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少华: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主演的影视作品有《精变》、《西游记》、《西游记》续集、《血泉》、《司马迁》等。现任山东省话剧院副院长,山东省话剧院艺术总监,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齐鲁晚报青年话剧团团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影视行业在新形势下寻求突破。思想禁锢的解锁,对外交流合作的开展,为失去生气的中国影视输入新鲜血液。最先一批赶在改革风口浪尖的影人面对这种变化,积极投入,用最真挚的热情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改革伊始即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很多艺术形象时隔近三十年后依然被看做是巅峰塑造,为观众所喜爱。其中就有徐少华在《西游记》中扮演的唐僧。徐少华的代表作《精变》是中国大陆与香港首部合作的电影。本期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刊,《城色》记者专访徐少华,由《精变》开始巡视这三十年。
《Cityin》:你好,徐老师。您是青岛人是吧?当年为了考试来到了济南?
徐:是。我是1976年来济南的,考五七艺术学校,也就是现在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学戏剧,一直到1979年,是剧院代培的艺术学院的学生。
《Cityin》:如何进入《精变》剧组的呢?
徐:《精变》是到剧院里选演员,谷雷鸣导演过来选的。导演一看,可能感觉挺满意,就选上了。
《Cityin》:《精变》拍的过程如何?
徐:《精变》的拍摄时间跨度比较长,1979年筹备,1980年三四份开拍。在济南动物园拍了一点,然后在曲阜拍。在那儿拍了有三个月,因为我骑马受伤,就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来搬到苏州拍。这个戏很坎坷,转过年拍了一半,谷雷鸣导演去世了,又换导演,从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编者按)还有天津调过一些人来,导演、美工。这些人最后把片子完成了。
《Cityin》:当时为什么允许与香港合作拍电影了?
徐:这个我们演员不是很清楚。好像是不允许正规电影厂与香港人合作。那时两部戏都是中新社的。我们这部戏是中新社和华文公司合作的,另一部戏是中新社和南海公司合作的。那一部是《原野》。《精变》应该是和香港首度合作的片子。
《Cityin》:女主角魏慧丽老师在国内已经比较走红了吧?
徐:是呀。她是样板团的,当时是《奇袭白虎团》,她演小顺姬,省京剧院的。
《Cityin》:与大牌合作有压力没?
徐:没有。那会儿拍戏都跟一家人似的,《精变》剧组小,人少。一部分中新社的,一部分香港的,大部分都是国内的,山东是主力军。演员都是用的山东的。摄影是山东画报社的。当时这些单位都说不清楚,人也说不清楚。谷雷鸣导演应该说也是山东的。他是印尼的华侨。当时是归国建设祖国,他落到了北京的一个单位。文化大革命被打倒了,打倒后导演就下放到山东,那些年就在山东呆着。编剧韩兰芳也是山东的,青岛人,在山师读中文系。后来两个人拍戏对上眼了,就谈恋爱结婚了。
《Cityin》:导演是哪一年去世的?
徐:好像是1981年5月份,可能是心脏病,去世时才五十多岁。他去世很突然,拍戏休息两天,第二天就没了,在苏州的人民医院。很多搞电影的香港人讲拍狐狸戏就容易出这种事。我们这个戏在香港很轰动,原因之一是因为拍戏的过程:当时找了两只狐狸,不祭天,很多香港人不参与拍摄。那时的政治形式又不允许搞这种开拍仪式,所以就不敢搞。狐狸戏有一幕是火烧狐狸,就在济南动物园。拍的时候跑了一只,有人就说这个狐狸回去告状了。第二件事儿是在曲阜拍了不到三个月,我被马踢伤了。第三件是到了苏州,导演去世了。第四件事儿是美工师去世了。大家都说这事儿很奇怪,谷雷鸣导演是5月26口去世的,美工师是6月26日,同一天,都死在苏州人民医院。美工是山师的,很有名的一个美工师。他是年龄大,去世了。还有我们用过的一个年轻演员也去世了。这就死了三个了。7月24日,摄影师又病了。他媳妇是个护士,不管怎么劝他,他就是不去人民医院,让他们传说得都害怕了。很多人中间都跑了,最后剧组剩了十一个人。大概是心理作用,过了7月26日,摄影的病突然好了。因为一下子死了三个人,摄影师病好了后,中新社的社长到了苏州还真就举办了开拍大祭。一直拍到11月,顺利完成。拍戏的这些故事当时在香港是很流行的。那个时候从香港传过来拍聊斋戏,拍狐仙戏就得这样。实际上后来我拍的好多戏没祭天也都顺利完成了。
《Cityin》:拍这个戏拿了多少钱呢?
