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170年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在法国诞生,到今年整整170周年。人类还在蛮荒年代就以岩画描绘自己,更以文字书写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比较而言,摄影术太年轻了。但是它一诞生,便以神奇的速度成长,为人类凝固了前所未有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视觉记忆。
  
  摄影术的诞生
  
  其实,对摄影术理论探索与实践早在史前就开始了。中国的墨子,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多有论著。墨子就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的描述,要早于西方100多年,西方史学家认定这是东方人对光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公元1000年,埃及学者开始研究用于成像的黑盒子。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276年通过小孔成像看到了日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达·芬奇,在1490年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可以手持的小型黑盒子,上面专门安装了精致的针孔“镜头”。
  进入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这时的黑盒子,已具备透镜组和较精密的调焦装置,可以称之为照相机了。摄影术的研究者们努力寻找着将影像固定下来的方法,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都找到了某种使银盐变黑的化学方法,捕捉到了黑盒子里的影像,但这些感光过的材料,一旦离开黑暗,都在众目睽睽之下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的人们掌握了显影,还无法实现定影。
  最早将影像成功定格并保存下来的是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1765~1833)。1826年他拍摄的《窗外景色》,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世界第一幅摄影作品。他将锡合金板涂以柏油,放在自制的照相机中,经长达8小时的曝光,拍摄下窗外的景色,然后在薰衣草油中对柏油进行熔解,柏油感光层中受光曝晒部分变硬不溶解,其他部分依受光多少全部或部分溶解,从而使影像显现并永久固定下来,尼埃普斯将这种方法称为“目光刻蚀法”。其实,比这早一年他就用此法成功复制了荷兰版画《牵马的孩子》,但因为是翻拍,原件也没保留下来,大众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更有趣的是,这位伟大的摄影先驱和他的作品,要比摄影术的诞生早了十几年,似乎是还没有鸡,蛋就先有了。这是因为尼埃普斯的方法曝光时问过长,影像清晰度也不够。更大的原因是这位天才一直生活在法国偏僻的乡村,一生谨慎,始终不愿公开他的研究成果。值得庆幸的是达盖尔得知了他的研究进展,经过近一年的通信,两人于1827年在巴黎会面。达盖尔(1787~1851)是巴黎的资深画家和社会名流,也在苦心研究摄影术。两人相见恨晚,开始了摄影史上一段最值得纪念的合作。
  1833年,尼埃普斯逝世。达盖尔经过4年孤独而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837年发明了“银版摄影法”。该方法是将镀银铜板在暗室中与碘接触,使其表面生成可感光的碘化银。经拍照曝光后放入有水银的暗箱中加热,汞蒸汽与铜板上受光部分的碘化银生成汞银合金影像,这就完成了“显影”。然后放入热食盐水中漂洗,未受光碘化银与氯化钠作用失去感光性并溶于水中,汞银合金组成的影像便永久固定于铜板上,从而完成了“定影”,得到一幅层次丰富的照片。
  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举行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正式认定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创立了摄影术,法国政府于当日批准并买下这项专利,旋即在《法兰西日报》完全公开。法国内政部认为:这项对艺术、旅游、考古、科学领域其作用无法估算的发明,必须让公众所了解、使用,政府必须插手干预,公告大家,让社会共同拥有和享受这一发明。当月出版的一本详细讲解摄影术工艺的《达盖尔法》法文版先后再版30多次,外文版再版了8次。摄影术以爆炸的速度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在摄影术发明的第三年它便登陆了中国。
  达盖尔因其卓绝贡献被喻为“摄影之父”。银版摄影术影像精致细腻,层次丰富,其影调、层次、悦目程度和经久不变的特性仍令今天的摄影家神往。摄影术的诞生,为以后视觉信息时代的来临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同时也开辟了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的全球化艺术新领域。
  
