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课是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形式。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38-01
思想政治课是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形式,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建设人才道德境界的有效手段。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正日渐受到关注。我认为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一、思想政治课应该实现和其他德育方式的有效结合
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的形式也存在多面性。
一是利用其他学科渗透德育思想。不论哪种学科,都能从中提取到实施德育的因素。结合有组织的活动,进行主题思想教育,诸如班会、晨会、报告会等,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这是进行针对性、专一性德育的有效形式。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德育因素。只要有人的活动,就不可避免有德育因素的参与,借助每一件生活实事都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德育。但这并非“喧宾夺主”,利用多种形式,突出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有局限地表现在时间(课时)的多少或程度的大小上。
二、思想政治课应该体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思想政治教学并不是单单地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关键在于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作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一是结合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参与实际行动。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其中,这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是把学生所做的实际事例上升为理论。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德育的成分,把这些从行动中概括出来的观念加以抽象化、理论化,就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校的一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钳工班男生李俊进到会场时,招聘方正在播放多媒体招聘信息,他顺手将地上的一个废纸团捡起丢进垃圾篓内,并将多媒体教室前后窗帘遮严,使多媒体放映效果更清晰良好。李俊的简单行为给现场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长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免试招录了该生。这些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关注集体的积极思想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值得全体学生学习借鉴。于是,我就把这个真实的事例渗透到我的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方式上还是理论大于实践。但不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多少分成”,关键要使实践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并能在具体实践中把思想得以升华,这样的德育实践才是最有实际价值和最成功的。
三、思想政治课应该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培养
思想品德课本身是注重传授智力知识的,相对来说,非智力因素就较为隐含了。事实上,从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着眼,非智力因素所占的比例还是大于智力因素的。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又不可能如智力因素培养一样的直观化和表象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强的个性化。
智力因素的效果就是对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检测。智力因素往往就是通过问卷形式的测评而产生效果的,对智力因素在程度上量化与个性化就能反映出非智力因素的效果。智力因素的外围即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智力因素的参与和接受形式都是较为单一化、程式化、具体化的,而非智力因素则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如果智力因素所参与和接受的成分过少,那么非智力因素也就隐蔽地表现得过多,而往往成为智力因素的一种补充。培养思想品德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步的。非智力成分都是隐蔽在智力成分之中。所以,思想品德的智力教育方式越丰富,非智力因素培养所取得的效果也越明显。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多数情况下是并驾齐驱的,特别是反映在思想政治这一学科中。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这自然得借助一些特定的教育手段,如心理咨询、心理调控等。同样,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拦路虎”,这和个体的因素有关,是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方法解除的。但二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次障碍的排除都会成为下一次进步的有效动力。
四、思想政治课应该达到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
任何事物,特别是针对性的评价,都是不能以单一的定量或定性来结论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定性与定量其本身包含着关于哲学中的质变与量变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这一目的。因此,把数量与程度都纳入到思想品德的评价中,是一种最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量化,把定量摆在第一位中忽略了定性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思想品德的终端效果中,表现型要大于潜在型。在某种特定意义上,定量只是一种表面直接而本质间接的评价方法,而定性则较为具体。所以,只注重一种评价方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展现出来。
五、思想政治课应该坚持普遍性和区域性的相互渗透
不容置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民族性、继承性、区域性。而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课教材,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大面积广泛性的教材,不可能充分包揽其他区域性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掺入地区性成分。其主要形式有:
一是编写区域性的政治辅助教材。这些既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地位,也照顾了个别性,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有益补充。在编写时,应该从本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入手,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是加强个体教育的针对性。即针对受教育者的个体思想政治状况,充分考虑生活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三是组织区域性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区域性活动能够充分考虑到地区实际,即是对思想品德广义效果的检测,也是对狭义理论的实践。当然,这种区域性的德育成分还是以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为中心的,在目标和作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思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038-01
