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的深入人心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的贯彻落实,以及“一日生活皆课程”“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等理念的提出,幼教界精彩纷呈,百家争鸣,但也存在着对《指南》的断章取义,致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使得幼儿教育轻重失衡,“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孩子至上的过度解读,几近失去了“人的教育”的最基本准则。幼儿教育以何为重,已成为绝大多数老教师的困惑。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应该成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对于教师来说,好课的炼成将是一个永不过期的话题。
一、树立“有效课堂”的教育意识
什么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学要具备全面性与过程性,以完成正确的教育目标落实;同时,注重单位时间的教育效率。对于目标,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不能“胸有成竹”,目标的实现就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收获到吸引其继续探索深入的过程,即让孩子产生课前课后的感悟,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因课堂中深入持续的学习而产生认同感与向心力。
有的课堂效率低下。大班语言活动《我想飞》,教育目标落实在感受坚定意志、萌生锲而不舍精神,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整堂课以理解故事内容为主轴,“加油!”“坚持!”为决心的表征,却没有设计一些“打击性”对话或环节,突显矮房子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对主题仅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幼儿对困难的感知有待具体化,心愿有待进一步唤醒,课堂教育目标落实有所欠缺。
有的课堂为求形式多样,过于做作,为形式而形式。《爱唱歌的大恐龙》为唤起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穿着恐龙服执教,这一夸张的举动,适得其反,削减了孩子的注意力,致使整堂课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注意将目标内化于心,杜绝流于形式,走流程。
以浣江幼儿园陈娜佳老师的《再见,幼儿园》为例,它选自大班第二学期最后一个主题《离园倒计时》,主题原意旨在体验离园依惜、升学快乐。几乎所有孩子三年的记忆是零散的、模糊的,散落于零星的回忆中。如何将这种“云里雾里”的情感体验,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环节简单、思路简约,是陈娜佳老师的课堂能一举成功的根本所在。
二、构建“主题深度备课”的教学思路
所谓主题深度备课,就是指以教材为依托,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将与幼儿密切相关的人事物融入主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高度和热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它强调主题的整体性、宽泛性、生活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一)备教材——深度解读
一堂好课首要的就是分析教材、解读教材,才能保证课堂的深入。如小班语言《彩色牛奶》,教师将课堂粗浅地定位于感知故事内容。课堂上教师一再错过让幼儿学习完整说话的机会,没有挖掘出一些对幼儿终身发展真正有益的情感品质。如果教学从头就开始简单,然后领着孩子再回到简单,结果最后,一定是肤浅。
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者,而且还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者说是“重新开发教材”的人。没有深入分析,就不会有提升,也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浅出”,失去“深入”的“浅出”,教育只能变得“肤浅”,深入决定深度。
《再见,幼儿园》在原教材中,是一节以记录物品为主的数学课,以统计的方式记录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为弟弟妹妹做标志。以“读者”的身份体会教参的“原生价值”后,还可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们从《再见,幼儿园》五个字的字面理解,似乎从情感和语言的切入更为合理。陈娜佳老师和她的团队,做了大胆的整改,“以情感串联为主线,强调语言目标的渗透”,实现了从“科学领域”到“语言领域”的飞跃。情感又是错综复杂、方方面面,如何避免不合理的取舍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过多、过杂、过深、过浅,孩子能否接受与消化?“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沿着情感线的深入挖掘,课堂流程水到渠成:通过介绍自己、和朋友一起玩游戏、师生深情表白,激发幼儿对教师、同伴、幼儿园的感恩之情。
(二)备孩子——知己知彼
“研究孩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预设教学内容,孩子的原有经验是什么?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学习需要有哪些?学习困难在哪里?需要提供怎样的学习支架?如何唤起孩子的精神成长?这些都需要研究。