  摄影术的初创时期
  
  摄影术从一开始就具有发展迅速和国际化的特点,但使摄影普及并发挥其商业价值,还有赖于摄影术的不断改进。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是直接正像模式,一次只能得到一张照片,复制困难,价格昂贵。由英国人塔尔博特开创的正负系统“卡罗式摄影”后来成为摄影发展的主流。卡罗式摄影使用纸纤维成像,成本低廉,采用正负系统,可以从一次曝光取得的负片上,反复印制正片,这就为以后摄影的小幅底片,随意放大正片,乃至随意剪裁复制提供了便利。19世纪50年代,斯科特·阿彻发明了火棉胶湿版法,曝光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兼有银版法的细腻和卡罗式摄影法的正负系统可方便复制多幅正片等优点,从此摄影很快进入商业性应用。在欧美、俄国、日本乃至中国的大都会都设立了面向公众的照相室,立刻掀起了一股“肖像热”,连皇亲贵族也不能免俗。186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昆索托殿下拍摄的肖像照一直流传至今。中国的慈禧太后得知照相术后,也以身试“照”,乐此不疲,留下众多的单照、合影。特别是别出心裁的化妆大合影——她扮成观音状,众人都有角色,正襟危坐,众星捧月,堪称一绝。
  在艺术上,摄影经过了从效仿绘画艺术语汇到建立自身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的成长历程。早期的摄影作品,刻意追求绘画效果,繁复而缺少激情。后来,摄影师从匠人渐渐变成了艺术家,他们找到了属于摄影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摄影家是纳达尔。他被后人誉为摄影史上“第一位艺术摄影家”,他的人像作品为摄影开辟了崭新的艺术道路。摄于1854年的代表作《话剧演员》已经完全摆脱了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细腻的光影效果,生动的人物形态,展现了摄影艺术的精髓。纳达尔一生勇于创新和实践,1858年乘坐热气球拍摄巴黎,首开高空摄影之先河,1886年对化学家切费瑞尔作摄影专访,首开专题摄影报道之先例,纳达尔的贡献为摄影艺术和摄影实践点燃了照亮前路的第一颗耀眼的火种。
  
  摄影术的成熟时期
  
  19世纪80年代,摄影术从实验性的探索时期走向了规范标准的工业化时代。此前的几种摄影术均为湿版技术,感光物质需当场配置,过程繁琐,设备笨重。1878年明胶干版技术由英国人推向市场,摄影师从此摆脱了笨重的设备,具备了拍摄即时照片的能力。明胶干版开创了延续百年的摄影感光材料基本模式。如今我们熟悉的胶卷负片模式,则是1888年由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首创。这种“美国胶卷”以赛璐珞作为片基,并配套出售柯达相机,当时柯达的宣传口号是:“您来按动快门,其他的事我们来做。”拍摄者只需按动快 门拍照,再将相机交回柯达公司,便可得到成品照片。此时照相机的三大核心技术:焦点平面快门,光阑光圈,单镜和双镜取景也在实践中发明完成,可以说摄影技术已基本成熟了。摄影以简单便捷的形象迈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摄影的工业化时代来临了。
  即时摄影技术的成熟也将摄影艺术推向新的高峰。1892年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茨经过几个小时的耐心等待,终于将风雪中的马车和赶车人的动作表情抓拍下来,成就了一幅杰出作品——《终点站》。这幅极具动态的室外作品,明显体现出瞬间摄影美学思想的萌芽,该作品被称为摄影史上“第一幅现代摄影艺术作品”,标志着摄影成为独立的艺术。此后,一些以主张直接、即时、瞬时作为摄影艺术的美学取向的摄影家渐渐成为主流,现代摄影艺术时代的大幕被徐徐拉开。
  