徐:这个戏按香港那边发钱方式,一个星期给我们个人补助费是30块钱。这按当时的工资标准是很高了,我一个月也拿不到这些钱。它是跟单位签的合同。年终拍完了这个戏我是跟单位提成拿了300块。这是很多的钱了。那时一个月工资好像是二十多块。
《Cityin》:《精变》公映以后观众反映怎么样?
徐:观众非常喜欢。本来还要有个首映式呢,最后没搞。我成名就是因为这部戏。这也是中国首部神鬼片。
拍《精变》、《西游记》那会儿和现在大不一样。一直到1990年,可能还不止,都是单位跟单位签合同,中央台跟话剧院签合同。从1989年开始,慢慢地,有些影视公司,像湖南台啊,开始与个人签合同了。从那时起有的演员就有稿费了。当时中央台跟单位要求调演员,自己所在的单位同意就调走拍戏去了。工资还是原单位发,另一边就给原单位补偿。我个人不到30块钱,跟原单位签到300%就是90多块。中央台跟地方签都是不低于100的,签合同的时候若到不了100块,不到100不好下账啊,中央台就在合同上写着“不到100的按100计算”。我现在还有这个合同呢,很有历史意义的合同。
那时候中央台也没有稿费,它按演员在剧组的级别,你是主演就按主演拿钱。我拍《精变》能拿30块,有拿20块的。拍《西游记》呢,我一集能拿70块钱。导演能拿80块钱。你要是跑一个龙套,演个别的角色能加5块钱。算得很清楚,呵呵。主演还能拿补助。我一个月能从中央台拿9块钱的补助。猴子和猪八戒因为要贴脸,穿毛衣,他们就拿15块钱补助。过去是严格的财务制度。我这9块钱不允许发钱,我只能买营养品。那时候就只能买麦乳精、咖啡什么的。
《Cityin》:咖啡也算营养品?
徐:对,营养品。你只要买了,每个月你能报9块钱。但不能把钱直接发给你。什么都是公家的。你没肥皂了,就给你买肥皂。你没衬衣了,就给你买衬衣,呵呵。借调过去你就是公家的人。后来渐渐就变了。到1992、1993年,我拍《三国》的时候不这样,一切都得自己准备。只有一些大的部分,像差旅费、节日补助费等由剧组负责。那时剧组不跟单位签合同,只跟个人签,自己去跟单位协调。
《Cityin》:《精变》与《西游记》中间的那段时间在做什么?
徐:那个时候拍了《武松》,两集,做分集主演。两集我挣了10块钱。
《Cityin》:《武松》我印象很深。
徐:那是山东三连冠之一啊。
《Cityin》:那两部是什么?
徐:《高山下花环》和《今夜有暴风雪》。山东那会儿最厉害,中央台也不行。当时有一批好导演。像王俊洲、陈敏、年轻导演孙周等,还有张新建、席与明。山东起来一批人,而且在全国都是大家。
《Cityin》:后来怎么进入西游剧组?
徐:是因为《精变》。导演看了后感觉不错,就调走了,去演小白龙。
《Cityin》:怎么定的唐僧?
徐:到那试装的时候试唐僧。试过以后领导就选。有导演,创作组的,还有业务组。业务组就是制片、导演那一块。领导组就是电视台的,还有广电部的领导。
《Cityin》:《西游记》没拍完就读书去了,当时怎么想的呢?
