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文章标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篇文章都有标题,这是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学生大都能根据课题语意及时萌发出对新课内容、主题、情感态度等的猜度性理解,对于即将展开的文本学习而言,这种猜度性理解无疑成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并且不同的认知经验,独特的思维风格,最终导致了学生之间各具差异的认知起点。可以看到,在学生解读课题时,学生主体的现有起点得到充分暴露,不同的阅读期待得到充分暴露。教师在聆听观察之后,将有相应的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改进,以寻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方法。这些基于学生已有经验、闪现学生精神完善程度不一的尝试结果,为后续解读文本提供了非常准确、客观的战术策略依据。
一、语文课堂教学标题导入存在的缺陷
以标题切入文本,是对标题内容、意蕴、情感基调、价值取向的有意识地开发利用,标题的初读体验交流是对学生主体不同认知经验给予积极的回应,同时也给学生放飞思绪,促进新知建构提供了机会。通过对标题的解析构思导入,必能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分析领会作者情感。考察日常教学活动的实践,可以发现标题导入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
1、指向不明,流于肤浅
导入内容松散,力度不足。如有位教师上《风筝》,先出示儿童放风筝的画面,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风筝”。教师就此导入新课,导入环节流于形式。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及主题的距离甚远,泛泛而谈不能引起学生对风筝的体验,自然也不能勾起学生探寻课文的欲望。又如《古诗词里的忧愁》老师设问: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忧愁啊?绕行太远,鞭长莫及,不切要害。
2、越俎代庖,缺乏主体
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忽视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如有位教师上《亲近自己的双腿》,目的要赞颂一位身残志坚的车夫,以《四季的斑斓》导入,让学生猜测诗中主人公的职业,目的是要引出“车夫”这个人物,然而《四季的斑斓》刻画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引起的是对小人物的感受,学生猜测众多就是没有踩到老师的点上。这样的导入是以教师一己之“思”取代了众多学生的理解可能,导入自然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3、考虑片面,忽视文本
标题导入没能整体把握文本,片面地考虑一些细节,肢解了标题的丰富内涵。如有位教师上《我的信念》出示精卫填海的“坚定信念”幻想图片,图片显得虚幻、神秘,忽视课文深沉、庄重的语言特色,与《我的信念》赞颂居里夫人伟大、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不协调,有悖于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样的导入不仅没有推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还忽视了文本原有的严肃。
4、脱离美感,淡化语文味
具体的语文课堂,主要是跟踪语文能力、突出语文味,这中间自然渗透文化基因。标题导入自然也要讲究语文味的体现。如有位教师《孤独之旅》的标题导入,仅仅解释了孤独之旅就是孤独的经历。这样的导入又有什么意义呢?就题论题,完全没有语言的美感,没有语文的理趣。如果教师能用至真至美的语言叙述成长中“孤独”的体验,或是出示有关“孤独”的哲理句子,那么学生就会在文学熏陶下提升思维品质,继而提高身心投入的程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标题导入的实践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整理归纳出利用文题导入实现思维深化(推进)的方法。
1、将呆板的标题情境化,变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导入如果保守、死板,就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停滞。运用情景式、联想法两种标题导入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情景式。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情景导入的最大优点是能引人入胜,以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在特定的情景中思考、领会、评析、融入到文本中去,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除了给标题配字、配音、配图,利用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外,还可以通过教师对标题的生动讲解,充分而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联想和留下深刻的印象来实现。
如《天上的街市》:“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这位作家就是诗人郭沫若。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与宇宙的私语。”思维激活了,就会有思辩的火花迸溅。
联想法。通过学生直观标题,围绕文章内容、主题等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如上《紫藤罗瀑布》时,我这样设计:板书“紫藤罗瀑布”,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么样的紫藤罗能给人以瀑布的感觉?学生回答;“盛”,“辉煌”、“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长”、“垂下”、“色泽不一,深深浅浅”“流动的,不停生长的”、“泛着银光的,像迸濺的水花”。以标题切入激发学生思维,在想象中体味花的繁盛,体验花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生机与振奋。顺势进入了作者营造的主题氛围之中,与课文对照中学习了作文写作具体、形象、逼真的描摹手法。
借心理学中的投射将现实与文本所表现的形成反差,通过联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风筝》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放风筝的快乐,让学生带着童年的快乐与文本中“我”儿时对弟弟的精神虐杀的痛苦进行对比,造成强烈地反差,为人性的扼杀和泯灭而叹息。《口技》亦是,让学生谈谈听闻到的“口技”表演,在学生激动兴奋之余打开课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发现文章描写的“口技”技艺远比自己知道和想象的要精湛得多,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自然深刻了。激活了思维,就会有自觉地参与的行为。
