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的存储设备可谓百废待兴——固定硬盘无欲无求。看上去发展的空间并不大;记忆卡、记忆棒之类的数码存储设备在还并不算常见的电子产品,往往只配备在高端单反相机上,而移动硬盘等大容量存储设备当时更未出生。谁又能想到,十年之后,存储设备会发展得如此迅猛,在容量方面,超高容量硬盘、大容量数码存储卡和移动硬盘等各类产品竞相争艳。而在存储数据的写入或读取速度等技术层面,由于数码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存储设备也不停向前奔跑。
先来看看存储卡,在21世纪初期,存储卡还处于百花齐放的年代由于当年各类厂商均采用不同的存储设备接口,于是CF、MMC、xD、SD、记忆棒等各类存储卡满天飞,且每种产品也有着自己一定的优势,如CF卡兼容性更高,SD卡安全性更好等,这一群雄并起的局面也造就了当时多合一读卡器的短暂辉煌。
这种纷争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终结了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点是手机对存储卡的需求加大,第二点则是当年5月SD存储卡规格SDHC(High Capacity)标准发布。两点叠加使得具有体积和速度优势的SD卡开始“一统天下”。新发布的SDHC卡的传输速度已经满足观看普通MPEG4或MPEG2电影、SDTV、DV拍摄的需要,而到了2009年四月份SDXC存储标准发布,在新SDXC存储卡标准下,SD卡所实现的容量可超越32GB,最大可达2TB(1TB=1024GB)a而在读写速度方面,它也将实现104MB/s,预计最高能够实现300MB/s的极限速度。
在固定硬盘和移动硬盘市场,发展轨迹也十分相似,即通过明显的技术升级形成了几个不同的速度提升标志。例如固定硬盘,在这十年里其接口从2000年开始的IDE,到后来的SATA和SATA2,不断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和纠错能力,到2010年,中高端硬盘已经升级到没有旋转介质,因而数据传输更加精准、抗震性极佳的固态硬盘,这几乎能够满足高端商务或家庭高清影院中的绝大多数需求。在移动硬盘方面,也先后经历了USB 1.0、USB 20、USB3.0、IEEEl394、eSATA等接口类型。其中除开始的USB 1.0速度稍弱之外,从USB2.0开始,即可提供60MB/s的传输速率。而于2008年11月18日正式发布的USB 3.0,最大传输带宽更是高达5.06bDs,也就是625MB/s。同时,在IEEEl394方面,其接口传输速率也在50一100MB/s ,最快的eSATA接口甚至达到了1.5~3GbDs间,这意味着它在与主机交换数据时读“6B”数量级的大型文件也只需几分钟,特别适合大容量视频或音频数据的存储和交换。到2010年,固态硬盘开始走向主流高端荐储领域,这种不再采用磁头技术的产品数据读取延迟根小(比普通硬盘快接近1倍),而且由于碎片不影响读取时间、无噪音以及写入速度也非常快等特点,很快成为市场的新宠。
无论是体育赛事或大型会展,无论是外出旅游或朋友聚会,我们都不难发现手机、PSP、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的身影,但却很少有人关注站在这些电子设备身后默默“奉献”的存储设备。事实上,在数码产品发展的黄金十年里,存储设备同样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个世纪的卡带存储、软盘存储、光盘存储或胶卷存储,到今天的MicroSD等小体积、大容量产品,存储设备同样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只是,或许我们并未留意而已。
追溯到本世纪初,第一代存储设备应从CF和记忆棒说起。2001~2003年正是国内数码产品渐渐普及的年份,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逐渐为众人所知,由于佳能、索届等日系品牌的强势,于是大家接触更多的是CF卡、SD卡、记忆棒等相对比较单一的存储设备,同时,当时各种存储设备互不兼容,于是多台一读卡设备几乎在国内卖疯。此外,我们也记得当初对大容量硬盘的需求并不高,所以市面上仍以60GB~250GB的固定硬盘为主,而在移动存储设备方面也以64MB~256MB的U盘为主,大容量移动硬盘几乎还是中高端DIYer们的手工制品,市面上鲜能见之。
存储设备迎来第二次发展高峰应该从2006年算起,缘由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是智能手机的渐渐普及,第二点是大容量数据存储需求的大幅提升。首先是以诺基亚、多普达等品牌为主的智能手机逐渐为大家所接受,而它们对存储卡的体积和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手机的需要, MicroSD等迷你型存储卡相继进入大家的视野,而这些小体积的产品往往也拥有着惊人的容量,16GB、32GB就在这时成为了主流产品。同时,从2006年开始,由于显卡技术的提升,大容量视频或游戏开始广泛发布,如2007年发布的《仙剑奇侠传4》等经典游戏一无疑催生了大容量硬盘甚至移动硬盘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各大主流硬盘厂商也将眼光越来越多地聚集到了移动硬盘上,以希捷、西部数据为主的老牌硬盘厂商和以爱国者等为主的数码厂商在移动硬盘市场上打得不可开交。
转眼到了2008年,存储设备的发展速度达到顶峰。而推动它的主要力量则来自于720p及以上高清视频存储和播放需求,以及高像素、支持连拍等数码相机产品对存储速度的需求。这对存储设备而言,其实至少必须满足两点,第一是其容量足够大,可以支撑动辄5GB至10GB的高清视频存储和读取,第二是其速度足够快,能够支持高速读取和连续写入。于是,市面上很快闻风出现了1TB、2TB的超大容量硬盘,以及32GB、64GB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就连数码产品中常见的SD卡等,也都将容量提升至16GB左右,足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常规需求。而在速度方面,支持快速读写的产品也在这一时候层出不穷,数据读取和写入速度保持在10MB/s的设备成为主流,而以SanDisk为首的各类存储卡品牌也借机迅速崛起,成功奠定了自己存储卡品牌领导者的地位。