徐:就是想读书。现在的人比较注重实际,那时的人比较注重修养。当时也是学历热,都去拿个学历。社会也有一些想法。报纸杂志都有一些文章批驳这种说法。甚至还有一个名人批评我为了学历放弃了中国的名著。怎么了解我们这一代人呢?我们这一代人除了工农兵,没有读书的机会,又上山又下乡。总之一个梦,就是读书,总是想着怎么圆这个梦。考大学是一个梦想,考上大学肯定要去上学。任何东西都挡不住。
《Cityin》:毕业后拍的第一部片子是什么?
徐:《乔女》,四集的连续剧。当时全国建立了一个聊斋剧组,既有福建的,又有广州的,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总共拍了80多集,找了很多导演。80集都不是一个导演拍的。那会儿拍短剧多一些,很少拍长的。《西游记》应该是第一部多集的,是25集。《敌营十八年》我记得是第一部连续剧。在这之前基本都是单本剧,就像电影一样。那会儿长度允许一个半小时。像咱山东的《武松》开始是三集,那时是几千块钱一集。后来省台追加,最后到一万块钱一集。王导演又拍了五集,补到里面就是八集,这就算多的了,在全国也算多的了。
电视发展起来以后就兴多集,这样就能挂广告了,中间插播广告。到了1983、1984年就有规定了,规定一集不能超过45分钟。单本剧时没这个规定。那时没有把电视剧切断了插广告的概念。
《Cityin》:1990年以后,对自己的哪些作品比较满意?
徐:应该说是《西施》、《司马迁》。现代戏比较喜欢的是《血泉》。这也是湖南台改革后较早的一部戏。当时改革最早的就是湖南台。电视台不投资了,完全实行制片人制。投入是市场化投入。我投入是要收回投资的。过去像《西游记》,就是纯投资。投资以后是为了一个宣传效应,而不是为了市场。拍《西游记》时,也是中央台改革的时候。中央台成立了影视剧制作中心,还有一个国际服务公司,把投资拍摄和销售分离。国际服务公司是买片子的。投资方不管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它与别人合作,都允许。湖南电视台就是完全走向市场了。没有这团那团的,完全就是制片人制。找演员就是与个人签合同了。
《Cityin》:收入好多了吧?
徐:一集能拿到200多,300多了。这就算稿费。80年代末期就能拿到了。我拍戏你给钱,拍完了就走人。
《Cityin》:拍摄环境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
徐:《精变》这部戏还是不错的,一直在城市中,各地也有接待。拍《西游记》就比较苦了,一直在山里面,吃了上顿没下顿,导演经常饿得浑身哆嗦,根本没地儿去买东西。
《Cityin》:剧组买东西需要粮票吗?
徐:全国粮票。到了剧组先交全国粮票,不然没吃的。交了粮票给制片部门,制片部门解决吃饭问题,呵呵。有时有钱有粮票也买不到东西。在贵州,80年代中期买的罐头还是70年代的呢。
《Cityin》:西游里面做特技的设备,卡车拉得了吗?
徐:都是钢丝吊着。还有绳索。
《Cityin》:轨道呢?
徐:轨道用三轮车、自行车。人背着也有。
《Cityin》:这么玩儿命地干,没考虑个人利益问题吗?
徐:没有。到了剧组就是干活,演员什么都干。现在不用,演员到了剧组就是大爷。你是演员,只管演戏。过去什么都得干,搬箱子,抬东西,都抢着干。那会儿有什么利益?多演一个龙套5块钱。我们全剧组为了改善生活,就找家企业给他们演出,搞个联欢。给500块钱,我们改善改善生活,就给他们表演节目。导演不吃,就给她买点水果。
《Cityin》:你拍了很多古装戏,你认为古装戏的流行跟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关系吗?
