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员工”能否从特殊时期的抱团取暖,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用工模式?采访中,不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一场疫情,让河南小伙张凯措手不及。存款越来越少,复工又遥遥无期,身为房产销售的他坐不住了。
好在机会很快找上门来,2月9日,张凯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来自苏宁物流的招工信息。在“人才共享计划”几个大字下,列出了仓内分拣、包装,社区骑手,快递配送等岗位,并备注,“人才共享”采取灵活工作原则,报名后,将根据居住地址及个人意向就近分配,短期上岗,疫情结束后,可随时返回原工作岗位。
张凯填表后。当天,苏宁物流人力资源部门就联系他了。两天后,他顺利入职,负责附近10多个小区的快递配送工作。
近期,不少人像张凯一样成为“共享员工”。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也主动将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
1+1>2
零售与餐饮是最先“携手”的两大行业。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超市是最早提出向暂时歇业的餐饮企业“借调”待岗员工的企业。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介绍说,因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在线上采购民生商品的需求激增,不少门店面临用工压力。
苏宁遇到的是一样的“难题”,其旗下家乐福3千米范围内1小时送货上门的到家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300%以上,且每日环比也增幅明显。苏宁易购、苏宁小店等平台订单也实现高速增长。
一方“用工荒”,一方“复工难”,如何缓解压力?盘活从事餐饮等行业的赋闲劳动力,成为一剂解药。
2月2日,盒马与餐企云海肴接洽,达成“共享员工”共识。为解决运力不足问题,上海大众出行也与盒马达成全国范围的用工合作。首批参与配送的员工由拥有多年驾驶经验、熟悉上海市道路的“金牌司机”组成,与电瓶车配送相比,汽车一次配送可以带出2~3倍的订单。
入职前,张凯与苏宁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多次沟通,直到通过体检、岗位技能培训、防护规范培训层层“把关”后,才得以步入工作岗位。入职后,定时消毒,早晚量体温,及时配给口罩、手套,购买新冠肺炎特别保险,又为他吃下“安心丸”。
此外,“无接触配送”要求也让张凯印象深刻。“就是尽量不和消费者接触,我们优先将包裹投递到自提柜,或者和消费者约定放到公司前台、家门口等,甚至放地上走遠几步,等他们取走后离开。”张凯觉得,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快递员负责。
共享员工催生人力资源改革
1+1>2的效果,让“共享员工”模式迅速走红,在众多尚未开工企业与复工企业之间延展,并得到多地政府支持。
目前,在合肥经开区,有数百家规上工业企业逐步恢复生产。其中,合肥海尔工业园与包河区一家餐饮企业合作,试水跨行业“共享员工”,先后两批“待业”饭店员工走上海尔冰箱生产一线,从事冰箱门体附件组装的辅助工作,并与海尔员工“同工同酬”。
有饭店员工表示,“完成‘角色转换’很激动,也没有想像中那么累,多劳多得,很快就适应了。”
合肥经开区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表示,这种弹性用工模式,有效分担企业人力成本、保障员工基本收入、缓解临时性缺工难题,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认可,也将在辖区其他类型企业中推广。
一些业界人士也认为,“共享员工”将是人力资源领域一次巨大变革的开始。
“共享员工”能否从特殊时期的抱团取暖,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用工模式?采访中,不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胡秋根认为,“共享员工”模式不是新型雇佣关系,只是临时的过渡措施。目前,随着企业复工,各合作企业员工已陆续返回本公司上班。盒马于2月12日面向全国开放3万个岗位,一周内有6000名新员工入职。
苏宁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则表示,未来,尤其是针对某些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岗位或人才需求,公司并不排除甚至会加大推行“人才共享”计划,“相较于原有的临时员工招募方式,‘共享员工’机制完善、效率更高,是用工方式的一次创新和突破,未来或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共享”期间的劳动关系如何界定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共享员工”难以走向常态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该模式止损有限,绝大部分参与者只能从事一些短期的、简单的、质量控制风险较低的岗位。同时,又要考虑临时劳务关系涉及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法律问题。
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界清共享边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操作规范或相应审核流程、报批程序,指导企业有序、安全、常态化开展这项用工模式。此外,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明确共享用工的性质、适用条件以及责任承担等。
此外,若用工需求企业自行与员工个人达成协议,建议用工需求企业也在协议中明确其与员工个人的法律关系,要注意防止被认定成劳动关系带来的用工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如果允许原用人单位以此盈利或是随意向缺工企业进行劳务派遣,可能会导致劳务派遣常态化,也容易滋生企业间的违法劳务派遣,比如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成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等。
