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电影评论或电影批评之二电影批评或评论的作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l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批评或评论是电影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批评会涉及到艺术哲学,特别是电影美学等对于电影批评和评论的影响以及指导作用;电影批评理论、观念和电影批评的作用、以及电影批评的未来,都是我们需要研究讨论的课题。
  关键词:电影批评 电影评论 艺术哲学 电影美学
  
  现在我们要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电影评论家或批评家的工作是什么?
  首先。就是电影评论家必须是个批评家(critic),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F·O·玛逊(F.OMatthiessen)曾经在一篇出色的文章谈到文学批评,他说一个好的书评:“必需要有解释和叙述:它必需提供给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却是在叙述些什么东西;而且要提供您一个评论(书评)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如果您继续讨论,内容分析是必要的。”同时,要把这个作品“同那些在同样的领域中已经作出成就的作品,放在关系比较的位置上。”著名戏剧评论家艾利克·班特莱(Eric Bentley)指出一个戏剧批评家必需是“一位对于戏剧全部了解的家伙”,“一个聪明的家伙,他从来不被偏见所困惑,也没有心思去取悦谁或者激怒谁。他是一个易于接受新事物,一位公正的,去进行评介的人,正如在法庭作证一样。”
  但是,一位电影评论家或批评家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批评家或评论家。首先。电影评论家或批评家应该认识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媒体:其次要知道电影制作也是复杂的,综合性的,比如表演、导演、剧作、电影摄影、剪辑、录音、美术设计、特技设计等等:所有人一起合作才能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电影作品。他还要知道,所有行业和技术人员的职能和特殊工作,比如演员的,导演的,摄影师的以及一切在摄影棚里工作的人职能的要求:他尚需意识到观众情况,包括什么人会喜欢,或不喜欢这个电影作品:也就是观众的口味问题。但不要把自己的趣味或口味强加给观众。对于美国来说,一篇电影评论文章不过1000多字,要简明有趣,一般报刊的电影专栏只能刊载三篇电影评论文章。这样,空间的限制,就必须让您费心要写出生动、有趣、让人爱看的精湛的文章。写电影评介文章需要技巧,有时为了鼓吹一部新片,几位作家共同写出一篇好的、像样的电影评论文章也是常见的。
  最常见的检验一位电影批评家的能力就是,观察他如何把所看到的视觉材料即电影作品翻译成为一个简明、生动的文字作品的能力。此外,要进一步检测他的其他专业能力,比如他如何结构自己的评论文章,还有,他如何下个公正的评价结论等。
  此外,如何建立自己的评价,是通过观看电影,还是亲自去过摄影棚观察,或者访问过艺术家——特别是导演,还是道听途说,或者干脆是在朋友的议论中得到的。
  此外还要有一些专业的写作能力和技巧。包括如何写出开头一段,如何写出生动、诙谐、简明的好文章。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和积累经验。中国有句俗语: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好的电影批评家或评论家。绝不能带有艺术先验论的观点,不能一成不变地热衷某一类电影。这是错误的,因为很多电影不是艺术性作品。有时,一部电影从艺术水准来看是不够成功的,但它毕竟是一部电影。有成就的电影评论家,要学会同那些“垃圾作品”或“次电影作品”打交道。请看一下宝林·卡耶尔的论文《论坏电影》一或者过于沉醉于写作和评论那些所谓的娱乐片,这样过于孤单或过于着迷所谓的娱乐,都不利于写出好的评论文章。要具备一颗谦虚的心和奉行中庸之道。来创作出一个多样的、风趣的、有阅读新意的、鼓吹胜利的文章。但在议论那些商业片时如何从中找出一些新鲜玩意儿也不容易。您如何以一种直截了当的口吻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也不容易。您又如何保持自己的公允立场而不受到电影业界、您的上司、报刊主编、您的同事以及公众的影响,也难呀!
