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白蛾繁殖力高、易暴发成灾,危害严重,需做好防控工作。介绍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形态特征、危害性、适生范围及普查方法,提出美国白蛾的防治策略与防治措施,以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传播蔓延与危害。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态习性;防治;危害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2-0018-03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鳞翅,是世界性需检疫防治害虫。其在宽甸县自1982年发现至今已有34 a的历史,目前集中在宽甸镇、虎山镇、长甸镇、石湖沟乡、古楼子乡、永甸镇、毛甸子镇、杨木川镇、青椅山镇、硼海镇10个乡镇。经过30多 a的防治探索,在降低虫害密度、减轻病虫危害、防止疫区不断蔓延扩大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美国白蛾的防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1 美国白蛾的特征及危害
1.1 生物学特征
美国白蛾1 a发生2代,个别年份为不完整3代,世代重叠。以滞育蛹越冬,蛹在树皮缝、土块下、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生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不强。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群集取食寄主叶背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白膜状;4龄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5龄以上幼虫耐饥力强,达8~12 d。美国白蛾各代虫期、发生期时间:1) 卵。一代:6月上旬;二代:7月中旬;三代:8月下旬。2) 幼虫。一代:6月中旬;二代:7月下旬;三代:8月末。3) 成虫。一代:7月初;二代:8月末。4) 蛹。一代:7月上旬;二代:9月上旬。
1.2 形态特征
1) 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5~15.0 mm,翅展25.0~36.5 mm,体白色,腹眼黑褐色,下唇须小;侧面和端部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白色上有黑点;雄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橘黄色,胫节和跗节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成虫寿命4~8 d。
2) 卵。近球形,直径0.50~0.53 mm,表面有许多规则的小刻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卵块表面覆盖有雌蛾腹部脱落的毛和鳞片,呈白色。
3) 幼虫。体色变化较大,根据幼虫头壳和体背毛瘤的色泽分“黑头型”和“红头型”,宽甸地区目前发现的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头宽2.4~2.7 mm,体长30.0~35.0 mm。
4) 蛹。体长9.0~15.0 mm,宽3.3~5.0 mm,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色,有臀棘8~17根。
1.3 危害性
1) 繁殖力高。美国白蛾成虫平均卵产量800粒,最多可达2 000粒;一头雌虫1 a可繁殖3代,加之自然控制作用小,如不防治,1 a后其后代至少可达上千万只。
2) 食谱广。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幼虫吐丝结巢群居,危害300多种植物,主要危害行道树、观赏树、果树,尤其是阔叶树受害最重。美国白蛾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危害针叶树种,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改变。
3) 危害严重。美国白蛾易暴发成灾。大发生时,成千上万只“毛毛虫”密密麻麻、成群结队聚在一起取食叶片,其所到之处,大树的叶片2~3 d被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害区林木呈现一片干枯,状如秋冬,甚至造成树木枯死,不仅严重危害了森林资源和生态景观,还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
4) 适生区域广,传播途径广。在北纬20°—50°都适应生存。能耐40 ℃高温和-16 ℃低温,老熟幼虫15 d不取食也不会死亡。由于其有很强的适应性,老熟幼虫和蛹可随寄生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1.4 适生范围
美国白蛾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越冬代蛹因低温而感病被捕食或被寄生的原因死亡率较高,有时高达70%~80%。美国白蛾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体温分别为15 ℃和80~85日度,发育起始温度为10 ℃,完成一个世代需800日度,短光周期和低温是美国白蛾越冬滞育的主要诱因。
2 美国白蛾的普查方法
