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环境就是形象,而作为专门报道环境变动的环境新闻,对塑造区域政府形象、区域经济社会形象以及区域生活消费形象等有着重要的价值。笔者认为,中国各区域都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矿藏资源、多彩的文化景观,政治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也成效显著,各区域利用环境新闻来塑造和提升自身的形象,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并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环境新闻 区域形象 塑造 提升
新闻媒体作为自然、社会信息变迁的瞭望者和报道者,始终对环境变化保持着警惕性和敏感性,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挞伐、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举措进行褒扬,不断发挥着引导环境建设的舆论作用。新闻媒体以满腔的热情和负责任的行动投入到环境变迁的报道中去,成了保护和改良环境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并孕育了独特的环境报道方式,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环境新闻。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环保措施,并以切实行动开展生态文明建設工作,新闻媒体逐渐走向了环境开发和治理的前沿。
一、环境新闻何以与区域形象相关联
(一)区域形象的界定及其表现要素
1.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是一个区域在公众心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它包括硬形象和软形象。硬形象是指那些具有客观形体或可以精确测量的各种因素,软形象则包括精神理念、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等。”①王德业认为,“区域形象有基本形象和辅助形象二类,其中基本形象包括‘认知’‘信赖’和‘好感’三个要素,辅助形象包括规划环境、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对外宣传、居民素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与管理等等。”②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名片,其在区域吸引投资和消费、实现对外合作和交流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人们对区域的印象和评价是建立在对区域的认知基础上的,一个区域要使人们正确认知其形象,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推介,这也是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成为新潮流的重要原因。
2.区域形象的表现要素
总的来说,区域形象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要素包括区域位置、区域自然资源、区域设施、区域容貌等等;无形要素包括区域精神、区域人文状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等。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要素,都是可塑造、可开发和可识别的。在区域形象的塑造和识别之间存在着塑造者和识别者之间的互动,区域形象塑造者必须为区域形象设计一系列识别系统,供识别者认知和评价。借用企业识别系统的方法,我们亦可以从理念、行为和视觉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从理念方面来说,要着力提炼区域精神,使区域内外公众对区域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这是区域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层次,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行为识别是区域中的组织或者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规范化行动,它是区域精神理念的外化行动。行为与精神理念符合与否,对区域形象的塑造、推广与识别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倘若行为与理念不符甚至相去甚远,则必然会损害区域形象。视觉识别主要是指区域呈现给人们的容貌、人文风韵等所包括的符号标志,如区域图案、标语口号、标牌、乐曲、自然人文外观、居民气质、公关推广、公共交通等,它是区域理念、行为、风貌的视觉化,能很好地传达区域的精神理念和人文、自然景观,是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系统。
(二)环境新闻在国内外的发展简况及其与区域形象的关系
1.环境新闻在国内外的发展简况
美国环境记者、学者罗纳尔德认为,随着奥德博恩、缪尔等人对环境美色和遭致破坏的描写,环境新闻一词最早在1842年就被人加以表述。③但客观地说,当时所谓的“环境新闻”还主要是指含有环境描述的文学文本,没有涉足到“环境新闻”的核心和本质性的东西,给人模模糊糊的感觉,也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定义和阐释。直到20年后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问世,美国的环境新闻报道才开始走入正轨,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知名的大众传播媒体才纷纷开展环境新闻报道,随着相关报道的持续展开和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④此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纷纷进入了环境新闻报道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环境新闻在中国蓬勃兴起。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环境新闻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加之不断出现的令人头疼的环境事件,我国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当时国内感触最深的是工业污染问题,因此当时的环境新闻报道还较多地体现在揭露工业污染问题方面。进入90年代,一大批栏目如《人与自然》《环保时刻》等纷纷开通,国内的环境新闻才慢慢远离文学,突破了三废治理以及环境卫生的界限,开始关注整个环境生态系统。这个时期,我国媒体的环境理念得以明确,报道思路更加开阔,监督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更为强大,开始走上独立化的坦途。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环境新闻步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但相关栏目不断涌现,环保组织也不断出现,而且环境新闻教育也走上了征程。
2.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的关系
在区域形象方面,由于理念和实践都比较新,所以找到合适的推广策略确实较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形象的打造离不开宣传活动。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环境成为了最好的形象,在环境新闻上做文章,打好环境牌,对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无疑是可行的。
