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隔8年,一波接一波的牛市让中国股市再一次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看着满屏红红绿绿、瞬息万变的数字,你可曾思考过这里面所蕴含的数学?
当我们谈论收益时,我们该怎样谈?
说收益是整个股市的核心也毫不为过,所以当我们谈论收益时,往往只关注了收益这么一个数字,却忽略了背后的很多东西。
风险
我们听了太多“隔壁王叔叔昨天又有5个股票涨停,又挣了5万块钱,这个礼拜的收益已经足够在北京三环买一个5平方米的卫生间了”之类的话。但如果我们把时钟拨回2008年,这话可能就变成了“隔壁王叔叔昨天又有5个股票跌停,又亏了5万块钱,这个礼拜亏的钱已经足够在北京三环买一个30平方米的卧室了(毕竟08年房价还没那么贵)”。
这说明,明天你既有可能再赚一笔,也有可能把之前赚的都倒亏回去,而且赚多少亏多少你也猜不到。这就是风险。可以这样认为,风险越大的股票,你就越难预测明天的走势,因为它波动的幅度会更大。
你是会喜欢风平浪静预期赚10%的那只,还是喜欢大起大落预期赚15%的那只?
有人会说,我当然喜欢大起大落的那只,因为这说明它有潜力涨得很高啊。(很多人也就忽略了反面——它有可能跌得倾家荡产!)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衡量一只股票或者说是一个投资的组合是好是坏。威廉·夏普就提出了一个夏普比例(Sharpe Ratio)的概念,以此来衡量一个投资的收益,是否与它所带来的风险相适应:
夏普比例=投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
在这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无风险收益率约等于是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而风险,我们往往会使用收益率的标准差。当然,也有一些使用其他的衡量风险的方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特雷诺比例(Treynor Ratio)和詹森比例(JensenRatio)。
一个投资的夏普比例越高,则表示这个投资在承担单位风险的情况下,获得的回报越高,这个投资也就越好。相反,夏普比例越低,则表明这个投资的风险并未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反而是暴露在了过大的风险之中。因此,当我们讨论着股市的收益时,还应该思考,这一份的收益背后,我们承担的风险是否和我们预期的收益相适应。
时间价值
假设小明和小红的股票都实行了股息分红,小明的股息是7万块钱的现金,小红的股息是7万块钱的支票,而这张支票有点奇怪——1午后才能兑现。请问他们两个的股票分红价值是否相等?
既然我都这样发问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不相等”。为什么?
试想一下,如果小明拿到这笔钱以后,立刻存进银行,定期一年(假设年利率是3.5%),到了明年这个时候,他和小红一起去银行,小红用支票换来了1万块整,而小明除了取出来1万块的本金,还有350块钱的利息。这350块的差距,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果我们再修改一下题目,允许小红提前用支票拿到稍微少量的现金,考虑到时间价值,那么这个稍微少量的现金数目应该是多少,才会和一年后的1万块相等呢?
不妨假设这个数是x,小红把这x元存入银行,一年后取出来1万块,我们就会有这么一条方程:x(1+3.5%)=10000。
也就是说,一年后的1万元,在现在只值9661.84元。这样的一个把未来的现金除以无风险收益率,转换成当下的价值的过程,我们称为折现。而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看得出,同样数目的金钱,实现的时间越晚,其价值也就越低。
我们在用怎样的数学描述股市?真的有用吗?