可以采取勘察、详查、实地调查、现场采集与灯光诱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 普查适期。美国白蛾幼虫有7个龄期,1~4龄幼蟲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吐丝缀截网幕。1~2龄幼虫网幕较小不易发现;5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危害,网幕和危害症状虽然大而明显,但发现后不易彻底扑灭;3~5龄幼虫期网幕大,易发现,没分散,是普查的最佳时期。
2) 普查重点。美国白蛾大部分分布在居民点,如村庄、公园、果园、学校、宾馆、贮货场、木材加工厂、河边等场所。普查重点应放在这些场所的所有植物上。在疫区和非疫区普查时,还要特别注意美国白蛾喜食树木,如工地范围内种植的糖槭、榆树、梧桐、柳树、山楂、樱桃、国槐、苹果等。
3) 普查次数。在成虫、卵、幼虫、蛹4个生态期,每2~3 d普查一次;蛹越冬期,每月普查一次;其他时期,每周普查一次。
普查时,严防携带美国白蛾活体。普查中如发现幼虫网幕,不得随意剪下到处走动,以免造成人为传播。
3 美国白蛾的防治
3.1 防治策略
1) 坚持生物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虫情监测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重点,利用综合技术手段,配合先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
2) 坚持政府监管、层层落实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局面。 3)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分类施策。对不同类型危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4) 坚持层层负责,联防联治。
3.2 防治措施
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抓住“3个时机”(即第一、二、三代幼虫危害期)采取综合防治,以生物防治和仿生药剂为主体,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增殖天敌,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密切配合,将其危害长期有效地控制在最低水平。
1) 以营林为基础,调整植物群落。宽甸地区的气候和植物群落组成适合美国白蛾的生存繁衍。其主要危害四旁树,特别是果树。从长远观点看,应多栽植其厌食树种,如银杏、国槐、香椿等;利用树种更新机会,逐渐淘汰糖槭、榆树等其喜食树种。此外,可在便于普查又便于防治地块,适当栽植其喜食树种以利于虫情监测,集中消灭。
2) 人工防治措施。①捕捉成虫。在成虫始初见期至高峰期,即第一代5月中旬—6月初,第二代7月下旬—8月初,进行人工捕杀成虫。以第一代捕杀效果最好,因羽化成虫在电杆、树干、墙壁等直立物上停息一段时间,可组织人员在每日的清晨或黄昏捕捉成虫,然后销毁。②人工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3龄前幼虫网幕期,组织专业人员,发动群众,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剪下的网幕要及时烧毁或深埋,防止幼虫扩散。③杀虫灯诱杀。在村庄周围、林带及片林林缘,养殖小区每间隔350~400 m挂一盏杀虫灯。杀虫灯悬挂高度距离地面2~3 m,挂灯周围要求无高大障碍物,开灯时间为每天傍晚7时至次日凌晨6时。④绑草把诱蛹。在美国白蛾发生严重的地方特别是养殖小区,于白蛾老熟幼虫期,在树干距地面0.8~1.5 m处,绑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入内孵化。第一、二代美国白蛾蛹期所绑的草把,每隔1周必须解下1次,把蛹捡出后再绑上;第三代可捆扎到当年11月份,待化蛹结束后再解除草把,将蛹集中销毁处理。⑤摘卵块。在美国白蛾产卵繁盛期,即5月中旬—下旬和7月中旬—8月上旬,组织人员在树冠中下部叶片背面采摘卵块,并集中销毁。
3) 生物防治措施。①以虫治虫。于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时期放蜂。选择气温20 ℃以上的无风天气,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释放同代周氏啮小蜂,按幼虫和小蜂1∶3的比例进行放蜂,每代释放1次。释放方法为:把已接种繁育的柞春蛹放入草把中,挂在树干上。②性诱剂的应用。应用日本生产的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安装在诱捕器上,在成虫期诱杀雄成虫。此法也可用于虫情监测。③以菌治虫。利用核型多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适时喷洒以防治幼虫。
4) 仿生物药剂的应用。灭幼脲、米满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护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的优点,该类制剂可抑制或加快几丁质合成,是协调综合防治美国白蛾的理想制剂。在施用时,必须根据测报准确掌握施药时期,一般在幼虫网幕始见期至高峰期,即在幼虫3龄前施药,幼蟲高龄期不宜施药。施药时要注意喷洒均匀,每代只喷洒1遍即可。
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急救措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避免杀伤天敌,应控制使用,仅限定在重灾区和新发生区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忠岐,张永安.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7(4):465-471.
[2] 杨忠岐.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J].林业科学,2000(6):119-124.