2、将平面(单薄)的标题立体化,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的导入如果狭隘、单一,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空间狭小、封闭。运用替换法、讨论法两种标题导入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替换法。通过对标题进行换序、改词、扩充、等来导入新课,将新题与老题比较,挖掘标题蕴含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那树》的第二课时,将进入主题的讨论。可以这样问:为何取题为“那树”?改为“这树”怎么样?学生:表达了对树的怀念、赞美。我问:“那”“这”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有远近、范围大小的区别。师:是啊,“那树”,“那些花儿”,“那过往的种种”……还仅仅是怀念那树吗?至此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主题。《人,又少了一个》改为《人,少了一个》少了一个“又”字,让学生比较分析,导入新课。《绿色的蝈蝈》删去“绿色”二字可以吗?学生通过分析感受到作者法布儿对蝈蝈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大主题。如把《荒岛余生》改为《“慌”岛余生》,把《敬畏自然》改为《敬畏自然?》或《自然,人类,敬畏》。改换标题,使之语意曲折,意蕴丰富,联想延伸。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游弋。
讨论法。对课文题目进行讨论,直接破题导入,借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旧知启新知。如我上《狼》一文,谈谈你对狼的印象。有学生讲有关狼的故事,有学生讲狼凶恶、狡诈、贪婪的特征,还有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在一片讨论声中将学生思维自然地引入新课讲解,导入“引狼入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蒲松龄的“狼”,看看我们对“狼”会不会有新的认识。
3、将表面的标题深刻化:变深学生思维
教师导入的形式如果单调、直白,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疲倦、肤浅。运用设疑法、点睛法、臆测式三种标题导入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疑法。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遇到问题需要解决,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有得”。教师通过导语设疑、解疑可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冲突。如《伟大的悲剧》可以这样导入,课文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我们大家都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的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剧,为什么又蕴含着“伟大”两字呢?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星汉灿烂。星光的每一闪烁,都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动人的一笔,甚至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撰写《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录了这伟大而悲惨的一幕,又为了什么呢?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从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的具体体现中思考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通过标题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生的期待、探究心理,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如《斑羚飞渡》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出示斑羚画面,直面这群鲜活跳动,有声有色,充满生命张力的动物。打出“飞渡”字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疑惑。接着教师问:“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怎样飞渡的?我们应该怎样来欣赏和思考这样的‘飞渡’。”面对一篇课文,会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内容等许许多多的疑问。从标题质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发微见著,或探求精蕴,均能引起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
点睛法。标题作为文章眼睛,所谓“画龙点睛”,必然蕴含文章的主体、主题、体裁、写作技巧等。借用这只眼睛导入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把握文章的相关内容。如《曹刿论战》的导入设计:课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请说出主谓宾,并告诉大家本文主要侧重描写战争的哪个环节,学生自然找到一个“论”字。由此学生明白课文的重点是讨论如何作战。
臆测法。一些标题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文采浓郁的题目更是耐人寻味,魅力无穷。因此请学生看标题推测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在主动探究标题蕴涵的道理时激发了探索文本的欲望。以此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先让学生看题,问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有逗号间隔,表明两个过程。我又追问两个分句是并列的吗。学生思考后回答用“再”表明有先后。我顺势问到你感觉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你这个题目,你想写什么。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文章主题的大概了解,随着阅读的展开就明白文章标题含有一语双关的深意。
