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荣焉的纺织人生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8312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以四台细纱机,二十几个工人开始创建震纶公司的沈培荣这样说道:“选择进入棉纺这个行业,就决定了要把这个行当做一辈子。”这句话,就这样被沈培荣脚踏实地践行了十年。十年过去,震纶已经成长为再生纤维纱线行业的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沈培荣,却一如十年前那个初创企业时的人,了解纺织行业、热爱纺织事业,拥有一颗专注搞好产品生产的平常心。沈培荣喜欢结交朋友,他说,因为经营一家企业就是在交朋友,他的整个企业团队,就是他的朋友,而且,“他们的本事都比我大”。
  也许从这样的话里便不难理解,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沈培荣是如何培育打造出一家现代化再生纤维纱线的王牌企业的。


   19岁开始的纺织人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19岁的沈培荣进入吴江南麻丝织厂工作,负责机配件的采购。当时的沈培荣很珍惜这份工作,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一心想把工作做好。过年时厂里整修设备需要采购机配件,沈培荣一个人从江阴的村办企业采购重达一百多斤的配件,挑在两个筐里担在肩上,从村里走到汽车站,从汽车站到达长途客运站,坐长途车到无锡火车站后乘火车到苏州,苏州再转公交车到轮船码头,最后坐轮船回到南麻。这一路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那个时候的沈培荣一点没觉得苦,他认为,工作就应该这样做。
  与机械配件打交道一年,厂领导看中了这个年轻人的认真,在那个原料供应紧张的年代,将采购原料的工作交给了沈培荣。后来,厂里的销售出现了困难的情况,沈培荣又被调去做销售救场,其间还曾经站过柜台卖过布。随后的几年里,沈培荣顺理成章地成为经营厂长,1988年,沈培荣负责搞起了一家做服装的合资企业。
  1991年,正是外贸加工订单在中国起步的年代,当时国外客户的订单从将款式交给国内乡镇企业开始,到交货为止最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当一位美国客户的订单被拿到沈培荣手上时,一个款式从版样拿来,到交货,沈培荣一个月交出了一万件真丝服装,且质量款式各方面都很好。就这样,美国方面的订单纷至沓来。当时在镇里的路面上,拉面料的、接染料的、拉坯布的,沈培荣一个人同时指挥着八台车在路上跑。当时的吴江还没有能做国际贸易的支行,也没有任何银行能接信用证,沈培荣跑到苏州去找银行办理,拿到20万美元的信用证。就这样,沈培荣用32台缝纫机,6个月的时间,做了260万美元的生意,是中国乡镇企业出口丝绸服装到美国的第一家。
  260万美元到账时,沈培荣并没有立刻将这笔钱换回人民币。当时汇率是1美元兑换5.3元人民币,转过年时,汇率变成了10.7。这个变动让这笔生意直接多赚了一千多万元人民币。随后沈培荣又组织建立了一家专业的真丝印染厂,延伸了产业链。就这样沈培荣经营管理的几家乡镇企业在那几年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后来,进入1995年,真丝服装产能逐步过剩,进入困境,迫于压力,公司在1997年时结束了真丝生意。
  “经营企业的话,无论做什么,都会有起有落,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体制内,就会要求你一直有增长一直在上升。而我觉得要做好一个品牌,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波动里赢亏都是正常的,不能一个领域一时亏了就急于退出,那样是打造不出一个好品牌的。”沈培荣因此感觉有所束缚,认识到当时的体制可能并不适合自己的发展。
  1997年,沈培荣决定从体制内辞职,放弃了很多人眼里是金饭碗的公务员身份,下海拼搏。到97年辞职为止,沈培荣一直身处纺织行业。做过原料采购员、销售员,做过经营厂长,还加工过丝绸服装。这个过程里的每一个岗位上,沈培荣都很用心,始终不断在摸索,努力去了解这个行业的整体情况。
  辞职后,沈培荣帮助朋友经营木材生意,做了五年,到2002年时,有朋友问他现在怎么样,他坦诚相告:“真正领会到了,隔行如隔山。”2002年11月,沈培荣决定放弃木材生意。当时的沈培荣感觉人一下子就轻松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早已经是一个纺织人。当决定再次投身纺织行业,建立起震纶棉纺时,沈培荣下定决心:这辈子再也不会转行,一定要将棉纺这一行做到底。
  “运气”靠的是自己
  在震纶成立至今的十年里,沈培荣的运气看起来相当好。有一次泰国有一批粘胶原料想供应到国内市场,这边却没有人要,沈培荣就以16000元左右每吨的价格全都要了,总量大概三千吨。合约在周六签订,周一粘胶行业会议在北京召开,粘胶原料涨价,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粘胶短纤价格一路上涨,到达了历史最高的三万多元每吨,比沈培荣购进时的价格翻了一番。
