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世界环境保护日(6月5日),被称为“野驴之父”的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冯刚再次来到广东东莞,在市图书馆举办他在华南地区的首个摄影展。2008年,冯刚曾在市图书馆报告厅讲述自己惊险的拍摄经历。时隔两年,在课堂上,年满63岁的冯刚依然把椅子放在一边,站立两个多小时,讲述自己在拍摄中的人生感悟。
冯刚原是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英语教师,因为看到“中国画册上绝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照片来自动物园”,他在1995年开始野生动物拍摄。由于第一次就拍摄到了清晰的野驴画面,被称为“野驴之父”。如今,年过花甲的冯刚依然活跃在戈壁荒漠、雪域高原,去年他有6个半月时间在野外度过。“活在艰苦的环境,拍出美丽的东西。”冯刚喜欢摄影始自高中,他用铁皮罐头做放大机,用缝纫机缝皮腔。
1972年,他下乡到伊犁牧区,发现有人利用拍照之机骗取农牧民的钱财。气愤之余,他借来相机为大家拍照,后来又在公社干部支持下开起了照相馆,说起“许多牧民人家有史以来第一张照片都是我拍的”这件事,他至今仍觉得十分快乐。
真正从事野生动物摄影时,冯刚已48岁了。当时他喜欢看电视上“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一类节目。但发现所有画面都是外国人拍的;国内有关画册大多拍摄的是动物园里失去了野性的动物,有的照片背景中居然还有铁栅栏。“中国人应该拍摄出自己的野生动物”——这是冯刚当时冒出的一个念头,而这个信念支撑了他以后十多年的野生动物拍摄生涯。
1995年,冯刚用多年辛苦积攒的十万元积蓄,购置了摄影器材和一辆吉普车,在一片“都快成老汉了,还折腾啥”的劝说声中,驶向了新疆的广阔山野。
摄影界称呼冯刚为“野驴之父”,特指冯刚专拍“有蹄类”野生动物,而野驴是有蹄类野生动物的代表。冯刚的“野驴情结”始于1995年的第一次野外拍摄,想不到他居然第一次就拍摄到了清晰的野驴画面,那些俊逸灵动的生命形态,让他以往对于驴的“笨”“蠢”“丑”的浅薄偏见轰然倒塌。这种一向为人所忽视的动物,竟也有着无比灵动的一面。“那时候,我是被野驴身上那种雄壮、那种英武、那种潇洒的气质所感动了。”
从此,冯刚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扔到了野外,他彻底迷上了野生动物摄影。
从1995年至今,冯刚拍摄了以新疆有蹄类为主的50余种珍稀动物。长年累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更何况,冯刚所处的环境,大多是无人的荒漠、山林及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不仅艰苦,还很危险。每次出门都是一段冒险经历,每一次归来也都留下一段新体验、新故事。这些在冯刚看来,乐远大于苦。
“1998年7月30日,我第9次进入卡拉麦里拍摄蒙古野驴。那时我51岁,还算年轻。我一天可以跟着野驴跑30多公里。野驴抬头,我就蹲下,野驴吃草,我就赶紧拍,那真是最幸福的事。但是在跟随十多个小时后,我发现,自己迷路了。”
当时冯刚已是精疲力尽了,身边缺少食物和水,情况相当危险。“我已经预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天黑了,我好像已经看见彭加木、余纯顺在向我招手……那时候我想,我的野生动物拍摄是从野驴开始的,谁料到我的生命也即将以拍摄野驴结束。”
绝望之际,冯刚开始写遗书。“那次迷路,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求天不应叫地不灵,我的心里十分沮丧而且懊悔,特别是想到家里,觉得愧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她们根本不知道我在哪里。我到危险的山区和高原从来不告诉她们。”
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冯刚开始脱水。他喝下自己的尿,开始了最后一次突围。走着,走着,冯刚见到一群野驴在飞奔,那种壮观场面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架起照相机,一张、二张、三张……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拍完。突然,奇迹出现了,从镜头里他看见了自己的汽车向着野驴、向着自己开过来了。冯刚跌跌撞撞地奔了过去,车停下来了,同伴也下车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找到我以后对我说,他们先去找野驴去了,因为‘找到野驴就能找到您’,我听后觉得他们既天真又聪明!”