  所谓的评论家绝不要去预测哪部影片观众会喜欢。好的评论家只能提供一个他或她的自己的反响——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看法。记得1935年,欧蒂斯·弗古逊就写出一个为《万花筒》或《众生相》(Variety)杂志辩护的文章,他写道:“每个季节《众生相》杂志都发表一系列的电影评论文章,保持一种中庸的态度严肃地观察,而批评家仔细地表示他或她是否喜欢或并不喜欢这部影片。以这种立场,可以很难说他的批评是‘正确无二的或错误的’,这里会涉及到钱。我们这儿,一共有不少评论家:纽约这里有九位,芝加哥那里有四位,都是黑人或白人,他们一起努力,去编辑三地的电影艺术——即在三地公映的电影:他们的立场或评论会有区别或不同,意见有时也不一样,但他们都在做电影评论或批评的工作。这就行了,记住我们是《众生相》杂志。记住。如果他或她要想当一名好的批评家和评论家,他首先要脚踏实地去聆听,他的眼睛要关注那些广告宣传,他的鼻子要去闻电影的气味,而且要注意到在纽约正式公映前,这部影片在别的地方的经济收益等。因为过一个星期。纽约就会公映这部影片。这就太好了,妙极了。”
  为什么有些小型杂志例如《国家》(The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能够孕育出一批不错的电影批评家或评论家,其原因就是这些杂志和这些人能够不顾大电影公司的诱惑而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而且。这些杂志也拒绝大电影公司的广告登载,这样虽然他们的薪水收入有所降低,但这些评论家或批评家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和文学的阅读性,以及成为一个有力的呼声。
  大型杂志的评论家和批评家,会有较多的读者,也享有不错的薪金收入,但也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洛杉矶时报》的影评家肯尼斯·土兰(Keeneth Turan)批评了影片《泰坦尼克号》,后来《泰坦尼克号减为畅销影片之后,该片导演詹姆斯·卡默隆愤怒了,竟然要求报社解雇土兰先生,原因是他明显低估了美国观众的文化艺术口味。土兰先生也不好惹,马上冷静地回击:“电影评论家虽然很贫穷,但并不原意承担什么文化衡量的尺度。这正如饭店的老板未必寻求什么菜肴来同麦当劳的大众食品相比,这就是通常的道理。好的影评家所要作出的就是目前存在的毛病,而不必像‘其他的影评家’那样去迎合大众的流行口味。”但他后来确实也遇到不少困难。
  那么,所谓的“其他另类的批评家”是什么呢?实际上每一个影评家都不同于他人,都要同别人区别开来。德维特·麦克丹娜德(Dwight Macdonald)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检验一部电影质量的五条标准:
  1、影片中角色是否相互矛盾,而且。所有的角色是否形成一个统一体?2、影片是否忠于生活或真实。3、摄影是否独特,有没有抄袭别人的摄影特别是那些好片,是否是原创的?4、所有的部分是否形成一个完整个的协和的整体?5这部影片是否有内涵思想,是否有文化性的情感在内,使得观众欣赏和思索?后来,他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了两点:A、这部影片是 否叫你改变了观察现实的看法?B、你是否想要再看一遍,或者想多看?也许还有,它在今年的电影中是否突出等。麦克丹娜德是以自己看电影的个人热情来评价一部电影作品的,他的批评准则基本属于传统型的经典影片作品的批评法则。
  保琳·卡耶尔,与此相左,她指出对于一部影片她从来没有看过两次。她的评论完全是从第一次观看影片之后的有感而发。她自称有很强的记忆能力。
  安德鲁·萨里斯(Andrew Sarris)在这方面有异于卡耶尔。他是一又一次地反复看一部影片,而且不断改变自己的看法。
  曼尼·法伯(Mnny Farber),在一次访谈时对记者说。他发现评论家的角色,就是作出一些没有意义的评价(practlcaIIy worthless evaIuation)。我最后想知道的就是您是否喜欢这部电影?我想,我写作的问题,是不重要的,评论和任何阶级都毫无关系。对于他来说,影评家没有必要去做出什么评价,只要写出自己对于一部影片的复杂的思考就行了,目的就是去尝试理解影片就足够了。
  但所有的影评家都赞同,没有必要给电影制作者特别是导演指出什么,希望他下部电影有所改变。大多数影评家声称他们都懂得自己的文字会有对下一代电影艺术家有什么影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在过去几十年间,在美学和艺术上面却又得益于美国的电影批评或评论。换言之,就是美国的电影批评或评论从艺术和美学上促进了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发展。)
  美国的电影批评或评论是复杂的,尴尬的处境还由于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自以为是。都可以随便地对电影进行评价、批评或评论。他们有自己的理由:
  我们从小到大,在电影院或从电视上观看过成千上万部电影,所以,从我们幼年时,就知道电影的流行,什么大明星、大导演、片中的角色、以及影片中的英雄等。也知道不少经典影片。长年来,我们一直把我们的读者看成是商业性顾客罢了。我们作为影评家最好不过是给读者提供在星期五晚上到电影院去看那一部新片而已。我们给影片打分数,在美国给电影几个星,最好就是五个星,然后说明他的分级性。在过去,我们是在照镜子,我们不过同所有的照镜子的人一样,看看自己什么长相,而不管别人如何看我们——实际的我们。
  约翰·西蒙(JOHN Simon)在其《评论的信条》(A Critic Credo)中指出:“什么会构成好的影评家?也许,更容易一些是,坏的影评家在干什么。他们不过是看或者回顾,而不是批评或评论,回顾是一般日报编辑的事,而影评家必须是一个会用眼睛观看的人。他要不同于一般的人,而且会把他的观看后的反响直接地表达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报纸把一般的观后感作为零碎来充填报纸的夹缝,而把电影评论或批评列入专栏类。电影评论家或批评家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才。
  在过去,好像不太关注一位影评家的电影知识,这和他的资格无关。但最近,公众感到如果他们没有从评论家那里获得多少知识和信息的话,他们会生气,会拒绝收订该报刊。所以现在电影批评或评论是电影研究的特殊领域。对于电影史学家、电影理论家、美学家、包括电影艺术家,电影批评和评论是一个必修的课程。无此知识就不要在电影圈里瞎起哄。这样,一位电影评论家或批评家,就会在大众和公众电影文化的欣赏和娱乐中,起到了某种辅助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虽然美国大学的电影系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增加了电影批评或评论专业,也开设不少相关的课程。但从事电影批评或评论的人并不多,原因是除了机会、运气和薪金收入低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影评论这个行业也不好干,除了手头要快,要及时发稿,还要有好的眼力,看电影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年轻学人不愿意当影评家,的确,如果能写,干脆当记者或作家,不但收入好,而且出名也快。只有那些真正对于电影艺术充满热情的人,才愿意干电影评论工作。
  我们还要问:文学评论家和影评家之间有什么区别?电影评论家必需要有能够把视觉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就很难了。因为,我们所写的影评文章一般是用文字书写的。现在我们要通过文字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表述出来,又是一难。正如影评家肯尼斯·土伦所言:“在写完《泰坦尼克号》的评论之后,我的朋友批评我把关注过多地放在文字上了。我感到自责,难过,我也许真是这样的。”
  第三点,请记住,影评家也是人,同其他人一样,影评家不过是把所有的个人的见解汇集成文的家伙。有些影片家在分析一部电影时,喜欢吧自己个人的什么东西放入其中。于是,我们会阅读到一个什么个人的有关隐私的画面。比如安德鲁·萨里斯有时就会把自己孩童时代和父母等住在纽约皇后区的经历写入他的评论文章之中。文森特·坎比(VincentCanby)喜欢谈他的军旅生涯。我们从保琳·卡耶尔的文章中得知她的父亲是个老共和党人和一个浪荡不羁的家伙。我们从某些人的评论文章中。还能看到他们的癖好,比如有的人喜欢爵士音乐,有的人喜欢螵妓,也有的人毫无爱好。也有的人喜欢篮球和NBA比赛。笔者认为影评家应该有除了电影之外的其他爱好。不然,他就会头脑空空,什么也不会看,不会干了。
  阅读一篇好的电影评论和批评文章,您会学习到不少东西,开阔您的视野。而使得您学会如何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无论是因为个人喜好的因素。或者是您自己不可告人的隐私原因,也许是严重的心理或生理原因,您有时会发生盲目失明等。作为人类,影评家也会陷入爱情之中,而且电影这个东西极其富有诱惑性。它们会使得您不知不觉地陷入爱情之中。有时候。影评家对于某种表演着迷了,甚至会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所以笔者以为。从一开始起,一个好的影评家就要注意自己的主观反映,不要歇斯底里发神经。此外,好的影评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神经敏感度,不要为某个导演、某个明星所迷惑。不要作出什么预言——对未来的预测,也不要触犯别人特别是电影圈的内部隐私等。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您应该承认自己的个人性格会影响您的评论,也应该明白有些电影艺术家他们自身的心理原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下一部电影创作,但这无关您的批评工作,您只有旁观而已。
  记住,我们所喜欢的影评家慢慢地会成为您的好朋友,老朋友。我们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交流、对话。斯坦利·卡威尔(StanleyGavell)说得好:“写作电影评论文章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有时感到孤独,想有个伙伴:阿吉,罗伯特·沃肖,安德烈·巴赞等建立了这样的对话典范,是不朽的,我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其中难以自拔。其他的著名影评家也是如此。不必一一列出了,大家都一样,这即是当影评家的乐趣所在。”