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的第一感受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是对教师的要求。从標题入手导入新课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使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向更加明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利用这些方法对标题进行分析探究,定能带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品味灵动的语言、欣赏美丽的画卷,达到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的目标。
杨黎,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一、语文课堂教学标题导入存在的缺陷
以标题切入文本,是对标题内容、意蕴、情感基调、价值取向的有意识地开发利用,标题的初读体验交流是对学生主体不同认知经验给予积极的回应,同时也给学生放飞思绪,促进新知建构提供了机会。通过对标题的解析构思导入,必能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分析领会作者情感。考察日常教学活动的实践,可以发现标题导入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
1、指向不明,流于肤浅
导入内容松散,力度不足。如有位教师上《风筝》,先出示儿童放风筝的画面,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风筝”。教师就此导入新课,导入环节流于形式。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及主题的距离甚远,泛泛而谈不能引起学生对风筝的体验,自然也不能勾起学生探寻课文的欲望。又如《古诗词里的忧愁》老师设问: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忧愁啊?绕行太远,鞭长莫及,不切要害。
2、越俎代庖,缺乏主体
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忽视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如有位教师上《亲近自己的双腿》,目的要赞颂一位身残志坚的车夫,以《四季的斑斓》导入,让学生猜测诗中主人公的职业,目的是要引出“车夫”这个人物,然而《四季的斑斓》刻画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引起的是对小人物的感受,学生猜测众多就是没有踩到老师的点上。这样的导入是以教师一己之“思”取代了众多学生的理解可能,导入自然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3、考虑片面,忽视文本
标题导入没能整体把握文本,片面地考虑一些细节,肢解了标题的丰富内涵。如有位教师上《我的信念》出示精卫填海的“坚定信念”幻想图片,图片显得虚幻、神秘,忽视课文深沉、庄重的语言特色,与《我的信念》赞颂居里夫人伟大、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不协调,有悖于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样的导入不仅没有推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还忽视了文本原有的严肃。
4、脱离美感,淡化语文味
具体的语文课堂,主要是跟踪语文能力、突出语文味,这中间自然渗透文化基因。标题导入自然也要讲究语文味的体现。如有位教师《孤独之旅》的标题导入,仅仅解释了孤独之旅就是孤独的经历。这样的导入又有什么意义呢?就题论题,完全没有语言的美感,没有语文的理趣。如果教师能用至真至美的语言叙述成长中“孤独”的体验,或是出示有关“孤独”的哲理句子,那么学生就会在文学熏陶下提升思维品质,继而提高身心投入的程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标题导入的实践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整理归纳出利用文题导入实现思维深化(推进)的方法。
1、将呆板的标题情境化,变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导入如果保守、死板,就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停滞。运用情景式、联想法两种标题导入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情景式。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情景导入的最大优点是能引人入胜,以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在特定的情景中思考、领会、评析、融入到文本中去,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除了给标题配字、配音、配图,利用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外,还可以通过教师对标题的生动讲解,充分而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联想和留下深刻的印象来实现。
如《天上的街市》:“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这位作家就是诗人郭沫若。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与宇宙的私语。”思维激活了,就会有思辩的火花迸溅。
联想法。通过学生直观标题,围绕文章内容、主题等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如上《紫藤罗瀑布》时,我这样设计:板书“紫藤罗瀑布”,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么样的紫藤罗能给人以瀑布的感觉?学生回答;“盛”,“辉煌”、“不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长”、“垂下”、“色泽不一,深深浅浅”“流动的,不停生长的”、“泛着银光的,像迸濺的水花”。以标题切入激发学生思维,在想象中体味花的繁盛,体验花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生机与振奋。顺势进入了作者营造的主题氛围之中,与课文对照中学习了作文写作具体、形象、逼真的描摹手法。
借心理学中的投射将现实与文本所表现的形成反差,通过联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风筝》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放风筝的快乐,让学生带着童年的快乐与文本中“我”儿时对弟弟的精神虐杀的痛苦进行对比,造成强烈地反差,为人性的扼杀和泯灭而叹息。《口技》亦是,让学生谈谈听闻到的“口技”表演,在学生激动兴奋之余打开课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发现文章描写的“口技”技艺远比自己知道和想象的要精湛得多,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自然深刻了。激活了思维,就会有自觉地参与的行为。
