取有用的信息;6、情感脆弱,容易烦躁。
二、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读准。
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让学生根据要求读题,再指名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读的是否规范、标准。读的好的应给于表扬。
2)标记。
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表达。
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概括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2、注重动手操作对审题的辅助作用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級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1)折折剪剪。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 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2) 画画点点。
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3)划划圈圈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笔者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划划,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3、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
小学阶段的计算题和应用题类型不是特别多,可以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随时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各种计算题和应用题进行对比、归类、补充。这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当然,这种分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拔苗助长,而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情进行适当及时的归类总结。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拿到题目就会自然地进行归类,自觉地理出解题思路。
4、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同时,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
数学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表现现状
所谓审题,即了解、熟悉、把握问题,弄清楚已知条件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得有效解题信息,为圆满解题做好基础铺垫。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然而,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
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仔细分析,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1、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2、定势思维,死定套路不转弯;3、抓不住关键词,手忙脚乱;4、概念不清,理解偏差;5、无效信息的干扰,致使学生无法正确获取有用的信息;6、情感脆弱,容易烦躁。
二、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读准。
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让学生根据要求读题,再指名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读的是否规范、标准。读的好的应给于表扬。
2)标记。
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表达。
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概括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2、注重动手操作对审题的辅助作用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級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1)折折剪剪。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 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折折拼拼,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正确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2) 画画点点。
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到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正确数数是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3)划划圈圈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笔者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划划,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3、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
小学阶段的计算题和应用题类型不是特别多,可以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随时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各种计算题和应用题进行对比、归类、补充。这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当然,这种分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拔苗助长,而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情进行适当及时的归类总结。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拿到题目就会自然地进行归类,自觉地理出解题思路。
4、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同时,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