  写出一个观后感(film revlewinq)和电影批评或评论(film critlclsm)之间的关系。有人说 前者是为那些尚未观看这部影片的人所写的介绍性文章,而后者是为了已经观看过的人所写的评价性文章(其实也未必如此)。电影评介者(film reviewer)可能是个通俗的作家来进行描绘(一部电影),是竖起大拇哥称赞的顾客的向导,而批评家(critic)则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化人,他们进行评论。其实,电影评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电影批评——虽然后者被认为是理论性较强的工作,我是站在这样的立场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我赞同美国《时代》周刊文森特·坎比的文章,他具有哈弗大学斯坦利·卡维尔的文采和哲理,不信请阅读一些卡维尔对于好莱坞经典影片的评论文章,可知吾言不谬矣。
  我还想谈谈电影批评或评论的未来前途,特别是目前网络对于美国电影批评的影响作用。最近以来,美国报刊上的有关电影艺术的评论和批评文章日益减少,有的报纸甚至去掉了有关电影的专栏。而网络上的电影文章则铺天盖地而来,读不胜读。我问了一下自己的孩子们,他们说网络上有关电影的文章,一是快,及时:二是好看,容易看懂,三是多媒体,有声音有画面,阅读起来好玩。我无意否认这些,可是我作为传统的电影评论家,也不相信报刊的影评会很快消失。起码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一位杰出的网络影评家,此外我怀疑他会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吗?目前,网络不是越办越好了,而是越办越糟糕了,特别是被人吹捧的互动性,使得网络的影评成为了影迷、三流的电影人员、淘宝家、混混儿,乃至无聊的顽主聚集一起,胡说八道,解闷散心乃至发泄低俗的所在。
  今天,特别是年轻人也热衷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如今是个人的电影评论多于报刊的影评文章。由于缺乏有次序的管理和监督,网络上的电影批评虽然有极大的言论自由,但也有其不当之处。有的网络影评很不错,写的很感人,但大多数影评是有感而发,缺乏仔细的探讨研究。
  对于互联网上的影评。人们目前不好说些什么,因为,如果批评过多,会引起很多人不满、发怒和激烈的攻击,要是马马虎虎,我以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斯蒂芬尼·扎沙克(Stephane Zacharek),纳森·李(Nathan Lee),戴维·鲍德维尔(DavldBordwell)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地谈及了这些问题,也是值得一读的好文章。特别是现在,连电影的制作也都数码化了,看来,也到了电影批评或评论数码化的时候了。
其他文献
【摘要】皮尼奥尔的《冷皮》讲述两个人在一座岛上与一群野兽战斗的故事,在这个人性与兽性碰撞的试验场里,作家试图揭露人的强悍与脆弱,以及人在被迫卷入战争之后所爆发的野性。而这部小说相似的开头和结尾让故事具有持久永恒的哲学意味,作家给读者展示的文明与野蛮的反差,说明了这么一个主题: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不是现实绝对的,而人类对生活采取的态度的不同,命运当然就不同,敌对的结果是更深入的敌对。  【关键词】实验小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多重意味的意象,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探讨了对爱情的理解,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 意象    电影,是一门人学。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之所以成为电影史中的经典,不仅仅在于其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它对人生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它的思考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而其中之一就是“法国中
[摘要]吴承恩以《西游记》为载体阐释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昏庸君主的谴责、对贤明君主的热望,展现了对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悲愤之情,他在阐释因果报应,劝善惩恶以及妇女贞操观念的同时,演绎了以人为本,追求幸福生活,创建美好家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西游记》 吴承恩 伦理道德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四大奇书之一,人们对它较为普遍的评价是一部“神话小说”。文本中作者借奇妙的
