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渗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新课程理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生气、多了活力。课堂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强化教学体验,有效内化知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让学生在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等等……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二、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时,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优化教学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情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让学生各抒已见,树立学生自信心,这样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正确地引导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秋红.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J].考试周刊;2011.53.
[2] 李娟.试析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1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伴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新课程理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生气、多了活力。课堂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强化教学体验,有效内化知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让学生在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等等……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二、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时,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实践表明: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相反,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学生会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易于接受。同时,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优化教学语言,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研究的定义、性质、法则、概念等有层次地用简练的数学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语言的锤炼可达到思维的严密。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其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情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让学生各抒已见,树立学生自信心,这样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正确地引导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秋红.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J].考试周刊;2011.53.
[2] 李娟.试析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