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绚烂世界启迪人类心灵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7年,一部由英国和德国合拍3年而成的大型纪录片《地球》问世。这是一部关于地球、大自然的纪录片。《地球》用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烂多姿世界,同时又用“美的毁灭”警示启迪了人类的。灵,揭示了保护环境、爱护生物的深层次主题。人类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地球的美丽,也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生命的尊严。
  [关键词]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纪录片 物质现实《地球》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是他影响最大的著作。在书中他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电影理论体系:从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一基础命题出发,阐明电影的全部功能是纪录和揭示我们周围的世界,而不是讲述虚构的故事。他的结论是,只有拿着摄影机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拍摄那些有典型性的偶然世界,才能拍出符合电复印件性的影片。
  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深刻影响了电影的发展,为纪实性影片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被公认是西方写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理论家。但他对大量存在的故事片所持的排斥态度也引起了许多非议。
  2007年10月,由Alastair Fothergill和MarkLinfield合导的大型自然纪录片《地球》在瑞士上映。这是一部展示地球上地形地貌、生物群体以及自然风貌的优秀纪录片。
  
  一、物质现实的再现
  
  《地球》是英国BBC和德国联合拍摄三年而成的大型自然纪录片,根据月份的时间顺序推进。展示了地球上南极、北极、森林、草原、高原、沙漠、海洋等地方的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风貌。主要选取的对象是森林中繁茂的花草树木和展翅学飞的鸳鸯、沙漠里蹒跚而行寻水的象群、草原上捕食驯鹿的猎豹、天空中飞过喜马拉雅山脉的鹤群、海洋里的鲸鲨鱼虾、北极的熊、南极的企鹅等等。
  这样一部90多分钟的纪录片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绚烂多彩的世界,同时也沉重地向观众发出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呼吁。
  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一书中提到,电影这种手段具有纪录和揭示的功能,不仅能记录运动的物体(如追赶、舞蹈、发生的活动),而且能记录静物。
  其揭示的功能表现在能够揭示如下内容。
  首先是在正常条件下看不见的东西。像细小的东西和大的没法看全的东西,太大和太小的东西在正常情况下是很难看见的。在《地球》中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地球这样大的天体和细菌这样小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人眼无法看到。但拍成纪录片却能通过银幕呈现。再如转瞬即逝的东西,像夜空中的流星。还有头脑里的盲点,例如不合习惯的复合体、废物、习见的东西等。
  然后是触目惊心的现象。像自然灾害、战争暴行、恐怖暴力和死亡等。象群之所以在沙漠里顶着暴戾的风沙蹒跚而行寻水,是因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大量的动物只有靠不停的迁徙才能获得持续的水源。草原上捕食驯鹿的猎豹、北极圈里偷猎海象的北极熊等向人们展示了生物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残酷生存法则。还有狂烈的龙卷风、森森的动物尸骨、干涸的河流、巨大的冰川破裂声等等都是在现实世界里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
  
  二、窥探微观世界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兼顾了照相的四种近亲性,未经搬演的事物、偶然的事物、连续地再现外部存在以及含义模糊的事物。“生活流”是电影区别于照相的唯一方面。
  克拉考尔关于搬演有两条基本原则,“如果搬演能引起现实的幻觉,它在美学上就是合理的。如果为违反了电影手段的基本特性,任何搬演的东西都是非电影化的。”一切在银幕上展示的电影作品都磬须符合电影的基本特性(即记录和揭示现实)这是克拉考尔的前提。将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搬上舞台或银幕一定要注意这个方面,这些舞台或银幕元素一定要能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和联想才符合美学原理。
  《地球》这部纪录片,将微观世界的蔚然奇观搬上银幕,展示了纷繁芜杂的大自然中的微小部分。从而通过镜头中的一斑去窥探大自然这只美丽的豹。
  本片中用大量的降格镜头展示了事物的微小变化。如植被的发芽、花朵的绽放、杂草的生长、太阳及浮云的移动等等。这些镜头在原有的素材上降格播放,这样就将事物的微小变化持续、快速地展现,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
  当然升格镜头也是展示事物细微变化的手段。像片中的森林中的小鸳鸯鸟学飞的段落,将鸟儿的飞翔姿态慢镜头展现。让观众看到现实中难以呈现的景象。还有海洋中鲸鲨等大鱼的腾跃。这里的升格镜头将它们的美丽姿态、柔美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给观众无穷的审美享受。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的艺术。除了细微的画面外。《地球凝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微观世界里的声音。
  声音主要分为人声、音乐和音响。《地球》中的主人公都是动植物,所以音乐和音响是其声音的主要表达形式。
  克拉考尔说音乐具有两大职能。即是心理的职能和美学职能。心理职能表现在观众的观影心理是为了做一个“白日梦”。观众在接受视觉冲击力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要在脑海里产生一种接纳的心理。如气势磅礴的音乐使观众的心灵得以震撼,柔美舒缓的音乐又给人以心灵的慰藉。美学的职能主要是指它作为剧情的一个组成元素,在再现现实生活过程的产生的巨大魔力,是为影片的核心。
  我们可以听到雏鸟的叫声,冰裂声、象鼻里的水声等等现实世界中微小声音,也可以通过煽情的音乐让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微观世界里的喜怒哀乐。
  