[3] 魏晓棠,肖海军,杨东,等.美国白蛾生物学上的几个重要特性[J].植物检疫,2006(1):14-17.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态习性;防治;危害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2-0018-03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鳞翅,是世界性需检疫防治害虫。其在宽甸县自1982年发现至今已有34 a的历史,目前集中在宽甸镇、虎山镇、长甸镇、石湖沟乡、古楼子乡、永甸镇、毛甸子镇、杨木川镇、青椅山镇、硼海镇10个乡镇。经过30多 a的防治探索,在降低虫害密度、减轻病虫危害、防止疫区不断蔓延扩大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对美国白蛾的防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1 美国白蛾的特征及危害
1.1 生物学特征
美国白蛾1 a发生2代,个别年份为不完整3代,世代重叠。以滞育蛹越冬,蛹在树皮缝、土块下、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生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不强。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群集取食寄主叶背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白膜状;4龄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5龄以上幼虫耐饥力强,达8~12 d。美国白蛾各代虫期、发生期时间:1) 卵。一代:6月上旬;二代:7月中旬;三代:8月下旬。2) 幼虫。一代:6月中旬;二代:7月下旬;三代:8月末。3) 成虫。一代:7月初;二代:8月末。4) 蛹。一代:7月上旬;二代:9月上旬。
1.2 形态特征
1) 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5~15.0 mm,翅展25.0~36.5 mm,体白色,腹眼黑褐色,下唇须小;侧面和端部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白色上有黑点;雄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橘黄色,胫节和跗节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成虫寿命4~8 d。
2) 卵。近球形,直径0.50~0.53 mm,表面有许多规则的小刻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卵块表面覆盖有雌蛾腹部脱落的毛和鳞片,呈白色。
3) 幼虫。体色变化较大,根据幼虫头壳和体背毛瘤的色泽分“黑头型”和“红头型”,宽甸地区目前发现的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头宽2.4~2.7 mm,体长30.0~35.0 mm。
4) 蛹。体长9.0~15.0 mm,宽3.3~5.0 mm,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色,有臀棘8~17根。
1.3 危害性
1) 繁殖力高。美国白蛾成虫平均卵产量800粒,最多可达2 000粒;一头雌虫1 a可繁殖3代,加之自然控制作用小,如不防治,1 a后其后代至少可达上千万只。
2) 食谱广。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幼虫吐丝结巢群居,危害300多种植物,主要危害行道树、观赏树、果树,尤其是阔叶树受害最重。美国白蛾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危害针叶树种,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改变。
3) 危害严重。美国白蛾易暴发成灾。大发生时,成千上万只“毛毛虫”密密麻麻、成群结队聚在一起取食叶片,其所到之处,大树的叶片2~3 d被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害区林木呈现一片干枯,状如秋冬,甚至造成树木枯死,不仅严重危害了森林资源和生态景观,还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
4) 适生区域广,传播途径广。在北纬20°—50°都适应生存。能耐40 ℃高温和-16 ℃低温,老熟幼虫15 d不取食也不会死亡。由于其有很强的适应性,老熟幼虫和蛹可随寄生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1.4 适生范围
美国白蛾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越冬代蛹因低温而感病被捕食或被寄生的原因死亡率较高,有时高达70%~80%。美国白蛾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体温分别为15 ℃和80~85日度,发育起始温度为10 ℃,完成一个世代需800日度,短光周期和低温是美国白蛾越冬滞育的主要诱因。
2 美国白蛾的普查方法
可以采取勘察、详查、实地调查、现场采集与灯光诱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 普查适期。美国白蛾幼虫有7个龄期,1~4龄幼蟲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吐丝缀截网幕。1~2龄幼虫网幕较小不易发现;5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危害,网幕和危害症状虽然大而明显,但发现后不易彻底扑灭;3~5龄幼虫期网幕大,易发现,没分散,是普查的最佳时期。
