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在他乡,往往不免怀旧。某一天,看到有人写湖湘先贤曾国藩的少年轶事,其中提到他晚上读书至深夜还背不出一篇功课,使得躲在房梁上的小偷都不耐烦了,因为小偷都听他念书而先背熟了,这个轶事甚至被学者郦波先生在讲曾国藩时引用,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最终被湖南娄底市政协文史委李志和先生给证伪了。但似曾熟悉的情节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大人们经常提到的清代的曹十二举人。
曹十二举人是曾经流传在湘中地区的一个耳熟能详的古代人物,常常用来嘲弄读书不努力或头脑不够灵泛的人。我小时候并不知道“举人”真正的含义,也不知道这样的笨人怎么能中举,更不知道人们为何要用这样一个人物来嘲讽那些性格顽皮或学习笨拙的孩子。
曹十二举人的窘事还不少。某次,年轻的曹十二和弟弟犯错了,被他老爹分别用扁担压住,扁担两头绑在八仙桌的两个桌腿上,然后去找竹棍准备来抽他。弟弟灵泛,一侧身就从扁担后面溜开了,但曹十二偏偏就不会这么做,结果就没有躲过挨打。另一个版本则是,曹十二小时候挑担子出门,总是把扁担横着,被门框给挡住后,只干着急,却不会把扁担方向调直了再出门。这个故事往往是讽刺某些少年不知灵活应变。
古代秉烛夜读图
传说有一日曹十二家中失火,家人很着急,要他赶紧向邻居借梯子救火。到了邻居家,恰好两位老人在下棋,正是难解难分之际。于是他便先不借梯,而是静静地站在一旁围观。一直等到棋局终了,曹十二才拱手说:“惊动高邻,不胜惶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中突遭燃烛之灾,欲借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以解祝融之危。”这文绉绉的话让两位老人听得一头雾水,连问了他两三遍,还是不知所云。直到看见外面烟雾弥漫,老人顿时猜到了曹十二话语中的意思,责怪他不早点说。曹十二回答说:“两军对垒,岂可漫言动摇军心乎?观棋不语真君子也。”老人知道他迂腐,顿足之下急忙搬梯前往救火……
“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这是我儿时对书呆子形象的最深记忆。
甚至还有中年后的故事。说曹十二举人女儿哭嫁,一家人在劝。举人烦了,看着天说:“妹子别哭了,大风大雨,接亲的今天怕是不得来哩。”但过了不久,锣鼓喧天,接亲的来了。曹举人叹气说:“好色之徒不畏风雨而来……”
趁着寻访各种族谱的机会,我在湘乡西亨曹氏的族谱记载中还真发现了曹十二举人的记载。他是今湖南双峰县杏子铺镇西亨村人,名金,号紫峰。有据可查的是家有数兄弟,他居第五。“曹十二”是否是同辈兄弟排行第十二,族谱中没有提及,我也不得而知。他的简传如下——
公性鲁钝,父端友先生,品学兼优,课读最严。公承庭训,锐意刻苦,终夜不休。弱冠见知于楮学使,旋以超等食饩,登嘉庆戊午(1798)副榜,益潜心经义,尤邃于《易》。为文下笔立就,浸淫诸大家,而得其神骨。屡鼎荐,终以不屑为时调见遗。生平真诚浑朴,持己方正,虽家无储蓄,一介不苟,有古君子风。晚构家塾,好学不倦,诱掖后进,不失先民遗规。主讲涟滨书院日,湘上科甲士多出其门。
按图索骥,同治《湘乡县志》里也记载了曹金之名,他确实是嘉庆三年(1798)的副榜举人。这也就是说,这是一个200多年前的人物了。
在古代,全省的秀才到省城会考,称为乡试,乡试副榜,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这种做法起于明嘉靖时,清因之。
整个嘉庆朝,湘乡仅有三人取得副榜,曹金是第一位,第三位是謝兴垣,他是著名的“烧车御史”谢振定的儿子。曹金因此获教谕之职,或就是曾担任湘乡涟滨书院山长的原因。
从简传来看,“性鲁钝”,也就是反应不灵敏,有些笨拙的意思。但是在其父亲的严格训导之下,“锐意刻苦,终夜不休”,这都与那些民间故事有所对应。
那时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是中举,再中进士,而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往往靠的就是死记硬背的苦读,但即便如此,一辈子都中不了举人的也大有人在。而一旦中了举人,不仅有了进一步参加京城会试的资格,而且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并光耀门庭,譬如《范进中举》中的例子。