值得庆幸的是,数学里面有专门用来描述这些不确定性的东西——概率、随机。
二叉树
这是一个很基本的模型:
假设一个股票现在的价格是100块,每一分钟,它都有50%的可能涨5%,也有50%的可能跌5%,一天下来,这个股票的走势可能会是这样的:
我们不妨把把这个模型用表格表示出来,更加直观:
稍微解释一下这张表,格子里的数字表示在第n分钟时股票的股价,而括号里面的分数,则表示出现这个股价的概率大小。
从第0分钟开始,到第1分钟,股票有50%可能来到105,也有50%的可能来到95。
在这个基础上,从第1分钟到第2分钟,如果股票价格是105,则它有可能涨到110.25,也可能跌到99.75。而如果股票价格是95,则它有可能反弹涨回99.75,也有可能进一步跌到90.25
以此类推,我们就十分“全面”地模拟出了股票走势的所有可能性。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缩短时间的间距,变为每一步是30秒,甚至更短,而不是1分钟。也可以增加每一步的可能性——从二叉树,变为三叉树甚至是更多种可能的情况。
当然,这个模型简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时间的连续性在这里被破坏了,但我们可以通过缩短时间间距来模拟几乎连续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股价的连续性被破坏了——现实情况下,股价有可能涨跌4%,4.9%,4.99%,4.999%,而不是简单的一个±5%。
布朗运动
针对二叉树模型的不足,人们发展出布朗运动这么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布朗运动使用了连续的时间和连续的收益率,即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覆盖了全体实数,不再是简单地分为有限种可能性。
在此理想模型下,人们可以更为精准地模拟股价的运动。
但是理想的模型,它的假设里面就包含了它最致命的不足——股票的收益真的服从正态分布吗?这就引来了最大的争议。说它不服从吧,但其实也差不多;说它服从吧,偏偏有差距的就是极端情况(也就是大涨大跌)出现的概率,你又不能视而不见。如下图所示,这样的特性人们称之为“厚尾性”,即两端出现的概率比正态分布情况下出现的概率更高。
这个争议至今仍未完结,而目正反双方不仅拿出了十分有说服力的实例以证明己方的观点,更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数不胜数的更加高深复杂的模型。这也正印证了统计学中最经典的一句“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总有一些是有用的”。
有心急的读者要问了,前面介绍了两个模型,有用吗?怎么预测股市?能赚多煳
那么不如再把前面的介绍再仔细地读一遍,你会发现,自始至终,我完全没有提过“预测”这茬。这两个模型准确地描述了股票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很讽刺吧,既准确,又不可预测),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衍生品市场前所未有的繁荣,才有了各种金融产品的百花齐放。
当我们谈论收益时,我们该怎样谈?
说收益是整个股市的核心也毫不为过,所以当我们谈论收益时,往往只关注了收益这么一个数字,却忽略了背后的很多东西。
风险
我们听了太多“隔壁王叔叔昨天又有5个股票涨停,又挣了5万块钱,这个礼拜的收益已经足够在北京三环买一个5平方米的卫生间了”之类的话。但如果我们把时钟拨回2008年,这话可能就变成了“隔壁王叔叔昨天又有5个股票跌停,又亏了5万块钱,这个礼拜亏的钱已经足够在北京三环买一个30平方米的卧室了(毕竟08年房价还没那么贵)”。
这说明,明天你既有可能再赚一笔,也有可能把之前赚的都倒亏回去,而且赚多少亏多少你也猜不到。这就是风险。可以这样认为,风险越大的股票,你就越难预测明天的走势,因为它波动的幅度会更大。
你是会喜欢风平浪静预期赚10%的那只,还是喜欢大起大落预期赚15%的那只?
有人会说,我当然喜欢大起大落的那只,因为这说明它有潜力涨得很高啊。(很多人也就忽略了反面——它有可能跌得倾家荡产!)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到底该怎么衡量一只股票或者说是一个投资的组合是好是坏。威廉·夏普就提出了一个夏普比例(Sharpe Ratio)的概念,以此来衡量一个投资的收益,是否与它所带来的风险相适应:
夏普比例=投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
在这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无风险收益率约等于是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而风险,我们往往会使用收益率的标准差。当然,也有一些使用其他的衡量风险的方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特雷诺比例(Treynor Ratio)和詹森比例(JensenRatio)。
一个投资的夏普比例越高,则表示这个投资在承担单位风险的情况下,获得的回报越高,这个投资也就越好。相反,夏普比例越低,则表明这个投资的风险并未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反而是暴露在了过大的风险之中。因此,当我们讨论着股市的收益时,还应该思考,这一份的收益背后,我们承担的风险是否和我们预期的收益相适应。
时间价值
假设小明和小红的股票都实行了股息分红,小明的股息是7万块钱的现金,小红的股息是7万块钱的支票,而这张支票有点奇怪——1午后才能兑现。请问他们两个的股票分红价值是否相等?