2) 普查重点。美国白蛾大部分分布在居民点,如村庄、公园、果园、学校、宾馆、贮货场、木材加工厂、河边等场所。普查重点应放在这些场所的所有植物上。在疫区和非疫区普查时,还要特别注意美国白蛾喜食树木,如工地范围内种植的糖槭、榆树、梧桐、柳树、山楂、樱桃、国槐、苹果等。
3) 普查次数。在成虫、卵、幼虫、蛹4个生态期,每2~3 d普查一次;蛹越冬期,每月普查一次;其他时期,每周普查一次。
普查时,严防携带美国白蛾活体。普查中如发现幼虫网幕,不得随意剪下到处走动,以免造成人为传播。
3 美国白蛾的防治
3.1 防治策略
1) 坚持生物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虫情监测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重点,利用综合技术手段,配合先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
2) 坚持政府监管、层层落实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局面。 3)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分类施策。对不同类型危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4) 坚持层层负责,联防联治。
3.2 防治措施
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发生规律,抓住“3个时机”(即第一、二、三代幼虫危害期)采取综合防治,以生物防治和仿生药剂为主体,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增殖天敌,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密切配合,将其危害长期有效地控制在最低水平。
1) 以营林为基础,调整植物群落。宽甸地区的气候和植物群落组成适合美国白蛾的生存繁衍。其主要危害四旁树,特别是果树。从长远观点看,应多栽植其厌食树种,如银杏、国槐、香椿等;利用树种更新机会,逐渐淘汰糖槭、榆树等其喜食树种。此外,可在便于普查又便于防治地块,适当栽植其喜食树种以利于虫情监测,集中消灭。
2) 人工防治措施。①捕捉成虫。在成虫始初见期至高峰期,即第一代5月中旬—6月初,第二代7月下旬—8月初,进行人工捕杀成虫。以第一代捕杀效果最好,因羽化成虫在电杆、树干、墙壁等直立物上停息一段时间,可组织人员在每日的清晨或黄昏捕捉成虫,然后销毁。②人工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3龄前幼虫网幕期,组织专业人员,发动群众,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剪下的网幕要及时烧毁或深埋,防止幼虫扩散。③杀虫灯诱杀。在村庄周围、林带及片林林缘,养殖小区每间隔350~400 m挂一盏杀虫灯。杀虫灯悬挂高度距离地面2~3 m,挂灯周围要求无高大障碍物,开灯时间为每天傍晚7时至次日凌晨6时。④绑草把诱蛹。在美国白蛾发生严重的地方特别是养殖小区,于白蛾老熟幼虫期,在树干距地面0.8~1.5 m处,绑草把诱集老熟幼虫入内孵化。第一、二代美国白蛾蛹期所绑的草把,每隔1周必须解下1次,把蛹捡出后再绑上;第三代可捆扎到当年11月份,待化蛹结束后再解除草把,将蛹集中销毁处理。⑤摘卵块。在美国白蛾产卵繁盛期,即5月中旬—下旬和7月中旬—8月上旬,组织人员在树冠中下部叶片背面采摘卵块,并集中销毁。
3) 生物防治措施。①以虫治虫。于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时期放蜂。选择气温20 ℃以上的无风天气,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释放同代周氏啮小蜂,按幼虫和小蜂1∶3的比例进行放蜂,每代释放1次。释放方法为:把已接种繁育的柞春蛹放入草把中,挂在树干上。②性诱剂的应用。应用日本生产的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安装在诱捕器上,在成虫期诱杀雄成虫。此法也可用于虫情监测。③以菌治虫。利用核型多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适时喷洒以防治幼虫。
4) 仿生物药剂的应用。灭幼脲、米满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护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的优点,该类制剂可抑制或加快几丁质合成,是协调综合防治美国白蛾的理想制剂。在施用时,必须根据测报准确掌握施药时期,一般在幼虫网幕始见期至高峰期,即在幼虫3龄前施药,幼蟲高龄期不宜施药。施药时要注意喷洒均匀,每代只喷洒1遍即可。
5)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急救措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避免杀伤天敌,应控制使用,仅限定在重灾区和新发生区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忠岐,张永安.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7(4):465-471.
[2] 杨忠岐.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J].林业科学,2000(6):119-124.
[3] 魏晓棠,肖海军,杨东,等.美国白蛾生物学上的几个重要特性[J].植物检疫,2006(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