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落于大连普兰店湾畔的炮台街道,过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乡镇,近年来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辽宁经济强镇、东北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和全国文明镇。
炮台街道现有居民5.1万人,却吸纳了2.2万外来人口,短短几年间兴办了392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4家,上市公司已有3家,并且培育出大成食品、真心罐头这样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化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旅游产业,铭湖国际温泉滑雪度假区等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2012年,该街道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远高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昔日的农村小镇,如今正向着别具风情的现代小城市迈进。
普湾新区炮台街道的变化,恰好是辽宁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年振兴的脚步,辽宁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2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881.5万人,比2007年增加337.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7.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7%,比2007年提高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目前,我省城镇化率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仅低于广东省,居全国各省第2位。从城镇体系来看,我省由4个特大城市、8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以及607个建制镇构成,其中大中城市较为密集,尤其辽中南城市群更是闻名全国。从三大区域分布来看,沈阳经济区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69.1%;沿海经济带城镇化率次之,为64.5%;辽西北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为47.1%。我省城镇化基础深厚,潜力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战略引领政策推动城镇化
进入“十一五”以来,辽宁实施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合理拓展区域空间,带动城镇化不断迈出新步伐。近年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全省已形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经济带与城镇带互动促进的发展格局。以大连为龙头的6个沿海城市,以及所辖21个市辖区、12个沿海县或县级市,依托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通过1400公里沿海大道的连接,构成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功能齐备的带状城市群,凸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通过特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边7城市共同谋划一体化、同城化的“大沈阳”城市圈,不仅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都市密集区,而且正按照新型工业化方向成为经济增长的聚集区。辽西北3市以及所辖的4个县级市、6个县和2个民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土地等资源,积极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步伐持续加速。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我省未来城镇化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加大城镇化工作力度,2010年,省政府成立了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各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水平与质量并重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各市、县对城镇化工作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方面,坚持以县城和100个镇为重点,加快新城、新区、新镇建设;另一方面,把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切入点,仅2011和2012两年,全省就完成城中村、城边村改造77.6万户,占“十二五”期间改造任务总量的56%。
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城镇化。沈阳市依托中心城市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倾力打造浑南新城、沈北新区、蒲河新城,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盘锦市以“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载体,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核心,努力打造全域城市化的新模式。辽阳市以县城扩城建设拉动城镇化,大力推进灯塔新城、首山新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产城融合产业支撑城镇化
城市和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城区(包括县城)经济大约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消费占全省消费总量的85%以上。城镇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承载力的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以重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辽宁城市兴起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则越来越多地依赖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此,省政府于2010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重要的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6%以上。“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培育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高技术领军企业,建设形成100个主题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同时,进一步明确把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生物育种和高技术服务等9大产业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近两年,省政府大力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以此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加快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之举,取得了重要突破。
为了突出产业支撑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各地坚持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推动产城同步规划、互动发展,为新城镇提供长远发展动力。鞍山海城市以西柳服装、南台箱包等专业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撑海西、腾鳌等新城新镇建设,使新城新镇核心区10分钟生活服务圈全面形成。辽阳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三化”并举之路,依托打造世界级铝材深加工产业区,推动了河东新城的开发建设;依托打造世界级芳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加快了城南城镇化建设步伐;依托辽宁铜业集团10万吨高精电子铜带等重大项目,推进了首山新城建设。铁岭市在打造沈铁工业走廊的同时,建设腰堡镇新城,使之成为了沈铁产业带的先导区和核心区。
城镇基础设施是确保城市功能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我省城镇道路交通、燃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12公里,电力装机容量突破3800万千瓦,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7%。同时,我省实施两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和重视县城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卫生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的“就地城镇化”。
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
新型城镇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点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落实有关政策,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力求公正、公开、透明,努力保障进城农民各项权益。总体来看,进城农民绝大多数的征地补偿、土地等集体资产入股分红、住房超原有面积低价安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与城镇对接、劳动力就近就地安排就业、电气水取暖等给予补贴优惠、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等等,都基本得到了落实,失地进城农民基本享受了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为了帮助进城农民户籍身份转换,沈北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区,已经放开了户籍,凡是符合落户条件的进城农民都可转变为城镇居民身份。一般地区的进城农民,既拥有土地等农村集体资产使用权,又享受了城镇市民相应待遇,虽然户籍依然是农民,但实际上保持着双重身份。通过采取这些办法,赢得了大多数进城农民的满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保障、管长远,从而使城镇化能够得以顺利推进。
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集约、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得到了普遍重视。各市、县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镇规划的重要约束性内容,作为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必建项目,着力打造生态城镇。盘锦市重点推进的“五城七镇”,全部确定为生态新城和生态特色旅游镇。铁岭通过建设莲花湖湿地,使铁岭新城成为集居住、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和旅游胜地。