【摘要】存在主义的特征是反对理性,反对人的异化,是对“人类有限性的透彻感受”。尽管其作为一种思潮已经过去,但存在主义对虚无、死亡、自由、孤独和人的异化等主题的理解,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影视文本的表达。在影视理论层面上,相比与科学主义的分析方法,存在主义以一种整体把握和领悟的能力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读解文本的另一视角。  【关键词】 存在主义 电影 反理性 科学主义    一、反理性的存在主义    斯
【摘要】春秋之际是先秦诸侯间外交活动空前高涨,群雄外交接触异常活跃的时期,由此衍生出来的许多精彩的外交活动受到后人广泛推崇,其中很多以《左传》为载体流传了下来,这些外交辞令秉承儒家诗教的传统,仍然保持着诗经式的和谐典雅、窈窕蕴藉的风格。  【关键词】 诗经 左传 外交辞令    春秋之际,尽管礼崩乐坏,诸侯并起,但周王朝时期的道德、等级观念,特别是以《诗经》为典范的崇尚礼仪,忠君爱民的风尚仍然广泛
[摘要]文学与影视的“结缘”已成为文学与作家生存发展的一种策略,一方面小说和电视剧因在艺术特色上有一定的互通性而“共生”;另一方面,影视和文学在“共生”的情况下“双赢”,呈现出一派“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共促繁荣”景象。  [关键词]电视剧 文学作品 共生 不平等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今日,中国电视剧的繁荣景象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把学术研究目光投向这一领域,电视剧作品数量的积累也为电视剧批评提供
[摘要] 作为世界电影的新流派、新思潮之一,神话诗电影、魔幻现实主义电影,都先后发韧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即世界电影的黄金时代和全盛时期。那是一个电影群星灿烂的年代,各种新电影纷至沓来;诸多电影潮流骤然大潮迭起、山呼海啸、滚滚向前!什么结构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什么恍惚电影、宗教电影、狂电影……等等,其中,神话诗电影、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就是这一时期电影美学大潮中的两朵浪花,也是对这一时期银海观潮
[摘要] 电影《幸福并不遥远》是编剧玲子用了三年时间,深入生活,寻找灵感,精心打造出来的,有专家说,影片无论是从思想艺术质量上看还是从艺术角度上看都是上乘之作,正像一位老影人说的那样:“长影有创作农村题材影片的光荣传统,每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长影都推出了标志性的电影作品。”  [关键词] 编剧玲子 剧本 思想艺术 制作水准 一流  doi:10.3969/j.issn.1
【摘要】电影翻译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制片是人类跨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的集中体现。同时电影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它既要传递异域文化,又要考虑本国观众的接受力,是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再创造。  【关键词】电影翻译 跨文化 陈叙一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电影翻译,是将使用一种语言的影视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影视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从1949年长春电影制
[摘要]《阿甘正传》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部经典电影,通过分析中国受试者对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主要人物的跨文化解读,我们发现他们基本上能够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但是,我们同时还注意到由于受试者对美国本土文化(美国的宗教、历史、价值观等)比较陌生,这使得他们对影片中有些人物产生误读。因此,要想较为全面、正确地跨文化解读外国电影,我国观众就要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加强学习自己的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