“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苦果。”⑤因而西方的学者早就关注环境新闻,对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进行了探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议题,相关部门通过环境保护活动或制定环境法,或者通过媒体宣传环境议题,实现对环境的关爱和科学开发利用。这说明环境新闻已不只是对环境事件的报道,已不是单纯的新闻问题,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服务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3.研究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环境是最好的形象,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无疑在生活、投资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那个区域拥有良好的环境,必然给人居民文明、政府治理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印象。而良好的环境需要新闻媒体来加以宣传和报道,在对区域内外的报道中,将宜于生产、生活的环境信息展现出来,必然能够提升区域的形象。因此将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相结合进行研究,其现实意义不可小觑。然而无论是国内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少见。 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我们随处可见众多区域的政府和民众都在极力营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的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研究已经大大落后于实践。如果无理论研究的指导,利用环境新闻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的行为便很难有效推进,因而进行相关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二、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一)环境新闻与区域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媒体对环境议题的热捧,一方面是社会公众有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在“党管媒体”的生态下,由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抗争到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起主导作用,体现出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坚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的决心,也体现了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这对提升政府形象,拉近官民关系极有意义。我们来看一下2013年贵州6家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对贵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优化形象方面的报道情况(如下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在6家媒体有关政府环境治理和优化环境新闻的整体报道中,环境污染报道仍占主流,占44.13%,政府管理所占比重虽为32.66%,但仍未居于主导地位,而能源应用和公众参与的报道比重则较小,仅为8.70%和14.51%。这充分说明贵州在环境问题上,政府主导地位仍需加强,也应该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问题中来,同时应该提升能源应用数量以使贵州丰富多彩、数量众多的能源如水能等不被浪费。此外,还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们对政府的认可度,才能进一步塑造和提升贵州政府部门的形象。
而在政治生态环境方面,近年来贵州各级政府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反腐卓有成效;各届政府坚持做民生事情;高瞻远瞩制定贵州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贵州发展,已取得巨大成效。可以说,贵州各届政府清明、高效、爱民的政治环境正在形成,媒体也做了相应的报道,贵州各级政府的形象正得以重塑和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腐败事件仍时有发生、民众较为关切的一些问题仍未得以彻底解决,这些事情无疑会给政治环境带来影响,损害政府的形象。
可见,新闻媒体有关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情况的报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有着较大的影响。区域政府应该在合理管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以及打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方面下功夫,并通过加强媒体的环境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塑造和提升区域政府形象。
(二)环境新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象塑造与提升
投资环境、服务环境和文明环境等是区域吸引投资、顺利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条件。构建诚信、文明、服务一流的环境,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社会景观,我国相对较为落后的区域将会在吸引投资、实现经济技术合作及交流等方面实现后发赶超。诚信、透明、公开公平公正是形象,是吸引投资的优良环境,也是实现区域内外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服务是窗口,是环境,也是形象,以优化服务环境来推动各类经济社会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途径。文明是文化的精华积聚,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推动形成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打造区域高水平的人文素质,美化公共场所和办公环境,从而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吸引其他区域生产资源要素的流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也是生产力,形象也是生產力,各区域要敢于废除过时的规定、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确保为海内外客商提供第一流的服务,吸引投资;要大力加强政府、企业、个人的诚信建设,打造区域“诚信工程”,吸引区域内外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形象。以贵州来说,在投资环境建设方面,早在200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在进一步全面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求通过对全省投资环境进行考核评价这项硬措施来治理软环境,通过建立对全省投资环境进行考核评价公示制度和建立改善全省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⑥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效,媒体报道也令人满意。但在知名度仍不高的区域,其吸引外资能力仍然有限,经济社会发展阻力仍然较多,打造优秀环境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可见,环境是形象,是生产力,美化自然,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环境和文明环境,更好地吸引外资、加强区域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及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新闻媒体的环境新闻报道来告知世人,从而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这是区域形象塑造的优势策略。
(三)环境新闻与区域生活消费形象塑造与提升
