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大学生网络舆情分为正面内容和负面内容两部分,分别探索这两部分内容是否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果显示,正面舆情会正向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负面舆情则会负向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舆情更是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在这些网民当中,10~19岁的网民占23.8%,20~29岁的网民占31.4%。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比例总共将近50%,几乎占了中国网民的半壁江山。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舆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舆情是指“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这里广义的舆情强调公众的公开意见,而狭义的舆情在强调公开意见的同时,更倾向于把舆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强调舆情是不离开媒体的公众意见,或者是一种主要依靠媒体的公众的公开意见。
基于上述分析,王来华等认为,舆情存在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舆情(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更加强调公开的特点,强调反映在媒体上的民众公开表达的意见。因此,在收集舆情的时候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与网络舆论不一样的。舆情的收集需要亲自到民众中去进行调研,因为舆情包含了民众心里想到的但是没有表达出来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从公开的媒体报道或讨论中去进行收集。第二,由于舆情包含有民众为表达出来的意见,因此也隐含着民众的心理活动过程,了解舆情就需要了解民众的心理感知,而有些舆情由于是公开表达的意见,因而较少涉及到探索民众的心理感知,这一点在现有的关于舆情的研究文献中就可见一斑。第三,舆情强调民众对于各种社会的具体事务的情绪、意见、价值判断和愿望等,因此是直接来自民众的“心声”,也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有国家舆情和公众舆情等不同的层次。因此舆情既有民众的声音,也有国家管理者(如执政党和政府等)的声音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及纬度
所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的宪章中的定义,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性完全处于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指生病或是体弱。健康是不管种族、宗教,政治信仰和经济状况如何,是人人赋有的基本权利。”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此后,国际心理卫生组织对于心理健康的认定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主要是从六个方面来描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六个方面是:动机和目标、意识层次、方向指引、调控强度、认知性质和对他人的责任。基于此,卢爱新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令人满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以开发、自我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卢爱新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个特点:(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层面;(2)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富有弹性伸缩的相对状态;(3)心理健康的两个向面,即内部自洽和外部相融;(4)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是平衡协调与积极乐观;(5)心理健康不等于不“存在”心理问题;(6)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现代观念,更是一种现代能力。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有研究关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即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而这一点又与网络舆情本身的正面性和负面性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对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发现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引领了学生的政治方向;(2)强化了学生的民主意识;(3)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网络舆情对于引领学生的政治方向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接触政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舆情为学生关注政治问题,了解政治动向,收集政治信息开辟了捷径。第二个环节,就是网络舆情的积极性对大学生的政治方向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社会各种热点事件,网络舆情让大学生了解到网民对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政府英明决策的出台使民众对国家、政府正确行为的好评成为舆情内容,从而使得网络舆情充满了正能量。这一点从历年我国的重大抗灾当中就可知端倪。2008年的重大雪灾和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都有大学生的身影。广州市的亚运会上也有许多的大学生志愿者。
此外,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与网络舆情的积极信息内容密切相关。同时,“85.59%的学生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表示赞成。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56.29%的大学生认为一个人要正当索取,就要积极奉献。面对当前的世界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大学生普遍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41.7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以强烈的责任感投身于环保行动。53.0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听新闻,关心热点话题并乐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的积极性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在确定了变量测量的一致性检验之后,本研究对变量之间的区别效度进行了检验。对角线上的数值为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ion, AVE)。其他的数值是潜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通过测试,所有的AVE的值都大于0.5,表明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同时所有的AVE的值都大于表中的相关系数的平方,说明变量之间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这些变量可以用来进行结构模型分析。
研究关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从网络舆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来看,本研究主要探索了网络舆情的正面内容和负面内容对生活健康、情绪健康和关系健康的影响。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模型见图1。 网络舆情的确对大学生有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事实上,现有大量文献也都对此进行了探讨,这也说明了网络舆情还是有其有益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积极网络舆情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2011年8月10日,东南早报报道了大学生林友滨因为体内血小板减少引发脑出血,由于血库B型血小板不足而存在生命危险的事情。这件事最初是福建省品牌认证管理中心副秘书长马利丰先生于8月8日晚在腾讯微博上发出来。此后,该信息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到11日转载量已达3226条。该事件立刻在网上掀起了“爱心大接力”活动。可以看出,积极的网络舆情的确可以传递正能量,给大学生的心灵播撒爱心的种子,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负面舆情会负向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假设也得到了数据的证实。事实上,我国有许多谚语、典故和格言等都类似于生态模型,道出了大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好的环境可以给 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坏的环境势必带来坏的影响。这些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例如,据大江网—新法制报报道,2011年3月31日,在贵溪市某住宅楼的地下室内,有一名女子被人残忍地杀害。而案件的结果却令人唏嘘不已。凶手徐某竟然是一名高中生。他之所以有此举动,竟然是因为听信了网络上的荒唐言论“人在低落的时候,若要想时来运转,就要杀人见血”。为“改变”命运,他竟将无辜女子残忍杀害。由此可见,负面舆情对大学生的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有必要探索消除或减弱负面舆情的反转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高校在制定舆论管理政策及措施需要在学生接入网络的端口进行信息内容筛选,这对于校园大学网络舆情管理至关重要。同时需要对一定的网络和网站进行信息屏蔽,尽量减少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接触,特别是负面舆情方面。此外,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说明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42(03):1-4+12.
[3]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江西理工大学,2011.