徐:我感觉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站在我这个角度来说,拍什么片子就是考虑难易与利益。现代作品太难了。像《金婚》那样一下子就能立在那里的戏很难做。《金婚》很不容易,而且拍得相当好。《闯关东》作为一部山东影视作品在运作上也有很大的突破,跟过去不一样了,很多演员不是山东的。我们不一定储备本土的演员,全国涌现出来的好演员都可以用。我只要做好选点、操作和管理。戏拍得很大气,又有很细腻的地方,和原来的“三连冠”感觉又不一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影视行业在新形势下寻求突破。思想禁锢的解锁,对外交流合作的开展,为失去生气的中国影视输入新鲜血液。最先一批赶在改革风口浪尖的影人面对这种变化,积极投入,用最真挚的热情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改革伊始即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很多艺术形象时隔近三十年后依然被看做是巅峰塑造,为观众所喜爱。其中就有徐少华在《西游记》中扮演的唐僧。徐少华的代表作《精变》是中国大陆与香港首部合作的电影。本期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刊,《城色》记者专访徐少华,由《精变》开始巡视这三十年。
《Cityin》:你好,徐老师。您是青岛人是吧?当年为了考试来到了济南?
徐:是。我是1976年来济南的,考五七艺术学校,也就是现在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学戏剧,一直到1979年,是剧院代培的艺术学院的学生。
《Cityin》:如何进入《精变》剧组的呢?
徐:《精变》是到剧院里选演员,谷雷鸣导演过来选的。导演一看,可能感觉挺满意,就选上了。
《Cityin》:《精变》拍的过程如何?
徐:《精变》的拍摄时间跨度比较长,1979年筹备,1980年三四份开拍。在济南动物园拍了一点,然后在曲阜拍。在那儿拍了有三个月,因为我骑马受伤,就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来搬到苏州拍。这个戏很坎坷,转过年拍了一半,谷雷鸣导演去世了,又换导演,从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编者按)还有天津调过一些人来,导演、美工。这些人最后把片子完成了。
《Cityin》:当时为什么允许与香港合作拍电影了?
徐:这个我们演员不是很清楚。好像是不允许正规电影厂与香港人合作。那时两部戏都是中新社的。我们这部戏是中新社和华文公司合作的,另一部戏是中新社和南海公司合作的。那一部是《原野》。《精变》应该是和香港首度合作的片子。
《Cityin》:女主角魏慧丽老师在国内已经比较走红了吧?
徐:是呀。她是样板团的,当时是《奇袭白虎团》,她演小顺姬,省京剧院的。
《Cityin》:与大牌合作有压力没?
徐:没有。那会儿拍戏都跟一家人似的,《精变》剧组小,人少。一部分中新社的,一部分香港的,大部分都是国内的,山东是主力军。演员都是用的山东的。摄影是山东画报社的。当时这些单位都说不清楚,人也说不清楚。谷雷鸣导演应该说也是山东的。他是印尼的华侨。当时是归国建设祖国,他落到了北京的一个单位。文化大革命被打倒了,打倒后导演就下放到山东,那些年就在山东呆着。编剧韩兰芳也是山东的,青岛人,在山师读中文系。后来两个人拍戏对上眼了,就谈恋爱结婚了。
《Cityin》:导演是哪一年去世的?
徐:好像是1981年5月份,可能是心脏病,去世时才五十多岁。他去世很突然,拍戏休息两天,第二天就没了,在苏州的人民医院。很多搞电影的香港人讲拍狐狸戏就容易出这种事。我们这个戏在香港很轰动,原因之一是因为拍戏的过程:当时找了两只狐狸,不祭天,很多香港人不参与拍摄。那时的政治形式又不允许搞这种开拍仪式,所以就不敢搞。狐狸戏有一幕是火烧狐狸,就在济南动物园。拍的时候跑了一只,有人就说这个狐狸回去告状了。第二件事儿是在曲阜拍了不到三个月,我被马踢伤了。第三件是到了苏州,导演去世了。第四件事儿是美工师去世了。大家都说这事儿很奇怪,谷雷鸣导演是5月26口去世的,美工师是6月26日,同一天,都死在苏州人民医院。美工是山师的,很有名的一个美工师。他是年龄大,去世了。还有我们用过的一个年轻演员也去世了。这就死了三个了。7月24日,摄影师又病了。他媳妇是个护士,不管怎么劝他,他就是不去人民医院,让他们传说得都害怕了。很多人中间都跑了,最后剧组剩了十一个人。大概是心理作用,过了7月26日,摄影的病突然好了。因为一下子死了三个人,摄影师病好了后,中新社的社长到了苏州还真就举办了开拍大祭。一直拍到11月,顺利完成。拍戏的这些故事当时在香港是很流行的。那个时候从香港传过来拍聊斋戏,拍狐仙戏就得这样。实际上后来我拍的好多戏没祭天也都顺利完成了。
《Cityin》:拍这个戏拿了多少钱呢?
