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胸腺瘤45例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胸腺瘤分期与手术方式和随访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胸腺瘤患者的手术、辅助治疗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采用Masaoka分期(M分期).结果 4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M分期:Ⅰ期7例,Ⅱ期19例,Ⅲ期17例,复发2例.WHO组织学病理分型:A型7例,B1型14例,B2型8例,B3型6例,AB型5例,胸腺癌5例.1例胸腺癌患者术后4年死亡,2例手术后有肿瘤残留,带瘤生存2年以上;1例MⅢ期患者复发;需要进一步随访.结论 胸腺瘤须在做好M分期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延长随访时间,对复发性胸腺瘤有条件手术者仍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中药消瘾抑瘤方对顺铂(DDP)耐药卵巢癌OVCAR/DDP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活性,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OVCAR/DDP细胞接种于40只裸鼠腋下,建立移植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依据不同的药物组合分为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DDP单独用药组、低剂量消瘢抑瘤方+DDP组、高剂量消瘾抑瘤方+DDP组。1个月后处死裸鼠,计算各组抑瘤率,末端转移酶介导脱氧尿苷三磷酸(TUNEL)法
期刊
目的 分析螺旋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探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规律.方法 1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术前行CT扫描,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评估CT对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重点观察记录CT、病理同时检出的74例食管癌患者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征.结果 CT对117例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6.0%、80.6%、84.6%.食管癌转移淋巴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手段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与标志物血清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150例局限期SCLC患者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即同步放化疗组、序贯放化疗组、单纯化疗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电化学发光法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ProGRP和NSE水平进行联合检测,并进行数据
患者女,49岁,因右上腹痛伴腹胀、食欲缺乏、消瘦20余d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神志清,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体表部位未见明显黑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部稍膨隆,右上腹压痛,肝肋缘下8 cm,剑突下12 cm,质硬,肝区叩痛,脾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肝胆B型超声示肝界增大,肝右叶最大斜径17.5 cm,考虑弥漫性肝癌;肝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γ)配体吡格列酮联合放射治疗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接种于BALB/c小鼠右侧肋腰部,将小鼠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肿瘤对照组、溶剂二甲基亚砜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放疗组和放疗+吡格列酮组,每组30只,分别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计算并比较抑瘤率,病理观察肿瘤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变化.结果 与肿瘤对照组小鼠肿瘤体
患者女,48岁.2011年3月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右侧胸腔积液,双肺结节影,考虑肺癌肺内转移可能性大.2011年3月14日肺穿刺病理示肺腺癌,FISH检查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9外显子突变.2011年3月16日培美曲塞、顺铂化疗1个周期,2011年4月8日予吉非替尼治疗,服药20d后复查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缩小,双肺结节较前缩小,胸腔积液亦减少.2011年6月底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急,进行性加重,
患者女,21岁,主因发热8d,伴咳嗽、气短5d,于2012年9月23日入院.患者8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1℃,伴前胸部钝痛.服用解热镇痛药后胸疼痛减轻,体温仍反复,最高40℃.5d前出现咳嗽、气短症状,无咳痰.入院时查体:体温39.5℃,心率13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10/70mmHg (1mmHg=0.133kPa),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局部可见白色分泌物,双肺呼吸
目的 探讨保留膀胱的局部切除联合动脉化疗治疗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对35例T1G3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行保留膀胱的肿瘤切除,术后辅助3次动脉化疗,所有患者均行规范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35例患者术后随访7~ 116个月,平均随访(66.0±18.3)个月,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48.6%(17/35),膀胱保留率68.6%(24/35),总生存率77.1%(27/35),肿瘤特异性生存率82
近年来,骨桥蛋白(OPN)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已发现在多种肿瘤中OPN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增强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在肝癌中,OPN尤其具备良好的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能够有效地判断肝癌患者预后,而抑制OPN表达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与转移,提示该蛋白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 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临床病理等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3例S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1、44和60岁.主要症状为左上腹不适或无症状体检发现.组织学特征是由结构紊乱的红髓组织组成,缺乏白髓结构.肿瘤性纤维样细胞表达Vim,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4、CD31及FⅧ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