思想政治课是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形式,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建设人才道德境界的有效手段。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正日渐受到关注。我认为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一、思想政治课应该实现和其他德育方式的有效结合
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的形式也存在多面性。
一是利用其他学科渗透德育思想。不论哪种学科,都能从中提取到实施德育的因素。结合有组织的活动,进行主题思想教育,诸如班会、晨会、报告会等,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这是进行针对性、专一性德育的有效形式。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德育因素。只要有人的活动,就不可避免有德育因素的参与,借助每一件生活实事都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德育。但这并非“喧宾夺主”,利用多种形式,突出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有局限地表现在时间(课时)的多少或程度的大小上。
二、思想政治课应该体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思想政治教学并不是单单地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关键在于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作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一是结合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参与实际行动。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其中,这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是把学生所做的实际事例上升为理论。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德育的成分,把这些从行动中概括出来的观念加以抽象化、理论化,就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校的一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钳工班男生李俊进到会场时,招聘方正在播放多媒体招聘信息,他顺手将地上的一个废纸团捡起丢进垃圾篓内,并将多媒体教室前后窗帘遮严,使多媒体放映效果更清晰良好。李俊的简单行为给现场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长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免试招录了该生。这些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关注集体的积极思想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值得全体学生学习借鉴。于是,我就把这个真实的事例渗透到我的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方式上还是理论大于实践。但不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多少分成”,关键要使实践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并能在具体实践中把思想得以升华,这样的德育实践才是最有实际价值和最成功的。
三、思想政治课应该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培养
思想品德课本身是注重传授智力知识的,相对来说,非智力因素就较为隐含了。事实上,从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着眼,非智力因素所占的比例还是大于智力因素的。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又不可能如智力因素培养一样的直观化和表象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很强的个性化。
智力因素的效果就是对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检测。智力因素往往就是通过问卷形式的测评而产生效果的,对智力因素在程度上量化与个性化就能反映出非智力因素的效果。智力因素的外围即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智力因素的参与和接受形式都是较为单一化、程式化、具体化的,而非智力因素则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如果智力因素所参与和接受的成分过少,那么非智力因素也就隐蔽地表现得过多,而往往成为智力因素的一种补充。培养思想品德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同步的。非智力成分都是隐蔽在智力成分之中。所以,思想品德的智力教育方式越丰富,非智力因素培养所取得的效果也越明显。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多数情况下是并驾齐驱的,特别是反映在思想政治这一学科中。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非智力因素的某些方面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这自然得借助一些特定的教育手段,如心理咨询、心理调控等。同样,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拦路虎”,这和个体的因素有关,是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方法解除的。但二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次障碍的排除都会成为下一次进步的有效动力。
四、思想政治课应该达到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
任何事物,特别是针对性的评价,都是不能以单一的定量或定性来结论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定性与定量其本身包含着关于哲学中的质变与量变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这一目的。因此,把数量与程度都纳入到思想品德的评价中,是一种最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量化,把定量摆在第一位中忽略了定性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思想品德的终端效果中,表现型要大于潜在型。在某种特定意义上,定量只是一种表面直接而本质间接的评价方法,而定性则较为具体。所以,只注重一种评价方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能全面正确地展现出来。
五、思想政治课应该坚持普遍性和区域性的相互渗透
不容置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民族性、继承性、区域性。而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课教材,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大面积广泛性的教材,不可能充分包揽其他区域性因素。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掺入地区性成分。其主要形式有:
一是编写区域性的政治辅助教材。这些既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的主体地位,也照顾了个别性,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有益补充。在编写时,应该从本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入手,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
二是加强个体教育的针对性。即针对受教育者的个体思想政治状况,充分考虑生活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三是组织区域性活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形式。区域性活动能够充分考虑到地区实际,即是对思想品德广义效果的检测,也是对狭义理论的实践。当然,这种区域性的德育成分还是以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为中心的,在目标和作用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