但疫情期间的“共享员工”模式,仍然是一个契机,倒逼企业在灵活用工方面作出更多探索。柯艮东呼吁,希望未来相关部门能够出台细则或打造平台,助推“共享员工”相关工作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平台化、规范化,“这样,企业更有信心去尝试、创新。”
一场疫情,让河南小伙张凯措手不及。存款越来越少,复工又遥遥无期,身为房产销售的他坐不住了。
好在机会很快找上门来,2月9日,张凯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来自苏宁物流的招工信息。在“人才共享计划”几个大字下,列出了仓内分拣、包装,社区骑手,快递配送等岗位,并备注,“人才共享”采取灵活工作原则,报名后,将根据居住地址及个人意向就近分配,短期上岗,疫情结束后,可随时返回原工作岗位。
张凯填表后。当天,苏宁物流人力资源部门就联系他了。两天后,他顺利入职,负责附近10多个小区的快递配送工作。
近期,不少人像张凯一样成为“共享员工”。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也主动将员工以共享模式进行短期人力输出。
1+1>2
零售与餐饮是最先“携手”的两大行业。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盒马鲜生超市是最早提出向暂时歇业的餐饮企业“借调”待岗员工的企业。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介绍说,因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在线上采购民生商品的需求激增,不少门店面临用工压力。
苏宁遇到的是一样的“难题”,其旗下家乐福3千米范围内1小时送货上门的到家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300%以上,且每日环比也增幅明显。苏宁易购、苏宁小店等平台订单也实现高速增长。
一方“用工荒”,一方“复工难”,如何缓解压力?盘活从事餐饮等行业的赋闲劳动力,成为一剂解药。
2月2日,盒马与餐企云海肴接洽,达成“共享员工”共识。为解决运力不足问题,上海大众出行也与盒马达成全国范围的用工合作。首批参与配送的员工由拥有多年驾驶经验、熟悉上海市道路的“金牌司机”组成,与电瓶车配送相比,汽车一次配送可以带出2~3倍的订单。
入职前,张凯与苏宁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多次沟通,直到通过体检、岗位技能培训、防护规范培训层层“把关”后,才得以步入工作岗位。入职后,定时消毒,早晚量体温,及时配给口罩、手套,购买新冠肺炎特别保险,又为他吃下“安心丸”。
此外,“无接触配送”要求也让张凯印象深刻。“就是尽量不和消费者接触,我们优先将包裹投递到自提柜,或者和消费者约定放到公司前台、家门口等,甚至放地上走遠几步,等他们取走后离开。”张凯觉得,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快递员负责。
共享员工催生人力资源改革
1+1>2的效果,让“共享员工”模式迅速走红,在众多尚未开工企业与复工企业之间延展,并得到多地政府支持。
目前,在合肥经开区,有数百家规上工业企业逐步恢复生产。其中,合肥海尔工业园与包河区一家餐饮企业合作,试水跨行业“共享员工”,先后两批“待业”饭店员工走上海尔冰箱生产一线,从事冰箱门体附件组装的辅助工作,并与海尔员工“同工同酬”。
有饭店员工表示,“完成‘角色转换’很激动,也没有想像中那么累,多劳多得,很快就适应了。”
合肥经开区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表示,这种弹性用工模式,有效分担企业人力成本、保障员工基本收入、缓解临时性缺工难题,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认可,也将在辖区其他类型企业中推广。
一些业界人士也认为,“共享员工”将是人力资源领域一次巨大变革的开始。
“共享员工”能否从特殊时期的抱团取暖,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用工模式?采访中,不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胡秋根认为,“共享员工”模式不是新型雇佣关系,只是临时的过渡措施。目前,随着企业复工,各合作企业员工已陆续返回本公司上班。盒马于2月12日面向全国开放3万个岗位,一周内有6000名新员工入职。
苏宁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则表示,未来,尤其是针对某些季节性和阶段性的岗位或人才需求,公司并不排除甚至会加大推行“人才共享”计划,“相较于原有的临时员工招募方式,‘共享员工’机制完善、效率更高,是用工方式的一次创新和突破,未来或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共享”期间的劳动关系如何界定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共享员工”难以走向常态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该模式止损有限,绝大部分参与者只能从事一些短期的、简单的、质量控制风险较低的岗位。同时,又要考虑临时劳务关系涉及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法律问题。
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界清共享边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操作规范或相应审核流程、报批程序,指导企业有序、安全、常态化开展这项用工模式。此外,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明确共享用工的性质、适用条件以及责任承担等。
此外,若用工需求企业自行与员工个人达成协议,建议用工需求企业也在协议中明确其与员工个人的法律关系,要注意防止被认定成劳动关系带来的用工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如果允许原用人单位以此盈利或是随意向缺工企业进行劳务派遣,可能会导致劳务派遣常态化,也容易滋生企业间的违法劳务派遣,比如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成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等。
但疫情期间的“共享员工”模式,仍然是一个契机,倒逼企业在灵活用工方面作出更多探索。柯艮东呼吁,希望未来相关部门能够出台细则或打造平台,助推“共享员工”相关工作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平台化、规范化,“这样,企业更有信心去尝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