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内镜大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姚礼庆的传奇故事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6月18日下午,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上,国际内镜大会主席Repici教授向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教授颁发“IMAGE国际内镜大会终身荣誉奖”,以表彰其带领的团队近年来在国际消化内镜微创治疗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作出的卓越贡献。作为唯一在此国际会议上获奖的中国内镜医师,姚教授还答应意大利方面明年组织10~15名著名内镜医生来他的内镜中心学习。
  一位中国教授,在外国人开创的技术领域获得如此殊荣,还吸引欧洲医生前来学习取经,这其中,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他又是如何一路带领队伍获得国际上的肯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决定去拜访一下《家庭医药》的老作者、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镜研究所所长姚礼庆教授。
  说起来,姚礼庆教授与《家庭医药》渊源不浅,是本刊创刊初期第一批专家作者,为本刊撰写了不少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很多读者至今记忆犹新。
  7月的一天,记者走进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在通向姚教授办公室的走廊墙上,一边陈列着五颜六色的奖杯,一边是文化展示栏,这两面墙,就像两道彩虹,给色彩单调的内镜中心抹出一道五彩的颜色,显示出这位内镜中心掌门人不一样的“五彩人生”。
  上午11点,忙碌了4个小时的姚教授终于有时间接受采访。他说话很快,但不失条理,对记者侃侃而谈他的“内镜”人生。
  “中国内镜一样可以走向世界”
  中山医院的内镜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时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的李宗明教授用德国产半曲式胃镜进行了国内第一例胃镜检查。1992年,在现任主任姚礼庆教授的努力下,内镜中心正式成立,并成为了独立的专科,2008年发展为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至今,该中心已成为国内设施最先进、年内镜诊疗人数最多、内镜诊疗种类最全的医疗单位之一。2012年,内镜中心举行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挂靠在该中心的“亚太地区消化内镜培训中心”及“上海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揭牌。
  姚教授领导的内镜中心在赢得广大患者信任的同时,也得到得到了欧美、亚太地区同行的一致认同。“过去,我们想去听课,自己掏腰包,人家还不一定请你。现在,我们去讲课,不仅坐头等舱,还要给讲课费的,都是美金。”说到这些,这位掌门人很是自豪,脸上泛着红光。
  “成功很简单:做得多,技术好”
  姚教授介绍,多数情况下,国内的医院都是送医生去国外学习新技术,但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有一个红色的签名簿,上面可以看到不少国际知名的医师到这里来调研、学习。“中山医院早期也是送医生去日本学习内镜技术。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摸索,怎么创新,怎么能做得更好?”姚教授介绍,内镜中心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离不开6个字“做得多,技术好”。
  以往,消化道异物、急性重症胆管炎、急性结直肠梗阻等疾病都需开腹手术,不仅给病患造成巨大痛苦,还容易引起意外伤害。内镜治疗凭借“小操作解决大问题”的优势,开展了很多新诊疗项目和技术,治疗量急剧攀升。2011年内镜中心诊疗超过7万例,总数为世界第一。
  数量的“第一”仅仅是内镜中心发展过程中的一小步,能运用内镜微创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才是内镜中心的最终发展方向。
  姚教授介绍说,“内镜中心有三方面技术是得到国际、国内公认的。第一,治疗胃、食道、结肠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简称ESD),日本每年做300例,我们每年做2000多例,由于目前国内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少,所以,我们的患者就多,做得多,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这门技术原本是向日本学的,可是现在日本却要向我们学习。”
  “第二,就是对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治疗,患有这种病的患者贲门窄小,食管里面的食物进不了胃,严重的时候连水都进不了。我们最先开展poem手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姚教授向记者展示了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的照片,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术前患者的食道很粗,而与胃连接的位置,即贲门位置却细得像一根线。术后,患者贲门的大小慢慢恢复了正常。
  “最后一点,那就是我们的绝活,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独有的绝活——隧道内镜技术。这是我们自己研发、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的,如今,日本、欧洲、美国也纷纷向我们学习。”
  姚教授向记者讲述了这项绝活,那就是开个孔,“凿”一条“隧道”,通过“隧道”取掉食管的肿瘤组织,创伤很小,患者三四天就可以出院。“这项技术看得外国学者目瞪口呆。现在,我们每年举办2届国际学习班,向世界传授这项技术。”
  “要让边远地区患者享受这些医疗成果”
  内镜中心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姚教授却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我们今天能有这么好的医生,这么好的技术,是因为我们背靠一个大型医院,如果没有医院的支持,没有这么好的平台,是没有机会培养出好的医生、开发好的技术。可是,我们国家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很多医院没有开展这些技术,我们应该多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服务。”
