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环保,可以抬头看一眼天
2010年,依仗着400多万粉丝,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发起了一次“见证蓝天”计划:准备用一年时间每天给北京的天空拍摄标准像,见证北京蓝天数量。计划刚开始,就发现被人抢了先。
2010年5月,北京姑娘卢为薇和朋友范涛完成了《北京蓝天视觉日记》,此前一年中,他们拍摄到的蓝天只有180天,比北京官方公布的285个蓝天少了很多。这条新闻一时在网上传得很火,通过他们的“日记”,有人看到了较真,有人看到公民意识,也有人发现,北京的天,蓝得真干净。
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曾做过这样的解释:官方“蓝天计划”中对一个“蓝天”日的定义是:大气污染指数低于100,而不见得天是蓝色的。比如一整天濛濛细雨,天色是阴晦的,但空气清新,也计为一个“蓝天”日。所以,我们的视觉蓝天日数和官方的指数“蓝天”日数注定会有差异。
卢为薇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现在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做文员,有一半时间是在欧洲和美国度过的。她曾生活过的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空气质量其实都不好”,国外生活的经历,让她相信,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而不是信仰他人的定论。
出于好奇,他们决定数数北京一年到底有多少蓝天。于是,从2009年6月1日开始,他们拍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张照片里都有一个北京的道路标牌。只要是蓝天,照片上就有一个路人的笑脸,戴着他们提供的特制墨镜,卢为薇说,“墨镜是反光镜面,镜片里会反射蓝天白云。”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城里还有很多工厂,空气特别不好。很明显的感觉,奥运过后,北京的蓝天多了很多。”卢为薇说。
从数蓝天到严控PM2.5
曾几何时,北京城的天空,经常不是迷雾就是灰蒙蒙。郑渊洁曾经拍摄过一张2010年10月22日的天空照,镜头下的天空呈阴灰色,闷得让人添堵。
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北京却被称为“雾都”、“污染之都”。为改善空气质量,1998年年底,北京启动了分阶段控制、治理大气污染进程。虽然治理缓慢,但10年前,每年都会增加几天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蓝天数”,为很多人津津乐道。
2007年11月15日,采暖季开始的第一天,新京报发表了题为《中心城区告别20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消息。这条新闻清楚地表明,煤烟型污染,是当年影响空气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主要着力点。时过5年,燃煤行将退出城区,而滚滚车流等带来的二次合成细颗粒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环保新焦点。
在车公庄大街一栋灰色楼顶,十几台暴露在外的空气采样设备,通过一条垂直的黑色管子,将室外的空气样本输往楼下的自动分析仪器中,源源不断。
在市环保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脑上,一串串数字相继跃上屏幕,市民上网就能看到最近24小时内每小时的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
细颗粒物(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就这样和公众见面了。
首个无煤市严控PM2.5
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表示,PM2.5治理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建议由环保部牵头以北京为试点开展PM2.5治理。
2012年年初,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布了过去10年来北京市PM2.5浓度趋势的研究性结果。尽管过去1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按照即将颁布的新国标,2010年的年均值仍然超标一倍。2012年,北京市政府拟办的35件实事中,“PM2.5治理”被列为“一号实事”。
同时,这一年,北京提出了植树造林20万亩的目标。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称,种树不仅改善生态环境,有经济价值,而且可以涵养水源。
“治理PM2.5应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从国家层面协调跨区域大气污染纠纷,制定统一的环保政策,设立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说。
“空气污染防治和经济快速发展,是一对矛盾体。”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北京经济发展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但日新月异的首都却面临着发展和环境治理的艰难抉择。
1999年以来,北京城区4.4万台机关单位的茶炉大灶完成“煤改气”,1.6万台燃煤锅炉拔掉“大烟囱”。此后,燃煤在本市能源比重中一直在下降。201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加82%时,燃煤消费量仍控制在1998年的水平以下。相应地,清洁能源天然气用量由1997年的1.8亿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约70亿立方米,比重达到70%。
除了能源结构的变化,北京市开始以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来换取环保。