  这样的巧合造就了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说是运气,其实并不尽然。这样的决策里包含着沈培荣对市场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是在深入了解市场规律和习性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销售价格不是企业说了算,是客户和市场说了算,而企业唯一的主动权是对原料价格的掌握。要始终了解市场的规模和行情,这样才会了解原料价格在什么情况下已经是价位低点,什么时候应该进入。沈培荣总会持续关注行业上下游的各种情况,了解全产业链的市场现状。
  “当你站在凳子上往下跳的时候,距离能有多远,你又能受多重的伤?也就是说,假如原料价格已经低到一定程度,那么就算是再低个五百一千,我们企业也可以消化得掉。”实际上并不止原料价格这一个问题,在“站在凳子上往下跳”的理论指导下,沈培荣对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需要决断的各类事宜,其实都是心中有底,绝不是随性为之。而在这样的决定下获得的各种发展机遇,与其说是运气,不如说是必然。
  沈培荣的儿子,目前在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的沈耀华曾经说过,在别的家族式企业里,可能会是父辈相对稳健保守,而年轻一辈相对激进。但是在震纶,情况却正相反。儿子相对保守,父亲的想法和点子却是接连不断。如果能将父亲的想法实现一半,企业的发展就已经是不可估量了。   对待既是亲人也是下属的儿子的看法,沈培荣也有自己的解读。他认为自己自参加工作这些年来,虽然有段时间曾经不在纺织行业,但事实上,人一直没有真正离开过这个行业。包括这个行业的过去和将来,全球纺织这几十年来的变化,沈培荣对这些都非常了解。因此会时刻产生很多新想法是很正常的,关于行业的大方向在哪里,震纶今后应该发展到哪里去,沈培荣看得非常清楚。
  “我的想法很多,方向应该也是对的,但是下面部门完成的进度可能会慢一些,这让儿子他们常觉得跟不上我的思路,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沈培荣认为,作为企业的老板,就是要把思路提出来,把方案和想法给下面的管理层和员工,然后一步步慢慢实现。“包括儿子在内的年轻一代管理层,我是眼看着他们成长起来的。把事情交给他们去完成,我很放心。”
  在沈培荣看来,一个好的企业家要对行业有信心,有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好的团队,而好的团队则建立在良好的企业平台以及合理的激励机制上。
  “我在公司是‘甩手掌柜的’,平时总经理和管理层都有决定权,他们对事务有全权处理的权力。”对于企业的管理,沈培荣早已将权限下放分立,“专业的事情应该专业的人去做,我不可能去每个部门去做决定,一个企业有太多部门,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动脑筋,单靠老板一个人是不行的。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放开权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决断和事情就可以了。作为一家现代化企业,应该做到,老板三个月不到公司,公司都可以正常运转没问题。”


  做企业就是交朋友
  “你必须交朋友。”
  沈培荣爱交朋友,在他看来,经营好一家企业,主要是处理好五大关系:企业员工、设备供应商、原料供应商、资金供应商以及客户关系。而这五大关系要处理好,归根结底就是“交朋友”。要和本行业的人交朋友,还要和其他行业的人交朋友,从这些朋友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震纶成立十年来,企业团队越来越稳定,经验也日益充足,已经成为一支扎实稳健的团队。沈培荣眼里,这个团队里的所有人都是他的朋友,而他们的本事都比自己大。
  有一位已经七十有余的老员工,从年初到年尾都坚持在公司工作,自己独立研发出一套安全标准方案,没花费一分钱用请人帮忙制作材料就通过安检部门验收,还为企业获得了八万元的政府奖励。
  还有一位沈培荣的老朋友,被他请来帮助检查下脚料的工作,三个月的时间里,他把车间所有下脚料,包括断头、断纱全部分类整理,实现了所有下脚料再次利用,节省了大量原料成本。
  沈培荣还主张“英雄不问出处”,无论来到震纶之前你是做什么的,只要有能力又肯干,任何专业出身的员工都可能被提拔成为工段长、教练员。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有很多原来非本专业的普通员工,在工作中发光发热,为企业创出了大量效益。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沈培荣的朋友们帮助他实现了企业一次又一次的跨越,而沈培荣对他们的尊重,发自内心。他从不苛责员工,他说,只要员工们都在努力,在这个过程里出了问题也是很正常的。
  在儿子进入震纶开始工作的时候,沈培荣这样对他说:“对震纶现在的团队,你只有一个词,尊重。”而在儿子结婚时,沈培荣更是请了全公司的员工参加婚礼,他说,公司就是一个家,有高兴的事情,要请家里所有人来庆祝见证。