  摄影的现代化进程
  
  1924年德国莱卡相机问世,这是摄影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的直视取景对焦照相机,采用大口径镜头,大大提高了曝光能力,机身轻便小巧,使抓拍甚至偷拍成为可能。这使整个摄影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莱卡相机的摄影者将摄影引入事件本身,第一次用“摄影进行时”说话。
  20世纪30~50年代纪实摄影蓬勃发展,现代摄影已发展到成熟时期。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以“决定性瞬间”理念将摄影的现代化进程推演到极致。他的传世杰作《跳过去》将“决定性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凝固了雨后一个人跳跃积水的瞬间,跳跃者看似一个悬浮于空中的黑影,似乎失去了重力,与水中的倒影、背景海报中跳跃的演员构成了一幅具有超现实意味的景象,这普通的一跳,变为捕捉时问的经典之作。布列松认为:“一个人、一个事物,都具有决定性的瞬间。这一瞬间决定了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决定其典型意义。”
  在摄影诞生之初,人们便不断讨论摄影与绘画的区别,摄影与绘画的相同之处就是用二维画面去反映三维空间,摄影被完全空间化了。布列松的理念拨开了摄影本质的迷雾,让人们看到了摄影的时间本质。他在时间不断延续的过程中解析出了“决定性瞬间”,从而将“时间”这一摄影固有的潜质发掘出来,使摄影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灵魂,也最终完成了其在美学属性上与绘画的彻底分离。简单地说,绘画是空间的艺术,摄影是时问的艺术。
  这一时期是大师辈出的时代,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以精湛的曝光技法和全新的艺术眼光将摄影艺术引领到又一个新高度。在摄影技法上,亚当斯通过长期的拍摄及暗房实践,创立了“亚当斯区域曝光法”,这种方法通过对景物分析,进行准确的测光,并作出适当的曝光,从而把对景物的视觉印象忠实地或者创造性地再现在照片上。至今,这一摄影理论仍作为摄影理论中的经典,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艺术上,亚当斯的作品充满宁静空灵的悠长韵味,他将“自然的氛围”发挥到极致。代表作《月亮和哈夫·多梅山》以高超的曝光技巧将天上晓月、远山近景同时清晰地展现出来,层次丰富、细节生动,同时,照片给人以时空凝聚之感,仿佛瞬间将人的精神与无垠的自然界合而为一,展现了大师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卓绝的艺术造诣。亚当斯一生追求最精确、最可靠,可以预见效果的技术来进行创作,大量的实践和严谨的态度,使他比任何人都更接近现代摄影的本质。亚当斯对摄影技术、理论、艺术的多方面巨大贡献,使他成为现代摄影史上令众多后人一直难以逾越的高峰。
  
