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十三病”及其成因诊断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说到底、任意想象、无疑而问“十三病”现象,其主要成因为:受形式主义流风影响,学科定位不科学,教学观、学习观偏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弊病;成因诊断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40-02
  因工作关系,笔者近二十年每年都要听80节左右中小学语文课,这些课令人满意者为数不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外显状态上看,这二十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经历了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说”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哪个过程,都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病”,这些“病”概括起来有十三种,简述如下。
  第一病,名曰探究,一说到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十分正确,也十分必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落实到课堂中就变了味儿。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一节课中,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全由学生“探究”。一堂课下来,有展示描绘春天的图画的,有唱有关春天歌曲的,有朗诵描写春天的诗歌的,就是没有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写一写、读一读,认真体会文本意蕴的环节。这样的一堂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价值不大。
  第二病,名日创新,任意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针对性很强。但是,在很多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安排的想象环节,让学生无法操作。例如,小学《黄山奇石》一课,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想象一下:‘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这应该是成人的文学创作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完成,太强人所难了。
  第三病,名曰“三维”,必谈感受。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全面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特别是后两个目标,十分必要。但是,生硬的达标,利少弊多。例如,小学语文课,每节临近下课的五分钟,教师无一例外地都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学习感受”。表面上,这是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是,一节课中,教师、同学、课文内容、天气状况、教室环境等,会给每个孩子各种各样的感受,这让学生一时无从谈起,而且,感受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很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又让学生一下子如何谈起?
  第四病,名曰激疑,无疑而问。
  最典型的是不少教师习惯性地在每节课开始时的一问:“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什么呀?”这个问题的作用与其说是激发疑问,不如说是烘托气氛。但是,如果每节课都这样烘托气氛、创设环境,效果可想而知。还有充斥于很多课堂的是非问、填空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呀?“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等等全是注入课堂的水分,会大大降低课堂的营养。
  第五病,貌似流畅,一学就会。
  潜意识里,大家都认为学生全学会达标才是“好课”,因此,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总期望所有问题都能在学生那儿迎刃而解。为了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是强化预习,甚至“预演”;二是降低问题的难度,让课堂效果“特别好”。
  第六病,貌似全面。读写结合。
  很多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教师都偏爱设计“读写结合”的环节,但是由于没有照顾课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等因素,“读”“写”往往结合不好。例如,初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有些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仿照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手法,写一下你心中的‘百草园”’。且不说学生心中有没有“百草园”,就是鲁迅的语言风格,连作家和教师都难以模仿,更何况是十三四岁的学生呢!
  第七病,貌似欣赏,过度表扬。
  提倡欣赏教育、成功教育后,正面引导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促进作用,但是很多时候又用过了头。例如,有的学生根本没有答案,教师也习惯性地评价“很好”;有的学生回答模棱两可,教师不予因势利导,反而评价“很好,非常好”;有的学生只是一般性回答正确,教师过度激动地评价“太棒了!你非常棒!”凡此种种,颇有社会上浮夸之风的谬毒。
  第八病,貌似体验,僵硬表演。
  中小学的一小部分课文可以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表演,如小学的《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初中的《皇帝的新装》,高中的《鸿门宴》《雷雨》等,但过滥的表演,是在难为学生。例如小学让学生表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刻舟求剑》等,实在是强人所难。
  第九病,貌似学会,以偏概全。现行课堂的监测方式主要是问答式,其优势是快速、简捷,其缺陷是以偏概全。教师往往以一个学生的正确作答,掩盖很多学生的没有完全达标。
  第十病,貌似果断,实则武断。
  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科学主义”教学改革的影响,有些课堂也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例如,学习鲁迅的《故乡》,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闰土见到‘我’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叫‘我’老爷,这反映出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多年没见,感到陌生了;(2)闰土受等级制度的毒害很深;(3)闰土生活贫穷,见到‘我’感到拘束;(4)闰土没有文化,见到知识分子感到拘束。教师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也没有加以点拨引导,而是“果断地”说:“正确答案是:反映出闰土严重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
  第十一病,貌似创造,随意切割。
  在中学课堂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从第一课时就把一篇篇课文肢解。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在第一课时弃整体文本于不顾,指定学生只读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段落,然后对比分析,将语文课上成了干巴巴的批判课。
  第十二病,为求探究,一味分组。
  有些公开课、评优课,不问目的,为分组而分组。实际上,越到高年级,语文学习的个性化越强,很多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效果并不好。
  第十三病,徒有目标,信马由缰。
  现在绝大部分语文课都有教学目标,有的明确写出来或读出来,有的不明确提出来,而是隐含在教学活动中。但是,三分之二的语文课会“自由地飞翔”,紧扣、回扣目标的很少,这也是造成语文课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
  “病”在课内,因在课外。一是社会流弊所致,形式主义、浮夸风导致起标杆、示范作用的公开课、评优课只追求虚假繁荣,忽视真实效果。二是学科“幼弱”所致,建国后语文学科成长不利,不能准确认知自我,不能科学定位发展,在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知识与能力、训练与感悟等基本概念上认识模糊,根基不牢导致教学实践忽左忽右,盲目跟风。三是教学观、学习观偏颇所致,以为有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有讨论就是探究式学习,有学生活动就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至于为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四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致,有职业觉悟偏低的,有专业素养偏差的,核心还是对祖国语言文字学习不够,根浅枝弱,难以引领孩子扎扎实实学习语文,感受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
其他文献
非法证据是合法证据的对称.凡是包含违法因素的证据就是非法证据,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证据就是合法证据.合法证据要求证据活动的各种要素必须合法,即符合宪法、实体法、程序法
探讨有关理化综合题的中考试题特点和专题复习策略,从理化综合题的命题角度、答题方法、试题分类、复习策略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结合近几年中考中理化综合题的内容,正确指导专题
文章具有机智的构思。一是把山和水的关系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水的成长”为线索,演绎“关爱”主题。水的“汇入溪流”、“进入河流”、“载起航船”、“汇入大海”,山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学生@肖海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
期刊
制度基本成型后,抓落实是关键。“规范检查行为、拓宽考核渠道、健全廉政档案、实施结果共享、开展再监督”五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制度效益、达到惩治和预防腐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
评价作用是什么,好评价的标准怎样,众说纷纭。经实践检验的结论最为有力: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推动教学进程,打造课堂高效,促进多元发展,才是好评价的本质属性。
临时破产管理人制度是实行破产受理开始主义的国家,为了防止破产财产的流失,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在我国现行破产立法的框架下,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建立临
一旦拥有权力,人的"魔性"就越发膨胀,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制约,必然会生出种种祸端.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再加上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的方法有,通过积极的
党的各级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者、执行者、实践者,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好干部的文章,让科学发展观成为干部的自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