  也因为有这些朋友家人的齐心协力,经营管理震纶至今,沈培荣的体会是:老板应该是最“闲”的人。这一个“闲”字,意味深长。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是需要作出决策承担压力最大的人,他负责的专业事务应该很少,更多的时间要用来多看多学多思考,以具备掌握大势方针的决断能力。
  在震纶几次重要的工程奠基仪式上,沈培荣对自己的总经理这样说:“这里一个桩打下去,我要考虑的就是,几个亿的资金拿出去,这几个亿投下去,什么时候能还银行,什么时候能收回来,什么时候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沈总有很多想法,有些我们当时不明白,但过一段时间,就自然能明白。他的超前和眼光,让我们受益匪浅。”谈起沈培荣这个豪爽实干的领头人,震纶副总经理吴建坤如是说。
  沈培荣的目光永远投射在发展前方的路上,像一盏引路的灯。他对中国纺织行业的热情和关切,深植于内心。对于棉纺这个传统行业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沈培荣显得心平气和,他说:“这个行业肯定将会一直存在,但一个企业能不能继续存在,就要看你自己了。”
  从年少到人过中年,对于沈培荣来说,从未离开今后也将一直投身其中的纺织行业,也许最适当的一个词就是——与有荣焉。


  十年,迈步从头越
  十年——投入10个亿,扎实跨出转型升级三大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从建厂初1680纱锭生产能力的小厂,发展成为目前生产规模40万纱锭,具有国际一流设备的现代化纺纱企业。
  十年——坚持走生产集约化的道路,向“二化”(连续化、自动化)“三高”(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化企业发展。万锭用工从150人减少到35人,节约用工77%,减少厂房占地面积50%,单位能耗降低20%左右,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十年——在产品创新、升级换代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研发一系列绿色、环保、时尚、新颖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不断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产品从单一的粘胶竹节纱,发展到粘胶系列、竹纤维系列、天丝系列、莫代尔系列、涤粘混纺系列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全面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档次及附加值。

  2013年,适逢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十年里,震纶人在董事长沈培荣的带领下,“在游泳中学游泳”,艰苦创业,风雨兼程。十年结出的数据,硕果累累,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而十年来站上的这个高度,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属于震纶棉纺的数字和故事,仍在持续刷新中。
  产业高端,从制造到创造
  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座落于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吴江震泽,是专业生产各类高品质再生纤维纱线及坯布的现代化企业。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员工1000余人。旗下另辖江苏苏纶特棉纺有限公司,苏州南光生态材料有限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近年来,震纶棉纺紧紧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专心致力于生产再生纤维素系列纱线,产品不仅在国内供不应求,在国外的巴西、美国、欧洲等市场也都具备良好的口碑。
  其中,苏州震纶棉纺有限公司现有国际领先的赛络纺设备9万锭,赛络紧密纺设备3万锭,涡流纺15台。年产粘胶、竹纤维、莫代尔、天丝等再生纤维纱线近2.5万吨。苏州南光生态材料有限公司现有环锭纺2万锭,赛络纺3万锭,欧瑞康赐来福转杯纺纱机24台,专业生产各类粘胶纱。其针织车间拥有国内先进的针织大圆机50台,专业生产各类粘胶汗布,年产量六千吨。江苏苏纶特棉纺有限公司现有环锭纺2万锭,专业生产涤纶粘胶混纺纱,先进的欧瑞康赐来福转杯纺纱机32台,专业生产纯粘胶和涤粘混纺气流纺纱。
  时间回溯至2002年,当时粘胶纱线生产在全中国的总规模还只有100万吨,规模并不大。沈培荣考察了国内很多大的粘胶供应厂商,认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在美国广泛生产的粘胶针织纱,在国内的发展还很不足,粘胶纺纱这个行业总的趋势在应用领域上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所以选择了粘胶再生纤维纺纱。