拍摄野生动物发不了财,但它的后续回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有人需要冯刚的图片进行生物保护的宣传,他会免费提供。在他眼中,动物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我们是客人,最好不要去打扰他们,追拍有时比盗猎的罪行还要大。冯刚的作品不仅对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国家有关部门将他的作品作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国贵宾,受到高度评价。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杰出贡献,冯刚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级环保奖——2001年获“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奖”和“地球奖”,2002年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颁发的“中华环境奖”,2004年获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
冯刚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与子女的支持使他坎坷的摄影之路平坦了许多。但十多年在外奔波,也令他不得不减少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对此,冯刚承认自己十分愧疚。但顾家的他一直都尽力协调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即使在荒郊野岭,他也坚持与家人传递情感,保持联系。冯刚坦言,摄影花去了家中大部分的积蓄,自己眼下能做的,就是通过写稿、摄影等途径多赚一些钱,来补贴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
就在1998年7月30目的那个生死关头,冯刚曾与死神是那么地接近,他含泪写下遗书:“我是乌鲁木齐六中英语教师,来卡拉麦里拍野生动物。我已迷路10多个小时,已脱水,精疲力尽……我可能遇难。如果您拣到三脚架和相机,请送至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或者给我妻子郑蜀湘,并请他们把相机中的胶卷冲出来,这就是我的遗作。谢谢妻子对我爱好的支持。我花了家里这么多钱。如果我不是迷上了野生动物摄影,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得多,请不要怨恨我……”
冯刚原是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英语教师,因为看到“中国画册上绝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照片来自动物园”,他在1995年开始野生动物拍摄。由于第一次就拍摄到了清晰的野驴画面,被称为“野驴之父”。如今,年过花甲的冯刚依然活跃在戈壁荒漠、雪域高原,去年他有6个半月时间在野外度过。“活在艰苦的环境,拍出美丽的东西。”冯刚喜欢摄影始自高中,他用铁皮罐头做放大机,用缝纫机缝皮腔。
1972年,他下乡到伊犁牧区,发现有人利用拍照之机骗取农牧民的钱财。气愤之余,他借来相机为大家拍照,后来又在公社干部支持下开起了照相馆,说起“许多牧民人家有史以来第一张照片都是我拍的”这件事,他至今仍觉得十分快乐。
真正从事野生动物摄影时,冯刚已48岁了。当时他喜欢看电视上“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一类节目。但发现所有画面都是外国人拍的;国内有关画册大多拍摄的是动物园里失去了野性的动物,有的照片背景中居然还有铁栅栏。“中国人应该拍摄出自己的野生动物”——这是冯刚当时冒出的一个念头,而这个信念支撑了他以后十多年的野生动物拍摄生涯。
1995年,冯刚用多年辛苦积攒的十万元积蓄,购置了摄影器材和一辆吉普车,在一片“都快成老汉了,还折腾啥”的劝说声中,驶向了新疆的广阔山野。
摄影界称呼冯刚为“野驴之父”,特指冯刚专拍“有蹄类”野生动物,而野驴是有蹄类野生动物的代表。冯刚的“野驴情结”始于1995年的第一次野外拍摄,想不到他居然第一次就拍摄到了清晰的野驴画面,那些俊逸灵动的生命形态,让他以往对于驴的“笨”“蠢”“丑”的浅薄偏见轰然倒塌。这种一向为人所忽视的动物,竟也有着无比灵动的一面。“那时候,我是被野驴身上那种雄壮、那种英武、那种潇洒的气质所感动了。”
从此,冯刚几乎把所有的节假日都扔到了野外,他彻底迷上了野生动物摄影。
从1995年至今,冯刚拍摄了以新疆有蹄类为主的50余种珍稀动物。长年累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更何况,冯刚所处的环境,大多是无人的荒漠、山林及海拔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不仅艰苦,还很危险。每次出门都是一段冒险经历,每一次归来也都留下一段新体验、新故事。这些在冯刚看来,乐远大于苦。
“1998年7月30日,我第9次进入卡拉麦里拍摄蒙古野驴。那时我51岁,还算年轻。我一天可以跟着野驴跑30多公里。野驴抬头,我就蹲下,野驴吃草,我就赶紧拍,那真是最幸福的事。但是在跟随十多个小时后,我发现,自己迷路了。”
当时冯刚已是精疲力尽了,身边缺少食物和水,情况相当危险。“我已经预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天黑了,我好像已经看见彭加木、余纯顺在向我招手……那时候我想,我的野生动物拍摄是从野驴开始的,谁料到我的生命也即将以拍摄野驴结束。”
绝望之际,冯刚开始写遗书。“那次迷路,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求天不应叫地不灵,我的心里十分沮丧而且懊悔,特别是想到家里,觉得愧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她们根本不知道我在哪里。我到危险的山区和高原从来不告诉她们。”
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冯刚开始脱水。他喝下自己的尿,开始了最后一次突围。走着,走着,冯刚见到一群野驴在飞奔,那种壮观场面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架起照相机,一张、二张、三张……直到把相机里的胶卷拍完。突然,奇迹出现了,从镜头里他看见了自己的汽车向着野驴、向着自己开过来了。冯刚跌跌撞撞地奔了过去,车停下来了,同伴也下车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找到我以后对我说,他们先去找野驴去了,因为‘找到野驴就能找到您’,我听后觉得他们既天真又聪明!”
拍摄野生动物发不了财,但它的后续回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有人需要冯刚的图片进行生物保护的宣传,他会免费提供。在他眼中,动物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我们是客人,最好不要去打扰他们,追拍有时比盗猎的罪行还要大。冯刚的作品不仅对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国家有关部门将他的作品作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国贵宾,受到高度评价。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杰出贡献,冯刚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级环保奖——2001年获“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奖”和“地球奖”,2002年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颁发的“中华环境奖”,2004年获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宣传突出贡献奖”。
冯刚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与子女的支持使他坎坷的摄影之路平坦了许多。但十多年在外奔波,也令他不得不减少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对此,冯刚承认自己十分愧疚。但顾家的他一直都尽力协调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即使在荒郊野岭,他也坚持与家人传递情感,保持联系。冯刚坦言,摄影花去了家中大部分的积蓄,自己眼下能做的,就是通过写稿、摄影等途径多赚一些钱,来补贴原本就不太富裕的家庭。
就在1998年7月30目的那个生死关头,冯刚曾与死神是那么地接近,他含泪写下遗书:“我是乌鲁木齐六中英语教师,来卡拉麦里拍野生动物。我已迷路10多个小时,已脱水,精疲力尽……我可能遇难。如果您拣到三脚架和相机,请送至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或者给我妻子郑蜀湘,并请他们把相机中的胶卷冲出来,这就是我的遗作。谢谢妻子对我爱好的支持。我花了家里这么多钱。如果我不是迷上了野生动物摄影,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得多,请不要怨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