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甲天下虎丘茶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jkjt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嫩汤自候鱼生眼,新茗还夸翠展旃。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明代大文豪文徵明在温暖明媚的春天,从无锡惠泉乘船赶回苏州,只为在谷雨季节前用虎丘第三泉泉水烹虎丘茶至沸腾,一人独啜或二人对饮,世间也许绝对没有第二人能如文徵明般有着如此美好的经历。历史悠久、曾经名满天下的虎丘茶从明万历年间开始便永久绝迹。
  虎丘茶相传为唐代陆羽栽培而成,也仅仅是传说,因为陆羽《茶经》仅提苏州洞庭山下产茶,却未提虎丘茶。《虎丘茶经注补》的撰者清人孙鉴解释说是由于陆羽到江南时,虎丘茶名气尚不大的缘故。也说明虎丘茶并非陆羽所种植。唐代诗人张籍《茶岭诗》中写“紫芽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一般茶叶以紫色为上,绿者次,而虎丘茶却以紫绿都为上,“紫芽白蕊”指的是虎丘茶。张籍是苏州人,居虎丘山旁,那时无官封茶地,虎丘茶是野茶,没多大名气,知道的人不多,张籍还能叫家人在二山门之西采摘虎丘茶。唐以后确切的记载只能到《虎阜志》中寻找:“宋人呼为白云茶,苏轼书以为精品也。”从中可信,苏轼也首肯其为精品来看,宋时,虎丘茶已天下闻名。
  元代未见有文人墨客为虎丘茶呐喊赞誉,明代则成为虎丘茶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明代文震孟认为吴山之虎丘,名艳天下,而其山上所产的茶叶也是天下最好的,相比起虎丘茶,阳羡、天池、北源、松萝等名茶只能称为其奴。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文志绎》卷二中曾道:“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认为放眼四海全国,产于虎丘山的虎丘茶和产于天池山的天池茶是最好的茶叶了。明代屠隆在《考檗余事》中也赞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徐渭在《谢某伯子惠虎丘茗》中也称赞:“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
  虎丘茶并没有因为盛名而永远流芳,世人对虎丘茶的至高评价给虎丘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虎丘茶自明代起遭到厄运,官府豪吏不断索取骚扰。地方官员为供奉朝廷,每到春天茶树花开时,便以印封茶园,到茶树抽芽时,便强行入茶园,摘走茶叶。万历中期,有官吏巡查苏州,便强索大量虎丘茶,寺僧无茶可献,惨遭刑辱。僧愤而砍茶树刨茶树根,这一历史名茶终于在悲愤中泯灭绝种。
  苏州状元文震孟说虎丘茶“色香与味在常品外”。卜万祺也在《松寮茗政》中对白云茶曾予以高度评价:“其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茶中王也。”
  虎丘茶颜色很是奇异,《虎阜志》载:“其色如月下白玉”,《吴县志》与《元和县志》均清楚地记载其“叶微带黑”,不如碧螺春那般青翠碧绿,茶汤色白如玉,类似白茶。明代《茶解》中“茶须色香味三美具备,色以白为上,青绿次之,黄为下。”而虎丘茶则正是“上”的代表。《茶解》对虎丘茶的评价是:“茶色白,味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具得也”。
  虎丘茶香味是一种清香,淡而余香绕口,明代谢肇涮在《五杂俎》中盛赞:“今茶品之上者……虎丘也。余尝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茶解》中认为茶“香如兰为上,如蚕豆花次之”,虎丘茶味正酷似豌豆香,《虎阜志》也载其“香味如兰”。而形容茶昧最为玄乎奇妙的莫过于李流芳的《虎丘山房夏夜试茶歌》:“正无微籁生虚空,忽有幽香来馝馞。未须涓滴润喉吻,已觉烦溽清肌骨。……风味难言空约略。芳兰出林露初泫,寒梅吐韵日犹薄。洞山标格稍云峻,龙井旖旎徒嫌弱。净名妙香自无尽,天女散花仍不著。”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虎丘茶是最好喝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口味,文震亨就觉得“然其味实亚于岕。
  物以稀为贵,虎丘茶能有雄冠天下的美誉,自然也与产量不多有着直接的关系。文震孟在感叹虎丘茶精绝的同时亦感叹:“然所产极少,竭山之所入,不满数十斤。”屠隆《茶说》中也言道:“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莫山家,无繇获购矣”。卜万祺《松寮茗政》中说:“但山岩隙地所产无几,为官司禁据”,《长物志》卷十二中记载,“惜不多产。又为官司所据,寂寞山家,得一壶两壶,便为奇品”。清代文学家尤侗虽不能有幸目睹名闻天下的虎丘茶,但据传闻得出:“虎丘之茶,名甲天下,官锁茶园,食之者寡,更有窃者。”
