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延迟旋转造影和三维重建的岩下窦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m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造影中岩下窦的形态及岩下窦开口与颈内静脉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行延迟旋转造影的患者46例(78侧),其中32例行双侧造影,14例行单侧造影。综合侧位造影、三维静脉旋转造影及双容积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78侧岩下窦,按形态学分类为:单纯管型35侧(45%),单纯丛型10侧(13%),混合型30侧(38%),岩下窦未见3侧(4%);按岩下窦开口位置分为:高位(岩下窦开口于寰椎横突上缘以上的颈内静脉)55侧(71%),中位(岩下窦开口于寰椎横突上缘至第2颈椎横突上缘的颈内静脉)12侧(17%),低位(岩下窦开口于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的颈内静脉)3侧(4%),岩下窦开口于椎静脉丛5侧(6%),岩下窦未见3侧(4%)。32例行双侧造影的患者中,双侧岩下窦的形态和开口位置完全对称者3例(9%),不完全对称12例(38%),不对称17例(53%);开口位置不对称者23例(72%)。

结论

基于延迟旋转造影及三维重建的岩下窦不显影率较低,岩下窦形态及其至颈内静脉开口变异较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简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内镜辅助下清除幕上自发性脑内血肿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6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以医院综合式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实现血肿和患者的颅脑外形轮廓的三维可视化。术中以基于安卓手机的图像融合软件,将三维可视化的血肿和颅脑外形通过手机摄像头与患者的头像实现
期刊
目的探讨在神经内镜下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例在神经内镜下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薄层头颅CT检查、MRI平扫+增强。对于较大的脑室内脑膜瘤,必要时行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和部分血管内栓塞,以便及早处理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行血管内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型、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栓塞程度、术后并发症以及血钠水平。所有病例均行血管
期刊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儿童脑积水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经ETV治疗的脑积水患儿101例,年龄1个月至18岁(中位年龄29个月)。评估手术效果及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中位时间为25个月)。101例患儿中,ETV治疗后79例成功,成功率为78.2%。其中肿瘤和囊肿等占位引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形成硬膜下和(或)囊内出血及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钻孔引流术16例、开颅清除血肿及造瘘术5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保守治疗8例。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7.2±4.7)岁,以男性(78%)、Galassi Ⅱ级(53%)、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脑血管重建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8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42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以及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神经医学中心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共50侧半球接受脑血管重建术,其中28侧行单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10侧行单纯