当前,我国不少地区正行走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正着力打造宜居的生态走廊。改善区域居住条件,必须加强区域安全环境、卫生环境以及消费环境的治理,加大交通环境的改造,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要升级改造城乡居住环境,努力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区容区貌,形成自然生态走廊、人文生态走廊,全面提升区域形象品位。说来说去,舒适度、宜居度受环境的决定,可以通过修复、改良环境来提升区域的生活消费形象。这些也与环境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体对环境变动的积极报道是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
我们还是以2013年贵州6家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对生活消费方面的环境新闻报道来看目前贵州的生活消费的形象(如下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在6家媒体有关政府环境治理和优化环境新闻的整体报道中,气象灾害类占主流,占41.46%,生态治理类几乎与气象灾害类持平,为39.21%,而生活消费类比重最小,仅为19.33%。这充分说明贵州生态气象灾害仍然频发,这必将影响贵州的生活消费形象。而鉴于气象灾害频发的状况,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着力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一个区域能否吸引人,往往取决于其适宜生活消费程度,因而生活消费类的环境新闻报道应该占较大比重,这说明贵州的宜居度仍需提高。
由此可知,在区域生活消费形象塑造与提升方面,特定区域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灾害治理力度,构建和谐的自然、社会环境。唯有如此才能提升人们对区域适宜生活和消费的认可度,才能进一步塑造和提升区域生活消费的区域形象。而环境的治理和优化需要告知世人,让大家认知、认可和信赖,这说明环境新闻报道也是塑造和提升区域生活消费形象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对自然环境的报道能提升自然环境形象;利用环境新闻可以塑造和提升区域的政府形象、经济社会发展形象以及生活消费形象。而这些形象整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区域的良好的整体形象。因此,环境新闻在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作用。
三、结语
环境新闻对塑造区域政府形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象以及区域生活消费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区域来说,利用环境新闻来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无疑是有效甚至是优势途径。我国各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多彩的社会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各类环境建设和报道,提升政府形象、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宜居宜消费程度,全力提升区域综合形象。
注释:
①姚洁.衢州市区域形象塑造问题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08(5):84.
②王德业.区域形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3.
③Ann Ronald,Reader of the purple sage:Essays on western writers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2003:170.
④Carson Rachel,Silent spring,25th ed.Boston::Houg-hton Mifflinco,1987:70.
⑤程少华.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J].新闻大学.2004(80):79.
⑥下硬功夫治理软环境[N].贵州日报,2007-05-22.
作者简介:杨逐原,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2014级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编辑:孟凌霄
【关键词】环境新闻 区域形象 塑造 提升
新闻媒体作为自然、社会信息变迁的瞭望者和报道者,始终对环境变化保持着警惕性和敏感性,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挞伐、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举措进行褒扬,不断发挥着引导环境建设的舆论作用。新闻媒体以满腔的热情和负责任的行动投入到环境变迁的报道中去,成了保护和改良环境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并孕育了独特的环境报道方式,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环境新闻。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环保措施,并以切实行动开展生态文明建設工作,新闻媒体逐渐走向了环境开发和治理的前沿。
一、环境新闻何以与区域形象相关联
(一)区域形象的界定及其表现要素
1.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是一个区域在公众心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它包括硬形象和软形象。硬形象是指那些具有客观形体或可以精确测量的各种因素,软形象则包括精神理念、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等。”①王德业认为,“区域形象有基本形象和辅助形象二类,其中基本形象包括‘认知’‘信赖’和‘好感’三个要素,辅助形象包括规划环境、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对外宣传、居民素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与管理等等。”②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名片,其在区域吸引投资和消费、实现对外合作和交流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人们对区域的印象和评价是建立在对区域的认知基础上的,一个区域要使人们正确认知其形象,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推介,这也是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成为新潮流的重要原因。
2.区域形象的表现要素
总的来说,区域形象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要素包括区域位置、区域自然资源、区域设施、区域容貌等等;无形要素包括区域精神、区域人文状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等。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要素,都是可塑造、可开发和可识别的。在区域形象的塑造和识别之间存在着塑造者和识别者之间的互动,区域形象塑造者必须为区域形象设计一系列识别系统,供识别者认知和评价。借用企业识别系统的方法,我们亦可以从理念、行为和视觉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从理念方面来说,要着力提炼区域精神,使区域内外公众对区域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这是区域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层次,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行为识别是区域中的组织或者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规范化行动,它是区域精神理念的外化行动。行为与精神理念符合与否,对区域形象的塑造、推广与识别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倘若行为与理念不符甚至相去甚远,则必然会损害区域形象。视觉识别主要是指区域呈现给人们的容貌、人文风韵等所包括的符号标志,如区域图案、标语口号、标牌、乐曲、自然人文外观、居民气质、公关推广、公共交通等,它是区域理念、行为、风貌的视觉化,能很好地传达区域的精神理念和人文、自然景观,是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系统。