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厂等200多家重污染企业先后关停、搬迁,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2010年市三产比重超过76%,万元GDP能耗达到了0.582吨标准煤,为中国最低。
按照计划,北京市将在2015年建成无燃煤区。
随着家用轿车的增加,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成了空气质量的大敌。2012年5月31日,与欧洲主流环保标准同步的机动车燃油“京Ⅴ”标准正式发布,北京500万辆机动车改“喝”更清洁的燃油。从19 9 9年实施机动车“国Ⅰ”排放标准开始,北京在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别实施了机动车“国Ⅱ”、“国Ⅲ”、“国Ⅳ”排放标准及相应的燃油标准。而每一次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都能带来15%至20%的单车减排成效。
不仅如此,北京还下定决心控制机动车增长,通过交通限行、限购新车等措施,北京要在2015年,将机动车总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
中国投资3500亿治理空气
前不久,环保部公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给空气治理带来了新的福音。此次规划中的这些重点城市群给出了2015年前的具体目标,对中国13个重点区域进行包括控制PM2.5在内的大规模环境治理。该规划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规划》推出8个重点工程项目,涉及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等,总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
《规划》要求全国涉及近14%国土面积的47个城市到2015年前,完成PM2.5(细颗粒物)下降5%的指标。其中北京的任务最高,为15%,天津为6%,河北为6%。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说,根据包括PM2.5指标在内的新的空气质量标准,这13个重点区域中的47个城市,有82%超标。就全国范围而言,也有70%达不到标准。
此次规划中的这些重点城市群给出了2015年前的具体目标,其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需下降5%,此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下降10%、10%和7%。
此前,北京市已宣布了PM2.5治理“三步走”, 2015年前PM2.5年均浓度下降15%,达到60微克左右,到2020年,达到50微克左右,到2030年,争取实现达标。
十余年治理历程,北京大气环境“脱胎换骨”。8年来,全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多年稳定达标。2011年,全市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286天,比1998年的100天多出186天。
2010年,依仗着400多万粉丝,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发起了一次“见证蓝天”计划:准备用一年时间每天给北京的天空拍摄标准像,见证北京蓝天数量。计划刚开始,就发现被人抢了先。
2010年5月,北京姑娘卢为薇和朋友范涛完成了《北京蓝天视觉日记》,此前一年中,他们拍摄到的蓝天只有180天,比北京官方公布的285个蓝天少了很多。这条新闻一时在网上传得很火,通过他们的“日记”,有人看到了较真,有人看到公民意识,也有人发现,北京的天,蓝得真干净。
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曾做过这样的解释:官方“蓝天计划”中对一个“蓝天”日的定义是:大气污染指数低于100,而不见得天是蓝色的。比如一整天濛濛细雨,天色是阴晦的,但空气清新,也计为一个“蓝天”日。所以,我们的视觉蓝天日数和官方的指数“蓝天”日数注定会有差异。
卢为薇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现在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做文员,有一半时间是在欧洲和美国度过的。她曾生活过的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空气质量其实都不好”,国外生活的经历,让她相信,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而不是信仰他人的定论。
出于好奇,他们决定数数北京一年到底有多少蓝天。于是,从2009年6月1日开始,他们拍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张照片里都有一个北京的道路标牌。只要是蓝天,照片上就有一个路人的笑脸,戴着他们提供的特制墨镜,卢为薇说,“墨镜是反光镜面,镜片里会反射蓝天白云。”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城里还有很多工厂,空气特别不好。很明显的感觉,奥运过后,北京的蓝天多了很多。”卢为薇说。
从数蓝天到严控PM2.5
曾几何时,北京城的天空,经常不是迷雾就是灰蒙蒙。郑渊洁曾经拍摄过一张2010年10月22日的天空照,镜头下的天空呈阴灰色,闷得让人添堵。
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北京却被称为“雾都”、“污染之都”。为改善空气质量,1998年年底,北京启动了分阶段控制、治理大气污染进程。虽然治理缓慢,但10年前,每年都会增加几天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蓝天数”,为很多人津津乐道。
2007年11月15日,采暖季开始的第一天,新京报发表了题为《中心城区告别20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消息。这条新闻清楚地表明,煤烟型污染,是当年影响空气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主要着力点。时过5年,燃煤行将退出城区,而滚滚车流等带来的二次合成细颗粒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环保新焦点。