先来看看存储卡,在21世纪初期,存储卡还处于百花齐放的年代由于当年各类厂商均采用不同的存储设备接口,于是CF、MMC、xD、SD、记忆棒等各类存储卡满天飞,且每种产品也有着自己一定的优势,如CF卡兼容性更高,SD卡安全性更好等,这一群雄并起的局面也造就了当时多合一读卡器的短暂辉煌。
这种纷争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终结了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点是手机对存储卡的需求加大,第二点则是当年5月SD存储卡规格SDHC(High Capacity)标准发布。两点叠加使得具有体积和速度优势的SD卡开始“一统天下”。新发布的SDHC卡的传输速度已经满足观看普通MPEG4或MPEG2电影、SDTV、DV拍摄的需要,而到了2009年四月份SDXC存储标准发布,在新SDXC存储卡标准下,SD卡所实现的容量可超越32GB,最大可达2TB(1TB=1024GB)a而在读写速度方面,它也将实现104MB/s,预计最高能够实现300MB/s的极限速度。
在固定硬盘和移动硬盘市场,发展轨迹也十分相似,即通过明显的技术升级形成了几个不同的速度提升标志。例如固定硬盘,在这十年里其接口从2000年开始的IDE,到后来的SATA和SATA2,不断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和纠错能力,到2010年,中高端硬盘已经升级到没有旋转介质,因而数据传输更加精准、抗震性极佳的固态硬盘,这几乎能够满足高端商务或家庭高清影院中的绝大多数需求。在移动硬盘方面,也先后经历了USB 1.0、USB 20、USB3.0、IEEEl394、eSATA等接口类型。其中除开始的USB 1.0速度稍弱之外,从USB2.0开始,即可提供60MB/s的传输速率。而于2008年11月18日正式发布的USB 3.0,最大传输带宽更是高达5.06bDs,也就是625MB/s。同时,在IEEEl394方面,其接口传输速率也在50一100MB/s ,最快的eSATA接口甚至达到了1.5~3GbDs间,这意味着它在与主机交换数据时读“6B”数量级的大型文件也只需几分钟,特别适合大容量视频或音频数据的存储和交换。到2010年,固态硬盘开始走向主流高端荐储领域,这种不再采用磁头技术的产品数据读取延迟根小(比普通硬盘快接近1倍),而且由于碎片不影响读取时间、无噪音以及写入速度也非常快等特点,很快成为市场的新宠。
无论是体育赛事或大型会展,无论是外出旅游或朋友聚会,我们都不难发现手机、PSP、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的身影,但却很少有人关注站在这些电子设备身后默默“奉献”的存储设备。事实上,在数码产品发展的黄金十年里,存储设备同样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个世纪的卡带存储、软盘存储、光盘存储或胶卷存储,到今天的MicroSD等小体积、大容量产品,存储设备同样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只是,或许我们并未留意而已。
追溯到本世纪初,第一代存储设备应从CF和记忆棒说起。2001~2003年正是国内数码产品渐渐普及的年份,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逐渐为众人所知,由于佳能、索届等日系品牌的强势,于是大家接触更多的是CF卡、SD卡、记忆棒等相对比较单一的存储设备,同时,当时各种存储设备互不兼容,于是多台一读卡设备几乎在国内卖疯。此外,我们也记得当初对大容量硬盘的需求并不高,所以市面上仍以60GB~250GB的固定硬盘为主,而在移动存储设备方面也以64MB~256MB的U盘为主,大容量移动硬盘几乎还是中高端DIYer们的手工制品,市面上鲜能见之。
存储设备迎来第二次发展高峰应该从2006年算起,缘由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是智能手机的渐渐普及,第二点是大容量数据存储需求的大幅提升。首先是以诺基亚、多普达等品牌为主的智能手机逐渐为大家所接受,而它们对存储卡的体积和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手机的需要, MicroSD等迷你型存储卡相继进入大家的视野,而这些小体积的产品往往也拥有着惊人的容量,16GB、32GB就在这时成为了主流产品。同时,从2006年开始,由于显卡技术的提升,大容量视频或游戏开始广泛发布,如2007年发布的《仙剑奇侠传4》等经典游戏一无疑催生了大容量硬盘甚至移动硬盘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各大主流硬盘厂商也将眼光越来越多地聚集到了移动硬盘上,以希捷、西部数据为主的老牌硬盘厂商和以爱国者等为主的数码厂商在移动硬盘市场上打得不可开交。
转眼到了2008年,存储设备的发展速度达到顶峰。而推动它的主要力量则来自于720p及以上高清视频存储和播放需求,以及高像素、支持连拍等数码相机产品对存储速度的需求。这对存储设备而言,其实至少必须满足两点,第一是其容量足够大,可以支撑动辄5GB至10GB的高清视频存储和读取,第二是其速度足够快,能够支持高速读取和连续写入。于是,市面上很快闻风出现了1TB、2TB的超大容量硬盘,以及32GB、64GB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就连数码产品中常见的SD卡等,也都将容量提升至16GB左右,足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常规需求。而在速度方面,支持快速读写的产品也在这一时候层出不穷,数据读取和写入速度保持在10MB/s的设备成为主流,而以SanDisk为首的各类存储卡品牌也借机迅速崛起,成功奠定了自己存储卡品牌领导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