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促进合理用药大会谈我国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rbinbay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19
  
  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每年要使用160亿支注射剂,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使用3、4支注射剂,提示注射剂存在大量过度使用。而在我国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每年大约有3亿人次,主要应用于心脑血管、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治疗领域,在我国也存在着注射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过度使用的情况。第二届国际促进合理用药大会(ICIUM)重新审视了全球范围内不同干预措施对减少注射剂滥用及提高注射安全性的影响。
  根据ICIUM大会提供的数据,3条建议可以给我们带来借鉴意义。第一,可以联合不同性质的干预措施(通过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互动式小组讨论、行政管理干预)等来降低注射剂的使用频率,提高注射剂的安全性。第二,注射剂的标准化指标(接受注射剂治疗患者的比例),可在多个研究之间进行比较。第三,检验互动式小组讨论在其他各种环境下的作用,并加以巩固。
  来自坦桑尼亚、巴基斯坦、柬埔寨的经验表明,互动式小组讨论使医生直面患者,并澄清他们对注射剂的错误认识,可有效减少注射剂的过度使用,另外干预中的信息、教育和交流对提高注射剂安全也是有效的。近年来我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接连发生,使我们应重新审视注射剂使用的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加强宣传和引导,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每逢“春秋通液”时节,很多老人主动要求使用中药注射剂。鉴于注射剂对人体的多种潜在危害,医院应加大宣传力度,与患者多沟通,尽量避免使用注射剂。儿童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也要尽量避免使用注射剂。
  
  使用环节需减少“医源性”隐患
  
  除去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由于临床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中药注射剂“医源性”安全问题同样普遍存在。发热用清开灵针、感染用双黄连粉针,这似乎已经是某些中、西医师不成文的用药法则。而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清开灵注射剂仅对风热感冒有效。这种不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机械地以药对症的用药方法,是导致“医源性”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超出说明书规定最大用量的现象很普遍。实际上,中药注射剂都有用药疗程,当疗程结束时应及时停药。此外,还应按照说明书标注,严格控制药品滴注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药物局部浓度过高,使不溶性颗粒在毛细血管内聚积、堵塞而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滴注过慢,中药注射剂则容易发生水解、氧化、变色、pH值改变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大约60%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10分钟内,临床医护人员应对输完液的患者密切观察1个小时左右,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另外,从患者用药开始,就要做好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准备。不适当的联合用药也是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临床使用应切实加强管理
  
  通过内部刊物或宣传页,向临床科室传播各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信息,包括医院现有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说明书推荐用法用量、常用溶媒、药品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临床在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程中,还应遵照“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此外,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置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由药师着重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的医嘱的审核,通过药师对输液医嘱的督导,减少输液中的不合理用药,进一步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通过在医院的HIS系统中添加插件,在医生开具中药注射剂处方时,自动呈示“单独给药、推荐给药剂量、滴速、溶媒”等限制性标语的方法,逐步解决目前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Yvan Hutin.全球在安全、合理使用注射剂方面的最新进展.中国执业药师.2008,5(11):48-50.
  2 王亚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分析.中国执业药师.2008,5(11):48-50.
其他文献
菏泽市的水闸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多年运行,老化、损坏严重,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急需加固和改建;以菏泽市鄄郓河郑营节制闸为例,简述了水闸维修方法。
离心模型试验常用微型土压力传感器测量地基或土与结构接触边界上的土压力。传感器使用之前应进行标定。传统的液标或气标方法不能准确反映传感器埋置过程对土体的扰动或传感器周围人为土拱边界条件形成,导致测试结果不甚理想。故针对试验条件,设计制作一套标定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的方法和装置,以水、粉质黏土和福建标准砂为标定介质,考虑有无刚性靠背两种工作状态对多个传感器进行室内标定,得到标定系数。结果表明:水标未出现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