  摄影的全新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文明开始了全球化进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摄影技术与摄影工业的主流也出现了转向,摄影进入了彩色取代黑白,亚洲取代欧洲,数码取代胶片的全新时代。
  从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就将再现自然世界的丰富色彩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各方面技术条件的限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彩色摄影技术才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之后,电子精确曝光相机以及冲洗扩印彩色照片的专业化,使彩色摄影解决了曝光宽容度较低以及冲洗、扩印、放大工艺复杂的难题,彩色摄影逐渐取代黑白摄影成为应用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摄影门类。
  50年代之前,摄影术的推动力量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1949年德国蔡司·依康公司推出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康泰克斯”,开创了现代135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新模式。60年代后期,凭借对135相机技术的持续改进,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敏锐触觉,日本成为逐渐取代欧美的新兴照相机工业中心。20世纪80年代东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照相机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席卷了摄影界。摄影技术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电耦合元件CCD和计算机芯片相互配合。取代了银盐系统的光化学乳剂感光片。数码摄影设备小巧轻便,性能优异,取得图像简便快捷,一出现便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
  今天,摄影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它发展的脚步一刻也未曾停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百米跑道尽头,矗立着一台仪器——玛维卡静态数字摄影机,这是人类第一次将数码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到2000年奥运会时,数码相机已成为记者的主力机,当时佳能公司专为体育摄影开发了高性能数码相机,仅200万像素,储存卡仅有几百兆,这在今天无法想像。如今,即便是少女手中的卡片数码相机,其像素至少也能达到800万,存储能力高出当年10倍以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记者手中几乎人手一台数码相机,可以一边拍摄、一边传送,图片编辑瞬时接收,直接编辑发表,其效率超乎想象。短短十几年,数码摄影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胶片在摄影界的位置。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数码摄影与数码世界所有的事物一样是纯粹“虚拟”的,数码影像已经彻底丧失传统银盐感光摄影的物质性与客观性。虽然传统摄影遭到解构,但这并不意味着摄影本身也将走向虚无,相反,摄影艺术在新的技术形式下,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变幻莫测。未来,人类和摄影更加密不可分。手机与相机合一,相机——摄像机——计算机合一,最后发展到人机合一,这一切已并不遥远。影像制造、充满幻想的虚拟生活已经不仅仅出现在科幻电影之中。
  21世纪的今天,人们生活在摄影术的恩惠下,被无数活动的、静止的影像轰击得几乎麻木,甚至偶有怨言。但如果一夜之间这些影像离你而去,你可能却又无法在视觉的荒芜时代生存。这一切,其实才仅仅170年。
其他文献
联合国人口司的报告说,全世界离开祖国移民国外的人口,从1990年的1.54亿人、2000年的1.75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2.32亿人。超过半数移民集中在10个国家,其中以美国最受青睐,2013年移民已达4600万人。移民美国前四位分别为:约1300万人来自墨西哥;约220万出生在中国大陆;210万来自印度,以及200万来自菲律宾。第二大移入国为俄罗斯,2013年已有1100万移民,之后依序为德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坐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澳大利亚人博物馆(Australian Museum)则位于澳大利亚著名的海滨城市悉尼。澳大利亚人博物馆是一所世界知名的自然和综合性博物馆,具有180年建馆史,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虽然古老,却承担着澳大利亚前沿的科研、采集、展示和教育的重任。    一座非凡博物馆  1827年,澳大利亚人博物馆在一所旧邮局里——也有人说,是在殖民地秘书的办
天空是如此的辽阔,动物们似乎都产生过在天空中翱翔的梦想。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最终并没有演化出像昆虫、鸟类或者蝙蝠那样灵巧的飞行能力,但是也有许多种类并不是失败者,特别是在各个脊椎动物类群中,都有一些种类可以在空中飞行一定的距离,这种运动形式就是滑翔。  滑翔是一种不甚费力的飞行运动。实际上,它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更加精巧的降落,或者可以简单表述为“下降角小于45度的降落”,这意味着具有更长的水平运动距
数千年前,某个星球发生了超新星爆炸,留下了大量发光气体,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此次爆炸的光波直到公元1054年才到达地球,看上去就像一颗明亮的新星突然出现在夜空,它被当时中国和阿拉伯的天文学家记录了下来。有科学家认为,美洲土著的一幅岩画也记录了这次超新星爆炸。但是,最近一名科学家亲自前去调查研究了这幅岩画,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描绘超新星爆炸的岩画  11世纪的那次超新星爆炸,在当时实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偶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薄的玻璃:只有一个分子厚。在显微镜下,这种玻璃的硅原子和氧原子清晰可见。科学家在制取石墨烯时发现了一些“淤泥”,分析证实这是一种由硅和氧组成的玻璃层。据研究人员猜测,漏气促成了制造石墨烯的铜箔和石英炉之间发生反应,最终形成了这种超薄玻璃。这种超薄材料将可能用于改善电脑和智能手机处理器的性能,同时这一发现还让科学家们对玻璃核心结构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中法两国曾合作拍摄过一部名叫《风筝》的电影。剧中讲述的是,12岁的法国儿童比埃罗和他的妹妹尼高尔在巴黎意外得到了从北京飞来的、绘有神话人物孙悟空的风筝。风筝上系有一封信,是北京小朋友宋小清写来的。他希望与收到信的外国小朋友结识并通信。比埃罗晚上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孙悟空引领比埃罗和尼高尔来到北京,经过一番曲折,找到了宋小清。梦醒后,比埃罗和妹妹立即给宋小清回了一封信,另外又写了一
二战中纳粹德国和日本侵略者的失败是全球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力量的结果,在正义力量战胜纳粹德国的诸多因素中,对希特勒的心理分析和利用其心理障碍制定适宜的战略和战术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很多研究希特勒的著作和论文中,都提到希特勒患有某些心理疾病或具有一些心理障碍,也对其心理障碍的形成做了很多分析,但是对希特勒心理障碍产生的生物因素却着墨不多,或者说没有发现。现在新的研究对希特勒的疾病以及疾病对其健
15世纪秘鲁东部的安第斯山上,印加帝国的能工巧匠们在开创完善他们的祭祀之城马丘比丘。这座位于海拔2350米山脊上的堡城自1911年被发现以来就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累计吸引了数千万游客的到访,被人们称为“失落之城”。没人想得到,早于马丘比丘200多年前(1257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遵义,一座山巅之城已开始营建,这就是海龙囤。  海龙囤的地理形势与马丘比丘颇像,《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说这里“四面
如果让你随便说出一个国际著名实验室,你会想到哪一个?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费米实验室。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费米实验室全称为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拥有目前全世界能量输出最高的粒子加速器,由于其经常取得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而全球闻名。这么重要的实验室,以费米命名,那么费米是何许人物呢?  费米被公认为20世纪首席物理大师之一,他首创了β衰变理论,是弱相互作用理论的前导,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
近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公布的一项预测报告称,由于人口减少,到2050年,约六成国土将成为无人区。目前,日本境内无人区接近两成。为此,国土交通省将于今年夏天制定国土整治基本方针,提前做好应对人口减少的准备。国土交通省将制定“国土长远计划”,内容是在各地住宅小区完善居民的生活设施和建立居民集中的密集型城市,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大城市,通过相互贯通新干线,实现三地一小时到达交通体系,将首都、中部地区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