  2002年,只有四台细纱机、二十几个工人的沈培荣开始创立公司,当时整个吴江没有什么棉纺企业,公司的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很困难。开会的时候沈培荣说,既然选择了棉纺,就会一生把这个行业做到底,而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只要把产品质量做好,就一定有发展。虽然初创立时各项条件都很差,但震纶从最初的坚持便已经确立:一心一意把产品做好。虽然棉纺织不是高端产业,但是震纶一定要走高新技术之路,做到产业高端。在发展的前几年里,因为技术管理还跟不上,达不到理想的水平状态,沈培荣宁可将纺机车速放慢,牺牲产量,也要保证产品质量。就这样,产品很快在市场上闯出名堂,04、05两年里,震纶获得了快速发展扩张。
  到2006年,中国的粘胶,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粘胶产品,几乎还没有具备可出口的条件。沈培荣清楚,国产纺机设备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产品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还是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
  2006年6月,震纶引进第一批日本村田自动络筒机,跨出了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的第一步。这是震纶首次引进进口纺机,沈培荣曾经有过担心,当时整个吴江地区都没有使用这种纺机的企业,到哪里去找零配件,一旦出问题到哪里去找维修。而120万元一台的自络筒机,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个大数目。但是风险沈培荣并不怕,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下定决心引进了15台。而当作为设备供应商的日方厂家来进行机械安装时,包括挡车工、小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和分管生产的教练,厂家全部负责进行培训。沈培荣发现,虽然价格比国内纺机贵一倍,但是用下来的效益一点不差,管理上还便捷很多。
  那之后,纺机的引进步伐就没有停过。2008年初,震纶投资2个多亿,引进德国特吕茨勒清梳联和在线检测并条机,日本村田托盘型全自动络筒机,同时引进国内首个经纬纺机1520型1200锭带集体落纱功能的细纱长车。2010年3月,震纶棉纺继续引进国际上更为先进的纺纱设备,德国青泽赛络纺细纱长车、日本丰田赛络紧密纺细纱长车、日本村田NO.861涡流纺纱机等。可以说,能够通过机械节省人力和能耗成本的地方,震纶几乎已经全部运用到了极致。
  十年里震纶的几次技术升级设备更新,资金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沈培荣则坦言,资金问题并没有难住他,震纶发展这样快,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租”字。
  2003年企业刚成立时,沈培荣口袋里的钱并不多,而从04年到05企业效益很好,准备将产能从2万锭扩增到4万锭。“但这个扩张如果要买土地的话成本就高了,买完土地还要规划建厂房,这过程起码就是两年。两年里你的投资就要几千万,资金就没了。”沈培荣于是想到租赁现成的厂房,这样,既节省资金,也抢到了时间。沈培荣说,在国外,制造业采用租赁的方式发展是很常见的,比例可能达到百分之四五十,飞机大炮都可以租。中国制造业的观念就有点陈旧,一定要融资才能发展,其实并不一定。“租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就是一个良好的杠杆。”
  同时,在与欧瑞康、丰田等多家国际大公司接触的过程中,震纶学到了很多。这些国际企业每年对全球纤维变化研究很透彻,从机械对纤维技术的带动方面,反而有一个引领作用。沈培荣认识到,良好的市场判断能力来自于长期的积累,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要长期关注市场,关注整个行业,以及国内国际的行情如何。


  在震纶成立的这十年里,粘胶纤维是成长最快的纤维类型,从全国总量100万吨成长到目前的300万吨,比其它化纤增长都快,是纤维中的黑马。沈培荣分析,粘胶产品的特点是吸水性强、吸汗性能强,生产的服装在夏天穿着非常舒适;另外,粘胶对皮肤没有伤害,是可再生纤维,还可以节省棉花。目前欧洲市场的女士时装里,天丝莫代尔使用量都非常大,对粘胶需求量很大。在再生纤维领域里,粘胶纺纱倍受市场青睐。
  这其中,“震纶是粘胶纺纱里成长最快的。”沈培荣不无骄傲地讲述了震纶打开粘胶出口巴西市场的故事。2006年,巴西市场对粘胶纱的需求量很大,当有客户到震纶进行考察后,发现震纶现场管理极好,而震纶的主打产品,粘胶针织纱正针对巴西市场T恤的生产需求。2007年,震纶与巴西客户签下出口订单,但在接下订单后不久,原料市场价格出现陡增,当时接下巴西订单的企业,毁约的很多,唯独震纶,订单全部按期交付。那一年出口巴西的产品比内销产品的收入差了近一倍。但沈培荣说,一家企业开在这里,信誉不能有任何损毁,签了的合约就一定要按期交付。   “客户只要提要求,我们都可以满足。”从传统制造到高端创造,震纶以始终清晰的产品定位,赢得了市场。
  打造“傻瓜工厂”