  三、人性化观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对观众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效果。首先是对感官的影响。电影以纪录现实为目的,观众为现实性质所震动。有纪录任务的电影再现的是活动的世界。观众看到运动产生“共鸣”。这种揭示隐藏的领域会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内脏机能。
  其次是自觉意识的削弱。自我放弃了它的控制能力,黑暗环境进一步的削弱。观众处于半醒半寐的状态,这正是电影梦产生的魅力。
  克拉考尔说演员的职能是成为电影表现中的一个物象。
  纵观《地球》这部纪录片,都是动植物演员,所以一部非人物主演的电影要想带给观众巨大的影响效果,必然要将其人性化处理。
  美国电影《夏洛特的网》讲的是一只叫夏洛特的蜘蛛织网写字拯救一只小猪的故事。这部影片用童话般的叙事方式演奏了一曲温情的动物友谊赞歌。
  纪录片中以法国导演吕克·雅克的《帝企鹅日记》《2005)为例。
  《帝企鹅日记》纪录的是在南极大陆上生活的帝企鹅的生存和繁衍的故事。
  在南极洲地冻天寒的冬天,企鹅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十分有限。为了使刚出生的小企鹅不受气候突变所带来的危险。帝企鹅只有离开安逸的北部踏上长达几百公里、危险的旅程前往寒冷的南部,在那里产卵,孵卵,直到春回大地。这一切只为了物种的繁衍。这种看起来柔 弱笨拙、容易受伤的动物,在从北部前往南部繁殖的九个月的旅程中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影片展示了帝企鹅这个滑稽、可爱而又坚强的物种怎样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它们的天敌作斗争,怎样对小企鹅倾注它们的爱,从而完成他们的生命延续之旅。它展现了几千年来荒无人烟的南极大陆内部,一群动物的勇气。抗争,爱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再看《地球》中的人性化观照。
  森林里的鸳鸯妈妈鼓励小鸳鸯们勇敢地展翅高飞。与我们的生活中妈妈教小孩学步十分的相似。荒漠中象母子因为风沙的原因与象群走散。后来小象因为虚弱与母象也走散,母象不顾一切地找回了小象。最后终于跟上了大部队。当象群们找到水源并快乐的嬉戏时,总是让人潸然泪下。还有象群阻击狮子和海象群阻击北极熊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拟人化的处理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品味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感到了如同人类般温情演绎。
  
  四、“美的毁灭”警示
  
  “美的毁灭”,顾名思义,就是塑造出一个美丽的东西然后无情的毁灭它,来源于绘画,在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女房东》中也有反映。
  对于《地球》而言,“美的毁灭”警示发人深省。
  整部电影在90多分钟的时间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球。熟悉是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生活的摇篮。陌生是因为电影展示了众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觉察的生态现象和生物行为。
  不管是熟悉还是陌生。归根到底,导演一直在用镜头将一个绚烂美丽的地球呈现给观众。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太空中美丽的蓝色星球、草原上奔腾的鹿群、可爱的小动物、姹紫嫣红的花朵、神奇的极光……所有这一切是那样的华美壮阔。
  但是到了影片的末尾。我们看到水资源的欠缺使动物迁徙,北极熊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不得已攻击危险的猎物海象,而且在最后的字幕提示中我们看到“如果地球继续变暖,北极熊将在2030年从地球上灭绝”……美的事物从我们身边消失或毁灭,我们却还在麻木地生活。
  “美的毁灭”警示其实就是保护环境的呼吁,进入21世纪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更加剧烈,物种在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灭绝。环境也在急剧地恶化污染……人类是应该警醒起来为环境保护做些贡献了,当我们看到美丽的地球在一步步凋谢的时候,我们是应该为她撑起保护的大伞。
  