2、将平面(单薄)的标题立体化,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的导入如果狭隘、单一,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思维空间狭小、封闭。运用替换法、讨论法两种标题导入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替换法。通过对标题进行换序、改词、扩充、等来导入新课,将新题与老题比较,挖掘标题蕴含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那树》的第二课时,将进入主题的讨论。可以这样问:为何取题为“那树”?改为“这树”怎么样?学生:表达了对树的怀念、赞美。我问:“那”“这”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有远近、范围大小的区别。师:是啊,“那树”,“那些花儿”,“那过往的种种”……还仅仅是怀念那树吗?至此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主题。《人,又少了一个》改为《人,少了一个》少了一个“又”字,让学生比较分析,导入新课。《绿色的蝈蝈》删去“绿色”二字可以吗?学生通过分析感受到作者法布儿对蝈蝈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大主题。如把《荒岛余生》改为《“慌”岛余生》,把《敬畏自然》改为《敬畏自然?》或《自然,人类,敬畏》。改换标题,使之语意曲折,意蕴丰富,联想延伸。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游弋。
讨论法。对课文题目进行讨论,直接破题导入,借用学生已有生活积累,旧知启新知。如我上《狼》一文,谈谈你对狼的印象。有学生讲有关狼的故事,有学生讲狼凶恶、狡诈、贪婪的特征,还有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在一片讨论声中将学生思维自然地引入新课讲解,导入“引狼入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蒲松龄的“狼”,看看我们对“狼”会不会有新的认识。
3、将表面的标题深刻化:变深学生思维
教师导入的形式如果单调、直白,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疲倦、肤浅。运用设疑法、点睛法、臆测式三种标题导入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疑法。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遇到问题需要解决,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有得”。教师通过导语设疑、解疑可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冲突。如《伟大的悲剧》可以这样导入,课文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我们大家都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的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剧,为什么又蕴含着“伟大”两字呢?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星汉灿烂。星光的每一闪烁,都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动人的一笔,甚至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撰写《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录了这伟大而悲惨的一幕,又为了什么呢?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从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悲剧的具体体现中思考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通过标题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动机,增加学生的期待、探究心理,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如《斑羚飞渡》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出示斑羚画面,直面这群鲜活跳动,有声有色,充满生命张力的动物。打出“飞渡”字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疑惑。接着教师问:“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怎样飞渡的?我们应该怎样来欣赏和思考这样的‘飞渡’。”面对一篇课文,会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内容等许许多多的疑问。从标题质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发微见著,或探求精蕴,均能引起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
点睛法。标题作为文章眼睛,所谓“画龙点睛”,必然蕴含文章的主体、主题、体裁、写作技巧等。借用这只眼睛导入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把握文章的相关内容。如《曹刿论战》的导入设计:课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请说出主谓宾,并告诉大家本文主要侧重描写战争的哪个环节,学生自然找到一个“论”字。由此学生明白课文的重点是讨论如何作战。
臆测法。一些标题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文采浓郁的题目更是耐人寻味,魅力无穷。因此请学生看标题推测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在主动探究标题蕴涵的道理时激发了探索文本的欲望。以此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先让学生看题,问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有逗号间隔,表明两个过程。我又追问两个分句是并列的吗。学生思考后回答用“再”表明有先后。我顺势问到你感觉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你这个题目,你想写什么。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文章主题的大概了解,随着阅读的展开就明白文章标题含有一语双关的深意。
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的第一感受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是对教师的要求。从標题入手导入新课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使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向更加明确。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利用这些方法对标题进行分析探究,定能带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品味灵动的语言、欣赏美丽的画卷,达到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的目标。
杨黎,教师,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