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对营商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笔者通过深入基层、并结合某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目前该地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某地营商环境,笔者对该区营商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总体安排部署,我区开展了包括优化税费服务、审批服务、招商服务、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专项服务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税收优惠政策不规范,区域间税负不公平
“税收洼地”变相减税,降低了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压缩了公共服务开支。“税收洼地”的存在也对周边地区形成不对称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会伤害到周边和其他地方的发展。另外,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到位,很多企业没能及时掌握或者压根不知道优惠政策,导致某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受到限制,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缓慢。
政策落实性差,服务监管缺乏
一是惠企政策未全面落实。近年来,各部门都有相应惠企政策,但各自为政,企业难以全面获取,势必造成部分企业应享未享。有的政策门槛高,致使企业只能望“策”兴叹。
二是政务服务监管机制未有效建立。由于对政务服务的监管未有效跟进,好制度好机制流于形式。一是某地“民营企业双向评价机制”虽然能反映民营企业对政务服务的反馈,但结果未得到充分运用。二是“互联网+监管”未发挥应有作用。很多部门不准时将企业申报信息录入网审平台,“互联网+监管”形同虚设。
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监管,招商引资政策缺乏衔接
财政补助资金兑现及监管不到位,出现打折、兑现不及时、相关部门互相推诿、甚至不兑现的现象。部分招商引进企业的财政补助资金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财政补助资金被滥用、被侵占。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优化营商环境存在冲突。由于各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互相攀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损害了营商环境的公平性,招商企业优惠政策和本土企业的普惠政策之间缺乏正常衔接机制。
政策精准性不足,民营存量经济转型升级难
企业运营税费高企、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致使企业现金流缺失或断裂;企业主要资产为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变现难,导致转型升级投资难。许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本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精准性不足,融资支持力度和落实不够。
经济地位不平等,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困难
一是项目在招投标时,依旧存在“旋转门”,设置一些较高的准入条件,而这些条件仅有只有相关大型企业、央企、国企才拥有,中小企业基本无法满足,从而无法参加项目招投标。
二是在一些大型项目,“大企业“打着民族企业的招牌,打着政府支持的旗号,同样产品价格高出近一倍,强势竞争。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伤害,给行业发展造成乱序。
三是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依然对民营企业和国企融资地位上不平等。
规范税务环境,营造税收新生态
一是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加强税收的法治化建设,加强把控企业税收风险,防止偷税漏税。健全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的新型稽查监管机制,加大精准查处力度,为守法纳税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区域间的税收公平,营造南岸税收良好生态,逐步清理“税收洼地”,按照国家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税收管理,有效增加财政收入,降低不必要的减税返税。
三是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充分披露某地相关优惠政策,提升某地的整体竞争影响力。
狠抓政策落实,建立监管机制
一是细抓政策惠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细致摸底。认真梳理全区各领域各部门惠企政策,对不科学、落地有困难的政策要及时整改、调整,便于让政策真正助力企业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细化责任。强化政策的统筹性,全部归口到区财政部门。三是严肃问责。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因懒政廉政或其他工作失误造成企业无法享受优惠政策的人员和部门,一律严肃处置。
二是严抓市场监管,促进改革取得实效。首先充分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增强“民营企业双向评价机制”的结果运用,将其纳入对各个部门考核中,直接影响集体、个人的评优评先。其次建立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所有部门的行政行为及时纳入“一单两库”和政务服务网审平台进行监管。最后是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区司法局应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力度,政务办加强“互联网+监管”,对超期办理、违规办理等情况加大问责。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建立政策衔接机制
确保招商主管部门全面履行招商协议约定,按时足额兑现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实行专项审计或年度审计,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正确使用。建立招商企业优惠政策和本土企业的普惠政策正常衔接机制,校正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落地偏差。
提升政策精准性,助力存量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提升政策针对性。政府制定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或一企一策解决现实的土地调规等问题,盘活存量资源,实现存量转型升级,形成多方共赢。
二是结合区域产业特性制定存量转型升级规划、加强资源链接引导存量转型。区政府对当地产业状况、存量资源特性进行有效梳理,制定区域存量转型创新发展规划和出台专门政策与当地存量企业的实际及资源特性进行有效匹配,组织企业、政府联合招商、举办专题招商会等举措。
三是加大转型升级的资本扶持力度。成立一支存量经济转型引导基金,基于存量转型创新项目进行一定比例的股权投资,在项目运作到一定阶段通过回购退出,实现双赢;积极发挥国有投资公司、国有平台公司的投资能力和背书作用,对符合新经济、创新经济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和背书,增强项目落地吸引力和项目融资能力。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一是民营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地位上平等,在准入政策上支持。
二是将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发展的正能量。帮助民营企业参与到一些行业标准制定中、享有和大型企業一样的标准制定权力;帮助民营企业参与政府的相关项目申报等。
三是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发放。控制间接贷款,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控制国有企业贷款,创新金融品种。
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府守信践诺,让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公平公正。首先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杜绝“开空头支票”、“互踢皮球”等现象,其次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侵害企业自主权和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开展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周边环境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优化政策机制,适应创新型行业发展特性。首先要根据行业发展特性及经济效益,调整招商政策及考核指标,鼓励民营企业尤其是以流量经济为主的平台企业,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平台交易,吸引更多税源,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其次是要加大民营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减税力度,提升科技型企业盈利能力和自生能力;最后要构建民营企业发展的完整金融供给链条,使民营企业能依法搭建产融结合的金融发展路径,形成企业和政府相辅相成、共同发力的局面。