曾国藩的父亲就只是一个秀才,多次参加乡试都无缘中举。曾国藩自己也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他是涟滨书院的学子,23岁中举人,接着参加会试,未中,直至道光十八年(1838)27岁时,才中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由此踏上仕途,也使得曾家声名显赫。
简传说曹十二举人设过私塾,并不奇怪,这是很多读书人最后的自谋出路的方式,但他竟然还当过涟滨书院的山长,这是颇令人意外的。
涟滨书院,作为湘乡人引以为傲的一处精神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从宋代的“湘乡学宫”嬗变而来,相继经历了涟溪书室和涟溪书院两个阶段,于清乾隆四年(1739)改名为涟滨书院。理学大师张栻曾多次来此讲学。
根据曹氏的族谱记载,曹十二举人(曹金)生于乾隆十二年(1767),“弱冠见知于楮学使,旋以超等食饩”,这也就意味着他约在乾隆三十二年(1787)20岁时才进入县学涟滨书院读书。“食饩”指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亦即廪生。他于1798年31岁时中举,确有大器晚成的可能。约在1800年,曹十二举人担任了涟滨书院的山长。
31年之后的道光十一年(1831),曾国藩进入涟滨书院学习,时年也是20岁,这时的山长是刘元堂。而早在道光七年(1827)闰五月,曹金去世,享年60岁。
曹十二举人的诸多窘事,主要保留在20世纪40—70年代生人的记忆中,如关于“好色之徒不畏风雨而来”就是我81岁的伯父讲述的,而80后、90后鲜有知道这些。
我推测,那正好是高考录取率少之又少的阶段,所以无数湘中农村的父母最为孩子的学习和前途感到焦灼。曹十二举人未必真有那么多窘事,也未必真的很不灵泛,不然很难想象他能担任全县最高学府涟滨书院的山长。但人们又很需要这样的典型来刺激、鞭策那些少不更事的孩子,期望他们早日出人头地,曹十二举人遂不幸成了这个反面典型,以至于他的真实事迹反而被湮灭,甚至有被刻意抹黑之嫌。
据湘乡西亨曹氏族人介绍,曹十二举人有三个儿子,但已经没有直系繁衍。女儿的后裔去了北京发展。作为家族中最有文化的人,曹十二举人曾为宗祠撰写了大门对联:文昭燕翼,武惠鸿声。它后来也被湘乡曹氏总祠沿用。
他也曾为祠堂戏台作了对联:无字大文章,看写出醇醪宰相,檀板神仙,千载须眉犹在眼;新声鼓乐府,试听到曲奏琼枝,诗咏茹古,九天玄鸟亦怡情。这也算是留给后人的一点念想吧。
(责任编辑:叶筱)
曹十二举人是曾经流传在湘中地区的一个耳熟能详的古代人物,常常用来嘲弄读书不努力或头脑不够灵泛的人。我小时候并不知道“举人”真正的含义,也不知道这样的笨人怎么能中举,更不知道人们为何要用这样一个人物来嘲讽那些性格顽皮或学习笨拙的孩子。
曹十二举人的窘事还不少。某次,年轻的曹十二和弟弟犯错了,被他老爹分别用扁担压住,扁担两头绑在八仙桌的两个桌腿上,然后去找竹棍准备来抽他。弟弟灵泛,一侧身就从扁担后面溜开了,但曹十二偏偏就不会这么做,结果就没有躲过挨打。另一个版本则是,曹十二小时候挑担子出门,总是把扁担横着,被门框给挡住后,只干着急,却不会把扁担方向调直了再出门。这个故事往往是讽刺某些少年不知灵活应变。
古代秉烛夜读图
传说有一日曹十二家中失火,家人很着急,要他赶紧向邻居借梯子救火。到了邻居家,恰好两位老人在下棋,正是难解难分之际。于是他便先不借梯,而是静静地站在一旁围观。一直等到棋局终了,曹十二才拱手说:“惊动高邻,不胜惶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中突遭燃烛之灾,欲借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以解祝融之危。”这文绉绉的话让两位老人听得一头雾水,连问了他两三遍,还是不知所云。直到看见外面烟雾弥漫,老人顿时猜到了曹十二话语中的意思,责怪他不早点说。曹十二回答说:“两军对垒,岂可漫言动摇军心乎?观棋不语真君子也。”老人知道他迂腐,顿足之下急忙搬梯前往救火……
“两根之长长,数根之短短”,这是我儿时对书呆子形象的最深记忆。
甚至还有中年后的故事。说曹十二举人女儿哭嫁,一家人在劝。举人烦了,看着天说:“妹子别哭了,大风大雨,接亲的今天怕是不得来哩。”但过了不久,锣鼓喧天,接亲的来了。曹举人叹气说:“好色之徒不畏风雨而来……”