  虎丘茶在供奉官府之外,难得有一壶流落民间。
其他文献
常香玉是豫剧舞台上一颗灿烂的星。她早已唱彻神州,誉满中华。他呢?陈宪章在她身边生活了几十年默默无闻。然而,了解他们夫妻人都说,没有他,就没有常香玉的今天。  1943年冬天,夜幕笼罩下的宝鸡,西北风卷着雪花。在一座破旧的戏园子里,她正在为灾民赈济演出。他挤在人群里看戏,两眼警觉地扫视着四周。她后来才听说,他是在暗中保护她。她动心了。  宝鸡的青帮头子李樾村娶姨太太,把当地的名角都叫去唱堂会。她不愿
期刊
也许只是看我有时候会拿毛笔写几个字吧,同事李爱龙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农民,爱写字,自己把自己的东西喜欢得不得了,每张他写了字的宣纸他都觉得高雅、上档次。  他还喜欢把他的字送人。有一天,他给邻居也送了一张。邻居不懂书法,但也听说过书法是风雅事物,人家送来了,是不能推辞不要的,就收下。收下了,就觉得这心里搁下了个事情——正常一点的人,欠了人情总会觉得不安的。  要过年了,邻居杀猪。他还记得
期刊
一开始就想好了这个题目,我觉得青海是可以用“绝色”这样的词来形容的,因为那白色的雪山,赤红的丹霞,还有那金灿灿的油菜花以及蓝色沉静的湖水和天空。    金色——油菜花    原以为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油菜花已经谢掉了。可是,踏上环青海湖自行车比赛的路线时,用金色油菜花拼凑成的环湖赛标致一下就印入了眼帘。青山,羊群,蓝天,雾霭,一切都比想象中的要美。  站在日月山顶,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绵绵不断的青山,
期刊
在城市里偶尔迷一次路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城市发展步伐太快,不可能人人都能跟上建设鼓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每次迷路都有一个原因,或者说有一个理由。  我经常迷路,特别是手中拿了照相机的时候,一看到美丽的花朵,就会痴迷地去拍照,拍来拍去就不知自己到了哪里。我喜欢拍花,一是喜欢花的颜色五彩缤纷和花朵形态各异;二是在城里难得一见赏心悦目的原生态鲜花。基于以上原因,我便成了名符其实的“花痴”。  我认为:鲜
期刊
进城多年,手头上有了一点积蓄后,我按揭了一套住房。礼拜六,我正和妻子商量装修事宜,手机响了,原来是父亲的电话:“小清吗?我是爸爸,现在长途车站,你告诉我搭几路车到你那里?”我赶紧告诉他行车路线。  站口,父亲背着一个蛇皮袋子,手里还提着一个,吃力地从汽车上下来,我赶紧上前接住他手里的袋子。大半年不见,父亲的额头淌着汗,那年轻时在建筑工地受伤而突起的脊背驼得更厉害了。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人老了,
期刊
好朋友生病瘫痪,将其信鸽送给了我。我给这只信鸽取名叫“英英”,是个小丫头的名字。  收养了英英之后,我才注意到我居住的这座城市是大西北及港台区直通上海和北京必经的城市,经常有比赛中的鸽群从我们楼顶上掠过。有一次,不知道英英从哪里带回来一只公信鸽,英英在鸽子里落巢之后,那只公鸽始终在楼顶上一圈圈地盘旋着,有时蹲在对面楼顶上静静地观察我家。我装着没看到,有意把鸽笼半掩半开着,第二天早晨起来一听,笼里已
期刊
今年65岁的李化梅,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妇女,但自2007年被湖南省安化县评为“助残楷模”之后,在十里八乡可就出了名。说起她四十年如一日照顾病瘫小姑子的故事,感动中无不叫人生出一分佩服!    一    1967年,24岁的李化梅出落得亭亭玉立、聪明、善良的女孩,人见人爱,上门说媒的都快把李家的门槛踩烂了。对婚姻,李化梅有自己的主见,在别人介绍的几个小伙子中,他偏偏相中了离她家10多公里外的洞溪
期刊
观井冈山水口瀑布  宋后军(五绝)    井冈山秀丽,  谷壑杜鹃红。  飞瀑银河落。  双虹挂碧空。    访南泥湾  宋后军(七绝)    烧荒破土变良田,  万苦千辛做笑谈。  今日稻香鱼更美。  联翩浮想梦江南。    咏都江堰  郑德厚(七绝)    李冰父子技能高,  巧遣双江息怒涛。  千里农田成沃野,  喜攀玉垒祭英豪。    辛勤护花  邓赫常(七绝)    窗前花术满盆栽,  
期刊
篆刻:长征作品选
期刊
父母亲都80多岁了。被冠心病、高血压、肾衰、哮喘、胃炎、胆囊炎、关节炎等多种老年性疾病不停息地纠缠着。再也不放心年迈的父母单独呆在乡下,坚决把他们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渴望辛劳一生的父母,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在城里,最初几天的忙碌和新鲜感过去后,渐渐地我发现:城里的人他们不熟悉,城里的路他们弄不清,城里的事撩不起他们的兴趣。加之,我们的家在高高的六层楼顶,父亲总感觉是被吊在空中,很不自在。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