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学校思想教育的改革必须实现三个重要转变,即教师角色要由“主角”向“导演”转变;教学模式要从单一的显性教育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转变;考核方式要从单一的试卷评价向多元的人文化评价转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三个转变
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因此,提高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当前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主角”向“导演”转变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过去,我们在研究师生关系的时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看成是管理者、执行者,是师长,是主角,教师的形象是师道与尊严。于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就定位于上传下达,即把所教学的内容讲深讲透,不跑样,不走调。表面上看,教师的这种角色地位,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但实际上却失去了教师教学能动性的发挥和职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应是执行型的教师,只知道执行国家的意图,而应是研究型的教师,即研究如何更好地执行国家的意图,领会课程设计的意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研究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它,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能独立学习和获得知识;教师要提倡教学民主,按照学生个性和潜力的类型实施教学。总之,要求教师要从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改革者,改变陈旧过时的课程实施观念。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需要针对本院校、本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对所采用的教材及大綱进行再编制,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的学生观也要转变,打破过去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问题,打破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习惯,鼓励学生登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使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单一的显性教育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转变
显性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方式。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 及受教育者对它们的理解,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完成的。显性教育教学模式往往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说教、轻疏导,重外律、轻内修,这样就忽视了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的培养,缺少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弱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它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如果说过去的德育课更注重讲大道理,现在德育课就是要把这些大道理渗透到生活中来,用来指导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运用隐性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学目的隐藏在各项隐性教育载体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各种思想信息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渗入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由于学生是在陶醉、兴奋、愉悦等情感中无意识获得熏陶的,因而这种教学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单向灌输的做法,在把握好外显的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个性特点与师生关系上下功夫,使整个教学能在宽松、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 ,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三、考核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试卷评价向多元的人文化评价转变
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在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其考 核方式也多与其教学方式相一致,形成了课上记笔记,课下抄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单一模式,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好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单一的考核方式,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对职校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测定 ,但实则是对职校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扼杀,是对职校学生学习动机、态度、行为转化的弃之不顾。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这种倾向不是偶然的,它同我国课程评价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文化大背景来看,似乎一切事物都应该用自然科学方法这把尺子去度量,否则就丧失了其科学性,其评价结果就不是客观的、公正的。于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中,也出现了 填空、选择、概念等自然科学所常用的实证化评价方式。其次,从我国课程评价管理的文化大背景来看,评价的主持人主要是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本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什么时候进行、怎样进行,普通教师往往没有发言权。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行政管理的色彩。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采取人文化的评价方式。所谓的人文化评价,就是指在课程评价上,强调个体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不过分追求客观性,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三个转变
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因此,提高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当前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主角”向“导演”转变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过去,我们在研究师生关系的时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看成是管理者、执行者,是师长,是主角,教师的形象是师道与尊严。于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就定位于上传下达,即把所教学的内容讲深讲透,不跑样,不走调。表面上看,教师的这种角色地位,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但实际上却失去了教师教学能动性的发挥和职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应是执行型的教师,只知道执行国家的意图,而应是研究型的教师,即研究如何更好地执行国家的意图,领会课程设计的意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研究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它,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能独立学习和获得知识;教师要提倡教学民主,按照学生个性和潜力的类型实施教学。总之,要求教师要从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改革者,改变陈旧过时的课程实施观念。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需要针对本院校、本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对所采用的教材及大綱进行再编制,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的学生观也要转变,打破过去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问题,打破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习惯,鼓励学生登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使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单一的显性教育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转变
显性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方式。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 及受教育者对它们的理解,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完成的。显性教育教学模式往往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说教、轻疏导,重外律、轻内修,这样就忽视了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的培养,缺少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弱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它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如果说过去的德育课更注重讲大道理,现在德育课就是要把这些大道理渗透到生活中来,用来指导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运用隐性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学目的隐藏在各项隐性教育载体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各种思想信息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渗入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由于学生是在陶醉、兴奋、愉悦等情感中无意识获得熏陶的,因而这种教学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单向灌输的做法,在把握好外显的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个性特点与师生关系上下功夫,使整个教学能在宽松、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 ,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三、考核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试卷评价向多元的人文化评价转变
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在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其考 核方式也多与其教学方式相一致,形成了课上记笔记,课下抄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单一模式,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好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单一的考核方式,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对职校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测定 ,但实则是对职校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扼杀,是对职校学生学习动机、态度、行为转化的弃之不顾。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这种倾向不是偶然的,它同我国课程评价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文化大背景来看,似乎一切事物都应该用自然科学方法这把尺子去度量,否则就丧失了其科学性,其评价结果就不是客观的、公正的。于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中,也出现了 填空、选择、概念等自然科学所常用的实证化评价方式。其次,从我国课程评价管理的文化大背景来看,评价的主持人主要是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本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什么时候进行、怎样进行,普通教师往往没有发言权。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行政管理的色彩。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采取人文化的评价方式。所谓的人文化评价,就是指在课程评价上,强调个体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不过分追求客观性,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