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把自己的主体素质与社会实践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成才理想和成才目标,勤奋学习,自觉地培养和发展以自学能力为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实现成才目标的学习方法。学生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超过课程目标要求的深入学习。古今成大业者,都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正如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我总结的:“网罗天下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性文件,提出:“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客观现实的需要,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符合当今时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
中学生随着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开始走上独立生活,并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变化,已进入了成人世界。这就是所说的“成人感”。同时也表现出独立性。中学生的独立性,其实质是要求自立,有了强烈的自立感的能力。独立性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心理上的这一变化也引起了思维的变化,在思维上他们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教师、家长、书本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们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没有迷信,即使是权威也是如此。作为教师必须正视中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中的新现象,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和他们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关系,要尊重他们正当的要求和独立的权利,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这正是遵循了这一心理发展的规律。
当今社会是出现“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今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展,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老化周期加快。据统计,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中,继承性的只占10%,现代科学知识占90%,而一个人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取。由此可见,社会不仅给予无知识者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给少知识者、旧知识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就会滞后于激烈的竞争时代。如今的在校学生如果不更新、提高知识与技能就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遭淘汰。
近十几年来,“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践模式”。在教育部已经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进一步把实施素质教育列为一项世纪工程。虽然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最终形成,但“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能力,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已成为共识。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在自主学习思维方法的指导下来培养与提高的。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多么的必要。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最基本特点是它的资本形态与劳动主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诸种资本形态中最为关键的是知识资本,正因为如此,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中提出了构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一般采用三种形式:第一,送到大学继续学习。第二,企业或研究所的职工短期培训。第三,社会业余学习,如成人自考等。不论接受何种形式的终身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坚持自主学习,因为知识是不断老化与更新的。可见,边实践边自学,边自学边实践,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也是迎接“终身教育”的客观需要。
时代的发展需要当今的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那么我们中学教师面对这种客观需要如何去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呢?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我们习惯于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课堂教学只讲现成的答案,练习也是重复已有的答案,在课外也多以没商量地命令学生,这种教学观何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只能导致学生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人生的负担,进而厌烦学习。所以有识之士一再强调:在新形势下,教育开始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最主要的是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拉塞克·维迪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我们追求这样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教师的作用是一个促进者,是学生的一个学习伙伴。在课堂上不是只教学生“学答”,而更多地教学生“学问”,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整合,发现课本中的缺陷,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与能力。
第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不是教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自主发展的结果。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为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教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心灵受到压制,不能迸出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的压力会禁锢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学生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学生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碍选择答案的途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教学者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更贴近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求。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点,开拓学生个性化的空间。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不能因循守旧,而要能敏感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新颖的观点,具有超常、超群、超前的特点,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能表达出较多的思想。注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人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使其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其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第三,将自主学习的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拥有主动性,其思维是否被“激活”。这要求教师从教学思想的评定、过程的建构、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始终考虑这一因素。历史教学过程中,“互动”是能体现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就特别讲究。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讲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后,在进行复习提问时,对于高一学生,教师可直接提问英国的国王、首相、议会各有哪些权力就可以了。对于高三学生,教师如果还这样提问则显得简单。可以这样问: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任时曾派兵攻打伊拉克。你认为:1.时任的内阁成员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2.如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出兵,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3.如果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出兵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同样是考查基础知识,但第二种问法更符合高三阶段对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可以启迪其思维,开阔其视野,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其次,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提问更是一种高于回答问题的能力。牛顿从苹果落地领悟到万有引力的存在,这就是一种积极思维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思维定式,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当讲到古代秦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时就可以联系探讨“三峡水库”的利弊,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发展。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各自的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
第四,不断探索与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学生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自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看法甚至是困惑,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实际。在预习阶段,指导学生学“问”,即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学问”能力较弱,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提什么,因为一直以来他们习惯于老师出问题,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与训练,学生的学“问”能力不断提高,提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能提出与教材不一致的问题,经过这一阶段对学生学“问”的指导,不仅使学生的自学思维与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与思维实际,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以政治学科为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根据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通俗易懂的特点以及教材基本事实相对滞后的缺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重点放在为学生提供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实际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这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并且在课堂最后留下一个让学生提问题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的巩固与检测阶段,以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自己给自己或相互出课后作业题进行经常性训练,学生自己给原始考题,教师对之进行纠正、润色、提炼后汇编成考题进行各类考试。
第五,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我们传统的教学过于形式化、刻板化。过分强调忠于教材,贴近大纲,久而久之,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按照既定的思维、常规去办事的人。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圣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敢对其作丝毫调整,整个教学过程教条、僵化,教育的功能就变成使人们习得和模仿被经验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任何规则都是人们根据认识的结果制定出来的,因而也都要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改变。科学史上的每一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人类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批判是为了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理想的表现。对于社会科学中许多知识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具体的新知,采用教育心理学上发散思维这一模式,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长期下来,我们的教学就更具活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形成良性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总之,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与能力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培养方法与途径,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报任安书[M].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4]成学江,由雪芹.历史教育如何发展创新思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3).
[5]李小民.历史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甘肃教育,2012(24).