徐:这个戏按香港那边发钱方式,一个星期给我们个人补助费是30块钱。这按当时的工资标准是很高了,我一个月也拿不到这些钱。它是跟单位签的合同。年终拍完了这个戏我是跟单位提成拿了300块。这是很多的钱了。那时一个月工资好像是二十多块。
《Cityin》:《精变》公映以后观众反映怎么样?
徐:观众非常喜欢。本来还要有个首映式呢,最后没搞。我成名就是因为这部戏。这也是中国首部神鬼片。
拍《精变》、《西游记》那会儿和现在大不一样。一直到1990年,可能还不止,都是单位跟单位签合同,中央台跟话剧院签合同。从1989年开始,慢慢地,有些影视公司,像湖南台啊,开始与个人签合同了。从那时起有的演员就有稿费了。当时中央台跟单位要求调演员,自己所在的单位同意就调走拍戏去了。工资还是原单位发,另一边就给原单位补偿。我个人不到30块钱,跟原单位签到300%就是90多块。中央台跟地方签都是不低于100的,签合同的时候若到不了100块,不到100不好下账啊,中央台就在合同上写着“不到100的按100计算”。我现在还有这个合同呢,很有历史意义的合同。
那时候中央台也没有稿费,它按演员在剧组的级别,你是主演就按主演拿钱。我拍《精变》能拿30块,有拿20块的。拍《西游记》呢,我一集能拿70块钱。导演能拿80块钱。你要是跑一个龙套,演个别的角色能加5块钱。算得很清楚,呵呵。主演还能拿补助。我一个月能从中央台拿9块钱的补助。猴子和猪八戒因为要贴脸,穿毛衣,他们就拿15块钱补助。过去是严格的财务制度。我这9块钱不允许发钱,我只能买营养品。那时候就只能买麦乳精、咖啡什么的。
《Cityin》:咖啡也算营养品?
徐:对,营养品。你只要买了,每个月你能报9块钱。但不能把钱直接发给你。什么都是公家的。你没肥皂了,就给你买肥皂。你没衬衣了,就给你买衬衣,呵呵。借调过去你就是公家的人。后来渐渐就变了。到1992、1993年,我拍《三国》的时候不这样,一切都得自己准备。只有一些大的部分,像差旅费、节日补助费等由剧组负责。那时剧组不跟单位签合同,只跟个人签,自己去跟单位协调。
《Cityin》:《精变》与《西游记》中间的那段时间在做什么?
徐:那个时候拍了《武松》,两集,做分集主演。两集我挣了10块钱。
《Cityin》:《武松》我印象很深。
徐:那是山东三连冠之一啊。
《Cityin》:那两部是什么?
徐:《高山下花环》和《今夜有暴风雪》。山东那会儿最厉害,中央台也不行。当时有一批好导演。像王俊洲、陈敏、年轻导演孙周等,还有张新建、席与明。山东起来一批人,而且在全国都是大家。
《Cityin》:后来怎么进入西游剧组?
徐:是因为《精变》。导演看了后感觉不错,就调走了,去演小白龙。
《Cityin》:怎么定的唐僧?
徐:到那试装的时候试唐僧。试过以后领导就选。有导演,创作组的,还有业务组。业务组就是制片、导演那一块。领导组就是电视台的,还有广电部的领导。
《Cityin》:《西游记》没拍完就读书去了,当时怎么想的呢?