炮台街道现有居民5.1万人,却吸纳了2.2万外来人口,短短几年间兴办了392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4家,上市公司已有3家,并且培育出大成食品、真心罐头这样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化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旅游产业,铭湖国际温泉滑雪度假区等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2012年,该街道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远高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昔日的农村小镇,如今正向着别具风情的现代小城市迈进。
普湾新区炮台街道的变化,恰好是辽宁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年振兴的脚步,辽宁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2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881.5万人,比2007年增加337.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7.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7%,比2007年提高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目前,我省城镇化率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仅低于广东省,居全国各省第2位。从城镇体系来看,我省由4个特大城市、8个大城市、9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以及607个建制镇构成,其中大中城市较为密集,尤其辽中南城市群更是闻名全国。从三大区域分布来看,沈阳经济区的城镇化率最高,达到69.1%;沿海经济带城镇化率次之,为64.5%;辽西北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为47.1%。我省城镇化基础深厚,潜力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战略引领政策推动城镇化
进入“十一五”以来,辽宁实施了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合理拓展区域空间,带动城镇化不断迈出新步伐。近年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全省已形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经济带与城镇带互动促进的发展格局。以大连为龙头的6个沿海城市,以及所辖21个市辖区、12个沿海县或县级市,依托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通过1400公里沿海大道的连接,构成了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功能齐备的带状城市群,凸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通过特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边7城市共同谋划一体化、同城化的“大沈阳”城市圈,不仅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都市密集区,而且正按照新型工业化方向成为经济增长的聚集区。辽西北3市以及所辖的4个县级市、6个县和2个民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土地等资源,积极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步伐持续加速。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我省未来城镇化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加大城镇化工作力度,2010年,省政府成立了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各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2011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水平与质量并重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各市、县对城镇化工作十分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方面,坚持以县城和100个镇为重点,加快新城、新区、新镇建设;另一方面,把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切入点,仅2011和2012两年,全省就完成城中村、城边村改造77.6万户,占“十二五”期间改造任务总量的56%。
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城镇化。沈阳市依托中心城市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倾力打造浑南新城、沈北新区、蒲河新城,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盘锦市以“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载体,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核心,努力打造全域城市化的新模式。辽阳市以县城扩城建设拉动城镇化,大力推进灯塔新城、首山新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产城融合产业支撑城镇化
城市和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城区(包括县城)经济大约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消费占全省消费总量的85%以上。城镇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承载力的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以重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辽宁城市兴起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则越来越多地依赖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此,省政府于2010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重要的新兴产业领域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6%以上。“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培育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高技术领军企业,建设形成100个主题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同时,进一步明确把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生物育种和高技术服务等9大产业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近两年,省政府大力实施工业“五项工程”,以此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加快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之举,取得了重要突破。
为了突出产业支撑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各地坚持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推动产城同步规划、互动发展,为新城镇提供长远发展动力。鞍山海城市以西柳服装、南台箱包等专业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撑海西、腾鳌等新城新镇建设,使新城新镇核心区10分钟生活服务圈全面形成。辽阳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三化”并举之路,依托打造世界级铝材深加工产业区,推动了河东新城的开发建设;依托打造世界级芳烃及精细化工基地,加快了城南城镇化建设步伐;依托辽宁铜业集团10万吨高精电子铜带等重大项目,推进了首山新城建设。铁岭市在打造沈铁工业走廊的同时,建设腰堡镇新城,使之成为了沈铁产业带的先导区和核心区。
城镇基础设施是确保城市功能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我省城镇道路交通、燃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12公里,电力装机容量突破3800万千瓦,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7%。同时,我省实施两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和重视县城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卫生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的“就地城镇化”。
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
新型城镇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点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落实有关政策,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项力求公正、公开、透明,努力保障进城农民各项权益。总体来看,进城农民绝大多数的征地补偿、土地等集体资产入股分红、住房超原有面积低价安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与城镇对接、劳动力就近就地安排就业、电气水取暖等给予补贴优惠、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等等,都基本得到了落实,失地进城农民基本享受了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为了帮助进城农民户籍身份转换,沈北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区,已经放开了户籍,凡是符合落户条件的进城农民都可转变为城镇居民身份。一般地区的进城农民,既拥有土地等农村集体资产使用权,又享受了城镇市民相应待遇,虽然户籍依然是农民,但实际上保持着双重身份。通过采取这些办法,赢得了大多数进城农民的满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保障、管长远,从而使城镇化能够得以顺利推进。
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集约、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得到了普遍重视。各市、县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镇规划的重要约束性内容,作为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必建项目,着力打造生态城镇。盘锦市重点推进的“五城七镇”,全部确定为生态新城和生态特色旅游镇。铁岭通过建设莲花湖湿地,使铁岭新城成为集居住、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和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