  震纶刚成立时,17000锭用工300人,沈培荣回忆,那个时候车间里“每天都是人山人海”。设备不改造,管理会出现困难,工资成本也吃不消。当年每个工人的工资只有八九百,现在已经翻了几番,“十年里工资从一千涨到四千,那今后十年呢?还要涨,你的企业还做不做?按万个纱锭一天生产5吨纱计算,一个月也就150吨,假如工人用到100个以上,那工资就要多少?而且工资是每年仍在逐年上涨,你是没办法控制的。”
  沈培荣深知,不将劳动力解放出来是不行的,人力减少,工资增加也仍然可以降低财务成本。2007年底,国家新劳动法出台,增加职工收入已是大势所趋,企业必须适应这个潮流,就只能从自身改变。沈培荣掐指算算,假如40万锭还是要用工4000人,那这个企业就可以别做了。坚持做高端产品的定位就此彻底确定下来,继续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更新换代。
  2007年,震纶开始采用特吕茨勒的清梳联,空调采用全进口设备,从年初一到年三十,全年保持车间厂房恒温恒湿。当时行业里有人说:震纶的老板是个傻子,使用这些最好的高档设备除了增加成本看来似乎毫无意义。但是到2009年,震纶的车间已经成为特吕茨勒在国内的样板车间。工人的劳动环境变好,产品质量也得到更好地保证,震纶品牌的产品在国内市场长期供不应求。
  “现在80、90后的员工和以前的员工不一样,原来的时代师傅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的工人找工作,注重工作环境的好坏,工作强度如何,工资如何,如果劳动强度过大,人家很可能第二天就不来上班。让现在的年轻人用三年时间去评一个优级操作手,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沈培荣的目标,就是致力打造“傻瓜工厂”。也就是不需要过多管理的操控,而是以合理的制度流程本身使工厂正常生产运转。而大批先进设备的应用,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目标。万锭用工从150多人减少到目前35人,节约用工77%,减少厂房占用面积50%,单位能耗降低20%左右,初步实现了生产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
  这样优秀的现场管理在当地都具备了标杆效应,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两位行长曾经带着营业部的人到震纶车间参观,学习震纶的现场管理。沈培荣笑着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们说,看看震纶的生产车间,车间的玻璃比你们营业部的都干净。”
  到2012年,震纶的一线工人保持在一千左右,万锭用工不超过35人。工人年龄结构普遍比较年轻,整个队伍结构稳定,激励机制良好,工人的工作热情很高。从2012年来看,虽然工资一直在增加,但震纶的财务成本却在逐年下降,工人的工资是增长的,但吨纱工资是下降的,这就得益于设备的自动化。2012年全年,震纶没有多放过一天假,保持高效率的满负荷运转,产品在国内始终供不应求。
  而沈培荣表示,万锭用工还要再降,三个厂的一线工人要降到一千人以内。
  转型升级,迈步从头越
  目前,震纶的产品结构是立体式构成。产品的种类丰富,包括莫代尔、天丝、竹纤维和各类粘胶产品。机型上有环锭纺、涡流纺、气流纺、赛络纺、赛络紧密纺,而赛络紧密纺纱竹节纱产品更是全国独有。集团架构上,三个公司财务核算各自独立,但对原料采购、产品开发、生产调度进行统一管理。2013年开始,震纶准备向集团式经营方向发展。
  “做企业不能有短期行为和短期思维出现,不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沈培荣认为,衣服一直有人要穿,市场上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是没办法去改变的,唯一有效的做法只能是改变自己。十年来,震纶的技术改造已经基本全部到位,队伍建设和技术管理扎实,已经具备既要效率又要质量的条件,接下来就到了要效益的时候。
  去年,沈培荣对所有车间厂房每一个角落进行了一次大清理,使公司各方面都进一步驶入正轨。而在财务管理上,虽然震纶不是上市公司,但各方面都非常规范。沈培荣对于财务管理的态度是:“前门敞开,后门关紧”,公司所有财务流程一清二楚,没有任何暗箱违规操作。这样清晰顺畅的企业内部财务架构,使震纶的发展更加如虎添翼。
  2012年,震纶真正达到所有产能满负荷运转。即使是在这样特别困难的一年里,仍然有效实现生产效益,全年销售额达到12亿元左右。同时,最高端的设备效益最好,产品价格虽高,但仍然供不应求。“目前国内消费者的服装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年轻女孩子对服装面料要求越来越高,而面料要求高对纱线要求自然就高。”因此,现阶段震纶的目标很明确,坚持继续提升产品质量。
  在沈培荣看来,目前棉纺行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化纤对棉纺的替代性越来越强,中国的棉花政策又影响着整个棉纺行业,棉花价格及配额政策,严重影响棉纺行业的生产发展。但是,这些都是身为企业无法改变的。目前的现状是,整个行业在短期内出现比以往好的形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按照沈培荣的说法,就是要“勒紧腰带”,不要去动其他脑筋,只考虑如何砍成本、增效率,将产品质量做好,与客户建立好关系,保持采供销的平衡,保证现金流充足。沈培荣认为,2013年的形势仍然会很难,但是应该说,最困难的12年已经过去了。