在车公庄大街一栋灰色楼顶,十几台暴露在外的空气采样设备,通过一条垂直的黑色管子,将室外的空气样本输往楼下的自动分析仪器中,源源不断。
在市环保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脑上,一串串数字相继跃上屏幕,市民上网就能看到最近24小时内每小时的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
细颗粒物(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就这样和公众见面了。
首个无煤市严控PM2.5
201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表示,PM2.5治理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建议由环保部牵头以北京为试点开展PM2.5治理。
2012年年初,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布了过去10年来北京市PM2.5浓度趋势的研究性结果。尽管过去1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按照即将颁布的新国标,2010年的年均值仍然超标一倍。2012年,北京市政府拟办的35件实事中,“PM2.5治理”被列为“一号实事”。
同时,这一年,北京提出了植树造林20万亩的目标。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称,种树不仅改善生态环境,有经济价值,而且可以涵养水源。
“治理PM2.5应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从国家层面协调跨区域大气污染纠纷,制定统一的环保政策,设立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说。
“空气污染防治和经济快速发展,是一对矛盾体。”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北京经济发展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但日新月异的首都却面临着发展和环境治理的艰难抉择。
1999年以来,北京城区4.4万台机关单位的茶炉大灶完成“煤改气”,1.6万台燃煤锅炉拔掉“大烟囱”。此后,燃煤在本市能源比重中一直在下降。201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增加82%时,燃煤消费量仍控制在1998年的水平以下。相应地,清洁能源天然气用量由1997年的1.8亿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约70亿立方米,比重达到70%。
除了能源结构的变化,北京市开始以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来换取环保。
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厂等200多家重污染企业先后关停、搬迁,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2010年市三产比重超过76%,万元GDP能耗达到了0.582吨标准煤,为中国最低。
按照计划,北京市将在2015年建成无燃煤区。
随着家用轿车的增加,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成了空气质量的大敌。2012年5月31日,与欧洲主流环保标准同步的机动车燃油“京Ⅴ”标准正式发布,北京500万辆机动车改“喝”更清洁的燃油。从19 9 9年实施机动车“国Ⅰ”排放标准开始,北京在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分别实施了机动车“国Ⅱ”、“国Ⅲ”、“国Ⅳ”排放标准及相应的燃油标准。而每一次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都能带来15%至20%的单车减排成效。
不仅如此,北京还下定决心控制机动车增长,通过交通限行、限购新车等措施,北京要在2015年,将机动车总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
中国投资3500亿治理空气
前不久,环保部公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给空气治理带来了新的福音。此次规划中的这些重点城市群给出了2015年前的具体目标,对中国13个重点区域进行包括控制PM2.5在内的大规模环境治理。该规划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规划》推出8个重点工程项目,涉及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等,总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
《规划》要求全国涉及近14%国土面积的47个城市到2015年前,完成PM2.5(细颗粒物)下降5%的指标。其中北京的任务最高,为15%,天津为6%,河北为6%。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说,根据包括PM2.5指标在内的新的空气质量标准,这13个重点区域中的47个城市,有82%超标。就全国范围而言,也有70%达不到标准。
此次规划中的这些重点城市群给出了2015年前的具体目标,其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需下降5%,此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下降10%、10%和7%。
此前,北京市已宣布了PM2.5治理“三步走”, 2015年前PM2.5年均浓度下降15%,达到60微克左右,到2020年,达到50微克左右,到2030年,争取实现达标。
十余年治理历程,北京大气环境“脱胎换骨”。8年来,全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多年稳定达标。2011年,全市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286天,比1998年的100天多出18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