趁着寻访各种族谱的机会,我在湘乡西亨曹氏的族谱记载中还真发现了曹十二举人的记载。他是今湖南双峰县杏子铺镇西亨村人,名金,号紫峰。有据可查的是家有数兄弟,他居第五。“曹十二”是否是同辈兄弟排行第十二,族谱中没有提及,我也不得而知。他的简传如下——
公性鲁钝,父端友先生,品学兼优,课读最严。公承庭训,锐意刻苦,终夜不休。弱冠见知于楮学使,旋以超等食饩,登嘉庆戊午(1798)副榜,益潜心经义,尤邃于《易》。为文下笔立就,浸淫诸大家,而得其神骨。屡鼎荐,终以不屑为时调见遗。生平真诚浑朴,持己方正,虽家无储蓄,一介不苟,有古君子风。晚构家塾,好学不倦,诱掖后进,不失先民遗规。主讲涟滨书院日,湘上科甲士多出其门。
按图索骥,同治《湘乡县志》里也记载了曹金之名,他确实是嘉庆三年(1798)的副榜举人。这也就是说,这是一个200多年前的人物了。
在古代,全省的秀才到省城会考,称为乡试,乡试副榜,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这种做法起于明嘉靖时,清因之。
整个嘉庆朝,湘乡仅有三人取得副榜,曹金是第一位,第三位是謝兴垣,他是著名的“烧车御史”谢振定的儿子。曹金因此获教谕之职,或就是曾担任湘乡涟滨书院山长的原因。
从简传来看,“性鲁钝”,也就是反应不灵敏,有些笨拙的意思。但是在其父亲的严格训导之下,“锐意刻苦,终夜不休”,这都与那些民间故事有所对应。
那时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是中举,再中进士,而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往往靠的就是死记硬背的苦读,但即便如此,一辈子都中不了举人的也大有人在。而一旦中了举人,不仅有了进一步参加京城会试的资格,而且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并光耀门庭,譬如《范进中举》中的例子。
曾国藩的父亲就只是一个秀才,多次参加乡试都无缘中举。曾国藩自己也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他是涟滨书院的学子,23岁中举人,接着参加会试,未中,直至道光十八年(1838)27岁时,才中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由此踏上仕途,也使得曾家声名显赫。
简传说曹十二举人设过私塾,并不奇怪,这是很多读书人最后的自谋出路的方式,但他竟然还当过涟滨书院的山长,这是颇令人意外的。
涟滨书院,作为湘乡人引以为傲的一处精神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从宋代的“湘乡学宫”嬗变而来,相继经历了涟溪书室和涟溪书院两个阶段,于清乾隆四年(1739)改名为涟滨书院。理学大师张栻曾多次来此讲学。
根据曹氏的族谱记载,曹十二举人(曹金)生于乾隆十二年(1767),“弱冠见知于楮学使,旋以超等食饩”,这也就意味着他约在乾隆三十二年(1787)20岁时才进入县学涟滨书院读书。“食饩”指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亦即廪生。他于1798年31岁时中举,确有大器晚成的可能。约在1800年,曹十二举人担任了涟滨书院的山长。
31年之后的道光十一年(1831),曾国藩进入涟滨书院学习,时年也是20岁,这时的山长是刘元堂。而早在道光七年(1827)闰五月,曹金去世,享年60岁。
曹十二举人的诸多窘事,主要保留在20世纪40—70年代生人的记忆中,如关于“好色之徒不畏风雨而来”就是我81岁的伯父讲述的,而80后、90后鲜有知道这些。
我推测,那正好是高考录取率少之又少的阶段,所以无数湘中农村的父母最为孩子的学习和前途感到焦灼。曹十二举人未必真有那么多窘事,也未必真的很不灵泛,不然很难想象他能担任全县最高学府涟滨书院的山长。但人们又很需要这样的典型来刺激、鞭策那些少不更事的孩子,期望他们早日出人头地,曹十二举人遂不幸成了这个反面典型,以至于他的真实事迹反而被湮灭,甚至有被刻意抹黑之嫌。
据湘乡西亨曹氏族人介绍,曹十二举人有三个儿子,但已经没有直系繁衍。女儿的后裔去了北京发展。作为家族中最有文化的人,曹十二举人曾为宗祠撰写了大门对联:文昭燕翼,武惠鸿声。它后来也被湘乡曹氏总祠沿用。
他也曾为祠堂戏台作了对联:无字大文章,看写出醇醪宰相,檀板神仙,千载须眉犹在眼;新声鼓乐府,试听到曲奏琼枝,诗咏茹古,九天玄鸟亦怡情。这也算是留给后人的一点念想吧。
(责任编辑:叶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