(责任编辑庞丹丹)
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性文件,提出:“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客观现实的需要,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符合当今时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
中学生随着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开始走上独立生活,并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变化,已进入了成人世界。这就是所说的“成人感”。同时也表现出独立性。中学生的独立性,其实质是要求自立,有了强烈的自立感的能力。独立性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心理上的这一变化也引起了思维的变化,在思维上他们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教师、家长、书本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们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没有迷信,即使是权威也是如此。作为教师必须正视中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中的新现象,改变对他们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和他们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关系,要尊重他们正当的要求和独立的权利,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这正是遵循了这一心理发展的规律。
当今社会是出现“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今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展,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新学科、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老化周期加快。据统计,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中,继承性的只占10%,现代科学知识占90%,而一个人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取。由此可见,社会不仅给予无知识者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给少知识者、旧知识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就会滞后于激烈的竞争时代。如今的在校学生如果不更新、提高知识与技能就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遭淘汰。
近十几年来,“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践模式”。在教育部已经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进一步把实施素质教育列为一项世纪工程。虽然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最终形成,但“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能力,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已成为共识。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在自主学习思维方法的指导下来培养与提高的。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多么的必要。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最基本特点是它的资本形态与劳动主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诸种资本形态中最为关键的是知识资本,正因为如此,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纲领》中提出了构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一般采用三种形式:第一,送到大学继续学习。第二,企业或研究所的职工短期培训。第三,社会业余学习,如成人自考等。不论接受何种形式的终身教育,都需要在实践中坚持自主学习,因为知识是不断老化与更新的。可见,边实践边自学,边自学边实践,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自主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也是迎接“终身教育”的客观需要。
时代的发展需要当今的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那么我们中学教师面对这种客观需要如何去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呢?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我们习惯于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课堂教学只讲现成的答案,练习也是重复已有的答案,在课外也多以没商量地命令学生,这种教学观何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只能导致学生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人生的负担,进而厌烦学习。所以有识之士一再强调:在新形势下,教育开始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最主要的是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拉塞克·维迪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我们追求这样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及课堂环境:教师的作用是一个促进者,是学生的一个学习伙伴。在课堂上不是只教学生“学答”,而更多地教学生“学问”,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让学生自己整合,发现课本中的缺陷,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与能力。
第二,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不是教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自主发展的结果。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为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教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这样,学生心灵受到压制,不能迸出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的压力会禁锢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学生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会导致学生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碍选择答案的途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教学者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平等对话,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更贴近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求。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点,开拓学生个性化的空间。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不能因循守旧,而要能敏感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新颖的观点,具有超常、超群、超前的特点,让学生在一定时间里能表达出较多的思想。注重学生学习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人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使其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其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第三,将自主学习的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拥有主动性,其思维是否被“激活”。这要求教师从教学思想的评定、过程的建构、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始终考虑这一因素。历史教学过程中,“互动”是能体现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就特别讲究。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讲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后,在进行复习提问时,对于高一学生,教师可直接提问英国的国王、首相、议会各有哪些权力就可以了。对于高三学生,教师如果还这样提问则显得简单。可以这样问: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任时曾派兵攻打伊拉克。你认为:1.时任的内阁成员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2.如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出兵,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3.如果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出兵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同样是考查基础知识,但第二种问法更符合高三阶段对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培养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可以启迪其思维,开阔其视野,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其次,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提问更是一种高于回答问题的能力。牛顿从苹果落地领悟到万有引力的存在,这就是一种积极思维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突破思维定式,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当讲到古代秦国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时就可以联系探讨“三峡水库”的利弊,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发展。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各自的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
第四,不断探索与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学生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自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看法甚至是困惑,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实际。在预习阶段,指导学生学“问”,即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学问”能力较弱,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提什么,因为一直以来他们习惯于老师出问题,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与训练,学生的学“问”能力不断提高,提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能提出与教材不一致的问题,经过这一阶段对学生学“问”的指导,不仅使学生的自学思维与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实际与思维实际,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以政治学科为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根据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通俗易懂的特点以及教材基本事实相对滞后的缺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重点放在为学生提供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实际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这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并且在课堂最后留下一个让学生提问题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的巩固与检测阶段,以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如自己给自己或相互出课后作业题进行经常性训练,学生自己给原始考题,教师对之进行纠正、润色、提炼后汇编成考题进行各类考试。
第五,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我们传统的教学过于形式化、刻板化。过分强调忠于教材,贴近大纲,久而久之,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按照既定的思维、常规去办事的人。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圣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敢对其作丝毫调整,整个教学过程教条、僵化,教育的功能就变成使人们习得和模仿被经验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的结果,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任何规则都是人们根据认识的结果制定出来的,因而也都要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改变。科学史上的每一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人类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批判是为了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理想的表现。对于社会科学中许多知识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分析评判具体的新知,采用教育心理学上发散思维这一模式,让学生多思考、多质疑,长期下来,我们的教学就更具活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单一性结论、规则被多元化取代,缓慢的变化被急剧的浪潮取代。着力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形成良性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总之,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与能力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培养方法与途径,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报任安书[M].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4]成学江,由雪芹.历史教育如何发展创新思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3).
[5]李小民.历史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甘肃教育,2012(24).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