徐:就是想读书。现在的人比较注重实际,那时的人比较注重修养。当时也是学历热,都去拿个学历。社会也有一些想法。报纸杂志都有一些文章批驳这种说法。甚至还有一个名人批评我为了学历放弃了中国的名著。怎么了解我们这一代人呢?我们这一代人除了工农兵,没有读书的机会,又上山又下乡。总之一个梦,就是读书,总是想着怎么圆这个梦。考大学是一个梦想,考上大学肯定要去上学。任何东西都挡不住。
《Cityin》:毕业后拍的第一部片子是什么?
徐:《乔女》,四集的连续剧。当时全国建立了一个聊斋剧组,既有福建的,又有广州的,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总共拍了80多集,找了很多导演。80集都不是一个导演拍的。那会儿拍短剧多一些,很少拍长的。《西游记》应该是第一部多集的,是25集。《敌营十八年》我记得是第一部连续剧。在这之前基本都是单本剧,就像电影一样。那会儿长度允许一个半小时。像咱山东的《武松》开始是三集,那时是几千块钱一集。后来省台追加,最后到一万块钱一集。王导演又拍了五集,补到里面就是八集,这就算多的了,在全国也算多的了。
电视发展起来以后就兴多集,这样就能挂广告了,中间插播广告。到了1983、1984年就有规定了,规定一集不能超过45分钟。单本剧时没这个规定。那时没有把电视剧切断了插广告的概念。
《Cityin》:1990年以后,对自己的哪些作品比较满意?
徐:应该说是《西施》、《司马迁》。现代戏比较喜欢的是《血泉》。这也是湖南台改革后较早的一部戏。当时改革最早的就是湖南台。电视台不投资了,完全实行制片人制。投入是市场化投入。我投入是要收回投资的。过去像《西游记》,就是纯投资。投资以后是为了一个宣传效应,而不是为了市场。拍《西游记》时,也是中央台改革的时候。中央台成立了影视剧制作中心,还有一个国际服务公司,把投资拍摄和销售分离。国际服务公司是买片子的。投资方不管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它与别人合作,都允许。湖南电视台就是完全走向市场了。没有这团那团的,完全就是制片人制。找演员就是与个人签合同了。
《Cityin》:收入好多了吧?
徐:一集能拿到200多,300多了。这就算稿费。80年代末期就能拿到了。我拍戏你给钱,拍完了就走人。
《Cityin》:拍摄环境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
徐:《精变》这部戏还是不错的,一直在城市中,各地也有接待。拍《西游记》就比较苦了,一直在山里面,吃了上顿没下顿,导演经常饿得浑身哆嗦,根本没地儿去买东西。
《Cityin》:剧组买东西需要粮票吗?
徐:全国粮票。到了剧组先交全国粮票,不然没吃的。交了粮票给制片部门,制片部门解决吃饭问题,呵呵。有时有钱有粮票也买不到东西。在贵州,80年代中期买的罐头还是70年代的呢。
《Cityin》:西游里面做特技的设备,卡车拉得了吗?
徐:都是钢丝吊着。还有绳索。
《Cityin》:轨道呢?
徐:轨道用三轮车、自行车。人背着也有。
《Cityin》:这么玩儿命地干,没考虑个人利益问题吗?
徐:没有。到了剧组就是干活,演员什么都干。现在不用,演员到了剧组就是大爷。你是演员,只管演戏。过去什么都得干,搬箱子,抬东西,都抢着干。那会儿有什么利益?多演一个龙套5块钱。我们全剧组为了改善生活,就找家企业给他们演出,搞个联欢。给500块钱,我们改善改善生活,就给他们表演节目。导演不吃,就给她买点水果。
《Cityin》:你拍了很多古装戏,你认为古装戏的流行跟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关系吗?
徐:我感觉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站在我这个角度来说,拍什么片子就是考虑难易与利益。现代作品太难了。像《金婚》那样一下子就能立在那里的戏很难做。《金婚》很不容易,而且拍得相当好。《闯关东》作为一部山东影视作品在运作上也有很大的突破,跟过去不一样了,很多演员不是山东的。我们不一定储备本土的演员,全国涌现出来的好演员都可以用。我只要做好选点、操作和管理。戏拍得很大气,又有很细腻的地方,和原来的“三连冠”感觉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