  提到转型升级,在沈培荣看来,其实很简单。“创新和一直向前的思路,这其实是逼出来的。我们的产品与日本韩国欧洲有很大的差距,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只有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上世纪末我们棉纺万锭用工都在百人以上,现在就必须要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设备档次提升,配套高品质的生产管理,产品质量自然也会提高。纺织行业今后的专业工人会越来越少,不减少用工提高产能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是转型升级基础里的基础,没有其他途径。”
  哪里可以省钱,哪里能少用半个人,沈培荣要求,把所有能节约的办法都提出来。震纶每年有两次“金点子”评比,鼓励员工进行技术改造,节约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去年,工人们提出的一个装置改装方案,每年直接为企业节省200万度电。现在,震纶一年能够实现十几项对进口机械设备的有效改造,这些改造使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更加稳定,方便保养,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多方面的提升。
  十年来,震纶的发展始终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粘胶本身可以降解,生产下脚料的粉末放置在农田里两个月以后就会消失,因此震纶目前是污染零排放企业。“我们的企业从不做任何对政府产生负面影响的事,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也不做任何不负责任的事。不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是一个企业的底线。”
  放眼未来,沈培荣坦言,震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扩展的动力。由于制造业对能耗的需求极高,因此必须进行产业转移,找到土地和能源成本最有竞争力的地方。作为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集团式企业,接下来的重点就在于坚持有效拓展。目前,震纶已经将在山西等地建立纺织产业园区的计划提上日程。
  结语
  人的一生里只有有限的几个十年,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却可能仍有无限未知个十年。对于震纶棉纺来说,十年成就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奇迹,十年来看到的风景美不胜收。“回首向来十年路,也无风雨也无晴”——对于沈培荣和所有震纶人来说,十年同行,感觉更多了一份云淡风轻的从容。这是一次光荣与梦想的见证,这也是一个全新展开的起点。时势造英雄,震纶棉纺,而今迈步从头越。
其他文献
2012年5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式对外发布《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揭示了构建纺织强国的四大关键词,即科技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被视为实现强国之路的最大驱动力。而无论在管理创新、品牌创新,还是技术创新等方面,本次获评“2011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20位行业领军者无疑都践行得更为深远。在本届创新人物论坛上,他们对于各自的创新理念与心得进行了
期刊
在中国传统农历新年到来之时,我们应该要对过去的日子做一个总结,而对于2012年的纺织行业来说,值得说起的太多,但往往都是困难唱主角。在总结和回顾之后,我们需要的是迎接2013的正能量。  2012年以来,受外需低迷、内需趋缓、棉花差价、要素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纺织行业经济回升乏力,2013年1月2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部
期刊
2012年是纺织行业攻坚克难、调整升级的关键一年。因此,“2012年中国纺织十大新闻”的发布格外引人注目。“这十条新闻不仅记载了2012年行业不平凡的经历,更记载了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十大新闻的内容涵盖了过去一年纺织行业调整升级的主旋律。” 王天凯对2012中国纺织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给予了肯定。  行业战略高屋建瓴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
期刊