  有次他们去新疆考察,有患者因当地没有仪器,做肠镜要到乌鲁木齐。姚教授闻讯,立马让医生坐飞机送去仪器并免费为患者做手术。他说,“看到那里的患者为做一个胃镜要走几个小时的路,真是感到心疼。”所以,姚教授决定每年都派医生去云南、新疆免费支边,“就是要帮他们把医疗水平提高,只要他们提出什么时候去,我就派医生去,宁可把其他的会诊停掉,也要去。”不仅如此,姚教授还告诫每一位医生,“你们就是去帮忙,不要收一分钱,你们要是有困难,我给你们出。”
  “学医就是要不断创新”
  从接触内镜开始,姚教授就没有停止思考,停止创新。姚教授曾发过大批的随访信给肠息肉患者,结果发现3%~6%大肠息肉患者有患肠癌的可能,这为早期防治大肠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隧道技术”也遇到过瓶颈。如果应用食管隧道下内镜技术切除大的肿瘤,无法从喉咙取出,或者肠道肿瘤切掉了,从肛门取不出,怎么办?姚教授又带领内镜中心的医生们开始思考,终于找到了一个新方法——双镜治疗。拿不出来的肿瘤,就在腹部开一个洞,用腹腔镜取出来,患者一样三四天可以出院。还有,手术会留下疤痕,很难看,怎么办?他们想到尽可能做隐形疤痕,比如在肚脐眼、阴部三角区开刀,这些都需要不断创新的思维才能获得成功。
  姚教授说:“工作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思路,否则死路一条。”
  “管理是一门学问”
  姚教授是一位很有思路,做任何事都想得很长远、细致的人,他的计划可以从3年工作计划,细到1年,甚至半年。
  每年春节,他都会在家里思考未来一年科室的发展,从床位是否需要增加,到每一个医生工作多少量,他都要仔细考虑。走廊那面文化墙,也是他的心血,每年一改,绝不动摇。
  在科室医生的眼里,姚教授是一位细心的领导。如果医生有科研文章发表,姚教授会第一时间打印粘贴出来,以示鼓励;如果医生有新的技术,或者新的理念、想法,姚教授也会安排时间做一个讲座。
  可是,姚教授也是一位严厉的“老板”,他规定,如果有仪器坏了,必须在24小时以内报修,绝对无条件保证运转,“哪怕是半夜,该买的得买,该借的得借”。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治疗”。“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这就是姚教授的终极追求。
  编辑/杨丽伟 [email protected]
  姚礼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镜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内镜培训基地主任,亚太地区消化内镜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内镜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副会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全国医师定期考核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外科学组主任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全国及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华胃肠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13本杂志编委。
其他文献
前不久,有则广告在电视台、公交车上播放得如火如荼,广告里,一群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就白内障的诊治互相支招,其中一句是“得了白内障,就用莎普爱思(滴眼液)”。然而,在大家的印象中,白内障只有手术才能解决,那么,这个莎普爱思究竟是何方神圣?对白内障患者而言,它究竟能否替代手术呢?  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诗里对自己的描述,据后人分析
一提到“肝炎”二字,很多人自然就将其与“乙型肝炎”划等号,担心传染避而远之。事实上,引起肝炎的因素众多,有些肝炎并不传染,人们无需对所有肝炎“另眼相看”。  所谓“肝炎”,顾名思义,就是肝脏出现炎症,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损害肝脏功能。它可以引起身体内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右上腹不适感、乏力、食量下降、厌油腻食物、腹胀等,体检的主要异常指标包括皮肤、尿液、眼球的黄染,化验的主要异常结果就是转氨酶和胆红素
抗生素以前又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正因为如此,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口服的阿莫西林胶囊,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呋辛、头孢唑肟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抗生素。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如今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我国每年每人平均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平均约3瓶的水平。滥用抗生素会带来细菌耐药,就像环丙沙星,刚上市时敏
碘125粒子植入法是近年来新开展的肿瘤治疗方法。过去,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除早期手术切除外,常规方法存在较多的局限。如不良反应大、患者不宜耐受、易复发等。而碘125粒子植入法能扬长避短,弥补常规治疗的不足。可惜,很多人都因不知这种方法,或对这种方法不甚了解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为适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的局灶性肿瘤,越早放置,效果越好!    小小粒子,“炸死”肿瘤体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
蔡女士已经56岁,例假至今未断,但并非规律的每月1次。蔡女士以为是更年期导致的内分泌紊乱,不用就医,也不好意思就医。但近日例假前后,蔡女士觉得腰酸背痛,这才去医院就诊,可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