(重庆市南岸区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某地营商环境,笔者对该区营商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营商环境概述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总体安排部署,我区开展了包括优化税费服务、审批服务、招商服务、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专项服务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税收优惠政策不规范,区域间税负不公平
“税收洼地”变相减税,降低了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压缩了公共服务开支。“税收洼地”的存在也对周边地区形成不对称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会伤害到周边和其他地方的发展。另外,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到位,很多企业没能及时掌握或者压根不知道优惠政策,导致某地的招商引资吸引力受到限制,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缓慢。
政策落实性差,服务监管缺乏
一是惠企政策未全面落实。近年来,各部门都有相应惠企政策,但各自为政,企业难以全面获取,势必造成部分企业应享未享。有的政策门槛高,致使企业只能望“策”兴叹。
二是政务服务监管机制未有效建立。由于对政务服务的监管未有效跟进,好制度好机制流于形式。一是某地“民营企业双向评价机制”虽然能反映民营企业对政务服务的反馈,但结果未得到充分运用。二是“互联网+监管”未发挥应有作用。很多部门不准时将企业申报信息录入网审平台,“互联网+监管”形同虚设。
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监管,招商引资政策缺乏衔接
财政补助资金兑现及监管不到位,出现打折、兑现不及时、相关部门互相推诿、甚至不兑现的现象。部分招商引进企业的财政补助资金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财政补助资金被滥用、被侵占。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优化营商环境存在冲突。由于各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互相攀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损害了营商环境的公平性,招商企业优惠政策和本土企业的普惠政策之间缺乏正常衔接机制。
政策精准性不足,民营存量经济转型升级难
企业运营税费高企、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致使企业现金流缺失或断裂;企业主要资产为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变现难,导致转型升级投资难。许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本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精准性不足,融资支持力度和落实不够。
经济地位不平等,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困难
一是项目在招投标时,依旧存在“旋转门”,设置一些较高的准入条件,而这些条件仅有只有相关大型企业、央企、国企才拥有,中小企业基本无法满足,从而无法参加项目招投标。
二是在一些大型项目,“大企业“打着民族企业的招牌,打着政府支持的旗号,同样产品价格高出近一倍,强势竞争。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伤害,给行业发展造成乱序。
三是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依然对民营企业和国企融资地位上不平等。
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和措施
规范税务环境,营造税收新生态
一是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加强税收的法治化建设,加强把控企业税收风险,防止偷税漏税。健全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的新型稽查监管机制,加大精准查处力度,为守法纳税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二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区域间的税收公平,营造南岸税收良好生态,逐步清理“税收洼地”,按照国家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税收管理,有效增加财政收入,降低不必要的减税返税。
三是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充分披露某地相关优惠政策,提升某地的整体竞争影响力。
狠抓政策落实,建立监管机制
一是细抓政策惠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细致摸底。认真梳理全区各领域各部门惠企政策,对不科学、落地有困难的政策要及时整改、调整,便于让政策真正助力企业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细化责任。强化政策的统筹性,全部归口到区财政部门。三是严肃问责。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因懒政廉政或其他工作失误造成企业无法享受优惠政策的人员和部门,一律严肃处置。
二是严抓市场监管,促进改革取得实效。首先充分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增强“民营企业双向评价机制”的结果运用,将其纳入对各个部门考核中,直接影响集体、个人的评优评先。其次建立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所有部门的行政行为及时纳入“一单两库”和政务服务网审平台进行监管。最后是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区司法局应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力度,政务办加强“互联网+监管”,对超期办理、违规办理等情况加大问责。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建立政策衔接机制
确保招商主管部门全面履行招商协议约定,按时足额兑现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实行专项审计或年度审计,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正确使用。建立招商企业优惠政策和本土企业的普惠政策正常衔接机制,校正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落地偏差。
提升政策精准性,助力存量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提升政策针对性。政府制定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或一企一策解决现实的土地调规等问题,盘活存量资源,实现存量转型升级,形成多方共赢。
二是结合区域产业特性制定存量转型升级规划、加强资源链接引导存量转型。区政府对当地产业状况、存量资源特性进行有效梳理,制定区域存量转型创新发展规划和出台专门政策与当地存量企业的实际及资源特性进行有效匹配,组织企业、政府联合招商、举办专题招商会等举措。
三是加大转型升级的资本扶持力度。成立一支存量经济转型引导基金,基于存量转型创新项目进行一定比例的股权投资,在项目运作到一定阶段通过回购退出,实现双赢;积极发挥国有投资公司、国有平台公司的投资能力和背书作用,对符合新经济、创新经济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和背书,增强项目落地吸引力和项目融资能力。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一是民营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地位上平等,在准入政策上支持。
二是将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发展的正能量。帮助民营企业参与到一些行业标准制定中、享有和大型企業一样的标准制定权力;帮助民营企业参与政府的相关项目申报等。
三是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发放。控制间接贷款,增加直接融资比例;控制国有企业贷款,创新金融品种。
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府守信践诺,让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公平公正。首先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杜绝“开空头支票”、“互踢皮球”等现象,其次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侵害企业自主权和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开展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周边环境治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优化政策机制,适应创新型行业发展特性。首先要根据行业发展特性及经济效益,调整招商政策及考核指标,鼓励民营企业尤其是以流量经济为主的平台企业,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平台交易,吸引更多税源,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其次是要加大民营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减税力度,提升科技型企业盈利能力和自生能力;最后要构建民营企业发展的完整金融供给链条,使民营企业能依法搭建产融结合的金融发展路径,形成企业和政府相辅相成、共同发力的局面。
(重庆市南岸区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