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应重视课堂的有效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重视课堂的有效性。还提出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生活
  
  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与社会课愈来愈引起重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发展不平衡,效果不显著,还难以在大面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中,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扎实、充分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他们因為工作头绪多,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没有时间顾及对本课程的研究以及应有的教学准备,以至于出现了让学生收集资料,自己却不准备;让学生去调查访问,自己却不参与;有的甚至是连教材都没看过就进课堂了。我们的老师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准备呢?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其次,要做好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准备。
  第三,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好教材。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如社会中的新信息,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教学真实、亲切、自然,易于接受。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要丰富多样
  当今时代的孩子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时常让学生感到单调、烦闷,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恹恹欲睡的情形。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科学设计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研究课堂提问,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做到以问助教,让每一个课堂问题都切实有效;以问促思,让每一个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发展;以问导学,让每一个问题都关注学生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一是问题的难易应适度;二是问题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要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三是提问的方式应多样化。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历史和地理的知识,在教学中,用现代化手段去创设情景,学生在相应的情景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三)创设情景,引发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体验带给学生的是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丰富着他们的个性,促进着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教育情景,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和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体验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体验,也可以在探究、合作中体验,还可以在讨论交流、辨析演讲、观察实践、动手制作等活动中体验。体验的时间可以分为课前体验、课堂体验、课后体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活动目标及活动的价值。
  (四)课外延伸,强化社会实践
  以往的小学思品课注重在封闭的教室内讨论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然后在教室内练习怎样才能做好。即使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也常常只是布置任务,而无实施、反馈、交流,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这样,学生不能把学校里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他们的知与行又怎能不脱节呢?
  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回归德育的社会性与开放性。课前,有目的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课后,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能转变观念,胸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端正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态度,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也一定会得到增强。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的确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加强对大、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从根本上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开创班主任工作有效德育新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班主任工作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
【摘 要】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着组织管理、服务同学和示范带头作用,是班主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得力助手。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认真选拔、任用、培养班委成员,形成强有力的班委,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班干部 选拔 培养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一个班级教育管理的好坏,往往与班级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关系。班干部对班集体
我前不久参加一个职业教育论坛,针对有关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发言,有两位高职院长谈了不同的意见。  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招生、培养制度,总体来说,是“严进宽出”虽然近年来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高(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三本院校、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日益走低,但为了保障招生“质量”,各地教育部门还是给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划定一条基本控制线,只有达到控制线的学生才能被录取。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高考录取
【摘 要】在当前教育教学模式下,学分制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机制。学分制的改革既是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种转变,也是一种新的培养人才的模式。本文通过探究学分制的特点,对学分制下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学分制 高等院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管理模式     一、浅析学分制的概念和特点  (一)学分制的含义  
【摘 要】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形成小学生品德不良,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内部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小学生 不良行为 矫正    由于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具有与正常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下面,以笔者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谈几点体会。  
【摘 要】在教学中,作为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生活阅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 学习兴趣 激发 调动 创新    当前,在课改的今天,陕南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老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容易,面临的压力很多、很大。大量的工作量的压力,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个性凸现变得不那么“顺从”带来的压力,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要求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的压力,社会、家庭强烈要求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老师自身不断需要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压力,老师之间竞争的压力,以及家庭、生活各种各样的压力等等,  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面对这些压力。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