(二)环境新闻在国内外的发展简况及其与区域形象的关系
1.环境新闻在国内外的发展简况
美国环境记者、学者罗纳尔德认为,随着奥德博恩、缪尔等人对环境美色和遭致破坏的描写,环境新闻一词最早在1842年就被人加以表述。③但客观地说,当时所谓的“环境新闻”还主要是指含有环境描述的文学文本,没有涉足到“环境新闻”的核心和本质性的东西,给人模模糊糊的感觉,也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定义和阐释。直到20年后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问世,美国的环境新闻报道才开始走入正轨,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知名的大众传播媒体才纷纷开展环境新闻报道,随着相关报道的持续展开和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④此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纷纷进入了环境新闻报道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环境新闻在中国蓬勃兴起。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环境新闻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加之不断出现的令人头疼的环境事件,我国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当时国内感触最深的是工业污染问题,因此当时的环境新闻报道还较多地体现在揭露工业污染问题方面。进入90年代,一大批栏目如《人与自然》《环保时刻》等纷纷开通,国内的环境新闻才慢慢远离文学,突破了三废治理以及环境卫生的界限,开始关注整个环境生态系统。这个时期,我国媒体的环境理念得以明确,报道思路更加开阔,监督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更为强大,开始走上独立化的坦途。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环境新闻步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但相关栏目不断涌现,环保组织也不断出现,而且环境新闻教育也走上了征程。
2.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的关系
在区域形象方面,由于理念和实践都比较新,所以找到合适的推广策略确实较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形象的打造离不开宣传活动。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环境成为了最好的形象,在环境新闻上做文章,打好环境牌,对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无疑是可行的。
“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苦果。”⑤因而西方的学者早就关注环境新闻,对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进行了探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议题,相关部门通过环境保护活动或制定环境法,或者通过媒体宣传环境议题,实现对环境的关爱和科学开发利用。这说明环境新闻已不只是对环境事件的报道,已不是单纯的新闻问题,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服务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3.研究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环境是最好的形象,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无疑在生活、投资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那个区域拥有良好的环境,必然给人居民文明、政府治理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印象。而良好的环境需要新闻媒体来加以宣传和报道,在对区域内外的报道中,将宜于生产、生活的环境信息展现出来,必然能够提升区域的形象。因此将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相结合进行研究,其现实意义不可小觑。然而无论是国内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少见。 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我们随处可见众多区域的政府和民众都在极力营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的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研究已经大大落后于实践。如果无理论研究的指导,利用环境新闻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的行为便很难有效推进,因而进行相关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二、环境新闻与区域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一)环境新闻与区域政府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媒体对环境议题的热捧,一方面是社会公众有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在“党管媒体”的生态下,由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抗争到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起主导作用,体现出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坚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的决心,也体现了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这对提升政府形象,拉近官民关系极有意义。我们来看一下2013年贵州6家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对贵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优化形象方面的报道情况(如下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在6家媒体有关政府环境治理和优化环境新闻的整体报道中,环境污染报道仍占主流,占44.13%,政府管理所占比重虽为32.66%,但仍未居于主导地位,而能源应用和公众参与的报道比重则较小,仅为8.70%和14.51%。这充分说明贵州在环境问题上,政府主导地位仍需加强,也应该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问题中来,同时应该提升能源应用数量以使贵州丰富多彩、数量众多的能源如水能等不被浪费。此外,还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们对政府的认可度,才能进一步塑造和提升贵州政府部门的形象。
而在政治生态环境方面,近年来贵州各级政府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反腐卓有成效;各届政府坚持做民生事情;高瞻远瞩制定贵州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贵州发展,已取得巨大成效。可以说,贵州各届政府清明、高效、爱民的政治环境正在形成,媒体也做了相应的报道,贵州各级政府的形象正得以重塑和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腐败事件仍时有发生、民众较为关切的一些问题仍未得以彻底解决,这些事情无疑会给政治环境带来影响,损害政府的形象。