既然我都这样发问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不相等”。为什么?
试想一下,如果小明拿到这笔钱以后,立刻存进银行,定期一年(假设年利率是3.5%),到了明年这个时候,他和小红一起去银行,小红用支票换来了1万块整,而小明除了取出来1万块的本金,还有350块钱的利息。这350块的差距,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果我们再修改一下题目,允许小红提前用支票拿到稍微少量的现金,考虑到时间价值,那么这个稍微少量的现金数目应该是多少,才会和一年后的1万块相等呢?
不妨假设这个数是x,小红把这x元存入银行,一年后取出来1万块,我们就会有这么一条方程:x(1+3.5%)=10000。
也就是说,一年后的1万元,在现在只值9661.84元。这样的一个把未来的现金除以无风险收益率,转换成当下的价值的过程,我们称为折现。而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看得出,同样数目的金钱,实现的时间越晚,其价值也就越低。
我们在用怎样的数学描述股市?真的有用吗?
值得庆幸的是,数学里面有专门用来描述这些不确定性的东西——概率、随机。
二叉树
这是一个很基本的模型:
假设一个股票现在的价格是100块,每一分钟,它都有50%的可能涨5%,也有50%的可能跌5%,一天下来,这个股票的走势可能会是这样的:
我们不妨把把这个模型用表格表示出来,更加直观:
稍微解释一下这张表,格子里的数字表示在第n分钟时股票的股价,而括号里面的分数,则表示出现这个股价的概率大小。
从第0分钟开始,到第1分钟,股票有50%可能来到105,也有50%的可能来到95。
在这个基础上,从第1分钟到第2分钟,如果股票价格是105,则它有可能涨到110.25,也可能跌到99.75。而如果股票价格是95,则它有可能反弹涨回99.75,也有可能进一步跌到90.25
以此类推,我们就十分“全面”地模拟出了股票走势的所有可能性。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缩短时间的间距,变为每一步是30秒,甚至更短,而不是1分钟。也可以增加每一步的可能性——从二叉树,变为三叉树甚至是更多种可能的情况。
当然,这个模型简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时间的连续性在这里被破坏了,但我们可以通过缩短时间间距来模拟几乎连续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股价的连续性被破坏了——现实情况下,股价有可能涨跌4%,4.9%,4.99%,4.999%,而不是简单的一个±5%。
布朗运动
针对二叉树模型的不足,人们发展出布朗运动这么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布朗运动使用了连续的时间和连续的收益率,即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覆盖了全体实数,不再是简单地分为有限种可能性。
在此理想模型下,人们可以更为精准地模拟股价的运动。
但是理想的模型,它的假设里面就包含了它最致命的不足——股票的收益真的服从正态分布吗?这就引来了最大的争议。说它不服从吧,但其实也差不多;说它服从吧,偏偏有差距的就是极端情况(也就是大涨大跌)出现的概率,你又不能视而不见。如下图所示,这样的特性人们称之为“厚尾性”,即两端出现的概率比正态分布情况下出现的概率更高。
这个争议至今仍未完结,而目正反双方不仅拿出了十分有说服力的实例以证明己方的观点,更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数不胜数的更加高深复杂的模型。这也正印证了统计学中最经典的一句“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总有一些是有用的”。
有心急的读者要问了,前面介绍了两个模型,有用吗?怎么预测股市?能赚多煳
那么不如再把前面的介绍再仔细地读一遍,你会发现,自始至终,我完全没有提过“预测”这茬。这两个模型准确地描述了股票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很讽刺吧,既准确,又不可预测),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衍生品市场前所未有的繁荣,才有了各种金融产品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