有了“钻进”教材的力量,更要有“飞出”教材的勇气。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孩子,三年幼儿园生活,对孩子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和朋友说什么?舍不得的是什么?五六岁孩子对离别的定义又停留在什么程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应,这些要点的把握是本堂课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对孩子年龄的正确把握,回忆(介绍自己、认识朋友)——再现(和朋友现场玩游戏、与教师深情对话)——离别(赠语)——盼重逢,这些环节才能环环相扣、直逼主题。
(三)备教法——曲径通幽
课堂上,教师要心态平和,教风平实,不应该一味追求好看和花哨。热闹和只是教学的一种肤浅理解和简单执行,教学要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再见,幼儿园》整堂课基本采用“聊课”的形式进行,“聊”是课堂教学的一道美丽风景。聊绝对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看似轻松,实则掌控全局 ,恰如放风筝时握在手里的风筝线,远了拉回来,近了扬出去。通过对主题的回忆、梳理、提升,在师幼、幼幼不着痕迹的尽情对话、游戏中,“感恩”的主题得以落实。
三、呈现“大道无形”的课堂技巧
“好课”是润物无声、风过无痕的。在看似简单朴素的师生互动、对话中,其实是教师在引领孩子回忆三年生活,经历着“自然”的成长回顾。看似教师的随便聊天,却不断唤起孩子情感的觉醒,课上高潮迭起,悬念频生,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再见,幼儿园》从孩子快乐游戏到眼睛微红,到最后的抱头痛哭,而这些,其实都是教师有意备课的结果,是对孩子情感的唤醒。课堂结尾处,“老师一直等着你的好消息,常回幼儿园看看”又峰回路转,将积淀的情感安放,给了孩子轻松前行的勇气。
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拓展延伸,有的则是孩子无意的“节外生枝”。孩子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的过程,是一个教学者穷其一生需要解决和深入的问题。教学就是围绕问题搜集证据、寻找原因并解决问题,而后又出现新的问题、再解决、再出现……如此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知道:希望孩子去哪里(目标)、孩子现在在哪里(现有经验)、怎么到那里(过程)、是否到达了(教学效果)。教学应该把握规律,以“最少的时间”探究“最大的空间”。幼儿园建构式主题使得课堂内容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也意味着执教者拥有了更多的教学自由。没有太多框架束缚教师,没有太多模式制约教师,从而真正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更多的选择以后,才会享有更大的创造自由,并由此拥有自己的专业幸福!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课堂。让我们一起努力,感受破茧成蝶的幸福!(责编 张亚欣)
一、树立“有效课堂”的教育意识
什么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学要具备全面性与过程性,以完成正确的教育目标落实;同时,注重单位时间的教育效率。对于目标,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不能“胸有成竹”,目标的实现就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收获到吸引其继续探索深入的过程,即让孩子产生课前课后的感悟,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因课堂中深入持续的学习而产生认同感与向心力。
有的课堂效率低下。大班语言活动《我想飞》,教育目标落实在感受坚定意志、萌生锲而不舍精神,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整堂课以理解故事内容为主轴,“加油!”“坚持!”为决心的表征,却没有设计一些“打击性”对话或环节,突显矮房子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对主题仅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幼儿对困难的感知有待具体化,心愿有待进一步唤醒,课堂教育目标落实有所欠缺。
有的课堂为求形式多样,过于做作,为形式而形式。《爱唱歌的大恐龙》为唤起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穿着恐龙服执教,这一夸张的举动,适得其反,削减了孩子的注意力,致使整堂课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注意将目标内化于心,杜绝流于形式,走流程。
以浣江幼儿园陈娜佳老师的《再见,幼儿园》为例,它选自大班第二学期最后一个主题《离园倒计时》,主题原意旨在体验离园依惜、升学快乐。几乎所有孩子三年的记忆是零散的、模糊的,散落于零星的回忆中。如何将这种“云里雾里”的情感体验,落到实处,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环节简单、思路简约,是陈娜佳老师的课堂能一举成功的根本所在。
二、构建“主题深度备课”的教学思路
所谓主题深度备课,就是指以教材为依托,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将与幼儿密切相关的人事物融入主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达到教材解读的深度、高度和热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它强调主题的整体性、宽泛性、生活性,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趋于适度合理,使师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一)备教材——深度解读