[4]赵迎欢.“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108-112.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舆情更是有着莫大的影响力。在这些网民当中,10~19岁的网民占23.8%,20~29岁的网民占31.4%。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比例总共将近50%,几乎占了中国网民的半壁江山。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舆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舆情是指“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这里广义的舆情强调公众的公开意见,而狭义的舆情在强调公开意见的同时,更倾向于把舆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强调舆情是不离开媒体的公众意见,或者是一种主要依靠媒体的公众的公开意见。
基于上述分析,王来华等认为,舆情存在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舆情(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更加强调公开的特点,强调反映在媒体上的民众公开表达的意见。因此,在收集舆情的时候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与网络舆论不一样的。舆情的收集需要亲自到民众中去进行调研,因为舆情包含了民众心里想到的但是没有表达出来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从公开的媒体报道或讨论中去进行收集。第二,由于舆情包含有民众为表达出来的意见,因此也隐含着民众的心理活动过程,了解舆情就需要了解民众的心理感知,而有些舆情由于是公开表达的意见,因而较少涉及到探索民众的心理感知,这一点在现有的关于舆情的研究文献中就可见一斑。第三,舆情强调民众对于各种社会的具体事务的情绪、意见、价值判断和愿望等,因此是直接来自民众的“心声”,也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有国家舆情和公众舆情等不同的层次。因此舆情既有民众的声音,也有国家管理者(如执政党和政府等)的声音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及纬度
所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的宪章中的定义,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性完全处于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指生病或是体弱。健康是不管种族、宗教,政治信仰和经济状况如何,是人人赋有的基本权利。”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此后,国际心理卫生组织对于心理健康的认定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主要是从六个方面来描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六个方面是:动机和目标、意识层次、方向指引、调控强度、认知性质和对他人的责任。基于此,卢爱新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令人满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以开发、自我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卢爱新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个特点:(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层面;(2)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富有弹性伸缩的相对状态;(3)心理健康的两个向面,即内部自洽和外部相融;(4)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是平衡协调与积极乐观;(5)心理健康不等于不“存在”心理问题;(6)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现代观念,更是一种现代能力。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有研究关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即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而这一点又与网络舆情本身的正面性和负面性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对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发现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引领了学生的政治方向;(2)强化了学生的民主意识;(3)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网络舆情对于引领学生的政治方向是通过两个环节实现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接触政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舆情为学生关注政治问题,了解政治动向,收集政治信息开辟了捷径。第二个环节,就是网络舆情的积极性对大学生的政治方向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社会各种热点事件,网络舆情让大学生了解到网民对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政府英明决策的出台使民众对国家、政府正确行为的好评成为舆情内容,从而使得网络舆情充满了正能量。这一点从历年我国的重大抗灾当中就可知端倪。2008年的重大雪灾和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都有大学生的身影。广州市的亚运会上也有许多的大学生志愿者。
此外,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与网络舆情的积极信息内容密切相关。同时,“85.59%的学生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表示赞成。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56.29%的大学生认为一个人要正当索取,就要积极奉献。面对当前的世界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大学生普遍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41.7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以强烈的责任感投身于环保行动。53.0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听新闻,关心热点话题并乐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的积极性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在确定了变量测量的一致性检验之后,本研究对变量之间的区别效度进行了检验。对角线上的数值为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ion, AVE)。其他的数值是潜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通过测试,所有的AVE的值都大于0.5,表明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同时所有的AVE的值都大于表中的相关系数的平方,说明变量之间有较好的区别效度。这些变量可以用来进行结构模型分析。
研究关于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从网络舆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来看,本研究主要探索了网络舆情的正面内容和负面内容对生活健康、情绪健康和关系健康的影响。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模型见图1。 网络舆情的确对大学生有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事实上,现有大量文献也都对此进行了探讨,这也说明了网络舆情还是有其有益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积极网络舆情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2011年8月10日,东南早报报道了大学生林友滨因为体内血小板减少引发脑出血,由于血库B型血小板不足而存在生命危险的事情。这件事最初是福建省品牌认证管理中心副秘书长马利丰先生于8月8日晚在腾讯微博上发出来。此后,该信息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到11日转载量已达3226条。该事件立刻在网上掀起了“爱心大接力”活动。可以看出,积极的网络舆情的确可以传递正能量,给大学生的心灵播撒爱心的种子,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负面舆情会负向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假设也得到了数据的证实。事实上,我国有许多谚语、典故和格言等都类似于生态模型,道出了大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好的环境可以给 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坏的环境势必带来坏的影响。这些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例如,据大江网—新法制报报道,2011年3月31日,在贵溪市某住宅楼的地下室内,有一名女子被人残忍地杀害。而案件的结果却令人唏嘘不已。凶手徐某竟然是一名高中生。他之所以有此举动,竟然是因为听信了网络上的荒唐言论“人在低落的时候,若要想时来运转,就要杀人见血”。为“改变”命运,他竟将无辜女子残忍杀害。由此可见,负面舆情对大学生的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有必要探索消除或减弱负面舆情的反转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高校在制定舆论管理政策及措施需要在学生接入网络的端口进行信息内容筛选,这对于校园大学网络舆情管理至关重要。同时需要对一定的网络和网站进行信息屏蔽,尽量减少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接触,特别是负面舆情方面。此外,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说明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42(03):1-4+12.
[3]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江西理工大学,2011.
[4]赵迎欢.“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