可见,新闻媒体有关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情况的报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有着较大的影响。区域政府应该在合理管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以及打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方面下功夫,并通过加强媒体的环境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塑造和提升区域政府形象。
(二)环境新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象塑造与提升
投资环境、服务环境和文明环境等是区域吸引投资、顺利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条件。构建诚信、文明、服务一流的环境,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社会景观,我国相对较为落后的区域将会在吸引投资、实现经济技术合作及交流等方面实现后发赶超。诚信、透明、公开公平公正是形象,是吸引投资的优良环境,也是实现区域内外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服务是窗口,是环境,也是形象,以优化服务环境来推动各类经济社会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途径。文明是文化的精华积聚,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推动形成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打造区域高水平的人文素质,美化公共场所和办公环境,从而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吸引其他区域生产资源要素的流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也是生产力,形象也是生產力,各区域要敢于废除过时的规定、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确保为海内外客商提供第一流的服务,吸引投资;要大力加强政府、企业、个人的诚信建设,打造区域“诚信工程”,吸引区域内外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形象。以贵州来说,在投资环境建设方面,早在200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决定在进一步全面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求通过对全省投资环境进行考核评价这项硬措施来治理软环境,通过建立对全省投资环境进行考核评价公示制度和建立改善全省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⑥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效,媒体报道也令人满意。但在知名度仍不高的区域,其吸引外资能力仍然有限,经济社会发展阻力仍然较多,打造优秀环境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可见,环境是形象,是生产力,美化自然,优化投资环境、服务环境和文明环境,更好地吸引外资、加强区域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及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新闻媒体的环境新闻报道来告知世人,从而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这是区域形象塑造的优势策略。
(三)环境新闻与区域生活消费形象塑造与提升
当前,我国不少地区正行走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正着力打造宜居的生态走廊。改善区域居住条件,必须加强区域安全环境、卫生环境以及消费环境的治理,加大交通环境的改造,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要升级改造城乡居住环境,努力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区容区貌,形成自然生态走廊、人文生态走廊,全面提升区域形象品位。说来说去,舒适度、宜居度受环境的决定,可以通过修复、改良环境来提升区域的生活消费形象。这些也与环境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体对环境变动的积极报道是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
我们还是以2013年贵州6家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对生活消费方面的环境新闻报道来看目前贵州的生活消费的形象(如下表)。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在6家媒体有关政府环境治理和优化环境新闻的整体报道中,气象灾害类占主流,占41.46%,生态治理类几乎与气象灾害类持平,为39.21%,而生活消费类比重最小,仅为19.33%。这充分说明贵州生态气象灾害仍然频发,这必将影响贵州的生活消费形象。而鉴于气象灾害频发的状况,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生态治理力度,着力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一个区域能否吸引人,往往取决于其适宜生活消费程度,因而生活消费类的环境新闻报道应该占较大比重,这说明贵州的宜居度仍需提高。
由此可知,在区域生活消费形象塑造与提升方面,特定区域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灾害治理力度,构建和谐的自然、社会环境。唯有如此才能提升人们对区域适宜生活和消费的认可度,才能进一步塑造和提升区域生活消费的区域形象。而环境的治理和优化需要告知世人,让大家认知、认可和信赖,这说明环境新闻报道也是塑造和提升区域生活消费形象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对自然环境的报道能提升自然环境形象;利用环境新闻可以塑造和提升区域的政府形象、经济社会发展形象以及生活消费形象。而这些形象整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区域的良好的整体形象。因此,环境新闻在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作用。
三、结语
环境新闻对塑造区域政府形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象以及区域生活消费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区域来说,利用环境新闻来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无疑是有效甚至是优势途径。我国各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多彩的社会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加强各类环境建设和报道,提升政府形象、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宜居宜消费程度,全力提升区域综合形象。
注释:
①姚洁.衢州市区域形象塑造问题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08(5):84.
②王德业.区域形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3.
③Ann Ronald,Reader of the purple sage:Essays on western writers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2003:170.
④Carson Rachel,Silent spring,25th ed.Boston::Houg-hton Mifflinco,1987:70.
⑤程少华.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J].新闻大学.2004(80):79.
⑥下硬功夫治理软环境[N].贵州日报,2007-05-22.
作者简介:杨逐原,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2014级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