一堂好课首要的就是分析教材、解读教材,才能保证课堂的深入。如小班语言《彩色牛奶》,教师将课堂粗浅地定位于感知故事内容。课堂上教师一再错过让幼儿学习完整说话的机会,没有挖掘出一些对幼儿终身发展真正有益的情感品质。如果教学从头就开始简单,然后领着孩子再回到简单,结果最后,一定是肤浅。
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者,而且还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者说是“重新开发教材”的人。没有深入分析,就不会有提升,也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浅出”,失去“深入”的“浅出”,教育只能变得“肤浅”,深入决定深度。
《再见,幼儿园》在原教材中,是一节以记录物品为主的数学课,以统计的方式记录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为弟弟妹妹做标志。以“读者”的身份体会教参的“原生价值”后,还可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们从《再见,幼儿园》五个字的字面理解,似乎从情感和语言的切入更为合理。陈娜佳老师和她的团队,做了大胆的整改,“以情感串联为主线,强调语言目标的渗透”,实现了从“科学领域”到“语言领域”的飞跃。情感又是错综复杂、方方面面,如何避免不合理的取舍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过多、过杂、过深、过浅,孩子能否接受与消化?“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沿着情感线的深入挖掘,课堂流程水到渠成:通过介绍自己、和朋友一起玩游戏、师生深情表白,激发幼儿对教师、同伴、幼儿园的感恩之情。
(二)备孩子——知己知彼
“研究孩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预设教学内容,孩子的原有经验是什么?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学习需要有哪些?学习困难在哪里?需要提供怎样的学习支架?如何唤起孩子的精神成长?这些都需要研究。
有了“钻进”教材的力量,更要有“飞出”教材的勇气。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孩子,三年幼儿园生活,对孩子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和朋友说什么?舍不得的是什么?五六岁孩子对离别的定义又停留在什么程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应,这些要点的把握是本堂课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对孩子年龄的正确把握,回忆(介绍自己、认识朋友)——再现(和朋友现场玩游戏、与教师深情对话)——离别(赠语)——盼重逢,这些环节才能环环相扣、直逼主题。
(三)备教法——曲径通幽
课堂上,教师要心态平和,教风平实,不应该一味追求好看和花哨。热闹和只是教学的一种肤浅理解和简单执行,教学要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再见,幼儿园》整堂课基本采用“聊课”的形式进行,“聊”是课堂教学的一道美丽风景。聊绝对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看似轻松,实则掌控全局 ,恰如放风筝时握在手里的风筝线,远了拉回来,近了扬出去。通过对主题的回忆、梳理、提升,在师幼、幼幼不着痕迹的尽情对话、游戏中,“感恩”的主题得以落实。
三、呈现“大道无形”的课堂技巧
“好课”是润物无声、风过无痕的。在看似简单朴素的师生互动、对话中,其实是教师在引领孩子回忆三年生活,经历着“自然”的成长回顾。看似教师的随便聊天,却不断唤起孩子情感的觉醒,课上高潮迭起,悬念频生,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再见,幼儿园》从孩子快乐游戏到眼睛微红,到最后的抱头痛哭,而这些,其实都是教师有意备课的结果,是对孩子情感的唤醒。课堂结尾处,“老师一直等着你的好消息,常回幼儿园看看”又峰回路转,将积淀的情感安放,给了孩子轻松前行的勇气。
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拓展延伸,有的则是孩子无意的“节外生枝”。孩子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教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的过程,是一个教学者穷其一生需要解决和深入的问题。教学就是围绕问题搜集证据、寻找原因并解决问题,而后又出现新的问题、再解决、再出现……如此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知道:希望孩子去哪里(目标)、孩子现在在哪里(现有经验)、怎么到那里(过程)、是否到达了(教学效果)。教学应该把握规律,以“最少的时间”探究“最大的空间”。幼儿园建构式主题使得课堂内容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也意味着执教者拥有了更多的教学自由。没有太多框架束缚教师,没有太多模式制约教师,从而真正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更多的选择以后,才会享有更大的创造自由,并由此拥有自己的专业幸福!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课堂。让我们一起努力,感受破茧成蝶的幸福!(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