历时一年、行万里路、千人参与,遍访主要经编产业集群,呈现一幅我国经编产业发展的全景与前景图。2012年5月18日下午,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共同主办、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承办的“走基层看纺织”中国经编万里行活动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中纺联大厦六层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
期刊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从事棉纺织成套设备制造的企业集团,似乎成了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的常客。凭借“高效现代化成套棉纺设备”,在棉纺织成套设备研发领域摸爬滚打17载,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具有棉纺织成套设备全流程工艺研究和设备研发、制造、营销能力的经纬股份再次荣获2012年度纺织之光科技进步一等奖。  连续两年,记者跟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一行走进无锡经纬纺织科技试验有限公司,在这里的生产车间
期刊
由广州轻纺交易园、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新港82国际设计师嘉年华”2013年1月19日晚在园区国际时尚发布中心盛大举行。500多名来自法国、意大利、韩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内顶尖设计师欢聚广州轻纺交易园,以激情演绎倾城时尚盛事。  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可以说是广东省服装设计师的骄傲,他们对推动广东乃至中国服装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2000年至今
期刊
由于外部市场疲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2012年,以中小微企业居多的纺织行业处于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复杂的困境之中。在全中国“稳中求进”的号召声中,我们的纺织行业要如何实现自己的强国梦,我们的创新之路该如何走下去,这一切,是我们每一位纺织人都在深思的谜题。为此,本刊特别策划“强国”专题,以行业篇、展会篇、企业篇等来展现如今的纺织人如何在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进军纺织强国的“梦”与“现实
期刊
春临三月,万物复兴。2013年3月7日~10日,中国家纺行业将迎来筑梦未来的暖春盛事——深圳国际家纺布艺暨家居装饰展览会将于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启动。  12万平方米史上最宏大规模,8万专业买家盛情赴会,1000多个国内外参展企业披挂上阵,60多个高端进口品牌集结亮相,将共同在家居整体软装饰的未来宏图上纵情驰骋,发掘更富发展力与竞争力的新题材,探索更为风格化与多元化的新模式,耕耘更专注研发与营销优势的
期刊
2012年3月29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延恺、工信部消费品司处长曹学军、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副会长赵洪等领导,以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和产业集群代表参加了会议。“内需有多大”、“资金有多少”、“外需怎么看”、“企业和产业集群怎么办”——围绕这四大问题。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对针织行业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剖析,并对行业未来发展布局
期刊
2012年3月29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共同组织的“2012年化纤针织行业创新论坛”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隆重召开,同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发布了“2012/2013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报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司副司长王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许坤元、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季国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延恺、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