  结语
  
  电影是一种特别擅长于恢复物质现实的原貌的手段,电影形象可使沉醉于组成物质生活之流的各种物象和事件。克拉考尔倡导我们要反对抽象化倾向,坚持具体化,要具体的事实和与之价值有关的东西。必须深入到现实的最下层。才能抓住现实。
  《地球》这部优秀的纪录片用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烂多姿世界,同时又用“美的毁灭”警示启迪了人类的心灵,揭示了保护环境、爱护生物的深层次主题。人类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地球的美丽,也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生命的尊严。
其他文献
●敦煌印象  古人认为,敦者大,煌者盛。所以,敦煌应该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了。没去之前,想象不出它到底如何“敦煌”,接近它之后,还是难以描述它怎么“敦煌”,只觉得它是西部的奇迹,是佛的世界,是科学的天地,是诗歌的源泉。满目的灿烂,满目的奇妙,你无法不受震撼,无法不激动。  敦煌火车站离敦煌市有128公里。一出站,马上有人来揽客,我和另外两个游客以100元合包了一辆出租车上路。公路笔直得像把尺子,丝毫
[摘要]英语电影《功夫熊猫》运用了诸多中国元素,在迎合中关观众“期待视野”的同时,还拓宽了他们的“期待视野”,使影片与观众之间有了适度的“心理距离”,有利于观众对影片的审美接受。  [关键词]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心理距离 中国元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维尔纽斯古城  作为立陶宛最大的城市,维尔纽斯有着引以为傲的欧洲最大古城,并且早已被世界文化遗产收录在册,6月的立陶宛正值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夏季,2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十分适合在古城内闲逛,你可以参观各种经典的天主教教堂,也可以找个路边餐厅坐下来品味一下立陶宛有名的白啤酒,如果你喜欢小饰品,那么古城内众多的琥珀商店是你的福地,并且不用担心买到假货。  说到维尔纽斯古城,早在中世纪时期一些法国的诗人
有一个小女孩,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她妈妈让她参加各种补习班。星期天她从一个补习班赶到另一个补习班,忙得像小小陀螺,疲惫得像一条找不到水的鱼,可是无论她怎样努力,她的成绩依然是中等。  几次三番地折腾下,女孩的小脸越来越苍白,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产生抵触情绪,厌食,冒虚汗。后来她妈妈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小女孩又像百灵鸟唱起了优美的歌声,在一次比賽中还获了奖。小女孩喜欢讲幽默笑话,还喜爱静静
冬景 张聿诚摄/佳能EOS-1Ds.MarkⅢ,光圈F8,速度1/125秒  海子说“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以光影为笔的摄影更是对光有着强烈的依赖。摄影师张聿诚通过光影的变化,色温高低的选择,以及相应白平衡的调整,将彼时自己的情感、思想浸入画面,通过大自然的光与影、景与物,抒写属于自己的歌、自己的诗。黄河岸边 张聿诚摄徕卡M,光圈F9.5,速度1/180秒风景如画 张聿诚摄佳
[摘要]影片《黄石的孩子》以另一种视角关注中国抗日战争,在西方文化观照下俯视中国历史,从他者拼贴的角度展开对中国的想象。  [关键词]《黄石的孩子》 西方文化 中国想象    由中、澳、德三方投资4000万美金、联合制作的史诗大片《黄石的孩子》4月1日在中国黄石首映,4月3日全国公映。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年轻、鲁莽的乔治·何克,抗日战争初期来到中国,正赶上日寇正在南
A  他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臃肿的身子包在白色的被子里,那张曾经英俊帅气的脸此刻沟壑纵横,面色蜡黄,眉毛很长,有几根已经变成了白色。输液管里的液体滴答滴答地,顺着他粗糙干裂的手背流进他的身体。她很想伸手去摸摸他的脸,却终究没有。这些年,她很少去认真端详过这张脸,她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的,好像昨天,他还横眉立目,举着手里的茶杯,要对她掷过来。那时候,他是多么威风啊。她以为他会一直威猛强壮,可是他
顽强的生命源于精神的坚韧,而坚韧的精神往往取决于人们勇于并善于保持心灵的纯洁。张桦,一位当代女摄影家,正努力地通过她的镜头,践行着洗心净灵的信念。不仅为自己,也在为他人。  当今数码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摄影器材的普及和摄影活动的泛化,使得摄影这块原本是专业人士方可施展才华的领域降低了门槛,成为芸芸众生休闲的乐园。然而,在解决了“拍什么”和“怎么拍”这些常识性和技术性问题之后,人们却极易忽略一个根本性
[摘要]影片《猎鹿人》比较真实地表现了越南战场的残酷情景,反映了越战给普通美国人带来的巨大创伤。但它闭口不谈美国这场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本质,还引导观众对东方人产生憎恶心理。以“亲和”达到“煽情”的目的,以“小真实”掩盖“大不真实”,这是许多好莱坞产品的惯用策略。  [关键词]俄罗斯轮盘赌 亲和 煽情 小真实 大不真实    1950年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发动的侵朝战争,最后以不得不坐下来进行板门店
[摘要]电影置入式广告只有融入到电影情节和人物性格之中,才能伴随电影到达观众,与观众达成和谐沟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第一届置入式广告奖获奖影片《我的盛大希腊婚礼》,可以看出产品融入影片的创意特色。  [关键词]电影置入式广告 融入 创意 情节 人物    近日,看了一部美国的爱情喜剧片电影《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故事是这样的:30岁的希腊裔女子——图拉,孓然一身。她有个固执地维持着希腊人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